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Al****81 文档编号:2328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8.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2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重点难点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学习过程一、整体把握

2、这一课是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之一。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时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二、文体知识1.访谈和访谈录明确:“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

3、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2.访谈要做好的准备工作?明确: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3.访谈技巧:“三要六不要”明确: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六不要:不

4、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自主探究对家乡某古老建筑访谈1.独立思考家乡的古老建筑有哪几类,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2.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3.采谈对象:家乡中的长辈。4.访谈问题:家乡建筑的类别;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点;本地的古迹遗存;哪些值得保存下来;与这些建筑相关的人文价值;有关部门对未来的设想。5.访谈准备:划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准备必要的用具,如

5、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笔记本等;准备好提问提纲。6.采访过程。7.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自我检测【任务设计】任务一 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对家乡长辈做一个访谈,请拟写出访谈提纲。访谈提纲:_提示 要有采访目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等要素。重点是预设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围绕“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个主题展开。任务二自制调查表格,比较家乡近些年的变化,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比较点家乡的昨天家乡的今天交通住房文化素质穿着提示:比较点家乡的昨天家乡的今天交通土路为主,狭窄,难以通车水泥路、柏油路,宽敞住房基本都住平房,生活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简单社区高楼,室内装潢考究、设

6、施齐全、美观舒适文化素质初中学历为主,大学生凤毛麟角高中学历为主,近一半考入大学穿着一衣多季,穿着不合时宜;布鞋、胶鞋为主。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各式皮鞋、波鞋4.8.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是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之一。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2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

7、生的影响。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教学重难点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己设计一分访谈题纲。教学过程记录家乡的人和事一、导入语 同学们,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

8、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请让们走进记录家乡的人和事。二、写作要领1.什么是访谈和访谈录?“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9、访谈录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被访者提出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2.访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3.访谈技

10、巧:“三要六不要”三要:主导场面,要善于引导;语速要控制好;谁来执笔要说清楚。六不要:不要过于主动;不要啰唆;自己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一开始过度抬高被访谈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之类的;介绍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随时可以问我”这种多余的话不要说。4.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5.拟订访谈提纲所谓采访提纲就是记者在实施采访之前所拟定的有关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即采访问题)的书面内容。采访提纲在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成为一只“无头苍蝇”。采访提纲包括两个方面:采访计划,所谓采访计划,是指大

11、体的活动步骤、方式,确定要采访的部门、人员名单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二是调查纲目。所谓调查纲目,是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6.风物采访提纲样板听说家乡有一批汉代古墓,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采访计划:进行现场观察;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听取专业解释。调查纲目(问题):文物何时、何地、何人最先发现?汉墓的具体年代?墓主是谁?什么身份?有些什么文物?数量多少?有什么价值?和其他地方的汉墓相比,有什么异同?家乡汉墓的出土有什么意义?其他补充性的考古专业知识。7.历史名人采访提纲样板在报刊杂志看到有关某某人物的事迹介绍,需要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采访。采访计划:进行现

12、场环境观察;采访当地老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或专家。调查纲目(问题):您知道他的生平资料?他流传下来的故事有哪几个?您觉得他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之处?您觉得他对家乡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我们后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8.撰写“志”。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叙人物,要写清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记叙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易,在记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人物志:人物生平、主要事迹、重要贡献、社会影响。风物志:写作事由、风物渊源、特色风貌、文化价值。三、写作示例示例:对家乡某古老建筑访谈1

13、.独立思考家乡的古老建筑有哪几类,哪些是需要保护、发展或弘扬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2.访谈时,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3.采谈对象:家乡中的长辈。4.访谈问题:家乡建筑的类别;这些建筑的历史和特点;本地的古迹遗存;哪些值得保存下来;与这些建筑相关的人文价值;有关部门对未来的设想。5.访谈准备:划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人为宜);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提供的任务清单;准备必要的用具,如照相机、录音笔、书写笔、笔记本等;准备好提问提纲。6.采访过程。7.整理归纳撰写风物志。教学反思(略)4.8.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同步练习一、阅读鉴赏(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近十五年来,中

14、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

15、中消失不见。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16、。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

17、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

18、信息的能力。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D项,“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C.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

19、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D.引用冯骥才

20、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1分)材料一: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

21、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摘自现代农业科技)材料二: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

22、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材料三: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

23、,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

24、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D.田园

25、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答案】D。【解析】 “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而非“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两者内涵不同。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从原文看,“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是陈述对象,并非“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的原因。6.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5分)答:_答案: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