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3985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6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2023 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 1000 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 材料二:材料二: 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

2、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 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 进而, 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 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 意义:开

3、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启发: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解析】 第一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材料二说“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

4、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 第二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表明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 材料二说“17 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明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

5、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 材料二说“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表明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1.注意区分类型是向内挖掘式还是向外延伸式,向内挖掘一般是谈自己的看法、分析传主的品质或其成功的原因,向外延伸一般有“结合实际”的内容,有是用分析句子或标题含义的方式呈现。 2.掌握不同类型的答题侧要点。向内挖掘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事例;向外延伸式的答案组织方式是观点+文中事例+现实事例。同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用词准确、要点之间不要包含。 有的题目要求谈谈你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提建议,要注意这类题目不是自己信马由缰的谈自己的看法,是对文中观点的归纳和总结。答题时要注意: (1)筛

6、选文中相关题干的观点,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 (2)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是经验,不足从反方向总结; (3)整合,同类的合并,重点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 易错点【易错点【01】不明答题思路。】不明答题思路。 审清题干,明确向内挖掘还是向外延伸,答题时注意结合材料,不要信马由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

7、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速度消失, 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 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

8、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 摩托车等在飞驰。 高楼大厦林立, 热量不断聚集, 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

9、”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 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 ”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 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 140 万平方千米;到 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 25 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 5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

10、、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

11、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观点: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 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每点 1 分, 共 2 分) 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

12、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观点:依据“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 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

13、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可知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启发:两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

14、一,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依据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 1000 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 3.4 万种植物和 5200 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可知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

15、处的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 PM2.5 平均浓度为 36 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 PM2.5 浓度低至个位数,创造了有PM2.5 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为此,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 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从 2013 年的年均值 90 微克/立方米,再到去年的 33 微克/立方米。2021 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 288 天,相比 2013

16、 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监测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 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 30%以上。特别是 2 月 4 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 PM2.5 日均浓度低至 5 微克/立方米。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自 2013 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

17、量的,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 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朱彤:应该说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当时,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调了 200 名左右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及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域协同推进。 2008

1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 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 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保护部与北京、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 6 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 100%。这个机制后来得以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 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 “煤改电”、 机动车限号, 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面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排放源、化学

19、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 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 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 PM2.5,比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将 PM2.5 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 1997 年就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为揭示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

20、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2012 年 2 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新标准增加了 PM2.5 检测指标;2013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到 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 2012 年下降 10%以上。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研究数据表明,全球 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和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效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

21、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 120 名受试者总计 589 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摘编自 如何让大气治理更上层楼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 , 瞭望 2022.04.06) 某中度污染城市把 PM2.5 年平均浓度降至 50 微克/立方米作为“十四五”奋斗目标,请根据材料,为该市拟写几条具体建议。 【答案】 制定政策,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 升级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22、加快产业升级与调整。 重视区域的联合污染控制,与周边城市联合制定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从文中“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 能源政策、 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 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应升级工业结构和

23、能源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与调整。从文中“自 2013 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可总结出:应重视区域的联合污染控制,与周边城市联合制定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但因起步较晚等因素,我国与美、日、德等老牌制造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国将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实施制造业升级转型。 “中国制造 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

24、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计划通过 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导致劳动力总供给正逐年减少;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中国制造企业缺乏定价权和获利空间,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局;不同消费群体呈现需求多样化,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今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制造业也带来了挑战:疫情期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复工人数不足,产能降低;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

25、生产力较为薄弱,受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中国制造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 催生互联网、 分享经济、 3D 打印、 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 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互联网工业”将引领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这既可有效缓解用工荒难题,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的新内涵。在实施制造业转型中,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

26、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人才是制造业转型的根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产业创新之路上。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赋能制造工厂:优质电商平台将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传递给制造企业,数据系统的全环节打通使消费大数据有效传导至生产决策端,指导企业按需生产。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 ) 相关链接:此次疫情进一步坚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企业加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以提升产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加强国际国内协调合作。当前世界经济

27、深度融合,中国应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在标准互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推动建立有利于完善供应链利益联结机制的全球经贸新规则,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摘编自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供应链中的危与机 ) 这次新冠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加快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以缓解劳动力方面的压力。加强制造业的创新研发,提升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生产力。加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加强国内外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第四段“将引领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这既可有效缓解用工荒难

28、题,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的新内涵”可以得出:加快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以缓解劳动力方面的压力。 从文中第三段“今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制造业也带来了挑战:疫情期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复工人数不足,产能降低;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生产力较为薄弱,受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中国制造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可以总结出:加强制造业的创新研发,提升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生产力。 从文章第四段“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链接中“中国制造企业加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29、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以提升产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加强国际国内协调合作”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加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加强国内外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曾经从野外收集到大量白蚁,把它们放在一起,有的成群,有的分开,进行观察。放在一群的白蚁变得越来越友好而好动,不断地用触角互相接触。分开的白蚁又成了另一种东西。它们变得富于攻击性,而不再互相接触。它们甚至互相咬掉触角的末端部分,以减少触动的诱惑。暴躁易怒的白蚁终于安下心来,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 蚂蚁其实不是独立的实

30、体,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通过一个密致的、由其他蚂蚁组成的结缔组织,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 妈蚁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 能告知整个蚁丘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食物的地点,敌人的接近,甚至太阳的方位。据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登山者用细长的蚁穴那阿米巴状构形作为指南针。蚁丘的回报方式是管理那整个机构的事务,使其各个蠕动的部件协调一致,使蚁穴保持通风、清洁。通过长长的触角取来食物,养育幼仔。 群居性昆虫,特别是蚂蚁,已被作为各种寓言的源泉。它们给人以勤劳、互相依赖、利他、谦卑、俭朴、耐心等种种教诲。它们

31、被用来在我们整个社会道德领域中指导我们。从白宫直到街道储蓄所都得接受它们的指导。 而现在,它们终于成了一种艺术造型。纽约曼哈顿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了收集到的二百万活的兵蚁,那是从中美洲借来的,它们被陈列在沙子上,放在一个大方匣子里,四周是塑料挡板。作品的创造者根据他自己的灵感和蚂蚁们的趣味,改变着各个食物来源的位置,而那些蚂蚁就自动地形成一些长长的、黑乎乎的、绳子一样的图案,伸展开来,从一个站点伸到另一个站点。经过这样摆弄的蚂蚁,被一群外着冬季服装的人们充满热情地观看着。我可以想象,那些人围绕塑料挡板移动着脚步,点点头,有时笑笑,像纽约人惯常那样随时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他们身上的线粒体油足

32、火旺,咝咝冒着蒸汽。他们彼此交头接耳,看起来像是说他们莫不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掉下来的? 很可惜这一些我都没有亲眼看到。 待我从电视和早报上得到了这消息, 按捺不住地想要去一看究竟时,我得知,那些兵蚁全都死了,一天之间,两百万蚂蚁全部死亡,由人扫入塑料袋里,放到外边,以便由清洁车吞食、消化。 这是个悲凄的寓言。对其寓意我没有把握。但我想,这一定跟那塑料有关系,还有那离开土地的距离。 从中美洲丛林的土地到画廊的楼板有好远,曼哈顿本身也是悬在某种水泥台上,由一些电线、煤气管道和供水管道的网络支撑着的。但我想主要还是那塑料。在我看来,那是人迄今造出的一切东西中最非自然的东西。我不信你能把兵蚁从地上悬起来

33、,悬在塑料上,悬任何一段时间。它们会失去接触,耗尽能源而死去。 人踩在蚂蚁身上,踩死一只或一小群,天天如此,而不假思索。但想到大到二百万蚂蚁组成的这样大的一头动物之死,就不可能不感觉到一阵深切的同情,和一点说不出的什么。人们把群居性昆虫和人类社会作了很多类比,这是不奇怪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类比是错误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昆虫的行为是由先天的指令性机制严格定型和决定的;它们几乎没有学习的领悟力和能力,它们缺乏一种根据世代累积的经验发展社会传统的能力。想到这里,我对那两百万只蚂蚁的死似乎有些释然了。但那毕竟是两百万活的生命,这样的释然并没有持续多久。 (摘编自托马斯刘易斯曼哈顿的安泰 )

34、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蚂蚁不是独立的实体,更像是群体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它们在肌体中循环活动,符合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 B蚂蚁和蚁丘互相依存,蚂蚁为蚁丘提供外部世界的信息,蚁丘则管理整个机构的事务,使蚁群的活动协调一致。 C蚂蚁可以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告知食物地点,并根据食物来源位置的变化,不断伸展开来,连接起不同站点。 D当蚂蚁成为人类的一种艺术造型时,它们就只能任由人类摆弄,被人观看,沦为满足人类猎奇心理的对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将成群的白蚁和分开的白蚁的习性进行比较,突出群居生活对白蚁形成平和稳定的心态

35、、产子育后等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从白宫直到街道储蓄所都得接受它们的指导”一句说明,蚂蚁的品行对人类社会道德领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语言生动幽默。 C人类从依靠蚂蚁指引方向,学习蚂蚁各种优秀品质,到利用蚂蚁的习性创造艺术造型,说明人们对蚂蚁的利用率逐步提高。 D文章最后强调了蚂蚁的行为往往出自本能,与人类具有后天学习能力没有可比性,以此提醒人类用研究蚂蚁行为来指导人类是可笑的。 3文中纽约美术馆两百万蚂蚁一天之内全部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事件带给人类怎样的启示? 【答案】1A 2B 3 (1)原因:人类用塑料挡板阻碍了蚂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以致它们耗尽能源而死去;蚂蚁远离自己的家园,导致水土

36、不服而死去。 (2)启示:这件事情告诉人类,不要把其他生命当成满足自己观瞻把玩欲望的玩物,不要以己猜度其他生命历程,要懂得敬畏自然界的生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它们在肌体中循环活动,符合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突出群居生活对白蚁形成平和稳定的心态、 产子育后等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错误。 原文是说被分开的蚂蚁“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可见是被

37、分开的蚂蚁为了在失去群居生活的不利环境中过得好一点才产子育后,成群的蚂蚁却没有,因此不能突出群居生活对产子育后有重要意义; C.“说明人们对蚂蚁的利用率逐步提高”错误, 利用蚂蚁的习性创造艺术造型是对蚂蚁生命的不尊重, 不是提高利用率; D.“以此提醒人类用研究蚂蚁行为来指导人类是可笑的”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有“想到这里,我对那两百万只蚂蚁的死似乎有些释然了。但那毕竟是两百万活的生命,这样的释然并没有持续多久”,可见作者是以此想让自己释怀,但最终依然没有释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我想,这一定跟那塑料有关系,还有那离

38、开土地的距离”“从中美洲丛林的土地到画廊的楼板有好远,曼哈顿本身也是悬在某种水泥台上,由一些电线、煤气管道和供水管道的网络支撑着的。但我想主要还是那塑料。在我看来,那是人迄今造出的一切东西中最非自然的东西。我不信你能把兵蚁从地上悬起来,悬在塑料上,悬任何一段时间。它们会失去接触,耗尽能源而死去”可知,人类用塑料挡板阻碍了蚂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以致它们耗尽能源而死去;蚂蚁远离自己的家园,导致水土不服而死去。 从“经过这样摆弄的蚂蚁,被一群外着冬季服装的人们充满热情地观看着”“想到大到二百万蚂蚁组成的这样大的一头动物之死,就不可能不感觉到一阵深切的同情人们把群居性昆虫和人类社会作了很多类比,这是不

39、奇怪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类比是错误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件事情告诉人类,不要把其他生命当成满足自己观瞻把玩欲望的玩物,不要以己猜度其他生命历程,要懂得敬畏自然界的生命。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洁张洁访谈录访谈录 荒林 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 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 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 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 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 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

40、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 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 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 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 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 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 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 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

41、,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 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 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 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 荒林:当把写

42、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 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惟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惟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 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 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 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

43、了。 张洁: 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 ,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 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 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

44、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 ,有删改) 【注】张洁(19372022) ,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 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

45、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探求。 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 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 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

46、入地展开。 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 D 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 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 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 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6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 5D 6从写作源头看: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 从写作内容看: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 从写作结果看: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

47、自我反思的过程。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错误。依据原文“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可知,张洁只是陈述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不是否认“写作提纲”价值。 故选 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错误。由原文“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 就像交响乐, 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 无字 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 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可知,张洁在作品中的“重复”是有意的,并不是“不足”。 故选 D。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

48、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写作源头看:结合“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可知,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结合“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

49、样”可知,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 从写作内容看: 结合“荒林: 我觉得 无字 特别具有思辨理性, 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可知,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 从写作结果看: 结合“张洁: 一个好艺术家, 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可知,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

50、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 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 每侯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