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7389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5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2525 分)分) 为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班级开展为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追寻先贤足迹,探寻文人风骨【活动一】追寻先贤足迹,探寻文人风骨 1. 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古往今来,多少先贤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体现自强不息的文人风骨。李白受排挤离长安,停杯投箸心绪茫然,仍心向未来

2、,坚信“_,_”(李白行路难 ) ;刘禹锡怀才不遇,二十三年弃置身,照样笃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真理,吟出“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对月当歌的苏东坡,知道“_,_,此事古难全”的规律, 坦然面对家人的离散, 人生的风雨; 谪守巴陵的滕子京, 奋发有为, “越明年, _, _”;夕贬潮州的韩昌黎,不辞衰老残年,忠君之心弥坚“欲为圣明除弊事,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俱往矣,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 ,吾辈少年更应坦然承受人生风雨,让灵魂闪耀出自强不息的光和美。 【活动二】关注民族命运,践行自强精神【活动二】关注民族命运,践行自强精神 2. 下面是小鑫同学

3、二十大新闻观后感,请帮助他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广大青年必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zh n( )放绚丽之花。 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家教家风建设,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 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必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牢固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唯有矢志不 y ( ) 、笃( )行不怠,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唯有砥砺奋进、负重前行,才能

4、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依次在括号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崇 提高 加强 B. 加强 推崇 提高 C. 加强 提高 推崇 D. 推崇 加强 提高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B. 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C.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

5、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D.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活动三】阅读经典名著,理解小说主题(【活动三】阅读经典名著,理解小说主题(6 6 分)分) 3. 在阅读经典名著水浒传的主题理解讨论活动中,对于课文中“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这句话有疑惑:“在高俅的欺压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王进等一批有才有德的英雄人物被逼无奈才铤而走险、 “犯上作乱”的,可以说是官逼民反,但是鲁达是自己反的,卢俊义是被梁山

6、好汉赚上山的,怎么可以说是官逼民反呢?”。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请结合水浒传相关的内容从鲁达或卢俊义的相关事件、反抗对象、反抗目的等方面,阐述你对主题的理解,帮小明解除疑惑。 二、阅读(二、阅读(6565 分)分) (一) (一) (7 7 分)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 B. 首联描写了美好的秋天夜景,烘托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C. 颔联诗人的思绪飞扬,

7、他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亮。 D. 颈联在“有”“无”的对比中,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5.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 (二) (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 【宋】方勺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8、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如礼:按规定礼节。驯谨:顺从而谨慎。 6.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得 灌 园 以就食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解释 就:本义为“接近” (1)就:_ 恻然谓曰 颓然乎其间者( 醉翁亭记 ) (2)然:_ 复谓曰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告诉;以为,认为;是。 (3)谓: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B.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C.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D. 孝基徐察之/知

9、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2)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9. 你从本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孝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 (三) (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火车慢 黄勤 我对火车独有一种特别情愫。 想起绿皮火车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是这番情景:伴随一声“呜”悠长悦耳的汽笛声,长长的车身缓缓启动向前,车轮在铁轨上滚动,发出“哐哧哐哧”的声音;它一路喷云吐雾,哐当当晃悠悠,如绿色长龙蜿蜒在山野大地,过桥穿洞,驶向传说中未知的远方山外有城,山外有海,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

10、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火车,这个绿色的庞然大物在我眼里神秘,令人向往,它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家在山区深处,出远门才乘坐火车,县城没有火车,坐火车须得先乘坐很久的客车到更远的城市。那时候往来的路途可真漫长!山里的孩子鲜有机会乘坐火车出远门,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还小,还要喂食奶粉。呵,幼小的我居然拥有如此神奇记忆。第二次坐火车是五岁那年,和父亲大姐去部队探望哥哥,第二次乘坐火车的记忆更清晰。天不亮被父亲叫醒,车载我们从旅馆出发去火车站,一路向前,穿越黑暗渐渐驶进越来越亮的光明世界天亮了! 我们在人潮熙攘的月台踏上火车,开始漫长旅程。 对面座位上,慈祥的老奶奶给我吃甜

11、蜜的橘子糖和包装精美的饼干,可她总是温言管束我,说头探出窗外危险,说站在座位上玩耍不安全这让我略为扫兴不快。那一次火车之旅我初识离愁:哥哥站在车窗下的站台与我们告别,年幼的我趴在车窗上,依依不舍,却没对哥哥说一句告别的话。从此在有关火车的记忆里,便多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第三次坐火车是十五岁那年去省城福州。那次我见到了闽江。七月的清早晨风清爽,江面帆船点点宽阔无边,天水相接,浅淡灰蓝,分外宁静。年少的心被深深撼动:世界如此广阔,我要攒钱去旅游。 再往后,还乘坐过几回火车?不太记得了,走向成人世界的路上,有太多复杂心绪,记忆便也淡了。犹记那年盛夏旅宿永安火车站附近,夜深难眠,遥望前方灯火璀璨处

12、错综交汇的铁路,忽听悦耳的汽笛声由远而近,竟眼眶微湿,忧伤莫名。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不会再有人笑眯眯地询问我“小姑娘你去哪里呀?”我们全家第一次乘火车去福州,二姐在过道给大家表演舞蹈、邻座大姐姐为二姐梳小辫子的温馨场景成为不复重现的传说。火车之旅渐渐变得枯燥无趣,看书倦了,便呆望窗外风景,看乘客上下来去。火车之旅多像人生旅途,每阶段都有同行者,有人相伴很长的路程,有人相伴短暂,有人中途下车,有人中途上车,或到站下车先行离开,总之很少有人从启程至终点一直陪伴左右,就算至爱亲朋亦概莫能外。 车马书信慢的时代终究已过去,从前慢吞吞

13、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江河湖海原野大地,取而代之的是提速许多倍的高铁动车,宛若银白游龙,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来去。铁路铺设至我家乡,每天数十班动车来来往往,经过家乡的火车站,从城市回到乡村仅三两小时之遥。相较绿皮火车,高铁动车更安全便捷舒适平稳,更得出行人青睐。可我坐在那明亮洁净的车厢,靠着柔软座椅,却觉旅途更静默孤寂前后左右都在看手机,手机里的世界比现实更愉悦,手机那头的人比身边的人更值得敞开心扉。 我深深怀念,怀念从前的火车很慢很慢,情意很深很深,日子很长很长 (选自 2022 年 10 月 7 日闽西日报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点题,“

14、特别情愫”直抒胸臆,表达情意真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B. 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中途上车、下车、或到站先离开,可很少有人陪你走到终点。 C. 文章描述“我”一次次在火车上见闻与感受,让读者了解火车所包裹着的人生百态。 D. 绿皮火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被抛弃。人们的时空距离缩短了,但反变得疏离与戒备。 11. 结合文章内容,列举“我”在不同阶段火车之旅的哪几种情怀? 1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 (赏析加点的词语) (2)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

15、戒备。(赏析句子) 13.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14. 从前火车慢一文中那个慈祥的老奶奶曾让“我”略为扫兴不快,但多年后,我仍然用文字记叙她。课文阿长与里,“我”由最初不太佩服长妈妈到最后对她有了新的敬意。请简要分析老奶奶与长妈妈的共同点。 (四) (四) (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康岩 近日,第 58 届“亚广联奖”评选揭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电视娱乐节目奖”。这档节目能获此殊荣,在于它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提炼、展示,为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范例。 古籍是

16、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养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 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要心系百姓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 推动古籍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庚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

17、元素、开拓新境界。我们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首先,要开展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状况。2020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评选并公布了第 6 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累计收录古籍13026 部, 命名 203 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其次, 要改善古籍保存条件, 确保古籍资源安全。 再次,要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对濒危古籍更要抢救性修复。另外,要根据不同类型古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防止低水平重复。 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

18、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采用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江苏省以“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 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准确把握古籍文化内涵,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 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 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典籍里的中国到国家宝藏 ,从上新了!故宫到唐宫夜宴这些“活”起来,“动”起来、会“说话”的古籍,既能迸发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

19、量,又能带给人们精神给养和智慧启迪,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动能。 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的古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选自 2022 年 5 月 16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奖谈起,引出古籍保护传承的论题。 B. 第段画线句用举例论证,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段首观点,让论证更有说服力。 C. 推动古籍保护传承,也要提倡人人阅读古籍,从而让古籍保护传承深入人心。 D. 文章的中心论点

20、是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16. 若为选文第段添加论据,下面哪一句合适?为什么?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 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进行层层深入论证。 (五) (五) (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网消息: 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此举获得了众多师生和家长的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在对未成年人网络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法律层面的监管也在逐渐强化。 不少中小学在校规中明确指出,学生不能携带手机、平板电脑进入课堂,管束未

21、成年人对智能电子产品的使用,防止学生因沉迷游戏致视力减退、身体素质下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考虑到网络尤其是网游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巨大,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最大程度地控制、降低、减少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前述代表建议的“控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机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具体做法上,可以从产品端调整控制未成年人游戏的时长,加强未成年人游戏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包括对未成年人游戏产品进行分级管理等,以此保障上网内容(包括游戏)绿色健康,使用时长合理可控,从根源上强化“反沉迷”监管。这一链条上,企业、家庭、学校等应各尽教育、监督之责。

22、 【材料二】 【材料三】 近日,某论坛就“我们不做网瘾少年”展开了讨论,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讨论记录。 18.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一项是( ) A. 对于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的行为,国家在法律层面的监管也逐渐强化。 B. 未成年人智能电子产品游戏成瘾,容易导致视力减退、身体素质下降。 C. 不少中小学校明确指出,学生不能携带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进入课堂。 D. 未成年人只要控制每天使用手机的连续时长与累计时长,就能戒掉网瘾。 19. 阅读材料二,说说这两幅漫画你各看到了什么,并概括两幅漫画共同表达的寓意。 20.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对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这一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三、写作(三

23、、写作(6060 分)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人生需要勇往直前,也需要后退沉思。进与退蕴含着人生哲思。 【材料 1】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这样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进则忧民,退则忧君,可谓进退得宜。这是范仲淹高尚的灵魂与境界。 【材料 2】 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期间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基本原则,正确解决了进与退的关系。这是革命先辈的军事智慧。 【材料 3】 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洪应明菜根谭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才算高明,谦让是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就是幸福,便利别人

24、是自己方便的基础。退让与舍得往往代表着不动声色的智慧,也代表着人际交往的高情商。这是中国古人的处世哲学。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请以“进与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自拟题目,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字。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学年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2525 分)分) 为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班级开展为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君

25、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追寻先贤足迹,探寻文人风骨【活动一】追寻先贤足迹,探寻文人风骨 1. 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古往今来,多少先贤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体现自强不息的文人风骨。李白受排挤离长安,停杯投箸心绪茫然,仍心向未来,坚信“_,_”(李白行路难 ) ;刘禹锡怀才不遇,二十三年弃置身,照样笃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真理,吟出“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对月当歌的苏东坡,知道“_,_,此事古难全”的规律, 坦然面对家人的离散, 人生的风雨; 谪守巴陵的滕子京, 奋发有

26、为, “越明年, _, _”;夕贬潮州的韩昌黎,不辞衰老残年,忠君之心弥坚“欲为圣明除弊事,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俱往矣,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 ,吾辈少年更应坦然承受人生风雨,让灵魂闪耀出自强不息的光和美。 【答案】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政通人和 . 百废具兴 . 肯将衰朽惜残年 . 数风流人物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济、沧、合、具、衰。

27、【活动二】关注民族命运,践行自强精神【活动二】关注民族命运,践行自强精神 2. 下面是小鑫同学的二十大新闻观后感,请帮助他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广大青年必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zh n( )放绚丽之花。 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家教家风建设,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 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必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牢固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8、 唯有矢志不 y ( ) 、笃( )行不怠,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唯有砥砺奋进、负重前行,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依次在括号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崇 提高 加强 B. 加强 推崇 提高 C. 加强 提高 推崇 D. 推崇 加强 提高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B. 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

29、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C.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D.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答案】 (1)绽 渝 d (2)B (3)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绽:zh n,本义是指衣服缝合处受到静力作用而开裂的现象,强调是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的开裂。绽放,形容如花一样开放。 渝:y ,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笃:读音是 d,忠

30、实,一心一意。 【小问 2 详解】 考查词语搭配。 加强:增强,使变得更强和更有效。依据语境所写的是“家教家风建设”,与中心词“建设”搭配,应该选用“加强”; 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尊崇,推重崇敬。依据语境与“政德”搭配,应该选用“推崇”; 提高:使原来位置、程度、等级、数量、水准等方面加以增高、拉升。依据语境所写的是“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与中心词“水准和素养”搭配,应该选用“提高”。 据此,依次选用的词语是:加强推崇提高。 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语序不当,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31、、保护自然”;“践行和树立”语序不当,应该是“树立和践行”。 故选 C。 【活动三】阅读经典名著,理解小说主题(【活动三】阅读经典名著,理解小说主题(6 6 分)分) 3. 在阅读经典名著水浒传的主题理解讨论活动中,对于课文中“小说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这句话有疑惑:“在高俅的欺压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王进等一批有才有德的英雄人物被逼无奈才铤而走险、 “犯上作乱”的,可以说是官逼民反,但是鲁达是自己反的,卢俊义是被梁山好汉赚上山的,怎么可以说是官逼民反呢?”。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请结合水浒传相关的内容从鲁达或卢俊义的相关事件、反抗对象、

32、反抗目的等方面,阐述你对主题的理解,帮小明解除疑惑。 【答案】鲁达虽没有人逼他,但他拳打镇关西是因为郑屠仗势欺人,目无王法,想替金翠莲父女伸张正义,同时又知道官府无作为,所以他只有靠自己的拳头去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所以,不匡扶正义的官府、朝廷,迫使匡扶正义的英雄,走向反途。可不就是官逼民反! 卢俊义虽是吴用设计陷害他。根源却是官府不问如此身家如此盛名的卢俊义怎会突然提反诗,怎样突然造反,都是因为收了与卢俊义妻子通奸的管家李固的钱财,要治卢俊义于死地,所以,对官府来说,你是否清白不重要,你有没有银子才重要。说到底吴用的计策能成功就是因为有这样罔顾事实,贪恋钱财,草菅人命的官府可不就是官逼民反!

33、【解析】 【详解】考查名著主题探究。解答时,紧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通过相关事件、反抗对象、反抗目的等方面去说服,言之有理即可。 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宠信他的故事, 放在故事的开端来写, 以示“乱自上作”,体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因此“官”代表黑暗腐败的北宋朝廷,“民”代表受迫害的所有的人。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替被压迫的金氏父女反抗压迫和剥削,讨回公道。自此他开始了自己一步步走上梁山的道路。连“官”都生存艰难,像金氏父女这样的广大民众生存之艰可想而知。 吴

34、用在卢俊义府上设计让卢俊义自己写下一首藏头反诗。管家李固更是诬陷卢俊义“勾结叛匪,准备里应外合攻打大名府”,告到大名府梁中书那里。梁中书随后将卢俊义抓捕进监狱。 卢俊义被捕之后屈打成招,被打入死牢。官府不问卢俊义怎会突然提反诗,为什么造反,其实是收了管家李固的钱财,要治卢俊义于死地,官府的腐朽和贪婪是吴用的计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二人走上反抗之路,更是揭露出“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二、阅读(6565 分)分) (一) (一) (7 7 分)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

35、达,况乃未休兵。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 B. 首联描写了美好的秋天夜景,烘托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C. 颔联诗人思绪飞扬,他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亮。 D. 颈联在“有”“无”的对比中,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5.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当时的社会环境。 【答案】4. B 5. 从“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看出战争频仍(战争连续不断) ,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解析】 【4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B.错误,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

36、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故选 B。 【5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社会环境的理解分析。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未休兵”则“断人行”,

37、“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可知这首诗反映出唐末战争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二) (二) (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 【宋】方勺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

38、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如礼:按规定礼节。驯谨:顺从而谨慎。 6.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得 灌 园 以就食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就:本义为“接近” (1)就:_ 恻然谓曰 颓然乎其

39、间者( 醉翁亭记 ) (2)然:_ 复谓曰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告诉;以为,认为;是。 (3)谓: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B.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C.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D.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8.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2)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9. 你从本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孝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 得到 . (的)样子 . 告诉 7. C 8. (1)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交付孝基

40、。 (2)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9. 示例:我从他对妻子的不成材的兄弟如此相信读到了一个宽容的、有博大的胸怀,信任别人的张孝基;我从他给富家儿子改过自新、自食其力的机会,并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全部归还,读到了一个仁爱、善良、有恻隐之心并懂得教育别人,不看重钱财的张孝基。 (可选一个角度)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得灌园以就食: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结合“就”的本义“接近”可知,“就食”可以理解为接近事物,进一步引申为得到事物;就:得到。 (2)恻然谓曰:同情地说道。颓然乎其间者: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

41、子。然:(的)样子。 (3)复谓曰:又问道。结合所给三个释义可知,“告诉”比较合适;谓:告诉。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 “知其能自新”是“孝基徐察之”的观察结果,故在“知”前面断句;“不复有故态”的主语是富人的儿子,和前两句主语不同,前两句主语都是“孝基”,故在“不”前面断句。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

42、,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且:将要。尽:全部。以:把。家财:家产。付:托付。 (2)遂:于是。以:把。其父所委财产:他父亲委托的财产。归:归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可知,张孝基看到妻子不成材的兄弟乞讨,同情他,看出他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给这个不成材的兄弟机会,磨练他,观察他,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看出他是一个懂得教育别人的人。 结合“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可知,张孝基最后把财产全部归还,看出他不重视钱财;张孝基通过观察,看到妻子弟弟的变化,并

43、且相信其有所改变,看出他是一个宽容、有博大胸怀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没出息,富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后来,孝基看见了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奇怪。又问道:“你能管理仓库吗?”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顺从而

44、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三) (三) (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火车慢 黄勤 我对火车独有一种特别情愫。 想起绿皮火车的时候,它在我的脑海里是这番情景:伴随一声“呜”悠长悦耳的汽笛声,长长的车身缓缓启动向前,车轮在铁轨上滚动,发出“哐哧哐哧”的声音;它一路喷云吐雾,哐当当晃悠悠,如绿色长龙蜿蜒在山野大地,过桥穿洞,驶向传说中未知的远方山外有城,山外有海,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火车,这个绿色的庞然大物在我眼

45、里神秘,令人向往,它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家在山区深处,出远门才乘坐火车,县城没有火车,坐火车须得先乘坐很久的客车到更远的城市。那时候往来的路途可真漫长!山里的孩子鲜有机会乘坐火车出远门,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还小,还要喂食奶粉。呵,幼小的我居然拥有如此神奇记忆。第二次坐火车是五岁那年,和父亲大姐去部队探望哥哥,第二次乘坐火车的记忆更清晰。天不亮被父亲叫醒,车载我们从旅馆出发去火车站,一路向前,穿越黑暗渐渐驶进越来越亮的光明世界天亮了! 我们在人潮熙攘的月台踏上火车,开始漫长旅程。 对面座位上,慈祥的老奶奶给我吃甜蜜的橘子糖和包装精美的饼干,可她总是温言管束我,说头探出窗外危险,说站在座位上玩耍

46、不安全这让我略为扫兴不快。那一次火车之旅我初识离愁:哥哥站在车窗下的站台与我们告别,年幼的我趴在车窗上,依依不舍,却没对哥哥说一句告别的话。从此在有关火车的记忆里,便多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第三次坐火车是十五岁那年去省城福州。那次我见到了闽江。七月的清早晨风清爽,江面帆船点点宽阔无边,天水相接,浅淡灰蓝,分外宁静。年少的心被深深撼动:世界如此广阔,我要攒钱去旅游。 再往后,还乘坐过几回火车?不太记得了,走向成人世界的路上,有太多复杂心绪,记忆便也淡了。犹记那年盛夏旅宿永安火车站附近,夜深难眠,遥望前方灯火璀璨处错综交汇的铁路,忽听悦耳的汽笛声由远而近,竟眼眶微湿,忧伤莫名。多年以后,火车还是

47、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不会再有人笑眯眯地询问我“小姑娘你去哪里呀?”我们全家第一次乘火车去福州,二姐在过道给大家表演舞蹈、邻座大姐姐为二姐梳小辫子的温馨场景成为不复重现的传说。火车之旅渐渐变得枯燥无趣,看书倦了,便呆望窗外风景,看乘客上下来去。火车之旅多像人生旅途,每阶段都有同行者,有人相伴很长的路程,有人相伴短暂,有人中途下车,有人中途上车,或到站下车先行离开,总之很少有人从启程至终点一直陪伴左右,就算至爱亲朋亦概莫能外。 车马书信慢的时代终究已过去,从前慢吞吞的绿皮火车渐渐淡出江河湖海原野大地,取而代之的是提速许多倍的高铁动车,宛若银白游龙

48、,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来去。铁路铺设至我家乡,每天数十班动车来来往往,经过家乡的火车站,从城市回到乡村仅三两小时之遥。相较绿皮火车,高铁动车更安全便捷舒适平稳,更得出行人青睐。可我坐在那明亮洁净的车厢,靠着柔软座椅,却觉旅途更静默孤寂前后左右都在看手机,手机里的世界比现实更愉悦,手机那头的人比身边的人更值得敞开心扉。 我深深怀念,怀念从前的火车很慢很慢,情意很深很深,日子很长很长 (选自 2022 年 10 月 7 日闽西日报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点题,“特别情愫”直抒胸臆,表达情意真切,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B. 人生就像一趟列

49、车,有人中途上车、下车、或到站先离开,可很少有人陪你走到终点。 C. 文章描述“我”一次次在火车上的见闻与感受,让读者了解火车所包裹着的人生百态。 D. 绿皮火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被抛弃。人们的时空距离缩短了,但反变得疏离与戒备。 11. 结合文章内容,列举“我”在不同阶段火车之旅的哪几种情怀? 1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火车载人出门去,也风尘仆仆带来不一样衣着打扮的外来客、异乡人和新鲜事物。 (赏析加点的词语) (2)多年以后,火车还是原来的火车,而旅客关系渐变得冷淡疏离,不再随意攀谈,倒多了不少提防戒备。(赏析句子) 13.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14. 从前火车

50、慢一文中那个慈祥的老奶奶曾让“我”略为扫兴不快,但多年后,我仍然用文字记叙她。课文阿长与里,“我”由最初不太佩服长妈妈到最后对她有了新的敬意。请简要分析老奶奶与长妈妈的共同点。 【答案】10. D 11. (1)幼小的“我”,对第一次火车之旅充满神奇。 (2)五岁那年,第二次火车之旅让“我”初识淡淡的离别惆怅和伤感。 (3)十五岁那年,第三次火车之旅让“我”向往世界,想要攒钱去旅游。 (4)再往后,火车之旅变得枯燥无趣。 (言之有理即可) 12. (1)“风尘仆仆”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火车比作人,它与人一样也有辛勤劳累的状态,不仅具有人情味,而且非常形象,借此表达绿皮火车在“我”眼里神秘,令人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