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防城港市九年级上期中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253822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广西防城港市九年级上期中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届广西防城港市九年级上期中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届广西防城港市九年级上期中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届广西防城港市九年级上期中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届广西防城港市九年级上期中监测语文试卷一、积累(21分)百越旧地,岭南新域。东接粤省,西临云贵,南眺琼岛,北靠楚荆,毗邻港澳,对接越南。八山一水一分田,七港三圈三水系。西南出海门户,控扼要冲,东盟贸易前沿,引领商潮。壮汉苗瑶,和衷共济。素称“歌海”,乐韵馨香。(一)壮锦壮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工艺较好的织锦,那时候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 n ( )品。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发展突飞猛进,除普通的布帛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

2、,就是早期的壮锦。壮锦颜色五彩斑斓,文化底蕴深厚。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1)琼()岛 (2)n()品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二)铜鼓铜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古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大体来说,冷水冲型鼓面复杂并有圆雕装饰,物像纹样抽象别致;北流型铜鼓纹样繁缛器重;石寨山型铜鼓造型写实精美。铜鼓上的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意

3、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瑰宝 (2)别致(三)绣球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因为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每年对他们的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因而在各种祭祀、祈年的仪式中,农作物种子及播种、耕种等生产劳动形式往往都是表现的主题。如壮族农村建新房时,在墙基四角撒一些谷粒;架大梁时,要在梁上挂两束谷穗;给老人祝寿往往也要送些粳米作礼。这些都象征着生长、生育、兴旺、平安之意。4、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二)(三)的相关内容,用以下词语

4、整理出一副对联。(2分)饰 绣球吉祥铜鼓寓意纹样挂精美上联: 下联: 5、下列从以上几个文段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2分)A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B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古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C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D因为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每年对他们的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6、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许多人能坦然面对,不为命运所屈服。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10分)作者题目批注诗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面对“左迁”,不辞衰老,忠君之心弥坚。欲为圣

5、明除弊事, (1)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乐天”是(2) 的字,诗人以自然景物自喻,虽惆怅但仍心怀乐观积极。 (3) , 。温庭筠商山早行面对羁旅,以山野情趣冲淡远行的愁苦。 (4) ,枳花明驿墙。范仲淹岳阳楼记胸怀天下,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其必曰“(5) , ”乎(6)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 。二、阅读(39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人们普遍认为,分餐最早起源于西方。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

6、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魏晋南北

7、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到了明清时期,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

8、“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合餐与分餐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形态,第一次碰撞的时间发生在明末清初。1658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他所著的御览西方要记里,西方的分餐制度第一次被正式介绍:“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此后,合餐与分餐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分餐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箸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合餐制易带

9、来疾病传播,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摘编自2020年3月27日北京日报,有删改)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2分)A古代的“大摆筵席”指的是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情景,这是典型的合餐制。B分餐制源于周朝,它在两汉时期占据主流地位,而到了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消失。C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实现了分餐到合餐的一次重大转变。D人们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标题“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点名了说明对象,指出自古以来,分餐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B.文章运用了

10、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如第段就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引用等。C.第段加点的“在当时”限定了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受到冲击的时间范围,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按照从西周开始,直至现在的时间顺序,说明了分餐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用餐方式。9、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患流行性感冒后,一直坚持分餐。元旦节即将到来,爷爷提出让全家人在元旦节这天围坐在一起吃一顿饭,他觉得分餐背离了传统饮食习惯,何况患病的家人也快好了。假如你是小明,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找出理由来劝说爷爷。(2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

11、3题。 被圈住的母亲乔叶“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数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小时候,姥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

12、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她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蜕核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日子。老家缺水

13、,收雪、打冰块是母亲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沟,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

14、得麻木的手。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她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她手脚并用才爬了上去,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她的儿孙。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

15、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这时候,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又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10、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母亲的哪些事。(2分)在家为孩子做饭。 雨天为二哥垫路。11、按要求赏析。(6分)(1)她往

16、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分析加点词的作用)(3分)(2)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3分)1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3分)1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下列对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此

17、诗是诗人于天宝三载被迫离开长安时所作。表现了诗人被排挤出京时的矛盾苦闷心情,但对个人前途仍怀有美好的期待。B. 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浪漫主义诗风。C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D诗中巧用典故,含蓄表达出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甲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18、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初至西湖记 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

19、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簧帖子。至十九日,石簧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有删改)【注释】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始一反焉C从武林门而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D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解衣欲睡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作者写大雪封湖,妙在通过听觉而不从视觉写大雪,写出雪后一片静寂。一个“绝”字,写出冰天雪地、

20、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B甲文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抒发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这样的尾声,余味无穷。C乙文中“则心已飞湖上也”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写出游玩西湖的急迫感。D与甲文的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同,乙文的“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作者与好朋友相聚欣赏美景的喜悦之情。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草草领略,未及遍赏。19、甲文中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作者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请你谈谈“独”字的表达效果。(2分)20、湖心亭

21、看雪与初至西湖记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手法上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4分)三、综合(10分)21、“读书改变人生,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活动正在进行中,现邀请你参与,请完成下列任务。(1)活动讨论。几位同学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围绕主题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讨论,请你根据所学,补全下列对话。(4分)甲:我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 A 就是自强不息的代表。他刚毅果敢、坚韧顽强,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成长为具有钢铁般革命精神的战士。乙:我觉得 B 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也是自强不息的代表。他们不畏艰险,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丙:其实, C 写的昆虫记中的 D

22、 也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它百折不挠,滚动圆球总走险峻的斜坡,最终到达它希望到达的地方。(2)制作书签。你推荐一张书签作为本次艾青诗歌活动的纪念品,最恰当的理由是()。(填字母)(2分)附书签A这是艾青写于1938年的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B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C.“永远汹涌着”的河流和“无止息”的风是力量的代表。D这首诗表达作者愿为祖国奋斗不息、死而无憾的精神。附艾青诗歌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

23、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论感悟。主题活动中,有同学得到这样的启示,他认为:理想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很重要。请你结合阅读内容,联系你的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4分)四、写作(5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生活中,“小”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小”亦有价值。一个善意的举动虽小,却能给人带来温暖;一次创新的尝试虽小,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前行的脚步虽小,日积月累,却能带着我们走向成功不要轻视“小”,“小”中有真情;不要忽略“小”,“小”中见大义。请以“小亦可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把题目抄

24、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1) qing (2)贡2、和衷共济 突飞猛进 五彩斑斓3、(1)特别珍贵的东西。(2)新奇,跟寻常不同4、上联:精美纹样饰铜鼓 下联:吉祥寓意挂绣球5D (语序不当,改为“他们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6、(1)肯将衰朽惜残年 (2)白居易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4)槲叶落山路 (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6)苏轼 (7)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每答对一空得1分,错字,加、减字均不得分)7 D ( A 根据原文中“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的

25、表述,古代“大摆筵席”应为分餐制;B 由第段“到了明清时期合餐文化形成制式”可知,“到了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消失”表述有误;C 根据第段第一句“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明清时期”应为“唐宋之交”)8 C ( A 分餐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由来已久,“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说法为无中生有;B 没有分类别和引用;D 按照逻辑顺序)9、分餐制是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分餐制,分餐并未背离中国传统文化。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家里人尚未康复,分餐能有效避免疾病传播。(每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10、上山采

26、野果冬天收雪、打冰块。11、(1)“颤抖”是“颤动、哆嗦”的意思(1分),写出了母亲上山采葡萄时因饥饿而导致膝盖哆嗦的状态(1分),体现了当时母亲采葡萄时的危险和艰辛(1分)。(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灌木比喻成波浪,写出了母亲在灌木丛中挖野菜的艰难(1分),体现出母亲勤劳、不怕吃苦的品质(1分)。12、以“被圈住的母亲”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高度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生动说明了母亲被圈住的生活状态。(意对即可)13、(1)母亲勤劳坚韧。第段中“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母亲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2)母亲朴实坚强。第

27、段中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和第段中母亲“一大早她就拿上茗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3)母亲关心疼爱孩子。第段母亲为二哥在雨天撒煤灰、柴灰,雪天扫雪让二哥女全回家。(每点1分,意近即可)14B (从诗歌后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可知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因此,朋友虽然盛情,宴会场面也很欢乐,但诗人的心情并非“愉悦的”)15、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16 B ( A表示顺接;B前者是副词,译为“怎么”,后者是语气词;C向西;D

28、想要)17B (不是“寄情山水的情怀”,而是“清高与孤傲的情怀”)18、(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很匆忙地领略了这里的景致,没来得及仔细观赏。19、“独”字指作者内心孤独,而不是一个人的意思。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为“更有痴似相公者”做铺垫;也表现了作者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心境和淡淡愁绪。(意对即可)20、湖心亭看雪使用白描手法写景(1分),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1分)。初至西湖记连用四个比喻(1分),寥寥数笔,语句却艳

29、丽多姿,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壮丽美景(1分)。参考译文乙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行走,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就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容颜,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就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回去时,经过六桥、岳坟、石径塘等几个地方,很匆忙地领略了这里的

30、景致,没来得及仔细欣赏。第二天一早又收到了陶石篑的帖子,到十九日石簧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了,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凑到一起了。21、(1)A 保尔柯察金 B 西游记 C 法布尔 D 蜣螂(2)D(3)理想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很重要。人没有理想,就像无头的苍蝇;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过程,没有理想,就会浅尝辄止,就不能学到真知。(观点1分理由2分结论1分,言之有理即可)22、参考例文 小亦可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短短几个字,表达出了“小”亦有价值。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善举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

31、效果,事虽小,亦可为。 小行可为初三的早出晚归也对家庭有着一点影响。每天起床开灯之前,总会把我所在房屋的门轻轻关上。为了保持屋内空气流通,我们家每个房间的门从来都是半敞开着的。为了避免自己屋内的光亮打扰到家人,我形成抹黑关门的习惯。有一次,不知为何,妈妈偶然提起此事,心怀感动地说:“你每次起床都先关门再开灯,真是妈妈的小棉袄,真贴心啊。别以为妈妈不知道,这些小事,我可记着呢。”我注视着妈妈,心中感慨道:每一件小事都能带给别人独特的感受,小亦可为。 小爱可为每天放学,走到一个岔路口,便是与同伴分别的时候了。记得第一次分别,我对她说;“再见啦,路上小心!”她微微一愣,又笑着回了我一句:“嗯,路上小

32、心!”这件小事被她记在作文中。“路上小心”这一句话成为了每天分别前她与我比说的一句话。每天道别完总觉得心头一阵温暖。这句话虽小,却给我和她带来了一份不一样的体验,让我们决心将这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小言可为新年之际,那年的我竟生了病和妈妈一起去了医院做检查。在检查完出门前,我微笑地向护士道了谢,停顿片刻,我又补充了一句:“新年快乐!”给我做完检查的护士愣在了那里,没有任何表示,我不禁觉得气氛有些尴尬,正想要抬腿迈出诊室的时候,她突然说:“新年快乐啊!”她微笑着,在离开之前,我听到她冲着下一个患者说道:“新年快乐!”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着,我十分高兴,我的言语能给人带来快乐言语虽小,却温暖人心。在生活中,我们细微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人。言行虽小,却一次次被他人捕捉,铭记,传递,我们的爱将被放大,世界将到处充满爱的能量。小亦可为,我一直这样告诫着自己,尽全力向他人传递着温暖,传递着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