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三上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毫无疑问,手机和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让“博学”走下神坛,对普罗大众来说,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大脑对碎片化的“上瘾”。毕竟,1 分钟就能获取一个信息增量,那又何必花 3小时去研究呢?慢慢地,大脑就会对碎片化的信息“上瘾”。 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人类大脑的“绝症”。“瘾”从何而
2、来?首先就是对快感中枢的刺激。碎片化信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它会高频地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让多巴胺疯狂释放。而狂轰滥炸的多巴胺,正是成瘾的生理基础。除了快感中枢的刺激以外,社交目的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而倍速看剧,热搜看剧,都能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一社交目标。于是,为了社交,我们不得不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下面这种情况你一定也遇到过:刚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某某,淘宝立马弹出对应的链接;下午刚刚停留了半分钟的健身视频,晚上就堆满了推荐页。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
3、。而我们被困在这些“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切碎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舒适区待着又有何不可?至少我很开心啊。的确,“开心”本身从来都没有错,但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久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会被切碎。对此,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简言之,就是加工新信息必然要匀出一部分注意力。因此,信息爆炸必然带来注意力匮乏。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 12 秒降低到了 8 秒。也就是说,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 神经学家亚伯拉罕赞根通过实验发现:相比不使用
4、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 5%10%。这种改变,甚至会体现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毕竟,相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事上,处理仅需 8 秒的碎片信息,显然更容易。慢慢地,大脑也学会了“走捷径”。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忘了正常的路该怎么走。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吗?不尽然。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写道: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例如,某手机游戏的排位赛会在关键局中,自动匹配到胜率
5、较低的队友。为了赢,玩家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会在你连败时,“恰好”让你抱到大神的大腿,以此来让你继续战斗。而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被精准满足的我们,自然就会对此越发上瘾。这些产品分析着我们的心理,解构着我们的注意力,也毁坏着我们的自律。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仍旧有保护自己注意力的权利。注意力被切碎的反面,是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不妨利用那些原本来打算刷抖音的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尝试一下主动娱乐。技术会一直进步,即使不是手机、游戏、短视频,也会有其他事物让人沉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而在于我们自己,让我
6、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 (摘编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倍速看剧、热搜看剧的最大动力源于可以借此与周围人讨论相关的剧情和角色,让我们的快感中枢得到刺激。 B. 信息爆炸必定带来注意力的匮乏,而人类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目前难以治疗的“绝症”。 C. 亚伯拉罕赞根的实验证明,使用智能手机会让人产生严重的注意力缺陷障碍,甚至改变大脑的结构。 D. 各大互联网公司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并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7、决问题”的顺序,开头从现象出发,然后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析原因论危害,最后提出解决“上瘾”问题的办法。 B. 文章善用比喻,“绝症”“茧房”“大网”“保卫战”等用语,大大增加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C. 文章重点分析碎片化信息切碎注意力的原因,意在阐明这是人们保卫注意力之艰难的关键所在。 D. 文章引用论证十分精当,文中引用经济学、神经学、心理学诸多领域专家的论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3. 下列对“碎片化信息上瘾”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碎片化信息对快感中枢有很强的刺激,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 B. 了解碎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轻松加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从而
8、高效达到社交的目的。 C. 我们被大数据营造的数据茧房困在“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抑或乐此不疲。 D. 在当今流量经济时代,生活中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对我们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以精准适时地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 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
9、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 80 余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
10、。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候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 72 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 140 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
11、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
12、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 【明】龚廷贤七十二候歌节选) 4. 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标。 B. 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各物候作品的原料分别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 C. 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 72 种物候,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D.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13、 5. 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 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 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 霜降时分,豺狼列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6. 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旗杆子旗杆子 冯骥才 过去,天津人把个头极高的人,称呼为旗杆子。锦衣卫桥边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很
14、小的时候就被人叫旗杆子了。十二岁已经高人一头,二十岁时高人四头。饭量如虎,别人一顿饭顶多吃三个馒头,他吃八个,还得喝四碗粥。 男人向来靠干活吃饭,可是能叫他干的活儿只有三样:盖房子时往高处递砖头瓦片,擦洗店铺门上边的招牌,天黑时点路灯,别人用梯子的事他全不用,可是这种活儿并不常有,这就得叫他饿肚子了。然而,他饿肚子,并不全是活儿少,还因为他怕见人。他走在大街上,孩子们总拿他当作怪物,笑他,骂他,用石头扔他,但他从不回应。他怕人们见到他时,露出那种吃惊和嘲笑的神气。他从不招惹任何人,人人却可以招惹他。 清明后的一天,他上街找活儿干,像没头的苍蝇那样到处乱撞,忽有两个穿戴像模像样的中年人笑嘻嘻迎面
15、走来,仰着脸问他:“我们给你一个活儿,一天三顿饭管饱,外加五个铜子儿,你干吗?” 旗杆子一怔,他不信有这种好事,多半拿他找乐。这两人说,他们是西头公园的,给他的活儿是站在公园门口收门票。真有这种好事,还管三顿饭吃?是不是天上掉馅饼了?他当即答应了。 到了西头公园,他的差事确实如那两个人说的,再简单不过。他每顿吃十个馒头居然也没人管。他愈想愈不明白,这种事谁不能干,为什么偏找他? 自从他站在公园门口那天开始,游人居然翻了两番。公园园长说他衣服太破,像个超大乞丐,就请来裁缝给他缝一件干干净净的蓝布长衫,用的布比公园客厅的窗帘还长。头发剪成平头,还给他特制了一顶皮帽檐的制服帽,大小能给酒坛子当盖儿。
16、郝园长还用彩带给他缝了个胸花。这样,他即刻成了一景,全城各处的人都跑来看。来到西头公园的人,不只站在公园外边看他,都要买张门票递到他手里,尝一尝这世上难得的神奇。公园赚大钱了。 为了叫旗杆子变得更高大,更神乎,更有光彩,郝园长叫厨子给他菜里加些肉骨头和鱼脑袋,旗杆子天天吃得周身冒火。腰身很快宽了一倍,这一壮,更威风。 可是,这就叫公园里其他人心生忌恨。暗地骂他这个没人要的怪东西,居然跑到这儿吃鱼吃肉,成了人上人。 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的人见到这个天下罕见的巨人,便会给一点赏钱,旗杆子收下后,知道这钱不该归自己,不管多少,尽数给了郝园长。可是公园里其他人说他私藏了不少赏钱,这些话传到郝园长耳朵里
17、,郝园长说:“你们总把人往坏处想。他藏钱你们看见了?” 有人把郝园长带到大门口的门柱边,支上梯子,叫郝园长爬上去看,这墙柱顶端铜球底座下边竟然掖着一些钱,有铜子儿、银元,还有洋人的纸币。旗杆子比墙高,铜球在他身边,只有他才能把这些钱藏在这里。 郝园长火了,把旗杆子叫来劈头盖脸一通骂。旗杆子站在那里,嘛话没说,也不分辩,表情发木,只是脸不是色儿,最后他把长衫脱了,帽子摘了,转身走了。 郝园长是有脑子的人。等事情闹过去,他便琢磨,那钱真是旗杆子藏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不拿回家,干嘛掖在墙头上边?他暗想,是不是有人做手脚,成心搅局?可是,旗杆子离开他这儿之后,哪里还能找到一天三顿的饱饭吃? 这事对郝园
18、长也是一样。旗杆子一走,他的公园好像荒了。他就又跑到老城内外去找旗杆子。一连找了十天,在锦衣卫桥那边找到了旗杆子的破房子,敲了半天没动静。郝园长进去,只见旗杆子躺在床上,已经断了气儿。郝园长发现他身子板平,肚子凹了下去,肯定是饿死的。他动了良心,后悔那天一气之下辞退了这个被冤屈的大个子。 郝园长打听房前屋后的邻居,只听说过他的一点零碎。诸如他家是山东鲁西南的沂蒙山人,父亲给人扛活,父母早已死去,没有手足,也无亲友,孤单一人。郝园长心里有愧于旗杆子,出钱给他打了一口松木棺材,可是,棺材打出来后,旗杆子却放不进去,量一量尺寸没有错,为什么放不进棺材,难道死了的旗杆子居然长了一块,比棺材还长?棺材铺
19、老板惊奇地说,这事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人死了本该抽抽,怎么反倒长了一截?这傻大个子真有点奇了! 人间容不得高人,只有死后再去长了。 于是,郝园长又加点钱,把棺材加长一尺,才装了进去。旗杆子无亲无故,入殓时没人,郝园长也不愿意看,只是雇人草草埋在南门外乱葬岗子里完事。 从此,此地再无高人,亦无奇人。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全本 ,有删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里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
20、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就是这种写法,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雕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节选自冯骥才 俗世奇人新篇序 )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郝园长虽然注重经济利益,但他也关心“旗杆子”,与周围嫉妒冷漠的人形成对比,也给文章增添一抹暖色调。 B. 文本一讲述故事、描写人物时多使用天津卫的方言俗语,如“嘛”“搅局”等,使文章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 C. 文本一采用
21、限知视角讲述故事,叙述者适机站出来品评人物、表达观点,与古代话本小说的“说书人”相似。 D. 文本二阐明作者创作俗世奇人的写作理念,写一方水土下独有的人物,来反映这个地域独有的性情精神。 8. 文本一体现了“旗杆子”的哪些奇人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及“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文本一从“旗杆子”的故事中反映出天津卫的哪些性情精神?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古
22、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诏从之。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比有奴告主谋逆,此极弊法,特须禁断。假令有谋反者,必不独成,终将与人计之;众计之事,必有他人论之,岂藉奴告也?自今奴告主者,不须受,尽令斩决。”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
23、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贞观十四年,戴州刺史贾崇以所部有犯十恶者,被御史劾奏。太宗谓侍臣曰:“昔陶唐大圣,柳下惠大贤,其子丹朱甚不肖,其弟盗跖为臣恶。夫以圣贤之训,父子兄弟之亲,尚不能使陶染变革,去恶从善。今遣刺史,化被下人,成归善道,岂可得也?若令缘此皆被贬降,或恐递相掩蔽,罪人斯失。诸州有犯十恶者,刺史不须从坐,但令明加纠访科罪,庶可肃清奸恶。”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大理卿孙伏伽曰:“夫作甲者欲其坚,恐人之伤;作箭者欲其锐,恐人不伤。何则?各有司存、利在称职故也。朕常问法官刑罚轻重,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今
24、之所忧,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务在宽平。” (选自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B.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C.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D. 夫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
25、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深刻”今意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古意为严峻苛刻,“深”与荆轲刺秦王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的“深”字含义相同。 B. “断狱”意为审判案件,“狱”与曹列论战中“大小之狱”“狱”字含义相同。 C. “不肖”本指骨肉不似其父,“肖”即“类似”,后引申为不才,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等不肖”的含义相同。 D. “从坐”即“连坐”,是中国古代一人犯罪而使犯罪者整个家族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与鸿门宴中“樊哙从良坐”、 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三句中的“坐”字含义均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6、 A. 唐太宗认为人死不能复生,法律务必宽大轻简,向大臣询问办法,王珪建议,只要选用公平正直善良的人,对断狱公平者实施奖励,奸邪自然就会停息。 B. 唐太宗下令判处死刑,中书、门下两省和尚书、九卿要进行会审。此法实行几年后,全国被判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人,国家安定太平,律法几乎被废弃了。 C. 唐太宗认为,谋反不能单独完成,一定会同他人商量,最终便会让事情泄露,所以对奴仆告发主人谋反的案件不用受理,直接下令斩首处决。 D. 刺史贾崇因部下有犯十恶之罪而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认为像古代唐尧、柳下惠这样的圣贤之人,其子弟都不免不成才,甚至为恶,所以只须纠查罪犯,不须连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27、成现代汉语。 (1)若令缘此皆被贬降,或恐递相掩蔽,罪人斯失。 (2)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焚书坑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七律七律读封建论读封建论呈郭老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注释】祖龙:秦政,皆指秦始皇帝。封建论 :是柳宗元的一篇政论文,重点论述
28、周朝“封建制”的弊端。秕糠:空的或不饱满的秕谷、稻米的糠壳。十批: 十批判书 ,郭沫若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而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提倡“民本位”,反对“极权主义”的“君本位”。子厚:柳宗元,字子厚;文王,周文王,西周奠基者,首推中国封邦建国的“封建制”。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题材上两诗互不相同。章诗属缘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咏史怀古诗,毛诗属缘于读封建论以回应郭沫若的政论诗。 B. 在表达方式上两诗略有差异。两诗都以议论为主,表达对秦朝政治的看法,毛诗全诗议论,而章诗则将议论与对史事的描述巧妙融合。 C. 在主题思想上,两诗看法对立。章诗极力批评秦王
29、的政令,而毛诗从当代政治家的高度,否定了儒家的政治观,十分推崇秦王的功绩,完全赞同秦王所采取的措施。 D. 在艺术表达上,章诗略带夸张,“烟销”“未冷”等词突出秦王的焚书坑儒动摇了其统治根基,直接导致人民迅速反抗;毛诗用语朴素晓畅,通篇直接表达观点。 15. 对于“仁政”与“法治”,两诗看法有何不同?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将大鹏跟蜩、学鸠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行比较后,得出的承上启下的评价结论是“_,_ ”。 (2)杜甫登高中,诗人通过描写自己
30、的外貌和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极度苦闷的心情的是“_,_”。 (3)苏轼水调歌头中,诗人本想归隐,却“_,_”,表现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 70 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_的。 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
31、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_,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读者“转场”, 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当新东方以_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竟然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
32、书,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_,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书业相对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 B.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C. 人们很快形成“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 D. 人们普
33、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变化规律,“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话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 直至今日仍不过时。 因此, 我围绕 ,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力求以轻松自然的表现方式,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用色彩的丰富变化突出各个节气的特色,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
34、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从立夏到大暑 ,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彤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 ,冬天的场景则多为冷色系,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害羞”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D
35、.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篱笆那边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这是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小诗, 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篱笆”,有时它会约束我们、限制我们,有时它其实在保护我们、庇佑我们,面对“篱笆”,有人勇敢地“爬过”,有人努力地“守护”。 请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的思考,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6、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请不要套作和抄袭。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 20222022- -20232023 学年高三上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学年高三上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毫无疑问,手机和网络打破了知识垄断,让“博学”走下神坛,对普罗大众来说,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大脑对碎片化的“上瘾” 。毕竟,1 分钟就能获取一个信息增量,那又何必花 3小时去研究呢?慢慢地,大脑就会对碎片化的信息“
37、上瘾” 。 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人类大脑的“绝症” 。 “瘾”从何而来?首先就是对快感中枢的刺激。碎片化信息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它会高频地刺激大脑的快感中枢,让多巴胺疯狂释放。而狂轰滥炸的多巴胺,正是成瘾的生理基础。除了快感中枢的刺激以外,社交目的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而倍速看剧,热搜看剧,都能帮我们高效地完成这一社交目标。于是,为了社交,我们不得不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数据营造的信息茧房。下面这种情况你一定也遇到过:刚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某某,淘宝立马弹出对应的链接;下午刚刚停留了半分钟的健身视频,晚上就堆满了推
38、荐页。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好被不断计算,相应的信息编织成一个个大网。而我们被困在这些“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我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切碎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舒适区待着又有何不可?至少我很开心啊。的确, “开心”本身从来都没有错,但同时,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里久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资源会被切碎。对此,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简言之,就是加工新信息必然要匀出一部分注意力。因此,信息爆炸必然带来注意力匮乏。微软曾经开展过一项研究, 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从 12秒降低到了 8秒。 也就是说, 当我们投入一项活动,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
39、乐,8秒后就可能开始分心。 神经学家亚伯拉罕赞根通过实验发现: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 5%10%。这种改变,甚至会体现在我们的大脑结构中。毕竟,相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事上,处理仅需 8秒的碎片信息,显然更容易。慢慢地,大脑也学会了“走捷径” 。而捷径走多了,往往就忘了正常的路该怎么走。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吗?不尽然。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写道: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
40、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例如,某手机游戏的排位赛会在关键局中,自动匹配到胜率较低的队友。为了赢,玩家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又会在你连败时, “恰好”让你抱到大神的大腿,以此来让你继续战斗。而各大互联网公司,也会共享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被精准满足的我们,自然就会对此越发上瘾。这些产品分析着我们的心理,解构着我们的注意力,也毁坏着我们的自律。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仍旧有保护自己注意力的权利。注意力被切碎的反面,是做某件事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不妨利用那些原本来打算刷抖音的时间,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来尝试一下主动娱乐。技术会一直进步,即使不是手机、游戏、短视频,也会有其他
41、事物让人沉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 ,而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 (摘编自衮衮对低级快乐的上瘾正在毁掉成年人 ,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倍速看剧、热搜看剧的最大动力源于可以借此与周围人讨论相关的剧情和角色,让我们的快感中枢得到刺激。 B. 信息爆炸必定带来注意力的匮乏,而人类对碎片化信息上瘾是目前难以治疗的“绝症” 。 C. 亚伯拉罕赞根的实验证明,使用智能手机会让人产生严重的注意力缺陷障碍,甚至改变大脑的结构。 D. 各大互联网公司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并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
42、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开头从现象出发,然后从生理心理两个角度析原因论危害,最后提出解决“上瘾”问题的办法。 B. 文章善用比喻, “绝症” “茧房” “大网” “保卫战”等用语,大大增加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C. 文章重点分析碎片化信息切碎注意力原因,意在阐明这是人们保卫注意力之艰难的关键所在。 D. 文章引用论证十分精当,文中引用经济学、神经学、心理学诸多领域专家的论述,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3. 下列对“碎片化信息上瘾”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碎片化信息对快感中枢有很强的刺激,能让人在最短的
43、时间内体验到最大的快感。 B. 了解碎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轻松加入热门话题的讨论,从而高效达到社交的目的。 C. 我们被大数据营造的数据茧房困在“网络舒适区”内,无处可逃,抑或乐此不疲。 D. 在当今流量经济时代,生活中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对我们进行全面立体的分析,以精准适时地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最大动力”说法绝对,第二段明确说明“研究发现,刷剧的最大动力之一,就是与周围人讨论剧情和角色” ,可见应是“最大动力之一” 。 C “使用智能手机”扩大范围,由文中“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
44、的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在注意力缺陷障碍测试中的得分高了 5%10%”可知,应为“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 。 D “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共享用户的信息”错误,逻辑关系错误, “共享用户信息”是构建精准用户画像的途径而非结果。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意在阐明这是人们保卫注意力之艰难的关键所在”错误,由文章最后一句“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碎片化的信息 ,而在于我们自己,让我们一起打响注意力保卫战”可知,本文的重点论述意在呼吁打响注意力保卫战。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 “生
45、活中每一个产品背后”错,该项信息位于原文倒数第二段“普通人或许很难想象,在这个流量即是金钱的时代,其实每一个让我们上瘾的产品背后,都有专业人士通宵达旦地工作” ,可见选项表述扩展了范围。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小题,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 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
46、仍然正确。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 80 余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
47、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候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 72 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 140 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
48、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
49、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 【明】龚廷贤七十二候歌节选) 4. 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标。 B. 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各物候作品的原料分别采自各物候所在节气中不同的自然事物。 C. 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 72 种物候,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D.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5. 下列说法,与材
50、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 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 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 霜降时分,豺狼列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6. 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B 6. (1)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常怀敬畏之心; (2)学会从不同角度(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等)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3)在生活实践中,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自然、感悟生命,汲取生命力量。 【解析】 【4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