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3841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过后,冰雪(融化溶化),草木萌发,再过两个月,一群迁徒的大雁冲破3月的暖流的雾i(),燕子也翩然而至,然而,一只主红雀却继续保持它在冬天的箴默。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流失),地球上的岩石被风雨侵蚀着,留下了痕迹,如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恐龙及两栖动物历经ji()难时的印痕。(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雾i( ) 龟( )裂 两栖( ) ji( )难(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_”改为“_”; “_”改为“_”(3)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

2、当的词语。2. 下面画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为解决当时5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把目光聚焦到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开始开垦“北大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使得昔日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如今,北大仓”拥有耕地超过286万公顷,一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这里每年生产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养活5000万中国人。(1)第_句,修改:_(2)第_句,修改:_综合性学习。(6分)3.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生活。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低碳生活在身边”

3、校园宣传活动。应宣传委员的要求,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这次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低碳生活的相关情况。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605万吨,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每天损失可耕地3万公顷,损失雨林5700公顷,减少动植物种100200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为此,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生活要求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量排放,比如节约每滴水、每度电、每粒粮食,注意废物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2)请你根据活动主题,帮助小明同学续写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活

4、动方式: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活动步骤:组织同学搜集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关资料;_;_。(3)宣传委员要在学校醒目处打出一条关于“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请你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 诗文默写。(1)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2)蒹葭萋萋,_。(诗经蒹葭)(3)回延安中以动作表现亲人重逢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句子是:_,_。(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巧妙化用典故,另翻新意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二、阅读(50分)(一) (10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

5、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地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生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5. 语段中说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

6、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种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

7、识的,用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理智,偏于冷静,就是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6. 上述两段文字中傅雷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请概括选文第二段中傅雷的主要观点。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_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形式,专门写给_的。(二)(16分)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

8、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

9、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2)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选自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注释】磴:石阶10.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 ) (2)日光下澈( )(3)路绝人行( ) (4)循山屈曲行( )1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既而愈上

10、愈高,杳无所极12. 从甲文最后一段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人,为什么第四段里还要说“寂寥无人”呢?13. 甲乙两文作者同为寻访美景,但寻访美景的心理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三)(24分)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

11、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

12、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4.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15. 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16.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13、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17.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母亲学认字(张达明)有段时间,我一打开电脑,母亲便悄无声息地坐在我身后,出神地望着我在键盘左右上下敲打,我一回头,冷不丁地打了一个激灵。我埋怨母亲说:“你也不吭声,吓我一跳。”母亲不好意思地说:“我怕打扰你,就没有吭声,吓着你了?”说着,便喏喏地起身离去了。一次我查字典,母亲望着厚厚的字典,问我:“那么厚的书,查个字啥时才能查到?”我便逗她:“不容易哩,一个字查一晌也不一定查得到。”说完,我自顾自地乐了。母亲这才知道我在逗她,嗔怒地说:“你是欺我没文化,拿我取乐哩

14、。”我为自己的唐突有些不安,安慰母亲说:“我以后有时间一定教你认好多的字。”母亲显得很高兴:“那感情好。”从那以后,我发现母亲有了一个新习惯,每天晚上七时整,就会坐到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看央视的新闻联播,生怕漏听了一句话,见到图像中出现的字幕,还要问那个字怎样念。望着母亲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里禁不住一阵悸动:母亲要学认字了。我问母亲:“您会写您的名字吗?”母亲说:“会写,我的姓和毛主席是一姓的,我也就记住了。”说着就用手蘸着杯子里的水,在茶几上写了自己的名字。看着母亲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我还是叫好。母亲却不好意思了:“时间长了,学的字都忘光了。”我对母亲说:“只要您愿意学认字,我教您认。”母亲像孩

15、子似的笑得很灿烂。我感觉到,母亲的笑意里充满了对我的由衷感激。我不敢忽略了一个老人的美好愿望,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母亲问起什么字,我都耐心地讲给母亲听。更多的是在饭桌上,她总会睹物生情,吃饭的用具和各种饭菜的名称,都是她学习的内容。电视屏幕上的广告飘字和挂角广告,母亲都会一个个字的念,她不认识的字,便马上请教我。我不敢相信,母亲80多岁的人了,记忆力却是惊人的好,一个字给她说上一次,她就牢牢记住了。有次我逗母亲;“您这学生都学了这么长时间了,得考考试了,看能得多少分。”母亲一副求战心切的神态,把握十足地说:“来吧,谁怕谁啊!”我便把教过的字写到一张纸上,让母亲认。母亲很认真的一个个字念出,竟没

16、有念错一个。我故意开玩笑说:“错的不少嘛。”母亲急了,认真地问我:“哪个错了?哪个错了?”我“扑哧”乐了,对她说:“和您逗着玩呢。”母亲如释重负地说:“我就说嘛,哪能认错呢。”母亲学以致用,只要是有字的东西她都要拿起来看,尤其对于门缝里塞进来的小广告,看得更是津津有味。看了后就对我讲:“现在的人都像得了急症一样,都想把别人的钱撸到自家口袋里。”她指着小广告,嘱咐我千万不要上当。我订有一份报纸,报纸一送来,母亲便要先睹为快。她患有眼底硬化,小字看不清,只看大标题和副标题,加上她爱看电视新闻,国内国际近日发生的事情她差不多都清楚。外国政要的名字,字多且绕口,但母亲都记个八九不离十,每当和老年人一起

17、聊天时,母亲就成了新闻发布人,这是母亲最得意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母亲变得比以前爱说爱笑了,仿佛年轻了好多岁。我经常想:母亲虽然失去了美好的学习时光,但她不怨天尤人,仍在有生之年努力学习,简单而快乐的面对这纷繁世间,而我正处在人生的鼎盛期,又有什么理由不直面人生呢?母亲是一面镜子,在她面前,我感到汗颜。18. 文章以母亲学认字为题,有何妙处?19. 开头两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词句。(1)体会句子“每天晚上七时整,就会坐到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看央视的新闻联播,生怕漏听了一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母亲一副求战心切的神态,把握

18、十足地说:“来吧,谁怕谁啊!”21. 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一面镜子,在她面前,我感到汗颜”?22. 文中“母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不仅让作者汗颜,我想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触动吧,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三、写作(50分)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很多甜蜜的记忆。或许是孩提时代吃到棒棒糖时的满足,或许是长大后考取第一名时的骄傲,或许是终于放假了,没有了繁重的功课,自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听着音乐,翻着喜爱的书请以记忆中的那份甜为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19、名、校名、地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过后,冰雪(融化溶化),草木萌发,再过两个月,一群迁徒的大雁冲破3月的暖流的雾i(),燕子也翩然而至,然而,一只主红雀却继续保持它在冬天的箴默。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地(流逝流失),地球上的岩石被风雨侵蚀着,留下了痕迹,如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恐龙及两栖动物历经ji()难时的印痕。(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雾i( ) 龟( )裂 两栖( ) ji( )难(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_”改为“_”; “_”改为“_”(3)在

20、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答案】(1) . 霭 . jn . q . 劫 (2) . 徒 . 徙 . 箴 . 缄 (3)融化 流逝【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字音字形。雾霭,w i,雾气。龟裂,jn li,微细的裂纹(如砂浆、混凝土、抹灰面上的)。两栖,ling q,在水中和陆地都可以生活。劫难,ji nn,灾难、灾祸。【小问2详解】考查字形。迁徒迁徙,迁移箴默缄默,闭口不言。【小问3详解】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根据前面的“冰雪”可知,应用:融化。第二空: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流失,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

21、失去。根据前面的“一年一年地”可知,应用:流逝。2. 下面画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为解决当时5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国家把目光聚焦到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开始开垦“北大荒”。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使得昔日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如今,北大仓”拥有耕地超过286万公顷,一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这里每年生产的粮食总产量可以养活5000万中国人。(1)第_句,修改:_(2)第_句,修改:_【答案】 . . 把“使得”删掉 . . “总产量”或“养活”不搭

22、配,删去“总产量”。【解析】【详解】考查病句修改。句既有“经过”,又有“使得”,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去掉“使得”即可。句“总产量”和“养活”不搭配,去掉“总产量”。综合性学习。(6分)3.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碳生活。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低碳生活在身边”校园宣传活动。应宣传委员的要求,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这次活动中,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低碳生活的相关情况。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一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605万吨,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每天损失可耕地3万公顷,损失雨林5700公顷,减少动植物种100200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

23、断退化状态,支撑能力正在减弱。为此,人们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生活要求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量排放,比如节约每滴水、每度电、每粒粮食,注意废物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等,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2)请你根据活动主题,帮助小明同学续写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活动方式:开展“倡导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活动步骤:组织同学搜集低碳生活方式的相关资料;_;_。(3)宣传委员要在学校醒目处打出一条关于“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请你拟一条标语,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1)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地球生态系统不断退化,低碳生活可以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 (2) . 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低碳生活

24、方式,分小组讨论。 .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喜欢的低碳生活方式。 (3)示例一:青山绿水长驻,鸟语花香永在。示例二:低碳,为地球撑起一把绿色之伞!【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材料中的“目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高达605万吨”可得: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大。根据“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可得:地球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根据“低碳生活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可得:低碳生活可以减缓温室效应的扩大化。综合表述即可。【小问2详解】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围绕着活动主题,言之成理即可。同学们各自收集了相关资料以后,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总,形成统一意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句

25、代表与其它小组的代表一起分享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与低碳生活方式。【小问3详解】考查拟写标语,开放类试题,围绕着“低碳生活”的主题,语言简洁,言之成理即可。如:践行低碳生活,拥抱美好明天。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4. 诗文默写。(1)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2)蒹葭萋萋,_。(诗经蒹葭)(3)回延安中以动作表现亲人重逢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句子是:_,_。(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巧妙化用典故,另翻新意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答案】 . 阡陌交通 . 白露未晞 .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 一头扑在亲人怀 .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解析】【详解】考

26、查名篇背诵,注意:阡陌、晞、钓、羡。二、阅读(50分)(一) (10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地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生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27、5. 语段中说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种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

28、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理智,偏于冷静,就是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6. 上述两段文字中傅雷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请概括选文第二段中傅雷的主要观点。7.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_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形式,专门写给_的。【答案】5. 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因

29、回忆儿子的往事(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之情)而惆怅。 6. 日常生活,文明礼仪,习惯养成,艺术要求(或“专业素养”)。观点:艺术的领会不能限于感性认识,也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用心灵去体会。 7. . 朱光潜 . 中学生【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只是你的一切终生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可知,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结合“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

30、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可知,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之情)而惆怅,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只是你的一切终生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可知,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6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一段“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可知,傅雷从日常生活、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等方面对儿子

31、进行了教导;结合第二段“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可知,傅雷从艺术要求(或“专业素养”)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结合“感性认识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可知,傅雷的主要观点是艺术的领会不能限于感性认识,也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用心

32、灵去体会。【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形式,专门写给中学生的。书中收录的十二封信是作者旅居海外时寄发在一般杂志上的文章。书信以中学程度的青少年为对象,内容涉及读书作文、身心修养、升学选科、恋爱生活、参加社运等多个方面,顾及青年朋友所可能遇见的诸种问题。十二封信件看似随文题而书写,却像是有一贯的思路,意在引导青年摆脱急功近利的浮泛态度,从根本上着手,走向深沉。对于“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的青年来说,书中的劝导时有必要。(二)(16分)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8.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 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答案】8. 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友人的真挚情谊),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9. 示例: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为求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

34、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表明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鉴赏。从情感角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修辞角度来说,这两句诗

35、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天涯若比邻”还是夸张手法,恰如老朋友的殷殷嘱托,告诉朋友: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从内容角度:为求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36、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时山深日酷,路绝人行,迷不知所往。余意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2)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烈日铄铄烁烁,余亦自苦倦矣。数里,跻岭头,以为绝顶也;转而西山之上高峰复有倍此

37、者。循山屈曲行,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中道有亭,西来为仙游道,东即余所行。(选自徐霞客游九鲤湖日记,有删改)【注释】磴:石阶。10.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心乐之( ) (2)日光下澈( )(3)路绝人行( ) (4)循山屈曲行( )1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既而愈上愈高,杳无所极。12. 从甲文最后一段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人,为什么第四段里还要说“寂寥无人”呢?13. 甲乙两文作者同为寻访美景,但寻访美景的心理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10. . 以为乐 . 穿透 . 完全没有 . 沿着,顺着 11. 青

38、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不久就愈登愈高,路幽暗得没有尽头。 12. 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遭贬后长期落寞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13. 甲文:作者移步换景,因闻水声,心乐之,继而寻访小石潭的美景。(排遣贬谪的忧伤凄苦之类也可)乙文:作者沿途攀登,一心向往能够见到奇景,继而寻访美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2)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3)句意为:路上没有人走。绝:完全没有;(4)句意为:沿着

39、山岭来回曲折行走。循:沿着,顺着。【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字词:翠蔓:碧绿的茎蔓;蒙络:遮盖缠绕;披拂:随风飘拂;(2)重点字词:既而:不久,一会儿;杳:幽暗、昏暗,引申为极远。【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根据甲文“悄怆幽邃”可知,这是因为作者被凄清环境触发,不禁勾起了作者因被贬而无法排遣的忧伤凄凉之情。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也只是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看到美景的“乐”,只是暂时的,一遇到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作者当时因为被贬而内心愁苦、空虚,再加上小石潭周围凄凉,更使柳宗元心生悲凉,衬

40、托出凄凉萧瑟的气氛,便觉得“寂寥无人”了。【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分析。甲文:根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作者听到水声内心高兴,于是继续探寻美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似与游者相乐”写听到水声找到小潭,小潭里的游鱼细石带给作者愉悦的感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小潭周围环境清幽,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顿时触景生情,被贬的忧伤悲凉油然而生。作者移步换景,本想借美景派遣内心的苦闷,却又因竹林环境清幽,勾起内心的悲凉。乙文:根据“余意上跻必奇境,遂趋石磴道”可知,作者觉得山顶一定有美景,于是想要继续攀登,“数里,跻岭头

41、,以为绝顶也”“三里平畴荡荡,正似武陵误入,不复知在万峰顶上也”可知,作者一路攀登,就为见到山顶的奇景,沿途的高峰,山路都在吸引着自己不断攀登。作者在寻访美景的时候是怀抱着穷尽山顶的奇景去的,一心向往顶峰的美景。【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42、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43、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六月初八,我们从莆郡西门出发,往西北行进五里,攀登山岭,走了四十里,到莒溪。经过莒溪公馆,走了二里,从石头上步行渡过溪水。又走了二里,一条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边又有一条石阶道,可以绕上山。这时山岭深邃、太阳酷热,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迷茫得不知该往哪里走。我估计往上攀登一定有奇丽的景象,于是从石阶道走。不久就愈登愈高,路深远得没有尽头,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劳累疲倦了。又走了数里,登上岭头,以为是最高峰;折转向西走,山上还有高过此岭一倍的山峰。沿着山岭来回曲折行走,走了三里,平坦的田地开阔宽广,正好像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一样,不再知道

44、是在万座山峰顶上啊。途中有亭,从西边伸来的是去仙游县的路,东边就是我所走的路。(三)(24分)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

45、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

46、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4.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15. 自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16.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划线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17.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答案】14.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八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