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Al****81 文档编号:23281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登高》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登高》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登高》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登高》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8.2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2.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3.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

2、基调。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学习过程【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2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

3、歌风格。“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3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自主探究1本诗的

4、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自我检测【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猿啸( )渚清( ) 霜鬓() 潦倒( )浊酒( )2解释下列

5、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万里悲秋常作客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3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B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悲”“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以读出诗人愁苦不堪、孤苦伶仃的感情。C轻重也是朗读成功不成功的要素,如登高中,“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繁

6、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D朗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调、语气,还要配合表情、动作。如读“天高”时最好仰视;“渚清”“沙白最好俯视。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 异乡,心境凄苦异常。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 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A面世 作客 经过 B问世 作客 通过C面世 做客 通过 D问世 做客 经过5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开

7、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巩固提升】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

8、成的。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

9、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 )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下列两题。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此诗作于760年,诗人暂住在西南富庶之乡城都郊外浣花溪畔,当时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4这首诗的诗眼是 。5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意诗人的悲苦

10、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基础演练】1参考答案: xio zh bn lio zhu2参考答案:暮年,晚年 远离故乡 客居异乡衰颓,失意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极其遗憾3答案:B4答案:B。5答B 无拟人手法【合作探究】1参考答案:悲。(凄凉、孤独、悲伤)2(1)参考答案: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

11、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2)参考答案:登高所见的秋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是统一的。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

12、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总结: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及哀猿的啼声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2答案: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之悲,身处暮年之悲,客居异乡之悲,体弱多病之

13、悲,常年漂泊之悲,肃杀秋景之悲,孤苦无依之悲,高迥凄凉之悲。3参考答案:从内容上来看,首先是意境的苍凉壮阔:首联十四字中诗人以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六种苍凉的意象;颔联中两句诗从大处落笔,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营造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其次是感情的悲愁难抑;不仅包含有个人的苦难,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衰老多病,孤苦无依;还有对国运艰难的悲愁(结合“苦恨繁霜鬓”来分析),再加上诗人那种郁积难舒(结合“潦倒新停浊酒杯”来分析)的爱国情感,诗人由悲人生之秋进而转向悲国运之秋,忧时伤世的忧愤愁苦之情溢于言表!再次是情感上的起伏回旋。登高中的情感表达不

14、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从形式上来看,首先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

15、挫。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其次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16、再次是词句上的精练警策,多用炼字。【巩固提升】1答案:C2答案:C3答C 表达的是畅快之情。 A、B、C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4参考答案:事事幽。5答案:参考(1)同意“洋溢着失意诗人的喜悦之情”这种说法。要紧扣“事事幽”,分景幽、事幽和人幽来分析,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喜悦之情。(2)同意“失意诗人的悲苦之情”这种说法。要紧扣“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来分析, “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悠闲安适的生活建筑在“故人”严武“供禄米”的基础之上,一旦“禄米”失去,眼前悠闲安适的生活便会烟消云散。所以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不如说是苦情,一个艰难贫困、依人

17、而活的一代诗宗,在咱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出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3.8.2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古典诗歌。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现在高中的学生对于诗歌情感是抒发方法的学习及诗人情感的体验有很好的益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2.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3.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

18、悲、国运之悲”。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

19、步入高中,学生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但是对于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诗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来感知杜诗上述的这些特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课前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教学过程登高一、导入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1.年轻的时

20、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

21、千古名作。三、朗读1.听教者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四、赏析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

22、渺小和孤独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

23、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二)朗读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过渡)诗人的这四

24、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三)后两联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

25、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26、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这种被很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喝酒解愁!

2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四)朗读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齐读!(五)整体小结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三层: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事之秋2.小结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

28、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3.朗读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教学反思(略)登高【教学目标】1认识和能力

29、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

30、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

31、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

32、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四、文章背

33、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五、阅读鉴赏:1首先来赏析前四句。(1)朗读。(2)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3)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风“急”、天

34、“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4)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

35、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

36、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

37、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

38、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像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以上四句,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得情景交融。2赏析第二层次。(1)朗读。(2)在这一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

40、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41、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

42、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

43、致。这是第八层意思。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

44、一步做了具体揭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

45、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六、总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