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人间美味(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885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人间美味(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人间美味(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人间美味(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人间美味(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主题词:人间美味主题词:人间美味 【热门星级】 【近三年典型考题】 1、2022 年浙江宁波市考题吃鲫鱼说 ; 2、2022 年辽宁沈阳市考题味蕾上绽放的思念 ; 3、2021 年湖南益阳市考题油果子 ; 【中考真题】 (一)(一)吃鲫鱼说吃鲫鱼说(2022 年浙江宁波市考题) 冯骥才 鸡不能吃自家养的,鱼必须吃自己钓的。 前者的缘故是,家禽通人性,吃时下嘴难;后者的缘故是,钓鱼又吃鱼是双倍的乐趣。 深秋晨时,在水塘边择一幽僻处,取香饵一珠,粘于银钩之尖,悄悄下竿于苇草间。水色深碧,鱼漂明亮,尖头露出水面,显得十分灵通。漂儿连着细如发丝一般的敏感的线,再接着埋伏在香饵中锐利的钩儿。少焉,鱼漂

2、忽地一动,通报了水底的鱼讯。这时千千万万沉心屏息,握竿勿动,待这漂儿再动两下,跟着像出水的潜水艇顶上的天线,直挺挺升起来,一直升到根部。一个生活中那种小愉快将临的关键时刻到了,手腕一抖,竿成弯弓,水里一片惊慌奔突的景象。钓者最大的乐趣也就在这短暂时刻里。倘是高手,必然不急于把鱼儿提上来,而是用欲擒故纵之法,把鱼儿在水里拉近放远,直遛得没了力气,泄了气,认了头,翻过雪白的肚子,再拉上岸来。 当然这鱼既不是鲤鱼草鱼,也不是武昌白鲢。唯鲫鱼,秋日里最大最肥,而且吃饵的表现,是一种极优美的“托漂”。不像鲤鱼草鱼,吃食时横扫而过,把鱼饵吞下去一拉就走,鱼漂也被一同拉入水中,这称“黑漂”。黑,就是鱼漂在水

3、面上一下看不见了。鲫鱼吃食要文静幽雅得多,它们习惯于垂头吸食,待把鱼饵吸入口中,一抬头,鱼漂便直挺挺浮升上来,就叫作“托漂”。天下渔人,一见托漂便知是鲫鱼;一见鲫鱼心中必大喜。唯鲫鱼之味才鲜美也。 若钓到半斤左右鲫鱼,勿烧勿焖,勿用酱油。鱼见本色,最具鱼味。 鲫鱼是最常见的鱼,多种烹调之法中,首推如下: 先把鱼除鳞去肠,收拾干净。愈是银光透亮模样,则愈诱人生出烹调的快感。然后将收拾好的鱼摆在案板上,反正都用刀背轻轻拍打几下。刚钓到的鱼, 批注 1】 这句话写了深秋早晨去钓鱼的事,生动形象, 也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批注 2】 “托漂”的“漂”应该怎么读? 尽管已把鳃片取掉,眸子仍旧闪闪发亮,时

4、而还会扭动一下身子,把瘪嘴张成一个圆洞。鱼鲜肉紧,拍打几下,松其肉,烹煮时味道才好出来。拍打过后,放在油锅煎炸,微黄即止,取出晾在一边。 另取一锅烧白水。待水滚沸,投鱼入水煮将起来。待汤水见白,放入葱花,姜末,精盐,茴香豆,以及加饭酒。此中要点有三:其一,必须等待汤水变白,再放作料。汤水变白,是鱼被煮透的征象;倘若鱼未煮透,作料的味道不能入鱼便被熬尽,失去作料的意义。其二,上述几种作料葱姜蒜盐和料酒必须同时放入。倘若有先有后,先入者则为主,味道则必不能丰富。其三,加饭酒必须是绍兴出产,防止假冒,一假全糟。这样,一煮便要十分钟,煮好即成。 煮好的鱼,分作一菜一汤。 先说菜:用一上好青花瓷盘,将鱼

5、摆好,再把汤中的葱花嫩绿摆在银白鱼腹上作为装饰。不需再加任何作料与辅料,只备一小碟老醋在旁,属于蘸用的调料。小碟应与盛鱼的青花盘配套。醋要選用山西或天津独流的老醋为佳,不要加辣。一辣遮百味。 再说汤:锅中鱼汤,盛入小碗,再备瓷勺一只,也应与青花盘配套。若桌布也是青白颜色,则会为这绝好汤菜更添兴味。汤中应加调味品,便是胡椒。 菜以醋调味,汤以胡椒调味,以示区别。然胡椒与醋,都是刺激食欲的开胃品,不败鱼味,反提鱼鲜。 食之时,盛精米白饭一小碗。一边吃米,一边吃鱼。白米亮如珠,鱼肉软似玉,鲜美皆天然。由此可知,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故此鱼之美,胜于一切名师御厨锦绣包装也。 饭菜

6、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倘能从中品出山水之清纯乃至湖天颜色,不仅是美食家,亦我此汤之知音者也。 我生来心急怕刺,吃鱼不多,唯此样鱼,却是家常喜爱食物。一是鲜美滋味,天下无双;二是自钓自吃,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我人生中最喜欢尝到这种成果。 君若有意,不妨照方一试。但别忘了,不能不钓而吃,而是先钓后吃。自钓自吃,才是此种美食之要义也。 (选自冯骤才世间生活 ,略有删改) 【批注 3】 这段话极富画面美。 【批注 4】 段写得妙极!读起来很有味道! 【批注 5】 把这篇文章选入 世间生活真有眼光! 1. 解决【批注 2】的疑问。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漂”字的

7、读音及释义,据此推断“托漂”的“漂”的读音是_。 漂pio,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pio,漂白;用水冲去杂质。pi o, (事情、账目等)落空。 2. 挑战【批注 1】 。赏析语言。请你自选角度,对第段划横线句也做一赏析。 3. 阐释【批注 3】 。第段划波浪线句子富有画面美,请作出阐释。 4. 回应【批注 4】 。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一处即可) ,请陈述你的设计和理由。 饭菜之后,便饮鱼汤。汤宜慢饮,每勺少半,徐徐入口。鱼之精华,尽在汤中。 5. 联结【批注 5】 。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人生感

8、怀 (2)生活雅趣 (3)人间生灵 (4)旅行印象 (二)(二)味蕾上绽放的思念味蕾上绽放的思念(2022 年辽宁沈阳市考题) 近云 春日里和煦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悠然自若地洒向大地,从来都是不急不躁。熬过了冻土寒冬,微风轻拂之下,世间变得温柔起来。历经蛰伏,万物生长的力量变得无比坚定,草木发新,春菜也跟着尽情舒展,随处可见的青翠绿意,共筑起草长莺飞的诗情画意与鲜嫩明媚的春日之味。 春天的韭菜,俗语称为“春香” ,是难得的鲜香。如若追溯到古时,韭菜是让人心生敬意的祭祀佳肴。诗经 豳风七月里道: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句子,证实了春韭与羔羊肉同样珍贵。所以每年开春,把韭菜安排到餐桌上,算得上

9、是送给味蕾的迎春之礼。 小时候,每当户外冰雪消融,远山渐绿,我就会格外留意后院的菜地。万物复苏是个奇妙的场景,春光所到之处,田间日渐葱郁。但我绝非只为试探春意而来,除了弄春之趣,我的小心思更在于搜寻那些能装进肚子里的春日之味。眼见我日日去田园里踩得一脚泥泞却毫无所获,妈妈索性指点一二,韭菜长高了就烙韭菜盒子吃吧。这下好了,心里的馋虫一下就被勾起,每日的菜园巡视径直变成了探望那一洼杂草间的春韭。 好在春日里韭菜的生命力绝不输给杂草,用不了几天,春韭已有了一青二白的架势。终于有一天,一把韭菜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个头不大,却鲜嫩欲滴,香味扑鼻。妈妈准备做韭菜盒子,而我,开始围着妈妈转。妈妈摘韭菜,一摘

10、一把,又快又干净,我要一根一根慢慢地摘,边摘边嗅沾在我手上独特的香气。 三两个鸡蛋,打散入锅炒成黄灿灿的蛋碎,慢慢摊凉。清洗干净的韭菜,一刀下去,满屋都是韭菜味儿,有点冲鼻,却也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惑。切细的韭菜和蛋碎,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淋上油调下味, 已经开始让人垂涎欲滴了。 包馅、捏边、热油、下锅,妈妈做韭菜盒子总是一气呵成。虽然从厨房到餐桌只有几步距离,但在我心里等多一秒似乎鲜度都有所折损。所以每次妈妈烙韭菜盒子,我最要紧的事当然是等在灶台边蹲守。锅里的韭菜盒子被煎得两面焦香金黄,香气弥漫满屋的时候,我手里早已抓紧了盘子,准备随时迎接韭菜盒子大快朵颐一番。 刚烙出来的韭菜盒子,上面细细的

11、油泡还在滋滋啦啦,热腾腾的面皮映着黄绿相间的韭菜鸡蛋,让人忍不住想大吃一口。可千万别急,心急吃不了韭菜盒子。先咬一小口,放一放韭菜盒子里的热气,再趁热吃,才是不二法门。 只不过,道理我都懂,可在韭菜盒子面前,谁还有空想这些呢。于是,一边真香,一边真烫,吃得跳脚,鲜到忘乎所以。妈妈的韭菜盒子,好像永远都凑不到整盘,剩下几个端上桌的时候,我的肚皮早已撑得滚圆,再也吃不下了。 也不知道是韭菜盒子太香,还是儿时对于吃韭菜盒子的记忆太过美好,年复一年,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看看窗外明朗的春光,妈妈的韭菜盒子就会跳入脑海。 岁月新更又一春。 如今我的儿子也开始时不时地来厨房打探, 扯着我的衣襟儿, 一遍又

12、一遍地问 “今天吃什么?”离家在外,既然吃不到妈妈的韭菜盒子,就让儿子吃上我做的韭菜盒子吧。不用看菜谱,靠着记忆里的点滴,电饼铛里的韭菜盒子已经喷香。 “韭菜盒子真好吃! ” “好烫啊! ”看儿子吃韭菜盒子的小样儿,犹如当年自己的馋猫儿相。 几个韭菜盒子下肚,抚慰了味蕾,也唤醒了思绪。择时而食,本是件平凡而又自然的选择,却因有关美食记忆的微妙作用,开启了一段浓浓的思念和美好的传承。 (选自格言 ,有删改) 6、阅读选文段,完成下面图表。 A B C D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 草木发新,春菜也尽情舒展腰肢。 8、请根据选文第段内容,分析春韭是“送给味蕾的迎春之礼”的原因。

13、9、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包馅、捏边、热油、下锅,妈妈烙韭菜盒子总是一气呵成。 10、请结合选文,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段的作用。 【新题精练】 (三)汤圆汤圆 毕飞宇 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 。我的碗里一共有 4 个圈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吃光了。以我当时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 , “他吃了 8 个” 直到现在,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 ,其实我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

14、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 。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能吃就吃。 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那一次其实我吃伤了。很抱歉, “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我自己。 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 ,首要的原因是汤圆属于“好吃的” 。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 ,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 ,人家怎么会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嗅觉会

15、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 ,点缀在最上头。 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粗俗,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 有一首俄罗斯民歌,叫如歌的行板 。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16、/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 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 1987 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派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

17、的骨头才是慈善。 ”这句话是杰克伦教说的。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年级,在图书馆里。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 我要感谢杰克伦教,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我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 “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 “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 (选自小品文选利2018 年第 6 期,有删改) 11.文章开篇用不少笔墨叙述“我”小时候吃汤

18、圆的故事,有何作用?(2 分) 12.按要求赏析语言。(5 分) (1)品析第段中加点的“点缀”一词的意味。(2 分) (2)第段中“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 ,以“骨头”为喻有什么效果?(3 分) 13.阅读文章第段划线句与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两段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4 分) 【链接】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揖过去了。 鲁迅社戏 14.揣摩第段画线句的含义。(4

19、分) (四)蚕豆蚕豆 曾必荣 北京我没去过。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之蚕豆中道: “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人爱吃扁豆、豇豆,而对蚕豆不赏识。 ”单从这一点上,我就不羡慕北京人。 我生在江北边,现居江南岸。江南江北蚕豆好,叫我如何不爱它?我爱吃新鲜蚕豆,尤其是现在。而在小时候,我却偏爱吃老蚕豆。 小时家贫,零食稀有。逢上年节日,若能装上半裤袋的蚕豆,我就什么都不去想了。这种把晒干的蚕豆,和着“油沙”炒熟,当零食吃的蚕豆,在我的故乡,并没有特别的称谓。蚕豆就叫蚕豆, “站不更名,坐不改姓” ,像铁打的汉子,其硬无比。牙齿不好的人,是难享这口福的。 边吃蚕豆边玩,最是有趣。显富,让伙伴瞧见

20、,必定引来眼巴巴的问:吃么东西,把点我吃吃? 没吃呀。 没吃?你把嘴张开给我看看。 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把这一点点? 嫌少,有本事你就不要。等我要缩回手时,伙伴就一把把蚕豆抓走,自言自语地说: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 还和弟弟比赛,看谁把蚕豆抛得高,并用嘴巴接住。输的一方,进贡蚕豆。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弟弟输急了,拔腿就跑,我紧追不舍。捉住了,就从弟弟的口袋里狠狠地抓上一把,旋即逃之夭夭了。 童年,多像那田间地头的蚕豆花呀,花蝴蝶似的,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可惜,花开不多时,童年也转瞬即逝。 到了上

21、中学,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格外钟情于蚕豆” ,这一类的话,我只能放在心里,绝不会让同学们知道了。其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社戏 。班里有位女同学长得小巧,眸子仿佛两粒“乌油油的罗汉豆” 。于是,有好事的同学戏称她: “蚕豆” 。不久,就在班上传开了。她是讨厌同学叫她“蚕豆”的。甚至,吃蚕豆都犯了她的忌讳。 而今忆及,我不禁哑然一笑。 这“一笑” ,笑得我少年不在了,青年也不在了。人到中年,牙齿不再所向披靡,无所顾忌怕冷怕热,欺软怕硬。幸好,蚕豆的吃法良多:焖炒、油炸、水煮、烧汤都很好吃。 立夏时节,刚上市的蚕豆,嫩、糯、香、鲜。清人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说: “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

22、随采随吃方佳。 ”这种吃法,我没吃过。但对“随采随吃方佳” ,倒是身同感受。 鲜嫩的蚕豆,我还是最喜欢烧汤吃。做法也很简单,蚕豆去皮,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到锅里。用大火再度烧开,把搅好的蛋液均匀地淋上,放盐,添油,撒少许葱花,即可食用。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 “相看两不厌” 。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遗憾的是,吃这道汤的时令太短暂了。故有蚕豆谣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其实,这是我一时兴起瞎编的。不过,蚕豆易老的确是事实。 是不是,有点奇怪蚕豆为何易老呢?想一想,也不难理解。先抄录一段竹峰君在葫芦里说的话: 相对其他果

23、蔬,葫芦营养价值较低。给了好看的外表,哪能再给丰富的内涵,天下好事,岂能让葫芦占尽了? 借用上面的文字,稍加改变,给蚕豆易老找个理由吧: (21)相对其他果蔬,蚕豆营养价值较高。给了丰富的内涵,哪能再给太多的青春,天下好事,岂能让蚕豆占尽了? 15.请概括第段主要写了“我”与蚕豆的哪些事情?(至少答出三点) (3 分) 16.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4 分) (1)连咽几口口水,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无话可说了,只得把手伸进口袋,摸索好一阵子,撮出几粒蚕豆,说:给,剩的不多了。 (赏析加点词的妙处) (2 分) (2)这道蚕豆蛋汤,好吃又好看。看在眼里,仿佛黄云朵朵,碧玉点点, “相看两不厌

24、” 。吃在嘴里,爽滑柔软,口味甚妙。 (从感官角度赏析) (2 分) 17.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选文第段的作用。 (3 分) 18.回忆魯迅先生的社戏 ,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两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蚕豆”这一小小的物件寄托的情怀有哪些异同?(3 分) 【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 (五五)蘸汁豆腐蘸汁豆腐 公司对面新餐馆开张,中午几个同事约在一起,过去吃午饭。 进门,一个女孩笑意盈盈地迎上前来,领我们入座。 女孩穿蓝色碎花上衣,蓝布裤,阔阔的裤脚,黑布鞋,蓝头巾,是店里的特色店服,和她神情中那几分乡村女孩特有的羞涩很相衬

25、。 十八九岁的样子,声音干净甜美,笑容真诚饱满。 把菜单递过来,我们凑在一起翻看,有同事问,小妹,有啥好吃的,推荐一下。 女孩抿抿唇,报了三两样特色菜,然后说,我们店的蘸汁豆腐不错的,豆腐嫩味道纯又有营养,女孩子吃了可以美容,还不长胖点一份吧。不像介绍其他菜品,一份蘸汁豆腐,她用了好多词来形容,口气也有点迫不及待。 是招牌菜吗?我抬头问她。 (1)她的脸忽然有点儿红了,摇头,小声说,不是的,不过声音又急促起来,不骗大家,真的很好吃,可以尝一尝啊。 我们都笑起来,菜单上,一份蘸汁豆腐不过 6 块钱,实在不是太值得去推荐,就要了一份。 菜陆续上来,包括那盘豆腐,尝了一口,味道的确不错,不似市场上卖

26、的豆腐那样水,颜色好看,味道也纯,像小时候吃过的那种老豆腐,蘸的调味汁是韭花,也像自己家里做的,味道很纯正。 女孩没有撒谎,这道蘸汁豆腐虽不是店中招牌菜,但的确可口。 这时邻座来了其他顾客,女孩去招呼他们,听到又向他们推荐蘸汁豆腐。 以后,我们常常来这家饭馆吃午餐,女孩已认得我们,不再刻意推荐,但总要试探着问上一句,还要蘸汁豆腐吗?问完了, (2)脸依然会微微泛红。 偶尔会拒绝,但大多时候,会要上一份,这样一道菜,花不了几个钱。 也常常听到她对新顾客介绍这道菜,用词越发丰富,说起来越发流畅,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让她这么卖力地推荐。 那天有同事过生日,我们要了个小单间,没想到服务的还是她。 她说有个

27、负责包间的女孩请假了,她来替。因为有热闹事,我们破例要了贵一些的菜,点完菜她没马上出去,忽然抬起头小声问,今天不要蘸汁豆腐了吗? 我们先愣了一下,然后都笑起来,成心要逗逗她,我问,为什么总介绍那道菜? 是不是卖多了,你能拿提成啊?(3)她的脸登时红起来,不是以往那种羞涩的红,而是着急地涨红了,慌忙地摆着手,不,不是的,不是那样的 那为什么呢?同事说,你要不说原因,以后我们再也不吃蘸汁豆腐了。 女孩的唇又抿起来,低着头,沉吟一小会儿,小声说,我说了,你们不许说出去。 得到我们的保证后,她才说,这些豆腐是我爸做的,韭花是我妈做的。我来城里打工,他们不放心,也来了,在城里租了间小房子做我们家乡的豆腐

28、和韭花。我来饭店上班,店里管食宿,爸把做好的豆腐送到这里来,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来看看我。开始老板不想要,爸求了半天,老板才答应卖一段时间看看,如果卖得好,就一直要,不好就算了老板不知道我是他女儿 窄小的空间,只有女孩细细的声音,在讲述一个关于爱与生存的温暖画面。 一个沧桑的男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和妻子一起,每天泡豆子、磨豆腐、做韭花,然后大清早蹬着三轮车赶到这家餐馆,而他们心爱的女儿不管睡得多晚,也总会早早起来,装作无意碰到,帮着把豆腐抬到后厨。 没有人时,母亲会飞快地取出一些小点心、水果,或者换洗的衣服,塞到女孩手里。而隔一段时间,女孩会塞给母亲一些她打工赚来的钱。那些钱,他们要攒起来,在

29、家乡盖栋新房子,母亲还会留一些,做女孩的嫁妆。 女孩不再说话,怯怯地看着我们。 好半天,竟没人说话,最后还是过生日的小何打破沉默,说,今天我生日,请大家每人吃一份蘸汁豆腐。 女孩诧异地看着她,慌忙摆手,别别,姐姐,豆腐吃多了会腻的。 小妹,我们爱吃。小何说,真的爱吃。我们跟着附和。然后催她,快写上啊,一人一份。 女孩站在那里,看着我们,眼泪忽然掉了下来。她边擦边不好意思地笑,擦完眼泪,拿着单子跑了出去。 从那以后,每次去吃饭,不管能不能遇到那个女孩,我们都会主动点一份蘸汁豆腐,并告诉所有相熟的人,如果去我们单位对面的家常菜馆吃饭,请一定要点一份蘸汁豆腐。因为那盘豆腐里,装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1

30、9请以“女孩”为主体,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讲的一个故事。 20请说出文中女孩三次“脸红”的原因。 21第段刻画女孩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2揣摩文中两处画浪线句子的深层意思。 (1)第段写“我们都笑起来” , “我们”为什么笑? (2)第段写“好半天,竟然没人说话” ,人们为什么没有说话? 23单位的同事小王准备去这家饭店请人吃饭,如果你是文中的“我” ,你会如何劝说他去这家饭馆吃饭时点一份汁豆腐?要求: (1)语言得体: (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六)筒子骨萝卜汤筒子骨萝卜汤 乌有先生 张奶奶心血来潮,想吃大铁锅炖筒子骨萝卜汤,非要女儿带她去下馆子。可是,找遍一条街,偏偏没有

31、哪家餐馆做这道菜。于是,张奶奶嘴里念叨: “人家王阿婆来吃过,热乎乎的萝卜,绵软软的肉,熬出的汤像牛奶一样,养胃,补钙,不塞牙。 王阿婆不是别人,是她最近认识的“麻友,家住不远,老伴去世了,儿子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因为害怕老年痴呆,偶尔出门搓麻将,不好,记不住牌,常常输多赢少,当作交学费,练脑子。 张奶奶跟她不一样。赢了,高兴得睡不着;输了,算白玩一天。失眠,多梦,心慌,常常搅得她血 压爆表,是,全身不得劲。女儿说她这是“老年公主病”。 骨牌一聚一散,稀里哗啦。话匣子一张一合,东拉西扯。一说: “儿子上次探亲回家,带我去吃大铁锅炖筒子骨萝卜汤,不腻人。啧啧,那个滋滋味哦”“你儿子真是孝顺。”张

32、奶奶嘴上奉承,心里在想, 等我女儿这个周末回来,一定要她带我去尝尝。 可是,母女俩转一大圈,找不着地。女儿说: “妈,单凭一道菜,不好找。你问问王阿婆,她在什么地方吃的?”张奶奶厚着脸皮找王阿婆要地址。王阿婆在电话里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只记得那天儿子开车,搀她进店,专门为她点这道菜,热气腾腾,吃得好开心。 王阿婆记不清地址,问她儿子嘛。不料,王阿婆一会儿说儿子电话占线,一会儿说儿子在操场训练,一会儿又说儿子在执行任务,总之联系不上。张奶奶听了心里来气。她这是故意在我面前找借口,炫自己儿子呢! 女儿揣测,湘菜,川菜,粵菜,客家菜和江浙菜都没见过有这种特色菜。唯有东北人实在,粗犷,喜欢一锅乱炖。筒子

33、骨萝卜汤做法简单,份量大,十有八九是一道东北菜。张奶奶在女儿的搀扶下,上了出租车,去东北餐馆碰运气。隔着车窗往外张望,店门紧闭,四周清冷。女儿轻叹一声: “受疫情影响,大概生意做不下去了。”没办法,天快黑了,母女俩只能打道回府。 第二天,女儿起一个大早,到集市上买两根又长又粗的后腿筒子骨,加上新鲜的大萝卜,用炖一大锅筒子骨萝卜汤,冲张奶奶说: “吃吧,管够。”张奶奶尝了尝,没有“滋滋味”,放下筷子,跟女儿商量:“哎,我说,以后生活费你能不能按月寄回来?” “妈,每月 2000 块,一分不少,我用微信转给你了。怎么,忘了?” “没忘。” (11)“少了? ” “不少。” 那还寄什么钱? “我是说

34、,你别用微信转,从邮局寄,每个月分两次寄,一次 1000 行不? “妈,微信转帐,又快捷又省事。现在都什么年代,谁还跑邮局寄钱!” “你用微信转给我,谁知道?从邮局寄钱,人家在门口喊一嗓子,邻居听见了,还不羡慕我好福气? (17)金哈哈,原来如此,老要面子! 张奶奶再去玩牌的时候,从口袋里慢慢掏出老花镜,有意无意带出一张汇款单,故作惊讶地说:瞧我这记性,女儿寄钱来,差点忘了取。”说完,用余光瞥视大家的反应。王阿婆连声恭维她:好好,还是女儿好,贴心的小棉袄。”张奶奶心里美滋滋的,比从牌桌上扳回一局还得意,问: “你呢,儿子对你孝顺,也给你寄钱来吧?” 王阿婆怔一下,摇摇头,骨牌紧紧攥在手上,失神

35、地望着一个地方。直到下家催促,她才回过神,打出一张幺鸡,又说: “儿子探亲回家,会帯我去吃大铁锅炖筒子骨萝卜汤“知道,知道,又便宜又实在,一点都不腻人,还有滋滋味,对不?”张奶奶马上接话。王阿婆脸色有点尴尬,说: “对对,要是我儿子能 回来,一定带大伙去尝尝。 可是,时隔好几天,王阿婆都没来玩麻将。张奶奶忍不住打电话询问,得知她摔一跤,躺在医院动弹不得。张奶奶来到医院,发现王阿婆摔得不轻,髄关节骨折,也就是说,筒子骨摔断了。这大概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恐怕再也起不来了。 张奶奶小心翼翼地问: “你摔成这样,儿子回来了吗? ” 王阿婆点点头,说: “来了,他们都来过了。”“都来过了?你到底有几个儿

36、子?” 王阿婆眼里泪光闪闪,悉悉索索从枕头下面摸出一张消防队员的集体合影,指着其中一个战士说: “你看,这是我儿子,因公牺牲了。他身边这些战友都管我叫妈妈。现在,他们都是我的儿子了。” 张奶奶心里猛地颤一下,嘴巴张得老大,用颤抖的声音说:“老姐姐,你、你”然后,伸手帮王阿婆抹掉眼角的泪滴。 “是啊,都怪我没告诉你,大铁锅炖筒子骨萝卜汤,在外面吃不到,只有消防站的食堂才有。我儿子牺牲前,带我去吃过一回。后来,就再没有机会了。” “老姐姐,我知道了。别担心,等你伤好了,我陪你去消防站看儿孚,再要他们给咱俩炖一大铁锅筒子骨萝卜汤。”“好啊好啊,就这么说定了。”王阿婆泪渍渍的眼角绽开了花。 (选自江山

37、文学网,有删改) 24.阅读全文,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4 分) (1) _女儿带张奶奶去东北菜馆却吃闭门羹,女儿亲手做汤却被嫌弃没滋味 (2)_ 王阿婆骨折躺医院,张奶奶探望知真相。 2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张奶奶的形象特点。 (4 分) 26.伏笔是文学作品中前文对后文将要岀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王阿婆的儿子已经牺牲这一情节在前文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妙处? 27.结合上下文,描写第段划线句中张奶奶此时的心理活动。 (4 分) 张奶奶心里猛地颤一下,嘴巴张得老大,用颤抖的声音说: “老姐姐,你、你” 28.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文中第段

38、骨牌一聚一散,稀里哗啦。话匣子一张一合,东拉西扯”句式整齐, 将骨牌与话匣子巧妙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们边打牌边话家常的生活状态。 B.文中第段王阿婆“失神地望着一个地方” ,表明王阿婆对张奶奶的问题感到震惊, 对儿子忙于工作无法寄钱回来的行为感到难过,只能故作镇定。 C.文章题目“筒子骨萝卜汤”既串起了王阿婆与张奶奶之间的故事,又承载着王阿婆 对儿子深沉的思念。 D.文章构思巧妙,因公牺牲的消防员是隐藏人物,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家人、战友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七)借来的粉蒸肉借来的粉蒸肉 七焱 1 1988 年我六岁, 父亲和母亲离婚了。 那年除夕晚上, 我独自在母亲工厂宿舍等她归

39、来。 室外天寒地冻,宿舍内因悄声燃烧的蜂窝煤而温暖了许多。往那口冒着蒸汽的铝锅望去,混合着蒸汽一同弥漫的,是满屋蒸肉的香味。 我饿了,抵不住肉香的诱惑,揭开锅盖,夹了一片粉蒸肉放进嘴里,心里想着, “再吃一片就好” ,嘴上却不停,连吃了半碗。 我吃得正酣,母亲带着一身冷气回来了。她推门而入时,我嘴里正含着一块肥肉,母亲扫视了屋内一圈,直盯着我,走了过来。当即一顿连扇带打,我张着嘴哇哇大哭,伤心极了,半块肉连同涎水掉了出来。揍过我之后,母亲端起那碗粉蒸肉甩门而走,留下我一人在她贫陋的职工宿舍里不停抽噎。 过了一会儿,母亲又端着那碗粉蒸肉回来了。她愠怒已消,面容恢复到一贯的丧气,顺手把碗放进锅里重

40、新热了热,然后端出来,让我跟她一块吃。吃完那碗粉蒸肉,按母亲的说法, “粉蒸肉吃了,就算是过了除夕” 。 成年以后,我才重新满怀酸楚地触碰这些记忆,连同多年来对母亲生活的解析,以及来自周围的零散信息,才隐约得出一些答案。她原先是国营塑料厂的缝纫工,婚姻遭遇变故没多久,便被调换成烧火工,只有噪音和孤独与她为伴。每况愈下的处境加之原有的性格,在她身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2 90 年代初,我上小学,市场经济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城,也开始活泛起来,母亲和我的生活也不再那么捉襟见肘了。母亲所在的车间被私人老板承包,工人工资由计时变为计件,当时母亲的工种已经调回缝纫工,整天在缝纫机前缝蛇皮袋,一个 5 分钱,

41、一天能做三四百个。为了多挣钱,母亲每天都在工厂里干得热火朝天,母亲双手遍布的伤痕和茧疤就是那时留下的。 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足以令母亲喜笑颜开好一阵。几乎每次,母亲一拿上工资,就去菜市场买点肉,用 草绳拴挂在自行车的车头,招摇过市地骑回家。 母亲总会麻利地将蜂窝煤炉和灶具搬到屋门口,菜籽油烧得滚烫,肉片入锅的“嗞啦”声,锅铲炒动的节奏,升腾而起的油烟随之传来我紧张而愉悦地站在一旁看母亲蒸粉蒸肉。我忽然间也是第一次想到“幸福”这个词,并小心翼翼地试图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虽然母亲的脾气依然暴躁,但她依旧给予我尽可能多的爱,用属于她自己的方式。 我上初一那年,一个碎嘴的中年妇女,有段时间成天往我家跑

42、,目的是想说服母亲嫁给一个河北的煤矿工。最终,母亲松了口,答应见他一面。见面地点是这个妇女家里,妇女领着母亲,母亲领着我。 男人木讷、老实,半天才说上一句话。不大一会,饭菜做好,我们几个人围在桌前。有饭菜堵嘴,男人更加没有话说,一个劲往嘴里刨食。那桌饭上恰好有一道粉蒸肉,母亲先给我碗里夹了两片,可是我并没有食欲,只是用筷子在碗里乱戳。对面的男人则不停给自己碗里夹肉,不大一会儿,一碗粉蒸肉眼见着就要被他扫光。 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等吃完, “啪”的一声将筷子拍在桌上,拉起我的手就往外走。母亲扔下了一句话: “在我面前,谁也别想抢我儿子的粉蒸肉! ” 母亲拉着我的手,我紧紧攥着母亲的手,满满的

43、感动和温暖。 4 此后每年的年夜饭,我家桌上照例都有粉蒸肉。 2001 年,我考上省城的大学,母亲也分到了职工安置房。那年寒假回家过年,母亲特意操持了满满一大桌酒菜。 桌上仍然有粉蒸肉,我忽然就想起了 1988 年的那个除夕,便开玩笑和母亲说: “妈,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有次过年,我偷吃了半碗粉蒸肉,你把我打了一顿?” 母亲的视线在杯盘间来回巡视,笑容却如同河水的落汐一般逐渐褪去, “咋不记得你得体谅你妈当时的处境除夕那天早上我跟厂里的同事借钱买肉。被同事媳妇知道了,她当众辱骂我,非要我把那块肉还回来,我回来就端走你吃过的那碗肉要还她。后来,还是工友们劝住了我们”母亲讲着,眼泪就啪嗒啪嗒往下掉。

44、 我知道,那碗粉蒸肉飘溢的糯香味,将永远萦绕在我们母子之间。 (摘自参考网有删改) 29.文章围绕“粉蒸肉”展开叙述,请从“我”的角度补全方框中的内容。 (3 分) 时间 事件 心情 六岁除夕 我偷吃了半碗粉蒸肉被母亲打 伤心委屈 上小学 _ 紧张愉悦(愉悦幸福) 上初一 我听见母亲说谁也别想抢走他儿子的粉蒸肉 _ 上大学 _ 体谅温暖 30.品味语言。 (6 分) (1)几乎每次,母亲一拿上工资,就去菜市场买点肉,用草绳栓挂在自行车的车头,招摇过市地骑回家。(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等吃完, “啪”的一声将筷子拍在桌上,拉起我的手就往外走。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5、赏析句子) 31.简要概括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5 分) 32.文章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33.文章以“借来的粉蒸肉”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 分) (八)一碗一碗“雪花雪花”面面 马海霞 那天,是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家里有白菜、豆腐,还有挂面,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坨了就不好吃了,若下午母亲回来看到,肯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正在发愁时,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

46、,不如将剩下的面条送他一碗,他肯定不会嫌 弃。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还在上面放了几块咸菜,端到了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咱俩肯定吃不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位修鞋的吃” 父亲听我说到这里,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天天在外面吃饭习惯了。我昨天收的鞋子多,没修完,带回家修了,答应人家今天还

47、来这里出摊,让人家来这里取鞋,中午下班时间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父亲见他这么说,便不再继续邀请,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盛了一盘菜,他要和瘦大叔外面吃饭去。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这么冷的天,要和瘦大叔街上吃饭?父亲不理我,他把酒瓶装左口袋里,酒盅装右口袋里,一手端面一手端菜,已经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是多年不见的旧友呢。 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直聊到要

48、上班了,才返回家中。晚上父亲下班后,我又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了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二百里远的外县买石灰,走时奶奶给父亲准备了两顿饭的干粮和水,等买上石灰,往回赶时,却发现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已经走出五里路,推着车子回去取是不现实了。半路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找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家里吃饭。 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说是粥,其实里面没有几粒米,菜窝窝也是野菜多,玉米面少。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庄稼都烂在了地里,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 父亲说,

49、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一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这让父亲很感动,若人家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那顿饭吃得父亲肚子里热乎乎的,这么多年一直没忘记。 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其实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却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也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一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亲人当朋友,陪他风雪中吃一碗面是情义。 后来,父亲和瘦大叔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儿抹不开面子,怕被人瞧不起,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

50、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 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5) 34、本文以“一碗雪花面”为标题,有何作用? 35、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6、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37、选文中父亲的言行教会了“我”怎样的道理?这对你有何启发? 38、阅读台阶与一碗“雪花”面 ,谈谈两文中“父亲”的形象有何不同。 (九)梅干菜烧肉梅干菜烧肉 陈世旭 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把豆腐和白菜帮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