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热*** 文档编号:227096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北省宜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宜昌市湖北省宜昌市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717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 莎士比亚、 弥尔顿和拉辛诸人, 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 浮士德 , 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

2、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

3、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

4、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蝟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 材料

5、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

6、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 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 早在旁边静候着, 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

7、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 ,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 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 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

8、戏剧。 C. 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 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 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

9、建筑等产生影响。 D. 小说、戏剧作为新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 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 庖丁解牛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 窦娥冤是元杂剧, 雷雨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 5.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10、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81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桎梏桎梏 【奥地利】茨威格 妻子在甜美地睡着,呼吸均匀有力。她微张着嘴,似乎要笑或说什么。窗外露出晨曦,可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费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此刻他从有点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的目光所及,手所触及,一切都很潮湿、昏暗。渐渐从

11、雾中升起来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水中逃出的人。 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正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那灰色的形体现在向前移动的地方,有个十字路口,通向邻村,或者通到山上。那陌生人似乎在那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吁了口气,然后慢悠悠地沿着羊肠小道登上山来。 费迪南感到一阵不安。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 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

12、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费迪南不由得想笑。 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 举到眼睛上的手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邮差抬起沾满雾气的眼睛看看他。 “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费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

13、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费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摔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就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这封他不愿要,却又在等待着的信,这封信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给他寄来的,这封信朝他摸索着,它那打字机打出的呆板语句攫取了他温暖的生活和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茂密的森林中巡逻的骑兵,感觉到有一支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那还是不到八个月之前的事,当时他光着身子,在边界

14、那边站在一位军医面前,寒冷和厌恶使他浑身发抖。那军医像一个马贩子似的抓着他胳膊上的肌肉,他认识到,这种对人格的侮辱就是当代对人的尊严的鄙视和那在欧洲蔓延的奴役。在一片乌烟瘴气的爱国滥调中生活两个月,他还可以忍受,但是他慢慢就感到憋气了,每当他周围的人启口说话的时候,他就看出全是信口雌黄,令人不胜厌恶。看到妇女们提着盛土豆的空口袋,天色微明就冷得瑟缩着身体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要碎了。 由于自己的愤怒荏弱无力,他为此而生自己的闷气。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移居到了瑞士。当他跨过边界时,突然感到热血涌上面颊,踉踉跄跄,不得不紧紧抓着柱子。人、生活、意志、力量、绘画事业,他感到再一次获得

15、了这一切。他敞开胸怀,尽情地呼吸自由的空气。 但是这种欢快、轻松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这张纸没有力量, 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那里,它都会找到我” 费迪南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的是,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

16、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 F34729 号,根据 M 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最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 M 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 一小时以后,他又走进房间,妻子笑吟吟地迎上前来,手里捧着一束没有扎好的春花。妻子的脸庞光彩照人,“瞧,”她说道,“看我找到什么了!这些花就在那儿,在屋后的草地里盛开,树木之间的背阴地里还有残雪呢。”为了让妻子高兴,他接过了鲜花,向花束弯下身子,免得看见他的心上人无忧无虑的眼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 A. 文中的环境描写营造了紧张,阴暗的气氛,烘托出费迪南内心的不安与压抑,让人感到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 B. 小说运用大量心理描写,如“感觉到有一支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形象地写出费迪南的担心害怕。 C. 由邮差送来了“官方文件”过渡到“就是那件事”,引出下文费迪南对兵役体检的回忆,这使得小说情节接转自然。 D. 小说以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交叉切换的方式叙述,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结合,避免了单调和呆板,使故事更客观、真实。 7. 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尾写妻子“笑吟吟”“光彩照人”等,照应开头有关妻子的描写,使小说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B.

18、小说结尾以妻子的无忧无虑反衬费迪南内心的焦虑、压抑和沉重,凸显了战争对安宁生活的破坏。 C. 小说结尾处妻子说找到盛开的花儿,但树木间的背阴地里还有残雪,暗示了费迪南的问题可以解决。 D.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费迪南和妻子何去何从,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 8. 从认出邮差后到见妻子之前,费迪南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茨威格的作品里“充盈着崇高的明亮的东西”,请结合本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

19、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蒸。 孤极知燕小力少, 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 以雪先王之耻, 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试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同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状。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

20、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照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室,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

21、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

22、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故“北面”专指对人称臣。 C. 涓人,指中国古代掌管宫廷清洁洒扫事宜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 D.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B. 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 C. 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

23、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D. 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 文中的燕昭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塞下曲其六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

24、注】骎骎: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卢龙塞:古地名,为军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边塞战场上的景象,北风凛冽,战马奔腾,气势雄壮,为边将的出场做了铺垫。 B. 领联选取了“戍楼月”这一典型物象来烘托边将的形象,表现了边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 “铁衣霜露重”中的“重”字语意双关,既指秋季边地霜重,又指将士久戍边地的苦难之深重。 D. “战马岁年深”是说陪着边将的战马已经在边关好多年了,侧面烘托了边将的戍边之久。 16. 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

25、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子罕中所说的“_,_”,是以积土成山为比喻,形象地说明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梦幻般的景象。 (3)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笛子,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26、度玉门关”,隐隐约约觉得,“笛子”“二胡”这类乐器都是从“胡人”那里来的吧?可能有许多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土的“贾湖骨笛”给这种猜想画上了句号。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乐器,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经过探索,其音色明亮、古朴,在已经出土的史前音乐文物中,“贾湖骨笛”的地位之重要都是 的,表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贾湖骨笛”的出土,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的发展史,提供了 的实物资料。其制作工艺之精良,优美之音质,别具一格的风格,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支骨笛在出土时就已经断为三截。经过专家分析,这支骨笛并非入土时折

27、断,而是在墓主生前就已经被损坏。 的是,主人并未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 4 个小孔,用细线连缀,由此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 _ _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同,结构一致。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梁是为跨越沟谷、水面或障碍物而修建的构筑物,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系统、附属设施等组成,可按用途、大小、结构、跨径等分为多种类型。

28、 ,桥梁可分为梁式桥、拱桥,缆索承重桥等。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 , 诗经中就有对古人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描写。从古代的独木桥、汀步桥、木制浮桥,到砖石结构的古桥,再到钢桥、混凝土桥,桥技术日新月异,桥梁在结构、规模、材料、用途、外观等方面不断发展。 港珠澳大桥是当代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 :全长 55 公里,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6.7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而以下 46 米,是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等等。 如今,桥梁在我们生活中已不仅仅是交通设施,它承载着更舒适快捷的体验需求和更高的审美需求。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

29、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三人同年出生,同年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又在同一座城市工作。 B. 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们是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C. 尽管这些意见包围着我们,遮蔽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总有人是清醒的。 D. 七月流火,我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梨园村,看望当地的留守儿童。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有的价值规范及符号象征,新时代中,文化的内涵日渐趋厚

30、,而传统文化的现实却令人尴尬。就拿端午节来说,古人通过端午吃粽子、挂香包、喝黄酒、赛龙舟等方式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传递爱国情怀;而如今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以外,好像它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 材料二: 近年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字号品牌,如张小泉、德州扒鸡、五芳斋等老字号企业掀起上市潮。与此同时,早时就“出圈”的老字号却大不如前,全聚德在 2020 年上半年亏掉了前两年的利润之和,天津狗不理已从新三板摘牌。 材料三: 西藏在保护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唐卡产业也做大做强。通过“非遗+产业”的方式,解锁了乡村振兴新路径。数据显示,西藏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目前已超过 3000 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

31、,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 2 亿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湖北省宜昌市湖北省宜昌市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学年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717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

32、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 莎士比亚、 弥尔顿和拉辛诸人, 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 浮士德 , 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33、” ,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

34、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 。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蝟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

35、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

36、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 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 早在旁边静候着, 准备届时上前来 “接力” 。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

37、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 ,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 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 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

38、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 B.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 ,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 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39、B. 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 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 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 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 庖丁解牛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 窦

40、娥冤是元杂剧, 雷雨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 ,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 ,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A 4. 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民族早慧,又受儒教化“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不发达;中国人处处能妥协的特点避免了冲突和挣扎,与悲剧精神不合;中国社会开化较早,需要“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他们不适宜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5. 不矛盾。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

41、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 ;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错,曲解文意。材料一中最后一段说“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 ,这不等于“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 ,也不能理解为“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 。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错。材料一中以“婴儿”作比喻

42、,是从思想信仰角度说明“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 ,而不是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的,属于曲解文意。 B.“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错。材料一第四段中只提到“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选项于文无据。 D “小说、戏剧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会归于衰谢”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提到“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由此可知,本土形式由盛到衰是自然规律,因此才会产生文化交织,闯进异国形式,选项属于因果倒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

43、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既强调故事性,又指出它们是“纪实的历史” ,切合“故事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的观点。 B.“没有故事”错,不符合实际,对名篇分析不正确,不能成为有效论据。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北宋末年作品,不能支持闻一多的观点。 D 窦娥冤是元杂剧, 雷雨是现代戏剧,均为北宋以后的作品,不能支持闻一多的观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指出“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 “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

44、达的中心论点; 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 第二段“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 “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这是分析第一个原因,民族早慧,又受儒教化“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不发达; 第三段“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这是分析第二个原因,中国人处处能妥协的特点避免了冲突和挣扎,与悲剧精神不合; 第五段“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

45、而治的太平天子 ” “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中国社会开化较早,需要“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他们不适宜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首先回答:不矛盾。 材料一选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在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观点之后,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见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 ; 而材料二选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他指出“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

46、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 ,可见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81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桎梏桎梏 【奥地利】茨威格 妻子在甜美地睡着,呼吸均匀有力。她微张着嘴,似乎要笑或说什么。窗外露出晨曦,可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 费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

47、,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此刻他从有点闷热的卧室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的目光所及,手所触及,一切都很潮湿、昏暗。渐渐从雾中升起来的世界,就像一个刚从洪水中逃出的人。 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正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那灰色的形体现在向前移动的地方,有个十字路口,通向邻村,或者通到山上。那陌生人似乎在那儿稍稍犹豫了一下,吁了口气,然后慢悠悠地沿着羊肠小道登上山来。

48、 费迪南感到一阵不安。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 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费迪南不由得想笑。 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 举到眼睛上的手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 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忙地走下楼梯,沿着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

49、。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 “您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 “您有什么东西给我吗? 邮差抬起沾满雾气的眼睛看看他。 “是的,是的。 ”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费迪南哆嗦着。邮差终于把信掏了出来,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件”四个大字。 “请签字。 ”邮差说道。费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辨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摔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 就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这封他不愿要,却又在等待着的信,这封信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给他寄来的,这封信朝他摸索着,它那

50、打字机打出的呆板语句攫取了他温暖的生活和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茂密的森林中巡逻的骑兵,感觉到有一支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那还是不到八个月之前的事,当时他光着身子,在边界那边站在一位军医面前,寒冷和厌恶使他浑身发抖。那军医像一个马贩子似的抓着他胳膊上的肌肉,他认识到,这种对人格的侮辱就是当代对人的尊严的鄙视和那在欧洲蔓延的奴役。在一片乌烟瘴气的爱国滥调中生活两个月,他还可以忍受,但是他慢慢就感到憋气了,每当他周围的人启口说话的时候,他就看出全是信口雌黄,令人不胜厌恶。看到妇女们提着盛土豆的空口袋,天色微明就冷得瑟缩着身体坐在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期中试卷 > 高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