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近代名人(含答案)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88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近代名人(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近代名人(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近代名人(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中考热门主题阅读:近代名人(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主题词:近代名人主题词:近代名人 【热门星级】 【近三年典型考题】 1、2022 年北京市考题我的老师齐白石 ; 2、2022 年山东东营市考题点亮灵魂的灯李叔同 ; 3、2022 年湖南湘西州考题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 ; 4、2021 年吉林长春市考题冰心姥姥您好 ; 5、2021 年吉林省考题去艾青先生故乡 ; 6、2021 年江西省考题高贵的清贫方志敏 ; 7、2020 年云南省考题我所见的叶圣陶 ; 【中考真题】 (一)(一)点亮灵魂的灯点亮灵魂的灯(2022 年山东东营市考题) 李汉荣 李叔同(弘一法师) ,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

2、;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完全退尽俗气,整个儿看,从形与神,灵与肉,从看不见的精神内核的深处,透露出的是无比高洁的、完全精神化了的气息。那个肉身的李叔同、世俗的李叔同似乎已经蒸发了,留下的是一个纯粹的弘一法师一个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精神之光来照耀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就是生命被信

3、仰照亮的人,也就是“道成肉身”。他的身体成为了一座庙宇,守着这座庙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要在这庙里点亮一盏心灯,供奉一颗伟大的灵魂,并用这心魂的光芒照亮存在的暗夜,照亮一切未明的事物,让生命和宇宙彰显出神圣的意味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和意义。 说到“肉身”这座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肉身、越来越轻淡灵魂,以至于许多人仅有一具无灵之躯了。肉身的装饰、肉身的充填、肉身的快感,成了唯此为大的事,而肉身之内,只剩下层出不穷的欲望和本能冲动。许多哲学家说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不过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欲望之躯”,可谓点中要害。我们看到,多少人把肉身这座庙装饰得五色迷眼,打造得金碧辉煌,而庙里除了欲望

4、,却没有灵魂的位置,没有灯的位置,基本上是一座空庙、一座黑庙。想来,真是有些虚妄,我们千方百计收拾着一座这样的庙,到头来庙一倒,就什么都没有了。天生了人的肉身这座庙,人一方面要维修好这座庙,同时要在庙里点敬灵魂之“灯”。 点亮灵魂的灯, 能使我们意识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的深沉召唤; 点亮灵魂的灯,能让我们感悟到不因我们离去而消失的永恒的东西那种庄严感、神圣感。 试想,如果肉身这座庙里,没有“灯”的光芒,这座庙会是怎样的庙?几面肉墙,一堆脂肪之外,还有什么呢?或许围绕肉身,会得到一些短暂的快感,但不会有那种意味深长的美感;会得到一些浅薄的满足感,但不会有那种天长地久的意义感。人生的意义,必

5、须在“灵魂到场”的境况下才会发生。物质并不能自动生成意义,石头是硬的、静止的,水是软的、流动的,在一双物质的眼睛里,它们只是物而已。而在一双灵魂的眼睛里,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是时间的密码;水起源于我们的想象力不能抵达的上游,水流过世世代代人的身体和眸子,水里面保存着智者的眼神,保存着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息和他投进水里的沉思的眼神,水保存着多少流泪的眼神和喜悦的眼神。与水相遇,你是与多少眼神相遇?掬水在手,你是把多少流逝的人生掬在手中?你看月亮升起,你会想起唐朝的月亮如何升起,唐朝的月光是怎样盛满诗人们的酒杯;你看见山路上的车前草,你会想起诗经里的

6、车前草,想起世世代代车轮前,那摇曳着、芬芳着的车前草,于是这车前草就连接起古今的道路,我们不过是行走在古人的脚印里。由于灵魂的到场,事物就逸出了它实用性、有限性的枷锁,我们透过世界的物质运动的轨迹,感悟到更深奥和庄严的精神运动。就这样,到场的灵魂,主持了我们与世界相遇的仪式,人生是有意义的过程。反之,如果灵魂不在场,一切都是幽暗的、混乱的,都是无意义的。 再回到李叔同。他的传记里,写他每次入应前,都要拿起凳子抖一抖,然后才落座,他怕压死歇栖于凳子上的小虫子。圣人之心,既至大可以包容宇宙,又至小竟然怜悯一粒小虫。他的灵魂告诉他,众生平等,无论一个巨人一头大象还是一粒昆虫,都是无限宇宙中“呼吸的一

7、瞬”,都是无数磨难经历中才拥有的生的一瞬,何其不易,何其当惜。他知道,在无限巨大的宇宙里,那些小的、弱的随时被忽略,随时都会受伤害,它们更值得同情和怜惜。 李叔同晚年有一幅他的背影照,他行走在小路上,前面是幽深的林木,他正往林中走去,那安静无言远去的背影,都像写满了话语。 如果他转过身来, 我会看见一张怎样的脸呢?那脸或许与背影一样安静,甚至看不到确切的表情,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凝视,用灵魂解读,会从他的表情里,看到月亮从夜的深处投来的表情,看到盐从海的内部提炼出的表情,看到莲从淤泥里面升起的忧伤而芳香的表情。 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我从李叔同的前后照片,清楚地看见灵

8、魂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包括他的情感、行为、气息,甚至面貌和背影。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灵魂到达怎样的境界,生命才拥有怎样的境界。只有高处的灵魂,能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这样形神兼备的脸和仪态,显然不只与营养和服饰有关,更主要与信仰有关,与教养有关,与德性有关。当信仰缺席,教养荒废,道德退位,沸腾的欲望乘虚而入成了主角,而它,欲望,如狼似虎的欲望,如油煎火烧的欲望,又能塑造出怎样的脸,雕刻出怎样的表情呢? 1. 简析“点亮灵魂的灯”的含义,说说文章以“点亮灵魂的灯”为题有哪些作用。 2. 探究第段“灵魂就这样为生命引路,并

9、且塑造着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在全文中的作用。 3. 文章选取“点亮灯”这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该思维视角妙处何在? 4. 试就本文语言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二)冰心姥姥您好冰心姥姥您好(2021 年吉林长春市考题) 铁凝 在中国北方, 孩子们称自己母亲的母亲为姥姥。 此外, 当领着孩子的母亲遇见自己所尊敬的老年女性,也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 叫姥姥。 孩子清脆地叫着,姥姥无比怜爱地答应着,于是姥姥的含义便不单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她还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她每每使人想到原野肥厚、沉实的泥土和冬天的乡村燃烧着柴草的火炕的温暖气息,她充满着一种人间古老的然而永

10、不衰竭的魅力。 第一次听见有人称冰心先生为姥姥,是先生的外孙陈钢。这个英俊、聪慧的青年业余爱好摄影,他曾经为我拍过一些非常好的照片。当他得知我喜欢他的这些作品时,告诉我说: 我把照片拿给我姥姥看了。 我问他姥姥说了些什么,他说: 姥姥亲了我一下。 冰心先生对外孙这种独特的无言的赞赏,真能引起人善意的嫉妒! 此后不久,我给冰心先生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我在保定西部山区的一些生活。先生嘱咐我说: 铁凝,你要好好地珍惜你的青春、你的才华!你有机会和农民接触,太好了!我从小和山东的农民在一起,他们真朴实,真可爱!你能好好写他们吗?我想你会的,我对你抱有无限的希望 读着这样的信,你会发现在冰心先生那平和、宁

11、静的外表之下,那从容、温和的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款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的民众之美的热烈希冀里。也许她的年龄和身体不容她再去更多的地方,但她宽厚的心怀却无处不在。 今年春天,我将自己新近出版的几本书给冰心先生寄上,很快又收到她的回信。她说: 亲爱的铁凝,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你说,要回的信太多。 只写这几个宇、祝你万福、今尊两大人前请安! 读毕先生的信,我想起在先生给我的几封信中,都曾问过: 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何时再到北京

12、去呢? 一九九一年五月我在北京,有一天下着小而,散文家周明陪我去看冰心先生,途中我在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玫瑰,红的黄的白的,十分娇艳。 冰心先生坐在卧室书桌前等我们,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看见我,她说: 铁疑你好吗?我看你很好。 我把鲜花送上,周明要拍照,冰心先生说: 来让我拿着花。 然后她请我喝茶、吃糖,吃她的最爱吃的利口乐 ,然后她说: 搬把椅子坐在我身边吧,这样离我近些。 我坐在了她的身边。她清激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我感到无话可说。 我无话可说是因为受着一种气氛的感染,是因为身边这位安静的老人正安静地看着我。她一定深明了我的心意,此外的一切客套都将是我的多嘴多舌,她一定也同意我无话可说,

13、因为当我告诉她我不知说些什么时,她说: 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我很看重与冰心先生静静地尘一会儿,或许这并不比我问长问短得到的要少,在那安安静静的一小会儿里,我从这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身上所获得的,竞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 是先生家那位著名的咪咪打破了这种安静,它急不可待地跳上桌子,稳坐在正中间与我打运,调皮而又温别,冰心先生说: 它喜欢你。 咪咪的憋态又引出了我们一些轻松的话题,关于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关于先生几次谢绝杂志请先生写写自己的提议 她不愿意过多地写自己,还谈到她喜欢和不喜欢的人,说起这些,她的态度坦季而又鲜明,

14、是告辞的时候了,我对冰心先生说: 我不想打扰您,又想看见您,有机会我会再来看您, 我握住冰心先生柔软,微凉的双手,她对我说: 只要我活着,你就来看我吧. 春节时又收到了冰心先生的近照:她身穿黑白条纹的罩衣生在紫红色的沙发上,怀中抱着干干净净的白色的咪咪。她的双手微微多开搭在咪咪身上,似是保护,又似是抚慰。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梓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多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能够令人敬佩的作家是幸运的,能够令人敬佩而又令人可以亲近的作家则足以拥有双倍的自豪,冰心先生不仅以她的智慧、才情,她对人类的爱心和她不曾迟钝,不曾倦怠

15、的笔,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更给许多年轻人以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在九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愈发地讲究、愈发地花哨的时候,我持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 什么时候我再到北京去呢?也许看见您我仍然不会说太多的话,但只要我再次见到您,肯定会说一声:冰心姥姥您好! (有删改) 注参(zh) :张开。 5.阅读第一段,请简要概括“姥姥”这一称呼的内涵。 (2 分) 6.从文中这封冰心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3 分) 亲爱的铁疑,大作两本已收到,十分感谢!尚未细读,但我居然进入了你的作品中,我感到意外!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我有许多事情和话要对

16、你说,要回的信太多,只写这几个字,祝你万福,令尊两大人前请安! 7.与冰心先生见面,她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文章内容作答。 (4 分) 8.将下面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肯定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3 分) 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多 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 肯定句: 不同: 9.文章主要表达了“我”的哪些情感?(3 分) (三)(三)去艾青先生故乡去艾青先生故乡(2021 年吉林省考题) 钱红莉 艾青先生故乡,是距金华市区很远的一个小村子。 先生老家,大极,无数房子,一

17、进又一进,灰了,旧了。走着走着,至一中庭,天井储满白亮亮的阳光。墙壁阴影处,挂一匾额, 蒋氏家训 ,松花黄的底,衬几行淡青的字: 一戒溺爱护短,要严慈相济。 二戒重男轻女,要一视同仁。 三戒粗暴任性,要说服疏导。 二戒重男轻女民国时期的乡绅,早有如此心胸眼界,着实了不起。艾青先生自小便生长于这样自由气氛的家庭,难得。 艾青先生家,至少有三十间屋子吧,陈列他各个时期的照片,犹如黑白老电影,将一名游子的一生,定格于故乡的庭院。离开众人,我一人自这间屋迈至那间屋,一点点了解他的生命历程我在一张聂鲁达的生日宴会照前,徘徊良久原来,艾青与聂鲁达处在同一时代。我的脑海里储存的,仅仅有艾青对于一位乡下妇女大

18、堰河的深情,以及那首著名的家国之诗,却不知他足迹遍布东欧、南美,竟也去过聂鲁达的国度,参加他五十岁生日宴会。 看完墙上相片,再去陈列柜寻觅,无数诗集封面,已然泛黄,风一吹,似要折断。许多竖排繁体版本,让人有点儿恍惚,仿佛一脚踏入旧日时光。所有人影都是旧的,唯有思想簇新。 自旧到新,这里有一位诗人一生的路程。 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先生的名篇。稚嫩的脸,闪亮的眼,青葱的语气,阳光映射于孩子们光亮的额上,有白银一样的质地。站在阴影处,认真倾听这些孩子们的发声,一字一顿,语感、韵律以及内在的节奏忽然感动起来,这是诗经里的中国,几千年了,这种民间的气质依然在,未曾消逝。 一群鸟一样欢快的孩子,有不

19、少热爱写诗的。他们将打印好的诗,呈给诗人蓝蓝批阅。蓝蓝汗流浃背,毫无焦躁之气,一行一行认真地读着,赞美着。对每一个孩子,她皆不吝溢美之词。其中一个女孩,默默等在最后,腼腆不前。她的老师牵着她走向蓝蓝,帮她寒暄介绍这位金华乡下的小学老师,很了不起,她在孩子们心里种上了诗歌的种子。 去年在黄山宏村,我们放弃午休,静静地坐在餐桌旁,听诗人树才讲自己如何启发孩子们写诗。今年在金华乡下,看蓝蓝大汗淋漓地赞美孩子们稚嫩的文笔。对于真正的诗人,我一直心存敬畏。如果说人类的文明一直在曲径通幽地流转,那么,诗人们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许多光所不能抵达的幽暗角落。 一直相信,一个国家,只要有诗人在,它也就不至于沉堕

20、到哪里去。诗歌的力量潜移默化,它并非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是一片星光映衬另一片星光,是用心的陪伴,是清新的启蒙,也是永久的照耀。 我们去赤松镇,参观佛手园。来得不是时候,佛手的果实十月成熟,那时该是满目橙黄,雍容交错,像抒情的动词,生生不息,绚烂多姿。如今,一派青色,郁郁累累于枝头,温柔沉静。也好,人世过于喧嚣,适当的寡言,何尝不是一种净化? 出佛手园,远处有山,山中有岚,有云。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 除了爱,还有眼前这山川草木。小小人类身处自然,永不孤单。那些草木,那些动物,那些自然界中的生灵,各安其所,相处自洽。而人类,不免焦虑,屡屡焦虑,内在小宇宙紊乱,何不

21、走到自然中,谦卑蹲下,去学习一株草、一颗露珠的宁静? 金华美食,名不虚传。吃到最为新鲜的菱角、莲子,有着自河里采下便来到餐桌的鲜嫩簇新。菱角、莲子这两样水中仙物,生熟皆宜。老菱角皮厚,需双手捧了,以尖齿叩开,吃相颇不雅观。老菱角要怎样吃呢?在小河之上,双腿悬空于老木桥,悠悠荡荡吹着藕花风,如此心无旁骛地吃起来,才契合人类的野性。 有一餐,晕车导致对肉类失去胃口,事后方知,那一道道肉类佳肴,正是大名鼎鼎的金华两头乌烹制而成。我一块也未品尝,但那餐饭,确乎吃出了诗性。只说平常无奇的猪尾、猪头、猪耳之流,是不好登大雅之堂的,但这也拦不住厨师的一颗匠心,他在这些庸常食物下,垫一张荷叶。正是这青翠无尘的

22、荷叶,让一盘菜变得雅致起来。虽未动箸,我一直在观赏它,何其美焉。建于雅俗之间的美,接地气,又有底气,像汪曾祺的那些水墨画,哪怕一棵葱一瓣蒜,涵容不尽,怎么看,怎么美气。你能说一盘被荷叶衬托的猪头肉俗吗?不能,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一颗诗心。 夜里,来自各地的诗人们,坐在灯光下,讨论人文精神与诗歌 。所谓人文,莫非人性与文明。诗歌呢?如果土地的伦理,是长出庄稼,那么,诗歌的伦理,就是要有温暖的心肠。因为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们更相信温暖的心肠。 (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 10.艾青先生的故乡充满诗情。文中写了哪些与诗有关的事情?(写出两件即可) (4 分) 11.文章画线处,作者为什么对“真正的诗人”

23、一直心存“敬畏”?请分析原因。 (4 分) 12.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 分) 岚清,云白,绸缎一般,棉花一般,曼妙而行,逍遥自在。 1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处“温暖的心肠”的含义。 (4 分) (四)(四)我所见的叶圣陶我所见的叶圣陶(2020 年云南省考题) 朱自清 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 这个弄不大清楚了。 这样就过去了。 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

24、,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 随即说: 由他去末哉, 由他去末哉! 我是至今惭愧着, 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我到杭州教书, 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 不管这是冬天。 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 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

25、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 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 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

26、 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 往往拈笔伸纸, 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 ;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 我老是这样的。 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

27、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 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 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由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

28、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 ,有删改。 ) 1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3 分) 15说说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3 分) 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16文章第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4 分) 17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 ,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3 分) 【新题精练】 (五)我的我的妈妈林徽因妈妈林徽因 四川气候潮湿,冬季常阴雨绵绵,夏季酷热,对父亲和母亲的身体都很不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了。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又常出现成群结队的臭虫,没

29、有自来水和电灯,煤油也须节约使用,夜间只能靠一两盏菜油灯照明。 我们入川后不到一个月, 母亲肺结核症复发, 病势来得极猛, 一开始就连续几周高 烧至四十度不退。李庄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不可能进行肺部透视检查,当时也没有肺病 特效药,病人只能凭体力慢慢煎熬。从此,母亲就卧床不起了。尽管她稍好时还奋力持家和协助父亲做研究工作,但身体日益衰弱,父亲的生活担子因而加重。 更使父亲伤脑筋的是,此时营造学社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他无奈只得年年到重庆 向教育部请求资助,但乞讨所得无几,很快地就会为通货膨胀所抵销。抗战后期物价上涨如脱缰之马,父亲每月薪金到手后如不立即去买油买米,则会迅速化为废纸一堆。食品愈来愈贵,

30、我们的饭食也就愈来愈差。母亲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后来几乎不成人形。 为了略为变换伙食花样,父亲在工作之余不得不学习蒸馒头、煮饭、做菜、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等等。 家中实在无钱可用时, 父亲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把派克钢笔、 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父亲还常开玩笑地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三叔到李庄后肺病也复发了,病情同母亲非常相似。父亲对兄弟和妻子的病,都爱莫能助。他自己的体质也明显地下降,虽然 40 多岁,背已经驼得很利害,精力也大不如前了。 1941 年春天,正当母亲病重时,三舅林恒(空军飞行员)在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外婆和母亲后来得知都为此伤痛不已。三舅的

31、后事,是父亲在重庆时瞒着母亲到成都去办理的。 后来,又传来了天津涨大水的消息。营造学社的一批无法带到后方的图片资料,当时寄存在天津一家银行的地窖中,涨水后全部被淹毁,这是父母和学社成员多年心血的积累,所以父亲和母亲闻讯后几乎痛哭失声。 尽管贫病交加,挫折一个接一个,但父母亲并不悲观气馁,父亲尤其乐观开朗。他此时常教我读些唐诗,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全家最喜爱的诗句之一。 生活愈是清苦,父亲愈相信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日子即将到来。他从来不愁眉苦脸,仍然酷爱画图,画图时总爱哼哼唧唧地唱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简陋的办公室去,由于背的毛病,头已重得抬不起来了,画图时就

32、找个花瓶来支撑自己的下巴。 他仍在梦想着战争结束后到全国各地再去考察。有一次我听到他对母亲说:如果他今生有机会去敦煌一次,他就是一步一磕头也甘心情愿。母亲不发烧时也大量读书做笔记,协助父亲作写中国建筑史的准备。她睡的小小行军帆布床周围,堆满了中、外文书籍。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了。父亲所盼望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日子快要到了。但是,他已衰老许多,母亲的身体也很难恢复了。这一年,他陪母亲到重庆检查身体一次,医生悄悄告诉他,母亲将不会很久于人世了 18从文章看,“我”家进入四川后,遭遇到了哪些挫折? 19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父亲还常开玩笑地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

33、衣服可以“清炖”吗? 20“我们全家”为什么都喜欢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两句诗呢? 21母亲尽管病得厉害,但她仍然不放弃事业。其表现是什么? 22本文作者的父亲梁思成和母亲林徽因均为中国著名建筑师,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他们夫妇二人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六六)闻一多先生上课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 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

34、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待了一年。 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

35、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

36、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 河岳英灵集,但是讲 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 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胡诌,

37、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人间草木) 23.选文第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 24.结合文意说说第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 。 25.汪曾祺为

38、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 2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七)(七)硬汉教师硬汉教师 王木春 1919 年,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三年级,由于家境贫穷,他的经济来源基本来自做家庭教师。既然为了救穷而当家庭教师,一般人凡事都尽量委曲求全,只要达到目的即可。邹韬奋不然,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他对学生功课要求异常严格,姿态摆得很高:你要我教,我就是这样;你不愿我这样教,尽管另请高明。 一次,他去一个大户人家当家教。家庭里有位呼风唤雨的权威人物,全家上下对他服服帖帖,遇见他都得起立致敬。家人称他为老虎。这天,老虎突然光临书房,邹韬奋正在考问某学生的功课,学生

39、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邹韬奋偏不许学生这样做,还特别强调自己上课的时候绝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扰。这举动在大家庭里可是石破天惊之事,全家都认为这下虎威大作,非撵走教书先生不可。结果,此事居然不了了之。事后,邹韬奋掷地有声地说:我所以敢于强硬,是因为自信我在功课上对得住这个学生的家长。同时我深信不严格就教不好书,教不好书我就不愿干,此时的心里已把穷字抛到九霄云外了! 除了自信和负责任外,这还跟邹韬奋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的硬汉性格有关。 1921 年,邹韬奋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中华职业学校教英文。 有一年,邹韬奋教商科三年级,班上一位学习极差的学生,平时成绩平均还不到 10 分,大

40、考的成绩则不过 5 分,离及格线 60 分实在太远了。这样的学生却一直顺利地升到三年级,这让邹韬奋十分纳闷。一打听,才知道该生的来头不小,父亲是教育系统里一位颇有势力的人物,据说,与学校的董事们关系非同寻常。 在这种情况下, 多数教师会顺着竿子爬, 成人之美。 然而, 邹韬奋偏偏不理会这一套潜规则,他先给这个学生不及格。接着,按部就班让其进行补考,该生的成绩依然是个位数。于是,邹荫奋不让该生升级。 家长怒气冲冲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去交涉,理由是英文老师邹韬奋对他儿子有成见,故意为难他。邹韬奋把平时的记录出示给校长看,校长无话可说。邹韬奋还对校长表态:如果成绩这么差的学生也可以升级,他立刻辞职,校

41、长另请高明。 这位有权势的家长,依然不罢休。校长被纠缠得无路可走,只好把皮球踢给邹韬奋,对家长说,要不要升级,他校长也无权干涉,职权在教师手中,让家长去摆平邹韬奋。家长哪会去找邹韬奋,他径自去两个校董事那里诽谤邹韬奋。幸好两位校董事平时对邹韬奋在学校的情况一清二楚,没有听信谎言。最终这位家长只好花一大笔钱把孩子送出国去留洋。而邹韬奋也并未因此事受到任何影响,继续留在学校里兼职教书。 千家驹先生在一篇纪念邹韬奋的文章中回忆,抗战前,蒋介石一直想笼络邹韬奋,曾叫上海大亨杜月笙亲自陪邹韬奋去南京见他,请他做御笔陈布雷第二。杜老板拍着胸脯担保绝对无问题。没料到,邹韬奋宁肯流亡国外,也不愿去见蒋。又一次

42、,邹韬奋在香港办生活日报时,广东军阀陈济棠特地派副官接邹韬奋去广州一谈,并承诺事后要送他三千大洋,邹韬奋亦婉辞谢绝。 邹韬奋的硬,是硬到骨子里的。 27. 请简要概括文章详写邹韬奋是“硬汉教师”的两个事例。 _ _ 28.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这举动在大家庭里可是石破天惊之事。 (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然而,邹韬奋偏偏不理会这一套“潜规则”,他先给这个学生不及格。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9. 文章写“学生一见老虎来,条件反射般地要站起来立正致敬”的用意何在? 30. 请结合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 31. 有同学认为“严苛教师”为题目比较好。你认为呢?请联系全文说说

43、你的理由。 【答案】 (一)1. 点亮灵魂的灯,那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那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 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李叔同因为点亮灵魂的灯而成圣。点明文章主旨,呼吁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为生命引路,并塑造生命的姿态和表情。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总结上文,灵魂为李叔同的生命引路,并塑造了他生命的姿态与表情。引出主旨,号召读者点亮灵魂的灯,让灵魂引领我们到达生命的高处、深处。 3. 具体常见的行为来阐释生命感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把深奥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4.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深刻隽永,如石头是建造宇宙神庙的材料,它见证了宇宙运动的神秘过程,它

44、是时间的密码。 (二)5、姥姥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姥姥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姥姥是令人尊敬的, 这个称呼蕴含着温暖、慈爱之意。 6.可以读出冰心先生对作者的情感:亲近、赞许、惦念、期待、祝福。 可以读出冰心的形象:谦逊、为人热诚坦率、态度鲜明、文雅、礼数周到。 7.外在:外表给人精神矍铄、安然纯净之感。言行给人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之感。 内在:对待生活充满热爱,有生命激情。为人谦逊坦率。 示例一:精神矍铄。见面时冰心先生的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 示例二:亲切热情、和蔼可亲。见面时冰心先生请我吃东西,还让我搬椅子离她近点。 8.肯定句:令我(能)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

45、一个称谓姥姥。 不同:肯定句语气平淡,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原句更能表达我想称冰心为姥姥的愿望,更能表达我对冰心先生的崇敬、亲近、信赖、依靠之情。 9.敬佩与赞美喜欢、亲近与信赖思念 (三)10、十几位孩子站在厅堂,朗诵艾青的诗歌;蓝蓝大汗淋漓地批阅孩子们的诗稿,并不吝惜赞美之词。 11、因为诗人是一盏盏明灯,可以照亮幽暗的角落;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的力量,诗人能够影响人或国家积极向上。 12、运用比喻,写出流岚和云朵的光洁、柔软,给人的美好感受;运用拟人,写出流岚和云朵飘动的美妙与自由。 13、诗人和老师们启发和保护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热爱自然万物,与之和睦相处并从中得到启迪;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

46、有诗心。 (四)14、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15 (3 分)句中 “皱眉” 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1 分); 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1 分);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孤傲、任性)的性格特点(1 分)。 16(4 分)第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1 分),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1 分);第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1 分),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1 分)。(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47、17(3 分)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2 分), “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1 分)。(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五)18、居住条件特别差;母亲肺结核症复发,病势来得极猛;通货膨胀厉害,经费来源少,伙食差,常常靠典当物品购买食品;三叔到李庄后肺病也复发了;三舅林恒在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营造学社的一批无法带到后方的图片资料当时寄存在天津一家银行的地窖中,涨水后全部被淹毁。 19既体现了“我们”当时生活的窘迫,也表现了父亲的乐观。 20寄托着“我们”渴望抗日战争早日取得胜利的急切之情。 21母亲不发烧时也大

48、量读书做笔记;协助父亲做写中国建筑史的准备;她睡的 小小行军帆布床周围堆满了中、外文书籍。 22坚强乐观,热爱祖国的建筑事业,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不放弃事业。 (六)23、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 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 24. “叫座”原指戏剧或演员能吸引观众,使上座观看人较多;这里是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 25.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 26.从“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可看出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从“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可看出闻一多先生专心治学;从闻一多先生的课堂可看出闻一多先生博

49、学多闻、善于教学;从闻一多先生评价“我”的读书报告可看出闻一多先生喜欢有创见、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 (七)27、邹韬奋不许自己上课时有任何人来干扰。 邹韬奋坚决不让未及格的学生升级。 28. (1)指邹韬奋不许学生在课中向家族权威人物立正致敬,并强调不准任何人来干扰课堂的行为太超出常规、常理了,让人们非常震惊。 (2) “潜规则”本指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准则,用来形容其他老师为不及格学生开绿灯的事情,突出了邹韬奋不畏强权,力求对学生负责,坚守教育公平底线的品质。 29. 侧面描写。 写出家庭里的这位权威人物的厉害, 侧面烘托出邹韬奋是一个把教学放在第一位, 认真负责,不畏强权,讲原则的老师。 30. 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总结上文事例中邹韬奋的自信和负责任;引出下文邹韬奋遇事不苟且、一往无前的事例。 31. 原标题更好一些。 因为原标题中 “硬” 字是文眼, 点出了邹韬奋刚正不阿, 坚守原则, 绝不妥协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邹韬奋的赞美之情。 “严苛教师”只是点出了他的严格,没有突出人物形象也不利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