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Al****81 文档编号:232808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通读诗词,有感情诵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2. 品读语言,感受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苏轼在词中体现的思想感情。3.背诵诗词,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重

2、点难点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课前寄语“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生于乱世,他是胸怀抗金复国大志的铁血男儿,没能在疆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在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以其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奔放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与苏轼并称“苏辛”。 学习这两首辛词,一要了解辛词豪放的风格,二要体会词中蕴涵的爱国激情。预习与梳理 新课助读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于北宋败亡后的13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

3、山东。他的祖父虽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受其祖父影响,辛弃疾21岁时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不论出仕或赋闲,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赍志而殁。本课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

4、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此时词人已66岁高龄。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宰相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

5、爱国热忱。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派词: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自主探究(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二

6、)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B级)明确:上阙用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下阕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上阙: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C级)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C级)答案: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

7、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下阙: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C级)答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C级)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D级)答案: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

8、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自我检测一、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上面这首词的作者是A苏轼 B晏殊 C李清照 D李煜2. 本词的词牌是A念奴娇 B永遇乐 C雨霖铃 D武陵春二、 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霜天晓角赤壁完成12题。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

9、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1. 对这首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此词所写的黄州赤壁,就是当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中的古战场所在地。B“赋写”三句的意思是苏轼在赤壁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诗篇,而千古历史遗迹已荡然无存。C“望中”两句所写的意境,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致相同。D“半夜”三句意思是半夜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变窄。2.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赤壁怀古词,因赤壁而怀苏轼,叹人生之不平,抒发千古兴亡之感。B此词与东坡的赤壁词都是感叹江上依旧,英雄俱逝,人生瞬息,功业渺茫。C苏词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结,而辛词以“一声

10、长啸,悲天地,为予窄”作结,可见苏辛两人的思想性格和人生观是相同的。D苏辛的两首赤壁词都写的豪放,但苏词清雄超旷,而辛词写得沉郁悲壮。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12题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面对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

11、是作者自称。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B词的下半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参考答案:一、CD 二、AC参考答案:1A (提示:“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说大雁飞向衡阳,不愿意留下,意思正好说反了。)2C (提示“人不寐”并非因为孤城危急,而是由于思念故乡。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文章。本文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优秀作品,入选本单元。本文是作者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

12、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

13、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教学重难点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对较多的语言积累,对于词这种文体也较为熟悉了,课前结合注释了解基本大意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但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层次地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层面上,学生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学过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导入新课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

14、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音)。2、词题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3、作者多媒体展示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

15、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

16、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

17、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4、教师订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

18、吗)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刘裕:繁

19、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

20、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1、)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

22、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女音)。2、用典赏析。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3、对比赏析。以古代英雄业绩

23、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六、五读全词,整合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24、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七、诵读全词。八、练习。鉴赏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反思(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教学重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

25、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

26、位抗金英雄。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

27、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66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军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

28、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文章感知】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

29、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

30、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虚景。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

31、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

32、度阴山。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难点】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教学过程】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提问:此时

33、,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

34、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提问:作者有什么感想?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知亡国恨。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明确

35、: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讨论】: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然后再从作品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

36、京口北固亭怀古。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廉颇。刘义隆、佛狸、张浚。比较讲解: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

37、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一)课文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

38、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 zh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39、二)比较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填空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词风雄浑,境界博大。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清远旷达;辛词豪放深沉。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 )舞榭( )巷陌( )金戈( )元嘉( )狼居胥( )仓皇(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张浚( )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40、 草草: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赢得仓皇北顾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关于用典(1)所谓用典,就是引 、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2)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答:上阙用了 、 两个典

41、故,下阙用了 、 、 三个典故。三、合作探究(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达标检测】1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C一片神鸦社鼓

42、D大江东去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3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6至8题。(7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

43、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 准拟:准定。(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答:(3)作者在词中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2分)答: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44、怀古基础知识达标1 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李煜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A B C D 【答案】D 2 名句衔接 。问君能有几多愁? _ 。 _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江山如画, _ 。 _ ,又岂在朝朝暮暮。此情无计可消除, _ , _ 。但愿人长久, _ 。帘卷西风, _ 。莫等闲, _ 。【答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时多少豪杰两情若是久长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千里共婵娟人比黄花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3 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 )A. 淮海集 B 白石道人歌集C. 稼轩长短句 D 白氏长庆集【答案】 D4 姜夔扬州慢的开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及上片结尾的“都在空城”,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选出正确的一项( )A 指扬州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泛指一般的城市B 和均指扬州泛指一般的城市C 都指扬州D 指南京指瓜州指扬州【答案】C5 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