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Al****81 文档编号:23280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8.3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重点难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

2、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1.白居易,字_,号,中唐伟大诗人。他和元稹积极倡导“_”运动,主张“_,_”。白诗以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而著称,长篇叙事抒情诗_、_昰其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二、理解作品。1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

3、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2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3、琵琶行需要掌握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人琵琶女和诗人,相映补充(2)情离别情和相知情(3)景烘托气氛,情景相生(4)音比喻、拟声、烘托自主探究1. 阅读小序和第一节 , 说说这个小序和诗的第一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乐声描写是第二节中尤为精彩的部分 , 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 , 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 ?3.诗人为何发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的慨叹呢 ? 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一谈。4.诗歌往往少不了对环境的描写 , 同样 ,

4、本诗中也有几处描写环境的句子 , 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我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悯然(mn) 憔悴(qiocu) 湓浦口(f) 商贾云集()B.转徙(x) 迁谪(zh) 铮铮然(zhn) 东船西舫(fn)C.幽咽(y) 铁骑(j) 水浆迸(bn) 钿头银篦(b)D.红绡(xio) 阑干(ln) 悄无言(qio) 轻拢慢捻(nin)2.下列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间关鹰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B.冰泉冷瑟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C.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脸容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

5、项是()A.明年(次于今年) 快弹(快速) 长句(长诗) 莫辞更坐(换座位)B.左迁(贬官、降职) 转徙(迁移) 年长色衰(容貌) 出官(外调)C.暗问(悄悄地) 耳暂明(突然,一下子) 感斯人言(这) 四弦一声(同时)D.命酒(叫人摆酒) 声声思(悲,伤) 乍破(突然) 颜色故(衰老)4.下列句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A.委身为贾人妇 B.因为长句C.为君翻作琵琶行D.霓为衣兮风为马5.默写。(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2)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比喻突然

6、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_。”(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8题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6.对句中加点词语

7、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闻此语重唧唧(鸟叫声)B.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饮酒)C.弦弦掩抑声声思(低沉抑郁)D.为君翻作琵琶行(写作)7.与“却坐促弦弦转急”一句中“却”的意义相同的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 B.相如因持璧却立C.却看妻子愁何在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请问诗人为什么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2题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9.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这首诗写

8、法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1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四)语言运用13.“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将月夜送别的情景写得那么凄美。请扩展这两句诗,根据语境,构造合理的情景。(不少于50字)14.阅读下面的小故事,然后根据其内涵写一段评语。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他的拉比那儿乞求祝福。拉比让他站在窗前,看外面

9、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拉比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什么,他说:“我自己。”拉比解释说:“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银子。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银子的玻璃却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1)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2)第一节:“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以下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

10、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2.第二节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进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描写乐声由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不通,低到无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第三层:用“银瓶乍破

11、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乐声的戛然而止。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低谷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3.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昔日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过去在朝廷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年长色衰,本不是她自己的过错

12、;诗人惨遭贬官,原因是他正直敢言,同样不是自己的过错。琵琶女是“嫁作商人妇”而独自“守空船”;诗人现时的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女与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悲人,怜己;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悲怆满怀,忍不住泪洒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4.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

13、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课堂练习】1.C解析:A项,“浦”读p。B项,“舫”读fn。D项,“悄”读qio。2.C解析:A项,鹰-莺;B项,瑟-涩;C项,拔-拨,脸-敛;D项,无错别字。3.A解析:明年:第二年。快:畅快。长句:指七言诗,唐代

14、的习惯说法。更坐:再坐下。4.C解析:A、B、D三项与例句都为动词,读wi;C项为介词,读wi。5.(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A解析:“唧唧”意为“叹息声”。7.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后退”意。A项,击退;C项,回头;D项,但是。8.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动和愤慨。诗人才华横溢,早年誉满天下,却因直言敢谏,被诬遭贬,沦落天涯,听完琵琶女的弹奏和自诉身世后,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人的这“千古一泪”反映了诗人对下层人民悲惨境遇的理解和同情,抒发了自己被排挤、遭贬谪的郁愤悲苦之

15、情。9.表现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像“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10.(1)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2)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构思独具匠心:前三联赞春,尾联转为抒恨,初读意外,细思便觉反衬之妙。1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

16、吊。这充分反映出诗人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12.诗人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诗的语言质朴无华。13.秋夜朦胧,微风拂过江面,岸边的枫叶和荻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离别时分,迷茫的月影沉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波光和着月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14.答案示例:人们的眼睛常被金钱蒙蔽,只见自己而不见别人,这样的人怎能得到幸福呢?3.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琵琶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

17、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

18、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课前准备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课前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教学过程琵琶行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

19、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

20、化的结构美。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

21、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

22、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

23、,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

24、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9作业布置:(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

25、节奏的变化。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复习音乐描写艺术2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二)过程设计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

26、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

27、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

28、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

29、朗读)。7课文总结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8作业布置:(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2)背诵全诗。教学反思(略)琵琶行并序 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教学重难点】1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2通过描

30、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3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4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

31、,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

32、和裴兴奴恋爱故事。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2)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

33、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u,勾)留江上别离情。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

34、: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

35、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

36、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琵琶行并序 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解题。2.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概括每段内容。3积累基础知识。4.分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5感受“同是天涯沦落

37、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2白居易,中唐著名_诗人,字_,晚年号_。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_七十一卷,今存书

38、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3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富于变化。二、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A湓浦口(pn)憔悴(jio)六玄(yo)B铮铮然(zhng)贾人(ji)荻花(d)C虾蟆陵(h)嘈杂(co)钿头(

39、din)D江浸月(jn)呕哑(y)嘲哳(zh)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杜鹃啼血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三、预习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2小序有什么作用?3读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明年秋铮铮然

40、有京都声”照应第()段“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段“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段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答案:一、知识导学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2现实主义乐天香山居士白氏长庆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3体裁;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二、预习检测1C(A“憔”应读为“qio”。B“贾”应读为“g”。D“浸”应读为“jn”。)2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3D(A畅快。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4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三、预习思考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交

41、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3A“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B“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C“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第四段4江头送客思管弦;江上聆听琵琶曲;倾听歌女苦身世;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湿青衫第二课时一、问题导学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用诗中句子回答)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提示:(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2)读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4“相逢何必曾相识”,

42、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提示:找出描写音乐的诗句,分析音乐的特征及描写音乐的手法。二、合作探究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

43、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商妇怨(2)读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u,勾)留江上别离情。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

44、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

45、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