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科版初中数学八下知识点总结 二次根式【要点梳理】要点一、二次根式及代数式的概念1.二次根式: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要点诠释:二次根式的两个要素:根指数为2;被开方数为非负数.2.代数式:形如5,a,a+b,ab,x3,这些式子,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基本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要点二、二次根式的性质1.0,(0);2. (0);3.要点诠释:1.二次根式(a0)的值是非负数。一个非负数可以写成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形式,即.2.与要注意区别与联系:1).的取值范围不同,中0,中为任意值。2)
2、.0时,=;0),即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根指数不变,把被开方数相除.。要点诠释:(1)在进行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时,对于公式中被开方数a、b的取值范围应特别注意,0,0,因为b在分母上,故b不能为0.(2)运用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可将分母中的根号去掉,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要尽量化简,最后结果中分母不能带根号.2.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0,0),即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要点诠释:运用此性质也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运用时仍要注意符号问题.知识点三、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最简
3、二次根式.要点诠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 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2)含有能开方的因数或因式.二次根式的加减【要点梳理】要点一、同类二次根式1.定义: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要点诠释:(1)判断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必须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看被开方数是否相同;(2)几个二次根式是否是同类二次根式,只与被开方数及根指数有关,而与根号外的因式无关.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只把系数相加减,根指数和被开方数不变.(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与整式加减运算中的合并同类项类似)要点
4、诠释:(1)根号外面的因式就是这个根式的系数;(2)二次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的要变成假分数的形式.要点二、二次根式的加减1.二次根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其中的同类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对于没有合并的二次根式,仍要写到结果中.要点诠释:(1)在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时,整式加减运算中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去括号、添括号法则仍然适用. (2)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1)将每个二次根式都化简成为最简二次根式;2)判断哪些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把同类的二次根式结合为一组;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要点三、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是对二次根式的乘除及加
5、减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要点诠释:(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后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2)在实数运算和整式运算中的运算律和乘法公式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3)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结果要写成最简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要点诠释: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抓住三个条件:(1)整式方程;(2)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缺一不可.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能化成形如,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是二次项,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要点诠释:(1)只有当时,方程才是一元二次方程;(2)在求各项系数时,应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指明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系数时注意不要漏掉前面的性质符号.要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有关结论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重要结论(1)若a+b+c=0,则一元二次方程必有一根x=1;反之也成立,即若x=1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则a+b+c=0.(2)
7、若a-b+c=0,则一元二次方程必有一根x=-1;反之也成立,即若x=-1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则a-b+c=0.(3)若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根x=0,则c=0;反之也成立,若c=0,则一元二次方程必有一根为0.因式分解与直接开平方法【要点梳理】要点一、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方程右边化为0;(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式的积;(3)令这两个一次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常用的因式分解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等.要点诠释: (1)能用分解因式法来解
8、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2)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两个因式的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0;(3)用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点:必须将方程的右边化为0;方程两边不能同时除以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要点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直接开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称为直接开平方法.2.直接开平方法的理论依据: 平方根的定义. 3.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类型有两类: 形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直接开平方求解. 若,则;表示为,有两个不等实数根; 若,则x=
9、O;表示为,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则方程无实数根 形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直接开平方求解,两根是 .要点诠释: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定义,应用时应把方程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数的形式,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这个方程的根.配方法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的形式,再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公式:.(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把原方程化为的形式;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方程两
10、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的系数,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把方程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化为一个常数;若方程右边是非负数,则两边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若右边是一个负数,则判定此方程无实数解.要点诠释:(1)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口诀:一除二移三配四开方;(2)配方法关键的一步是“配方”,即在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3)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知识点二、配方法的应用1用于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通过作差法最后拆项或添项、配成完全平方,使此差大于零(或小于零)而比较出大小.2用于求待定字母的值:配方法在求值中的应用,将原等式右边变为0,左
11、边配成完全平方式后,再运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待定字母的取值3用于求最值:“配方法”在求最大(小)值时的应用,将原式化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后可求出最值4用于证明:“配方法”在代数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学习二次函数后还会知道“配方法”在二次函数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点诠释: “配方法”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是研究相等关系,讨论不等关系的常用技巧,是挖掘题目当中隐含条件的有力工具,同学们一定要把它学好公式法【要点梳理】要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一元二次方程,当时,.要点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用公式法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12、; 确定a、b、c的值(要注意符号); 求出的值; 若,则利用公式求出原方程的解; 若,则原方程无实根.要点诠释:虽然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来求解,但它往往并非最简单的,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要点梳理】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1)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等的实数根;(3)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要点诠释:利用根的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步骤: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的值;计算的
13、值;根据的符号判定方程根的情况.2.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逆用 在方程中,(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3)方程没有实数根0.要点诠释:(1)逆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求未知数的值或取值范围,但不能忽略二次项系数不为0这一条件;(2)若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 0.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注意它的使用条件为a0, 0.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14、.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验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检验两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求方程的另一根及未知系数; (3)不解方程,可以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关于x1、x2的对称式的值此时,常常涉及代数式的一些重要变形;如:;(4)已知方程的两根,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以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5)已知一元二次方程两根满足某种关系,确定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值或取值范围;(6)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讨论根的符号.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则当0且时,两根同号当0且,时,两根同为正数;当0且,时,两根同为负数当0且时,两
15、根异号 当0且,时,两根异号且正根的绝对值较大;当0且,时,两根异号且负根的绝对值较大要点诠释:(1)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一元二次方程中待定系数后,一定要验证方程的一些考试中,往往利用这一点设置陷阱;(2)若有理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有一根,则必有一根(,为有理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2.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审题目,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等);设(设未知数,有时会用未知数表示相关的量);列(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解方程,注意分式方程需检验,将所求量表示清晰);验(检验方程的解
16、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答(写出答案,切忌答非所问).要点诠释: 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整体地、系统地审题;二是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三是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要点二、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主要类型1.数字问题(1)任何一个多位数都是由数位和数位上的数组成.数位从右至左依次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 千位,它们数位上的单位从右至左依次分别为:1、10、100、1000、,数位上的数字只能是0、1、2、9之中的数,而最高位上的数不能为0.因此,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用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其数位上的单位的积的和来表示,这也就是用多项式的形式表示了一个多位数.如:一个三位数,个位上
17、数为a,十位上数为b,百位上数为c,则这个三位数可表示为: 100c+10b+a. (2)几个连续整数中,相邻两个整数相差1.如:三个连续整数,设中间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1,x+1.几个连续偶数(或奇数)中,相邻两个偶数(或奇数)相差2.如:三个连续偶数(奇数),设中间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2,x+2.2.平均变化率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增长(降低)率问题时,要理清原来数、后来数、增长率或降低率,以及增长或降低的次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列出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应在原数的基础上增长或降低两次.(1)增长率问题:平均增长率公式为 (a为原来数,x为平均增长率,n为增长次
18、数,b为增长后的量.)(2)降低率问题:平均降低率公式为 (a为原来数,x为平均降低率,n为降低次数,b为降低后的量.)3.利息问题(1)概念:本金: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利息: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息和:本金和利息的和叫本息和.期数:存入银行的时间叫期数.利率:每个期数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利率.(2)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利息税=利息税率本金(1+利率期数)=本息和本金1+利率期数(1-税率)=本息和(收利息税时)4.利润(销售)问题利润(销售)问题中常用的等量关系:利润=售价-进价(成本)总利润=每件的利润总件数5.形积问题此类问题属于几何图形的应用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不规则
19、图形分割或组合成规则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找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内在关系并列出方程.要点诠释: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列方程),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勾股定理【要点梳理】要点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利用勾股定理,当设定一条直角边长为未知数后,根据题目已知的线段长可以建立方程求解,这样就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3)理解勾股定理的
20、一些变式:, 要点二、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图(1)中,所以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图(2)中,所以方法三:如图(3)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所以要点三、勾股定理的作用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求第三边;2. 用于解决带有平方关系的证明问题;3 与勾股定理有关的面积计算;4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要点梳理】要点一、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要点诠释:(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作用是判定某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2)
2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把“数”转为“形”,是通过计算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要点二、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1) 首先确定最大边(如).(2) 验证与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则ABC是C90的直角三角形;若,则ABC不是直角三角形.要点诠释:当时,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当时,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为三角形的最大边.要点三、勾股数满足不定方程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又称为高数或毕达哥拉斯数),显然,以为三边长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熟悉下列勾股数,对解题会很有帮助: 3、4、5; 5、12、13;8、15、17;7、24、25;9、40、41如果是勾股数,当为正整数时,以
22、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此三角形必为直角三角形.要点诠释:(1)(是自然数)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2)(n1,是自然数)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3) (是自然数)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多边形【要点梳理】知识点一、多边形的概念1定义:在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其中,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2相关概念: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
23、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凸多边形凹多边形3. 多边形的分类: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边所在的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如果整个多边形不在直线的同一侧,这个多边形叫凹多边形如图: 要点诠释: (1)正多边形必须同时满足“各边相等”,“各角相等”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2)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为;(3)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可以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知识点二、多边形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要点诠释: (1)内角和公式的应用:已知多边形的边数,求其内角和;已知多边形内角和
24、求其边数;(2)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知识点三、多边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要点诠释:(1)在一个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n边形的外角和恒等于360,它与边数的多少无关; (2)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所以它的每个外角都相等,都等于; (3)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的作用是:已知各相等外角度数求多边形边数;已知多边形边数求各相等外角的度数平行四边形【要点梳理】要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要点诠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元
25、素:边、角、对角线.相邻的两边为邻边,有四对;相对的边为对边,有两对;相邻的两角为邻角,有四对;相对的角为对角,有两对;对角线有两条.要点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边的性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2角的性质: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对角相等;3对角线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为对称中心. 要点诠释:(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边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边平行或两边相等;角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角相等或两角互补;对角线的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或倍半关系.(2)由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较多,在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3)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可解决对角线或边的取值
26、范围的问题,在解答时应联系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来解决.要点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要点诠释:(1)这些判定方法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必须牢固掌握,当几种方法都能判定同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应选择较简单的方法.(2)这些判定方法既可作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也可作为“画平行四边形”的依据.要点四、三角形的中位线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
27、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要点诠释:(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重合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3)三角形的中位线不同于三角形的中线.要点五、平行线间的距离1.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1)定义: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注: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是正值.(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任何两平行线间的距离都是存在的、唯一的,都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最短的线段的长度.两条平行线间的任何两条平行线段都是相等的. 2
2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矩形【要点梳理】要点一、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要点诠释:矩形定义的两个要素:是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即矩形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增加一个角是直角这个特殊条件. 要点二、矩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包括四个方面: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3.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 要点诠释:(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而也是中心对称图形.过中心的任意直线可将矩形分成完全全等的两部分.(2)矩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分别通过对边中点的直
29、线).对称轴的交点就是对角线的交点(即对称中心).(3)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从而矩形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从三个方面看:从边看,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看,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从对角线看,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要点三、矩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有三种方法: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要点诠释: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加上“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都能判定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要点四、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要点诠释:(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
30、的中线的性质是矩形性质的推论.性质的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对一般三角形不可使用.(2)学过的直角三角形主要性质有: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性质可以用来解决有关线段倍分的问题.菱形【要点梳理】要点一、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要点诠释:菱形的定义的两个要素:是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即菱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增加一对邻边相等这个特殊条件. 要点二、菱形的性质菱形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
31、一组对角.3.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对称轴的交点就是对称中心.要点诠释:(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过中心的任意直线可将菱形分成完全全等的两部分. (2)菱形的面积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另一种是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之和).实际上,任何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都是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3)菱形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及有关计算问题. 要点三、菱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三种: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3.四条边相
32、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要点诠释:前两种方法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外加一个条件来判定菱形,后一种方法是在四边形的基础上加上四条边相等.正方形【要点梳理】要点一、正方形的定义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正方形.要点诠释: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它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更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还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要点二、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1.边四边相等、邻边垂直、对边平行;2.角四个角都是直角;3.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又是中心对称图
33、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要点诠释: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其对角线将正方形分为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要点三、正方形的判定 正方形的判定除定义外,判定思路有两条:或先证四边形是菱形,再证明它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即矩形);或先证四边形是矩形,再证明它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即菱形).要点四、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或者可表示为:要点五、顺次连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3)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4)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
34、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要点诠释:新四边形由原四边形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而成.(1)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新四边形是矩形. (2)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新四边形是菱形.(3)若原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且相等,则新四边形是正方形.用正多边形铺设地面 【要点梳理】要点一、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1正多边形定义:在平面内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2. 正多边形的内角: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一般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相同为(n-2)180(n3)3. 正多边形的外角和: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所以它的每个外角都相等,都等于;正多边形的外角和与一般多边形的外角
35、和一样都为3604.正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正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正多边形的对角线.要点诠释: (1)正多边形必须同时满足“各边相等”,“各角相等”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2)已知正多边形的边数,可求其内角和以及每个内角;已知多边形内角和就可以求其边数; (3)已知正多边形一个内角可以求其外角,从而用外角和求正多边形边数;(4)从正n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正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共有 条对角线要点二、平面铺设的概念和特征1.定义: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这里的多边形可以形状相同,也可以形
36、状不相同. 要点诠释:(1)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2)用正多边形实现镶嵌的条件:边长相等;顶点公用;在一个顶点处各正多边形的内角之和为360.2.用一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 只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地面,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360时,这种正多边形可以铺设地面.事实上,在正多边形中,能用一种正多边形铺满地面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地砖可以用.要点诠释:正多边形能用于铺设地面的前提条件是:这个正多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是360的约数.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为1803=60,是360的约数;正方形的一个内角度数为360
37、4=90,是360的约数;正六边形的一个内角度数为1803606=120,是360的约数,所以它们都可以用于铺设地面,而其他正多边形内角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所以不能用于铺设平面.3.用多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正多边形的组合能否铺满地面,关键是看位于同一顶点处的几个正多边形的内角之和能否为360若能,则说明能铺满;反之,则说明不能铺满(1)用两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的组合有: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正十二边形;正方形与正八边形.(2)用三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的组合有:正三角形、正方形与正六边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与正十二边形正三角形、正十边形与正十五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与正二十边形.要
38、点诠释:(1)用两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满足方程:内角度数m + 另一种内角度数n=360有正整数解(即m、n均为正整数).(2)用三种正多边形铺设地面满足方程:内角度数m + 另一种内角度数n第三种内角度数k =360有正整数解(即m、n、k均为正整数). (3)有时几种正多边形的组合能围绕一点拼成周角,但不能扩展到整个平面,即不能铺满平面.如: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的组合.4.任意多边形平面铺设: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能镶嵌成平面图形;形状、大小相同的任意四边形(凸四边形)能镶嵌成平面图形. 要点诠释:任意三角形、四边形(形状、大小相同)能镶嵌平面是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360的约
39、数;四边形(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也是360的约数.所以大小形状相同任意三角形、四边形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 360)时,就能铺满地面.数据的频数分布【要点梳理】要点一、组距、频数、频率与频数分布表1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间的距离叫做组距2. 频数:一批数据中落在某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称为这个组的频数3. 频率:如果一批数据共有n个,而其中某一组数据是m个,那么就是该组数据在这批数据中出现的频率. 即每一组数据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的频率.4频数分布表:通常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个数进行记录,计算出每个小组的频数,并制成频数分布
40、表.要点诠释:(1)各组频数总和等于样本容量,各组数据的频率之和等于1;(2)频数分布表能清楚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大小分布情况.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也越多. 要点二、频数直方图1频数直方图画出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用横轴表示分组情况,纵轴表示频数,绘出相应的长方形条,就得到了频数直方图.2频数直方图的画法(1) 计算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组数通常取大于的最小整数. 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可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3) 决定分点.为了使数据不落在分点上,一般地把表示分点的数比原数据多取一位小数. 并把第一组的起点值定为比最小的数据稍小一点的数.(4
41、)列频数分布表.(5)画频数直方图.要点诠释:频数直方图是条形统计图的一种,但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频数直方图中各“条形”之间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间隙,而条形图中各“条形”是分开排列的,中间有一定的间隙.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个数据,那么,就是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用“”表示.即.要点诠释:(1)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意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所以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特殊值的影响.2.加权平均数若数据出现次,出
42、现次,出现次出现次,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则=(其中+=n,kn)在一组数据中,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f叫做这个数据的权.按照上述方法求出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要点诠释:(1)越大,表示的个数越多,“权”就越重. “权”越重,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2)加权平均数实际上是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均数的简便运算. 要点二、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一般地,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或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2)由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知道中位数以上和以下数据各占一半.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要点诠释:(1)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2)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要点三、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