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含答案)共9篇

上传人:古*** 文档编号:22996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含答案)共9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含答案)共9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含答案)共9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含答案)共9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一】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2、,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芥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钦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3、。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 注释霁:雨后或雪后转晴。李芥(ji)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呆白:苍白。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欲(h):通“喝”。 【阅读提示】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 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余

4、强饮三大白而别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C义不杀少而杀众 D广起,夺而杀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声为寒威所慑。 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没有,消失。 迫近,靠近 2.D 3.(此时的)西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洞箫声像被严寒的威力震慑住了。 4.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在冰天雪地中,心灵脱去俗累,自由洒脱。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答出其中一方面,意近即可) 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深三尺多。晚上的时候天

5、放晴了,我们几个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侯。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冷冽,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人)送酒来了,我们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合着积雪,竟然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马小卿的曲子,箫声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直到山脚,满身是雪的站着。余下的人坐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二】【二】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6、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

7、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 ”“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 分) 参考答案:

8、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7.C 28.(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 【三】【三】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

10、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才一举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二者不可得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4.下面

11、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 “湖” “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 ,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

12、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参考答案:1.(4 分,每词 1 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2.(3 分)D(得到 A.消失绝妙的,到极点的 B. 抬起发动 C. 来得及和) 3.(6 分,每句 2 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

13、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4.(3 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 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 似白绫一样起伏。 刚一抬头, 已经觉得很好看, 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

14、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四】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

15、,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

16、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 )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 劳山道士 )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 “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 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 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

17、现代汉语。(4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 ,乙文着重“痴” ,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 分) 答 : 参考答案:10.A 11.C 12.D 13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

18、”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五】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9、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 (2 分) 虽乘奔御风( ) 其间千二百里( ) 是日更定(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2 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甲文第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20、 B、甲文第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 分) 参考答案:1、(2 分)即使 代词,那 代词,这 都 2、(2 分) D 3、(2 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2 分) A

21、5、(4 分)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 分)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 分)。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 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六】【六】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g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

23、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挐一小舟 雾凇沆砀 拉余同饮 及下船 憩感配寺 与山僧饭讫 而去白鸥矫翼 倘能从我游乎 因驮黄檗人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与月上下。 B. 独往湖心亭看雪 此时独坐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山中人王维白。 D. 上下一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3.用斜线(/)给文中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夜 登 华 子 岗 辋 水 沦 涟 与 月 上 下。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24、似相公者! (4)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5)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6)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7)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 从【甲】【乙】两文来看,【甲】文中的张岱和【乙】文中的王维有哪些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1.绝:消失, 挐:划,沆砀:雾气弥漫的样子,拉:邀请, 及:等到 憩:休息, 讫:完 , 矫:举, 倘:如果, 因:凭借 2.C 3.夜 登 华 子 岗/ 辋 水 沦 涟 /与 月 上 下。 4.(1)-(3)略 (4)您正在温习经书,仓促中不敢打扰。(5)深巷中传来狗叫,像豹子的叫声一样。 (6)我独坐在那里,跟

25、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5.(1)都喜爱大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的优美景色。 (2) 都有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七】【七】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选自陶庵梦

26、忆 )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 【注】膏:肥沃。毛羽鳞鬣(li):泛指一切动物。堕(hu)事:耽误公事,

27、堕,坏,耽误。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恶(w)能:怎能。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余拏一小舟 拏: (3)未百步辄返 辄: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 分)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

28、则汗出浃背。(2 分) 9. 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散文,请分别概括两文抒发的情感。 (5 分) 参考答案:6.(4 分)要点与评分:解释正确,每个 1 分。 (1)消失 (2)撑(船) (3)就 (4)的样子 7.(3 分)C 8.(4 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 2 分。 (1)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的人呢! ) (2) 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就汗流浃背。 9.(5 分)要点与评分:大意对即可, 示例: 【甲】 文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对山水的痴恋、 孤芳自赏的情怀 (学生若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人生渺茫的慨叹也可) 。 (3 分) 【乙】

29、文抒发了作者得以暂时脱离樊笼、亲近自然的自由惬意和喜悦之情。(意思对即可) (2 分) 【八】【八】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

30、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艨艟(mng chng)战船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4 分) (1)余拏一小舟( ) (2)客此( ) (3)人物略不相睹 ( ) (4)皆披发文身 ( ) 7.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31、 A.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B.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8.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以此夸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以其境过请 B、以光先帝遗德 C、何以战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10.甲乙两文作者一个“看雪”一个“观潮”,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对所看(观)之景的描写手法的异同。(4 分) 参考答案:6.(4 分)(1) 撑(船) (2)做客,

32、客居 (3)一点也不 (4)画着文彩(一题 1 分) 7.( C ) (2 分) 8.( C ) (3 分) 9.(4 分)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强”“白”各 0.5 分) 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并”“者”各 0.5 分) 10.(4 分)相同点:都用了正面描写。(1 分)甲文第二段以的空灵之笔描绘湖中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1 分)乙文则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和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1 分)不同点:乙文还描写了观潮人群的密集,从侧面描写水上表演之精彩。(1 分) 【九】【九】 【甲】崇

33、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

34、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 【注释】肆:极,甚。沔(min) :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一舍:三十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拥毳衣炉火 拥: (3)其势益张 益: (4)余兄子瞻名之曰 名: 7. 对文中画破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清河张

35、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9.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5 分) 参考答案:6.(4 分) (1)消失 (2)裹,围 (3)更加 (4)命名,取名 7.(3 分)C 8.(1)(2 分)(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2 分)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9.(5 分)甲文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痕” “点” “芥” “粒”等量词简笔勾勒出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江涛汹涌、风云变幻,再写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描绘了雄伟壮阔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