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1.诗经二首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古今对碰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注释】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
2、,一般认为就是鱼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原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寤寐:指日日夜夜。钟鼓:钟和鼓。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乐:使快乐。【翻译】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
3、两边采。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注释】蒹葭:芦苇。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翻译】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注释】晞:干。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跻:高。坻:水中的高地。【翻译】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
4、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未已:还没有完。涘:水边。右:弯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翻译】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三、内容理解,重点赏析关雎1.关雎开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
5、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3. 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所以,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蒹葭1. 开篇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用水边的秋景起兴,给人以凄清之感。2. 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重章叠句更显韵
6、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3. 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四、诗歌主题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
7、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二、背景了解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
8、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古今对碰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注释】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挂罥:挂,缠绕。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9、,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注释】忍能:忍心如此。入竹去:跑进竹林。【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注释】俄顷:一会儿。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衾:被子。娇儿恶卧踏里裂
10、: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雨脚:雨点。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安得:哪里能得到。庇:遮蔽,保护。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出现。【译文】:哪里
11、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12、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
13、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
14、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9.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
15、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五、诗歌主题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
16、”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3.卖炭翁一、 走进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诗歌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
17、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三、古今对碰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注释】伐:砍伐。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何所营:做什么用?【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
18、和嘴里吃的食物。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注释】可怜:值得怜悯。愿:希望。辗:碾压,同“碾”。【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注释】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
19、物的人。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注释】牵向北:指牵向宫中。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直:价钱,通“值”。【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1.赏析“可怜可怜
20、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
21、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
22、: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五、诗歌主题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走进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少府,县尉的别称。二、诗歌背景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姓杜的少府(县尉的通称)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三、古今对碰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
23、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城阙(qu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hun)游:出外做官。海内:四海之内,即全
24、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无为:无须、不必。歧(q)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翻译】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
25、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颔(h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颈联“海
26、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五、诗歌主题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