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976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地理中图版(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2019)必修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必修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 近 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北半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2.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东亚、南亚主要影响因素是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东亚、南亚主要影响因素是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西部、北美东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达欧洲西部、北美东部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达) 3.

2、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恶劣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4. 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从黑河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西北部人口少,东南部人口多。(自然因素:我国东南部较西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我国东南部较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和通信发达。)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具有趋向性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衡性、具有趋向性(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低平、沿河近海地区)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 一般来说,过于湿热的雨林、干旱的沙

3、漠、戈壁地区湿热的雨林、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寒冷寒冷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 2.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势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 水源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二)人文因素 1. 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发展历史等人文因素的制约。

4、 2.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1)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农业发达的地区。 (2) 工业社会: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 导致人口向城镇城镇集聚。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城市带。 3.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 4. 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特

5、点及影响因素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出生率- -死亡率死亡率 2.2.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迁入迁入- -迁出迁出 3.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正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负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净迁出区出区。 4.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即人口增长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 +机械机械增长增长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三、三、人口迁移分类人口迁移分类 (一)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6、 19 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集团性、大规模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迁往新大陆(美洲、大洋洲)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外籍工外籍工人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 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净迁出区, 大量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北美和欧洲欧洲。 2. 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成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净迁入区。 3. 近年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西亚、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欧洲。 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平衡 (二)

7、国内人口迁移 1.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农村向城镇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表现 原因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前 有计划有计划、有组织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由东部向西由东部向西部部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制度(政治因政治因素素)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城镇迁移, 大量内陆人口迁入沿海地区沿海地区 快速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的推动(经济因素经济因素)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8、。 【推力】【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动力】【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等。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 五、人口迁移的影响五、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影响 迁入地迁入地 迁出地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促

9、进人地协调; 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就业及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受教育水平地域开放程度、受教育水平成正相关正相关;与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成负相关负相关。 2.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最短缺的资源短缺的资源 3.3.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其数值要数值要小于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第二二章章 乡村和城

10、镇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1. 城镇功能区主要类型及分布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原因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地租低 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 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背向发展 高级住 宅区 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 靠近水源, 与文化区相联系 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三、城镇内部空间

11、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土地租金就越高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 离城镇中心越近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越高租金越高 政策因素 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文化因素 城镇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者商场建在该处,以

12、提高其知名度 环境因素 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距离; 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建设防护隔离带 第二节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 地域文化 1.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二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 2.2.地域文化在

13、城市景观中的体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建筑风格、 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色彩 (1 1)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空间布局 欧洲:中世纪受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教堂、城堡为中心,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外围 美国:自由、活泼、创新等人文元素,中心多是摩天大楼,从中心向外,建筑物高度大幅下降,郊区建筑物高度很低 中国:受传统文化(对称、规矩、等级)影响,宫城居城市中心,城市布局讲究中轴对称,道路多规划为棋盘格式 (2 2)建筑风格)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建筑物的对称布局和自然的协调,建筑材料多以木质

14、结构为主。 中国宫殿式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突显皇权至高无上。中国宫殿式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突显皇权至高无上。 中国园林多亭台楼阁假山,绿植显而不露、忌直求曲。体现含蓄内向、天人合一。地域文化有内向性、内向性、封闭性封闭性 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西方宫廷的喷泉、雕塑、广场,体现宗教占优势地位。西方宫廷的喷泉、雕塑、广场,体现宗教占优势地位。 西方园林多喷泉雕塑,绿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体现直率敞朗、征服自然。 地域文化以外向、开放著地域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称 (3 3)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色彩:色彩是体现建筑风格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的色

15、彩体现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城市主色调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四合院:四合院: 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特点:四面合围、外围砌砖墙,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既可以防风沙、抗严寒,也有夏季遮阴的效果,同时减小西北冷空气的影响。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体现华北人民上下尊卑、长幼,正统、严谨的儒家传统性格,体现中国人性格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第三节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一 城镇化 1. 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2. 衡量指标:衡量城市

16、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 世界城镇化进程 水平 发展特点 常见问题 初期 低(30%-) 进程缓慢 功能区混杂布置 中期 较高(30-70%) 城市化迅速推进 (郊区城市化)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汽车普及后, 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 后期 高(70%+) 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逆城市化(大城市中心空洞)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17、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4.4.城镇化空间差异城镇化空间差异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有利影响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不利影响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6.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 一、农业区位因素

18、1. 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季节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周期性。 2.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 自然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气候候 光照光照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品质 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昼夜温差昼夜温差 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积累 热量热量 热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品种和耕作耕作制度、生长期制度、生长期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

19、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别 特点 目 前阶段 目前速度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与经济发展关系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 后期 趋缓 资本主义发展早, 农业现代化水平高, 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适应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 加速 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不适应(超前于经济发展) 问题 表现 原因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垃圾污染和噪声大气污染、

20、水污染、 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污染等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 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

21、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降水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利用状况状况、生产

22、能力生产能力等 地形地形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种植业,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渔业,山区适合发展林牧业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着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生长状况, 进而影响着作物产量, 甚至也影响到作物的品质品质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 水源水源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干旱、 半干旱地区, 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的关键。 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

23、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或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 4.人文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市场 市场市场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交通交通 农产品运往销售市场, 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 园艺业、 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政策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或类型, 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政策,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劳动力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数量的多少、 素质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

24、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机械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机械化为基础 科技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等,如通过培育良种培育良种可扩大农业生产的范围,利用温室大棚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等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地发发展变化展变化中。 三三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1.亚洲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亚洲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 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

25、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自然因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稻土);水源充足便于灌溉 社会因素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 生产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多地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地少,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作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 2.2.澳大

26、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布区域 生产结构 经营方式 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小麦牧羊为主 家庭经营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区 位优势 自然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 优点 土地交替使用,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 生产交替进行,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根据市场决定生产比率,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 2.2.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概况 美国中部平原商

27、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主要作物:小麦(春、冬)、玉米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专业化和区域化水平高 经营模式及分布: 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 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 自然条件: 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黑钙土广布,土壤深厚肥沃;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发达的内河航运、 铁路和公路运输,交通便利;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发达的工业基础,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进入 20 世纪,世界人口猛增,国际市场广阔 借鉴:兴修水利、休耕和轮作、农业科技研究、政策借鉴:

28、兴修水利、休耕和轮作、农业科技研究、政策 四四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乳畜业 生产对象 奶牛 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农场规模 以中小型为主 分布 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布局原则 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分布在大城市附近(需求量大,不耐储藏) 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高速交通,冷藏保鲜技术) 西欧 乳畜业 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利于牧草生长;(西欧平原)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市场广阔 特点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29、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 一、工业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劳动力、动力、政策法规、原料、市场等。 口诀:地水原动力,市劳交政技,环境别忘记。 2.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利润最高的地方。 (1)运输成本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容易腐烂原料容易腐烂或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 多建在原料产地原料产地附近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 产品容易变质产品容易变质或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靠近市场 肉类加工厂、啤酒制造业等 需要大量运进原料的工业 建在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 宝山钢铁

30、厂建在上海,可以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 (2)能源成本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举例 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的工业 多建在能源供应地能源供应地附近 炼铝业 (3)劳动力成本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举例 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多多,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 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制造、制鞋、家用电器装配等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需要素质较素质较高高的技术人员 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

31、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国家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所处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产生差异的原因 新的趋势 发达 国家 早 趋缓 高 后期 相适应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 逆城市化 发展中 国家 晚 快 较低 初期、加速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畸形城市化 注: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注:易混易错的工业导向型判断 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属劳动力导向型劳动力

32、导向型,而微电子(集成电路)、高级时装则属技术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属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广东发展石化工业除接近市场外,还利用其海运优势运输原料和产品。 铜矿石运输量大,粗铜冶炼宜接近原料产地接近原料产地,精炼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接近市场接近市场。 瓶装饮料厂一般要接近消费市场消费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普通家具厂因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市场,但在林区建立的家具厂则属于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设立高档家具厂则是为了利用廉价土

33、地、劳动力,降低成本,占领市场。 乳品生产基地属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则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接近消费市场。 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而上海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则属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3. 环境因素: (1)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 (2)水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3)环境因素往往是通过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等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一些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 社会因素 (1)政策政策:国防的需要,建立一些大型的工业基地。为了促进区域经济

34、发展,通过提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适当的补贴、配套的基础设施等措施,使企业转向综合成本更低的地区布局。 (2)文化、个人偏好文化、个人偏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回乡、回国投资建厂,除了政策因素,还有个人情感方面的因素。 5. 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近距离集聚。 (2)意义: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运输费用等,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料、能源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

35、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交通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三三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著名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主要特点 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衰落时间 20 世纪 50 年代,尤其是 70 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2. 鲁尔区 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充沛的水源;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 衰落原因: 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内在原因);煤

36、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综合整治措施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 通过统一合并,重点整治煤炭、钢铁工业(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和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化、汽车、机械等新兴工业部门 调整工业布局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优化环境优化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建立完善

37、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完善交通网完善交通网 (其他地区可以考虑) 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 辽中南工业区的条件 煤炭、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消费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 与鲁尔区的相同点 煤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与鲁尔区的不同点 辽中南工业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便利;水资源不足;市场体制薄弱 3 3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 二、新兴工业区二、新兴工业区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分布 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 发展 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20 世纪 70 年代原料和能源

38、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 生产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工业大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生产过程分散。 萨索洛 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生产特点: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实现了规模生产 优势(作用):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与温州乡镇企业比较 发展条件的相同点:大批廉价劳动力;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发展条件的不同点:意大利有发达的银行信贷系统 生产特点的相同点: 企业

39、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生产高度专业化 最大的不同之处:意大利工业小区的不同企业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温州乡镇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规模效益大减 温州乡镇企业发展建议 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2. 美国“硅谷” 区位优势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崛起起地(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崛起起了关键作用);市场稳定(军事订货是美国硅谷独有的区位了关键作用);市场稳定(军事订货是美国

40、硅谷独有的区位优势);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优势);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高技术工 业的特点 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高;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发费用高;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主导产业 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 硅谷与中硅谷与中关村比较关村比较 相同点: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支持;交通便利相同点: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点:中关村研发费用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不同点:中关村研发费用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离市区近,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

41、用地紧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离市区近,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张 三三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 方向:发达地区一一一欠发达地区。 类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 1 1原因:原因: (1)转出地: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环境污染严重;政策优势消失 (2)转入地: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丰富;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承载力大等。 (3)其他:迁入地和迁出地距离远近、交通便捷度等。 2 2对转出区影响:对转出区影响: 利: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弊:减少就业机会,失业人数增加。 3 3对转入区影响:对转入区影响: 利:

42、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 弊: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 一、服务业区位因素 1. 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以营利为目的; 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检察院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 2. 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1)市场:主要考虑人口规模人口规模、人口平均消费水平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居民消费偏好等。人口越多、经济水平越高、居民收入越高,市场需求越大。 (2)交通运输:在交通便利交通便利的地方,

43、客流量大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 生活性服务生活性服务: : 多分布在居民区,方便客户快捷到达。 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 : 靠近高速路、快速路、机场、港口布局。 仓储式超市仓储式超市: : 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以及人们对道路通行能力和停车条件要求日益提高,一些大型商场和仓储式超市开始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空间宽敞的地方。 (3)劳动力:主要考虑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软件服务业等,对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多集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附近;零售、餐饮、住宿等需要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一般布局在人口密

44、集地区人口密集地区 (4)服务业集聚优势:服务业集聚优势:通过集聚,一方面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信息和技术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弊:弊:可能出现同种类型服务业数量过多,竞争激烈的状况。商家间竞争压力加大,可能出现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压力大、环境污染问题。 3. 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分配公平配公平,以均衡化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需求与分布与分布。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 服务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一些新兴新兴服务

45、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传统的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 2. 出现一些新的服务模式 (1)一些新兴的服务业主要依赖网络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是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减弱,人们日常购物、交易,甚至金融、贸易都能在虚拟虚拟的空间进行。 第四节第四节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发展的关系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发展的关系 一、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一、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 的货物 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

46、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多、快、好、省”的原则。 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三、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三、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1.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包括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与城市分布和科学技术等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河流和气候等因素。 (1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地形地形: 平原修建难度小, 造价低; 山地修建难度大,造价高;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复杂地形; “之”字形修建,线路长,成本高; 水文水文:线路应避

47、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降低成本。 地质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 泥石流多发地区, 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 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气候: :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冻土、积雪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要考虑当地暴雨强度。 (2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开发资源,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 3)社会因素(技术、环境) :)社会因素(技术、环境) :交通运输线建设可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等。先进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先进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 2.我国的青藏铁路

48、青藏铁路建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 四、交通建设的意义四、交通建设的意义 交通:缩短距离和交通时间。 资源: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经济:有利于带动沿线产业发展。 政治: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有利于城市一体化。 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短途运输运费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公路 发展快,应用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运费较高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

49、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大 灵活性差 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 第一节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及其对协同发展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1.1.海洋权益的类型海洋权益的类型 领海:领海:享有主权 毗连区:毗连区:惩治防止犯罪 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

50、:勘探、开发、管理自然资源 大陆架:大陆架:勘探、开发海床、底土矿产资源 公海:公海:共同使用,和平目的 2.2.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第三节第三节 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 背景 地理条件 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三地位置邻近 有长期协同发展的基础 交通 交通运输便利,形成快速交通网 有利于加强三地之间人口、产业的流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资源 水资源短缺严重;有较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供应较为紧张 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区域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中图版(新教材) > 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