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4103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恶“死”之心。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

2、”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弃,而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生”。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

4、谓“死”这一问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生”与“道”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立教,他所“志”与所“弘”的“道”说到底乃是以“仁”为价值底蕴

5、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

6、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B.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C. 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D. 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B. 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C. 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

7、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D. 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3. 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B.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C.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D.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全球每年大约会有上千人遇上雪崩,其中约有150人会因此丧生。雪崩还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甚

8、至能堵截河流,导致洪灾。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它严重的次生灾害。积压在山上任何地方的雪都有移动的可能,但每个地方发生雪崩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地表光滑的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如果其上方发生雪崩则会破坏这种稳定,这就是平坦区域只有在上面的坡上没有过厚积雪的情况下才会安全的原因。最危险的地方是坡度大约在3040度的地方,这个坡度并不太缓,所以雪不会堆集得过厚,同时,这个坡度又并不太陡,可以保证雪层的相对稳定。山上的雪层一般相对稳定。如果发生移

9、动,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恰巧破坏了它的稳定。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山上较高处的雪融化后,汇成一股水流沿坡而下,水渗透到山下的雪中,会溶解部分同地表接触的雪。这不仅使雪同地表分离并让地表更加润滑。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此时雪层已经不稳固了。雪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在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比其他类型的雪层都要脆弱,所以这时候,雪层已经失去了部分的凝聚力。当你走在上面时,它会吱嘎作响,这是雪变得不再稳固的迹象之一。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

10、和地心引力。摩擦力一般阻止直接同地表接触的雪层的运动,而地心引力却与摩擦力相反,它更喜欢把雪从山坡上“拉”下来。如果雪要保持稳定,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此刻作用于整体的雪层,雪层增大、地心引力也随之增强。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尽管此时山下天气依然睛朗,能见度高,然而,滑雪者和登山者却并不知道他们头顶上的积雪已经蠢蠢欲动了。当雪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一声枪响,或是滑雪而过的呼啸声,

11、人们招呼远处朋友的喊声,树枝忽然折断的劈啪声都足以引起雪崩。如果雪是干燥和粉状的,开始也许只有少量的雪粒被扰动。它们滚动着,跳跃着,一点点地移动着。然后,就像卡通片中的雪球一样,当滚下山坡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雪地此刻已经乱作一团。越来越多的雪加入到洪流之中。这种现象我们叫做“点状释放雪崩”。不过,这种雪崩与湿雪崩相比,危险性要小一些。湿雪崩的雪呈现块状。湿雪崩通常发生在气温上升时,因表面雪层融化后又渗入到下层雪并重新冻结,形成湿雪层,而因为气温升高,使得新的湿雪层不容易吸附在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之上,于是向下滑动,从而产生雪崩。湿雪崩重量较大、速度慢、质地密,在其滑落过程中,会带起

12、沿途的树木和岩石,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许多著名的冬季旅游胜地都有近距离监控设施。在积雪较厚并极有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还装有可控引爆装置,它利用爆破引发小型的雪崩以防止随后较大雪崩的发生。作为游客,你要牢记当地的安全警示,不要到规定以外的区域游玩。(摘编自耀眼的暴风雪)材料二:雪崩究竟有多恐怖,1999年阿尔卑斯山大雪崩会告诉你答案。1999年1月份,奥地利著名的滑雪胜地加尔蒂,迎来了自己的滑雪旺季。当年加尔蒂1月29日到2月4日,阳光异常充足,这样的天气虽然反常,但是却给滑雪爱好者们,带来了极佳的滑雪体验。只是他们没有想到,也正是这种反常的天气,给他们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好天气过后,加尔蒂却迎来

13、了一场十年一遇的大暴雪,这场暴雪整整持续了两周时间。同时遭遇了高达120公里/小时的大风。2月23日下午3点59分,厚重的积雪开始滑落,约20万吨的积雪以40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山下袭来,直奔加尔蒂小镇。(摘编自阿尔卑斯山雪崩,3分钟摧毁了半个村庄)4. 材料一中图片是阿尔卑斯山脉某山峰的右侧山势图,下面是从该图片得出的相关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c处是三处中最不安全的地方,但该处如果是草地,则发生雪崩的几率将会降低很多。B. 即使天气晴朗,d处也可能遇到雪崩,因为在旋风作用下,山上可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雪。C. 相较于a、b两处,旅游胜地一般会选择在c处安装可控引爆装置来预防较大雪

14、崩的发生。D. b处比a处更易发生雪崩;如果地形相近,从左侧登山比从右侧遇到雪崩的可能性要小。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霜状雪层比紧密包裹状的雪层更易发生雪崩,是因为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是所有雪层中最脆弱的,这致使雪层失去部分凝聚力。B. 在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的凝聚力大于它所受到的摩擦力时,雪便向下滑动,这时如有像声音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就有可能引发雪崩。C. 材料一介绍了雪崩的相关知识,生动形象,如用“卡通片中的雪球”来形容“点状释放雪崩”,这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特征。D. 作者在材料一的开篇简述了雪崩的巨大危害,之后介绍了雪崩发生的原因和雪崩

15、的分类,最后为游客给出了在雪山旅游时的安全建议。6. 材料二中加尔蒂小镇遭遇的异常天气为什么会导致该地发生大雪崩?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致母亲的信 冼星海妈妈:上海“八一三”的炮声使整个中华民族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从此以后,国土四周都布满着敌人的火焰,每个中国人都免不掉危险。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我还没有忘记,如今又遭遇到更大的浩劫、更残忍的屠杀了。在这关头,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国民再没有第二句话,“只有保卫国土来参加这伟大而神圣的战争!”我们并不赞颂战争,可是没有战争就失掉自由和博爱的存在!亲爱的妈妈,我

16、是在上海开火五天后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沿一条弯曲的苏州河向前进。一路上四处炮声,头上也都是敌机盘旋。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为着踏上一条大路,竟没有顾到目前所坐的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从出发到今天已经是四个多月了,国土又不知沦陷多少,同胞又不知被屠杀多少!但我们并不悲观,也许我们失去了的土地会被炸成一片焦土,但到最后胜利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收复已失的土地,更可以重建新的建筑、新的社会。伟大的先驱告诉我们:“没有破坏便没有建设。”只有赶走了

17、敌人,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现在我已到武汉了,并且不久又快去重庆。在这漫漫黑夜,感觉四周凄凉冰冷,我耳边好像有无数的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和失去了母亲的儿子在哀诉。那不能告诉人的潜伏般的音乐,很沉重地打动我,使我不能不又想起了我唯一的你妈妈。我想在每一个母亲想念着她自己的儿子出发为国宣劳的时候,或许会更恳切些吧!是的,或许会更恳切的!因此,我半夜没有酣睡。但想念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应负的责任,我又好像不得不要暂时忘记你了,忘记一切留恋。但我并不是忘记了你伟大的慈爱和过去五十多年的飘零生活,我更不是忍心地来抛弃你去走千百万里的长程。可是我明了自己的责任,明了中华民族谋自由、独立解放的急切。我是一个音乐工作

18、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借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但,妈妈,我常感到自己能力的薄弱和自己实际生活的缺乏,虽然有时站立在整千整万的民众面前,领导着他们高歌,但有时我总有战栗,因为我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又想念到遥远的妈妈了!可是当我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都被民众歌咏的情感所征服,令我不仅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你,而且又更加紧我的工作。我常常感到民众的力量最伟大,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在战时,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他们热烈地爱着我,而我也热烈地爱护他们。自我离开上海后,妈妈必定感到很寂寞,没有亲近的人在你身旁,连可靠

19、的亲友也逃避到香港了。但我很希望妈妈放心,这次抗战是必定得到胜利的,只要能长期抵抗下去。妈妈!我更有一件事情可以安慰你的,就是现在我已开始写中国兵了。这作品是继民族交响乐之后的,是纯用音乐来描写中国士兵抗战的英勇,保卫国土的决心。那伟大士兵的抗战精神,已打动每一个父母的心。我曾和伤兵们谈话,我也听过很多士兵冲锋和游击军的故事。可是我还得亲历其境,并且要参加作战,才能更明了中国兵的伟大。我除写作之外,我还想走遍后方,作救亡歌咏宣传运动。在武汉七天后,我们预备去重庆各处担任后方宣传工作。我想在这远程的旅途中,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得许多作曲的材料。我虽然时常地要想起妈妈,但理智会克服我,而且我自己

20、知道在这动乱的大时代里,没有一个被侵略的人民不是存着至死不屈的精神。如果将来中国打胜仗以后,那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能有团叙的一天。国家如果被敌人亡了的话,即使侥幸保存性命,但贪生怕死的生活和不纯洁的灵魂带来的痛苦,比一切肉体的痛苦更甚。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我希望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勇敢地向前。中国民族解放的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们的纯洁的爱给国家,同心合力在民族斗争里产生一个新中国。别了,亲爱的妈妈!祖国的孩子们正在争取洗刷没有祖国的孩子的耻辱,让那青春的战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数千年文化的祖国。我们在祖国养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养恩赐一样,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齐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

21、大的祖国。妈妈看了这封信以后,我想,在您的皱纹的脸上应该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吧。再见了,孩子在征途中永远祝福着您!星 海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有删改)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到了“上海八一三炮声”使得“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既点出了时代背景,也暗含了终将胜利的信心。B. 作者离开上海的途中,并未意识到“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既为了表现其旅途的狼狈,也为了表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C. 作者意识到音乐在抗战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安慰伤员,还可以唤醒和团结百姓,因此他坚持创作民众所需要的音乐。D. “祖国的孩子”

22、指的是团结一心、为抵抗侵略者而斗争的广大民众,“没有祖国的孩子”指的是那些遭受侵略者侵凌的沦陷地区民众。8.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妈妈”在看完信后,“脸上应该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与那些宏大叙事相比,书信更能体现出写作者在特殊环境下,复杂而矛盾心理。”本文体现了冼星海哪些“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

23、,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有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

24、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节选自洛阳伽蓝记卷第一,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遣A苍B头C王D丰E入F洛H约I以J为K主L长M乐N即O许P之Q共R克S期T契1

25、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十九”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苏武传)中的“春秋”含义相同。B. “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含义相同。C. “兵老师弊”与“廉颇老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老”含义不同。D. “以逸待劳,破之必矣”与“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中的“待”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尔朱荣出身不凡,其家族世代均担任第一领民酋长,他所率领的部落有八千户之多,家中更是有马匹数万之巨。B. 武泰元年,皇帝驾崩,因为无子继承皇位,加之当时太后留恋朝政,所

26、以立年仅三岁的临洮王世子来继承大业。C. 尔朱荣同元天穆结成异姓兄弟,尔朱荣担任盟主,两人不知应从诸王中推举谁当皇帝,后通过铸像选择了长乐王。D. 太后听闻尔朱荣起事,便召集王公商议对策,但大家因惧怕尔朱荣而不肯发言,只有徐纥表示可以打败尔朱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2)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松二首(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西斋唐元稹簇簇

27、枝新黄,纤纤攒素指。柔苙渐依条,短莎还半委。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注】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修鳞:积蓄力量。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B. 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C. 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D. 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15. 两首诗均以松

28、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善用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嘈杂的音乐声“_”。(2)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冥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3)过零丁洋中,表达诗人不畏生死、誓将舍身报国的精神留于史册的诗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

29、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 。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 ,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 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

30、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B. 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C. “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

31、人的修辞手法。D. 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19. 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花粉过敏是人体接触到某种花粉后所引起的过敏性的一种疾病,且发病逐年上升,其症状主要为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等,严重损坏人类健康。春天里,桃树、杏树等树木的花, ,因为它们都是“虫媒花”,花粉颗粒大而重,在空中飘散的较少;杨树、柳树、榆树等树木的花,比较容易导致过敏,因为它们属于“风媒花”,花粉颗粒小且轻,随风飘散的数量多。如果花粉过敏的症状比较轻,而且没有哮喘史,可以口服抗组胺药,

32、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但是,如果症状比较明显, ,建议大家及时到医院就诊。花粉过敏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只能相对改善,而不能绝对根治。应对花粉过敏, ,比如使用花粉阻隔剂,不让花粉接触到鼻黏膜;二是用药控制,在过敏时吃药控制症状;三是进行免疫治疗,就是大家所说的脱敏治疗。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世界,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

33、成为常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变局中,人们迫切希望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来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孔子看来,人对“利”的裁断不外乎三个方面:如何看待“富”与“贫”、“贵”与“贱”、“生”与“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贫”“贱”“死”是有“害”的,因而常常会生出一种耻“贫”、厌“贱

34、”、恶“死”之心。与此相对,“富”“贵”“生”则往往被认为是有“利”的,因而人们常常会存有一种爱“富”、喜“贵”、好“生”之心。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生”更是被人视为最基本的“利”:有了肉体存在的“生”,人才有了对“富”与“贵”的求取;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鉴于此,我们可以把人对“利”的求取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与此相应,孔子依据人所宜行的“仁”道而作的“义利之辨”也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个是对人在“富”与“贫”、“贵”与“贱”之间进行取舍

35、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另一个是对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取舍而作的“义”或“不义”的价值裁断。就第一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并没有从维护人的生存权利的意义上否认“富”与“贵”之于人的价值,因而也没有贬抑作为肉体存在的人对“富”与“贵”的欲求。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孔子超出常人之处在于,他对“富与贵”“贫与贱”的弃取设置了一个不得不遵循的前提,那就是必须依于“道”来裁断,而这个“道”自始至终都有其确然不移的价值取向

36、,那就是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可离弃的“仁”。如此看来,孔子“义利之辨”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顺乎人之常情而对“富与贵”“贫与贱”有所取或有所弃,而只是在于人在有所取或有所弃的裁断与抉择中是否体现了“仁道”。从第二个层面的裁断来看,孔子同常人一样也看重“生”。正因为如此,当子路就何谓“死”这一问题冒昧讨教时,他才会以“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样的反问式答复来予以指点。“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就日常处境而言,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在

37、孔子看来,只有当人面对不得不在“生”与“道”之间抉择其一的危境之际时,是否“弃生”才成为关乎人生大端的一个真问题。孔子就这一人生难题所作的经典诲示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以“仁”立教,他所“志”与所“弘”的“道”说到底乃是以“仁”为价值底蕴的“仁道”。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杀身以成仁”也由此成为孔子为人生价值

38、弃取所作的最高裁断依据。从根底处看,以价值裁断为其内在枢机的“义利之辨”显然不是一个诉诸思辨的知识论话题,而是一个诉诸生命践履且同人的生命意志与生命意义息息相关的价值论话题。(摘编自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较于“生”,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这与后者更能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关。B. 孔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都有求取财富和地位的欲望。C. 当对“生”的求取和“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D. 文中的“义”指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利”指的是“能

39、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生”与“富”“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将对“利”的求取概括为两个层面。B. 对“利”的求取受“义”的制约,甚至会因“义”弃“利”,鱼我所欲也体现了该观点。C. 孔子虽然认为“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但他也承认“义”是求取“利”的前提和依据。D. 作者认为“义利之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判断,并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属于价值论话题。3. 下列是古代学者有关“义利”的观点,其中最接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是犹欲寿而勿颈也。(荀子)B.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

40、C.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程颢)D.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陆九渊)【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人们更重视求取富贵” 曲解文意。原文“进而言之,在富贵生三者之中,或者说,人对富与贵的求取,最终乃是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的权利与满足活得更为幸福的愿望”可知,是“生”是人们更视为基本的,更重视的。C.不合逻辑。据原文“生是人所顾念的,死是人所嫌厌的,这乃人之常情”可知,“对生的求取”属于“人之常情”,二者不存在冲突。另外,据原文“如果我们将义利之辨在其第二个层面的裁断归结为生

41、生与道之间的裁断的话,那么对生与道作裁断也就意味着对生与仁作裁断。在孔子这里,生诚然是人生最大的利,不过生的终极意义毕竟取决于仁,因此,仁便成为孔子用以裁断生的最高的义”可知,不是在“生与义之间做出取舍”,而是在“生与仁之间做出取舍”,所谓的“义”便是“杀身以成仁”。D.“利指的是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身份地位”表述片面。原文“一个是对富与贵的求取,一个是对最为基本的生的求取”,“身份地位”归属于“富”与“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义和利之间彼此对立”错。原文“孔子首先在人之常情的层面上肯定了人人都有欲求富与贵、嫌厌贫与贱之心”“就日常处境而言

42、,其实并不存在如何在生与死之间作取舍的问题。进而言之,在生与道”并行不悖的情形下,根本就不存在舍生求道抑或贪生弃道的两难抉择”可知,两者并未对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的观点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A.选项意为:人们如果只知道珍重生命、喜欢安定而抛弃了礼义,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想长寿而割断脖子一样。从反面论证了本文观点。B.选项意为: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不符合本

43、文观点。C.选项意为:一个人行了义,就会得到利,相反,出了利也会得到义。选项强调的是“义”与“利”的对立,不符合本文观点。D.选项意为: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该项强调“义”与“利”对“学习”的重要影响,不符合本文观点。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全球每年大约会有上千人遇上雪崩,其中约有150人会因此丧生。雪崩还能摧毁大片森林,掩埋房舍,甚至能堵截河流,导致洪灾。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其它严重的次生灾害。积压在山上任何地方的雪都有移动的可能,但每个地方发

44、生雪崩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如果山坡陡峭,雪则不会堆积过厚,很难发生雪崩。地表光滑的地方,雪也不会堆积过多,比如,雪崩很少在有草的山坡上发生。接近峰顶的平地也相对安全,雪会在此积累成厚厚的一层,但它相对稳定,如果其上方发生雪崩则会破坏这种稳定,这就是平坦区域只有在上面的坡上没有过厚积雪的情况下才会安全的原因。最危险的地方是坡度大约在3040度的地方,这个坡度并不太缓,所以雪不会堆集得过厚,同时,这个坡度又并不太陡,可以保证雪层的相对稳定。山上的雪层一般相对稳定。如果发生移动,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恰巧破坏了它的稳定。急剧的升温会引起不稳定。山上较高处的雪融化后,汇成一股水流沿坡而下,水渗透到山下的雪中,

45、会溶解部分同地表接触的雪。这不仅使雪同地表分离并让地表更加润滑。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此时雪层已经不稳固了。雪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在温度较高时,底层的雪会升华,在升华过程中,水蒸气会沉积为冰,因此部分雪层会从紧密包裹状变成霜状。在霜状雪层中,雪粒间的结合部比其他类型的雪层都要脆弱,所以这时候,雪层已经失去了部分的凝聚力。当你走在上面时,它会吱嘎作响,这是雪变得不再稳固的迹象之一。如果雪的重量达到一定的极限,就会发生动摇。铺在山坡上的雪受到两种力量的制约:摩擦力和地心引力。摩擦力一般阻止直接同地表接触的雪层的运动,而地心引力却与摩擦力相反,它更喜欢把雪从山坡上“拉”下来。如果雪要保持稳定

46、,那么摩擦力必须克服地心引力。地心引力此刻作用于整体的雪层,雪层增大、地心引力也随之增强。雪层间的凝聚力会让整个深层的雪开始一起移动。结果,移动的雪层越来越大,最后只能彻底崩溃。当空气经过峰顶,地表的不规则性会引起旋风,旋风夹带着雪在山顶盘旋或是冲下背风的一面,导致背风坡累积更多的雪,这些只是发生在高处的雪地上。尽管此时山下天气依然睛朗,能见度高,然而,滑雪者和登山者却并不知道他们头顶上的积雪已经蠢蠢欲动了。当雪层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下,一声枪响,或是滑雪而过的呼啸声,人们招呼远处朋友的喊声,树枝忽然折断的劈啪声都足以引起雪崩。如果雪是干燥和粉状的,开始也许只有少量的雪粒被扰动。它们滚动着,跳跃

47、着,一点点地移动着。然后,就像卡通片中的雪球一样,当滚下山坡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了,雪地此刻已经乱作一团。越来越多的雪加入到洪流之中。这种现象我们叫做“点状释放雪崩”。不过,这种雪崩与湿雪崩相比,危险性要小一些。湿雪崩的雪呈现块状。湿雪崩通常发生在气温上升时,因表面雪层融化后又渗入到下层雪并重新冻结,形成湿雪层,而因为气温升高,使得新的湿雪层不容易吸附在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之上,于是向下滑动,从而产生雪崩。湿雪崩重量较大、速度慢、质地密,在其滑落过程中,会带起沿途的树木和岩石,从而产生更大的危害。许多著名的冬季旅游胜地都有近距离监控设施。在积雪较厚并极有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方还装有可控引爆装置,它利用爆破引发小型的雪崩以防止随后较大雪崩的发生。作为游客,你要牢记当地的安全警示,不要到规定以外的区域游玩。(摘编自耀眼的暴风雪)材料二:雪崩究竟有多恐怖,1999年阿尔卑斯山大雪崩会告诉你答案。1999年1月份,奥地利著名的滑雪胜地加尔蒂,迎来了自己的滑雪旺季。当年加尔蒂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第三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