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5赤壁赋》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3886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5赤壁赋》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5赤壁赋》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5赤壁赋》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5赤壁赋》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5赤壁赋》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 赤壁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备受忧患,他却能从容淡定并自得其乐。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他就是苏轼。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为有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渺江水,传唱了上千年!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美字体赏美文走向彼岸周仁忠也曾经历过失落的痛楚,但我们从不把悔恨的旧梦重拾。既然秋天的落叶早已消融在我们生活的大地,化做滋养生命之树常青的甘乳,又何必再去寻寻觅觅那份感伤的情怀?面对岁月之轮永不停歇的步履,沉浸往事只能倾斜心灵的天平,寻觅过去只能拾回尘封的梦幻。作别

2、西天缥缈的云彩,我们步入情深意浓的黄昏。纵使失去皎洁的圆月,我们尚且拥有满天闪烁的繁星。当我们还在温柔的梦乡中流连忘返,黎明已悄然来到身边。生活赠予我们的是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丰富意蕴,我们岂能被人生的风风雨雨和云遮雾绕迷蒙住双眼?告别过去,正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开拓未来。当我们把所有的痛苦与悲伤埋进昨天,我们便真正拥有了一个崭新的今天。人生本是由一连串的遗憾组成的。我们何必对生活中的遗憾耿耿于怀。面临岁月之河,人生只有在向彼岸进取的征途中,才能焕发迷人的光彩。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径直走向彼岸。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苏轼的生命中有太多的阴差阳错,一个失意的文人,被阴差阳错地

3、发配到黄州,这段政治的失意,却成就了一个文坛巨匠。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诗意地对待生活。运用方向 面对挫折 不幸与大幸 从容的心境 旷达乐观 真正的潇洒 诗意地生活精彩运用拓展生命的宽度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可贵的是,苏轼借赤壁赋实现了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是他精神历程的一次升华。他在黄州城东开垦荒地,取名“东坡” ,亲自下田劳作;他将农舍的厅堂涂白如雪,名曰“雪堂” ,作为书斋;他游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

4、坡、雪堂、赤壁成为苏轼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东坡”代表苏轼自耕自足的务实精神, “雪堂”代表苏轼勤奋著述的思想精神,而“赤壁”则代表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生命的长久或短暂,并不是单凭生存的年月来计算的,而是凭我们对生活认真的程度和我们究竟体味了多少生活的意义而定的。”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却能够努力去拓展它的宽度。唯有如此,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

5、落脚点,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

6、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赏析: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

7、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巧妙嵌入,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句子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赤壁,只属于苏轼” ,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属(zh)客 嫠(l)妇 山川相缪(mu)

8、B桂棹(zho) 愀(qio) 然 酾(sh)酒临江C上溯(s) 舳(zhu)舻 横槊(shu)赋诗D袅袅(nio) 匏(bo)尊 肴(yo)核既尽解析:A 项, “缪”应读“lio” ;C 项, “舳 ”应读“zh” ;D 项,“匏”应读“po ”。答案:B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C任意东西D顺流而东也解析:例句与 A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今齐地方千里C 驾一叶之扁

9、舟 耳得之而为声D何为其然也 苏子愀然解析:A 项中“于” ,均为介词“在” 。B 项中“方” ,当的时候;方圆。C 项中“之” ,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清风。D 项中“然” ,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在古今词义方面不属于同类的一句是( )例句:望美人兮天一方A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B凌万顷之茫然C徘徊于斗牛之间D俯察品类之盛解析:例句“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属古今异义词。A 项古今意义相同;B 项“茫然”意为“辽阔的样子” ;C 项“斗牛” ,星宿名,斗宿和牛宿;D 项“品类”意为“万物” 。答案:A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10、是(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C何为其然也? D固一世之雄也。解析:A、B、C 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D 项为判断句。答案:D6将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A/ B/C / D/解析:表并列,表转折,只有 C 项符合这一特征。答案:C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用“_,_”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2)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_,_” 。(3)

11、赤壁赋中写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_,_” 。(4)在 赤壁赋 中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_,_” 。(5)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 ;曹操当时是“_,_” ,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1)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5)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二、迁移发散(

12、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后赤壁赋苏 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

13、,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B 须臾 /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 /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C 须臾客去予亦

14、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解析:表示时间的词语“须臾”后停顿, “曰”后停顿,主语前面该停顿,如“予亦就睡”的前面。答案:D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写景,借景抒情。B “望 ”是古代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日,农历十六日为“既望” ;每月第一日为“朔” ,最后一天是“晦” 。C “斗 ”是一种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也指一种盛酒的器具。本

15、文中指“容量单位” 。D “户”在古代既指窗户,也指门;而现在的“户”仅指窗户,词义范围缩小。解析:古代的“户”多指单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有时泛指门。答案:D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地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B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C 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 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

16、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解析: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 ,而非“清幽” 。答案:A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译文:_(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译文:_答案:(1)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船边飞过的,不就是你吗?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

17、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去哪里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

18、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嘬口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

19、,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船边飞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13 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

20、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2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 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结合诗歌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和苏轼兄弟的生平可知,苏轼兄弟与李揆非常相似,声名卓著,举世皆知,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

21、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故可推知,苏辙如果被单于知道自己家世第一,很可能被扣留。所以苏轼用此典一是嘱咐苏辙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二是暗含对远行弟弟的担心,希望他能小心谨慎,平安归来。可知 A、C、E 正确。B 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 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答案:BD13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

22、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三、创新语用14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曹操的一世之雄,请你通过想象对这两句话进行扩展描写。要求:描写出曹操的英雄气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60 个字。答:_答案:长江如万马奔腾,滚滚东去。曹操面对大江,斟满美酒,屹立船头。前方,吴军水寨星火点点;身后,魏国战舰巍然林立。江风狂卷,战袍翻动,曹操手持长矛,朗声高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5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仿写三个句子,填写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使语段文字上下内容和谐,语意连贯。苏东坡的黄州经历,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寂灭后的涅槃,成熟于_,这种成熟是一块淘去了浮沙后露出的磐石,是一棵刮走了枯叶后独立的老树;是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_;是一份无须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_。答案:一次苦难后的更生 一声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停止向周围申诉求苦的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