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酸碱盐 培优练习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3421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酸碱盐 培优练习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酸碱盐 培优练习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酸碱盐 培优练习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酸碱盐 培优练习试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一章第一章酸碱盐酸碱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只有加入酸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MgMgSO4 B. Fe2O3FeCl3 C. CaCO3CO2 D. BaCl2BaSO4 2.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H2S)。又知相同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现在室温下向饱和亚硫酸溶液中通入过量氢硫酸,会发生如下反应: 2H2S + H2SO3=3S + 3H2O。 下列几幅图中, 向亚硫酸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的体积和溶液 PH 关系相符的是( ) A B C D 3.常温下,向某浓度的硫酸溶液中逐滴滴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

2、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a、b、c、d 分别表示实验时不同阶段的反应结果,有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溶液的导电能力:abcd B. 溶液的 pH 大小:abc7.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1)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盐是 (2)无色滤液 I 中有两种溶质不可能同时存在,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白色粉末三种成分的可能组合为 18.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1)如图甲所示,A、B 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 A

3、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4NH3+3O2=2N2+6H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19四硫化钠(Na2S4)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2Na2S4 + O2 + 2H2O = 8S + 4NaOH (实验资料)受热时,四硫化钠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溶于水,常温下与 NaOH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取碳酸钠、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甲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

4、制得 Na2S4,反应为 4Na2CO3 + 12S + O22Na2S4 + 2Na2S2O3 + 4CO2,蘸有浓 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冷却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 10ml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h1(如图乙所示) 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丙所求),拔下橡胶塞,观察到水进入试管内,进入水的体积约为试管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h2。 按照再重复实验 2 次。3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h1 /cm 112 114 116

5、h2 /cm 89 91 92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 1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结果精确到 01%) (反思与评价)若实验过程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有同学认为会偏小,请阐述理由_ _。 20氢氧化钠与酸、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小军和小晴两位同学想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盐酸、二氧化碳反应,他们做了以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 体积水能溶解 1体积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小军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红色不褪去 无法得出氢氧化钠可以与盐酸反应。 小军选用 NaOH

6、 和 Ca(OH)2两种溶液分别放入下边装置中的广口瓶中,关闭 K,通入二氧化碳。 A、B中均无明显变化 B中盛放的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 该实验目的是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 反思交流: 小军的实验装置中穿孔玻璃球的作用_; 小晴认为:小军设计的上述两个实验都有缺陷,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和二氧化碳反应,请你分析: (1)小军的第一个实验的缺陷是_,应改为_; (2)小晴用上述小军第二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验证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她的设计方案是:分别量取 40mLNaOH和 Ca(OH)2溶液放入 A,B 中, 。此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实验 结论:通过小晴的

7、实验,证明了氢氧化钠可以与盐酸和二氧化碳反应。 三、实验探究题 21.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 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 22.某实验小组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小科认

8、为生石灰已变质,试剂瓶中可能含有 CaO、Ca(OH)2、CaCO3等三种物质,并开展如下探究:称取 10.6g 样品,并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内加入样品 10.6g 和适量的水并放出热量,并连接好仪器;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将稀盐酸缓缓注入锥形瓶中, 使样品恰好完全反应, 准确测得量筒内共收集到 1100mL的水(装有水的广口瓶的水面上方铺有一层油); 拆下装置后,往锥形瓶内的溶液中注入足量硝酸银溶液,至沉淀完全,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量沉淀质量。 注: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 2g/L。 (1)试写出样品溶于水放热的化学方程式 。 (2)碳酸

9、钙与盐酸反应属于化学四大基本反应中的 。 (3)若不在水面上铺层油,则实验测得的样品中 CaCO3质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质量。 (4)在步骤中,当沉淀质量小于_g 时,说明样品中还含有 Ca(OH)2。 23.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药品(编号 A 和 B),其中一瓶是碳酸钠,另一瓶是碳酸钾;现要将两种药品区别开来,小金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分别将两种待检药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用天平测得干燥管及管内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其质量差如表所示。 实验二: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分别将两种待检药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用量筒测出排出水的体积,其体积值如表所示。 (

10、1)写出碳酸钠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 m1m2 , V1V2 , 则待检药品 A 是 (3)两次实验结束后,锥形瓶内都会有二氧化碳残留。试分析此现象对两次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一中,“干燥管及管内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实验二中,“排出水的体积” 。 24.某同学在进行碳酸钠与酸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把盐酸溶液逐滴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开始没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才有气体产生。查阅资料得知,碳酸钠与盐酸溶液存在两个反应:Na2CO3+HCl = NaHCO3+NaCl;NaHCO3+HCl =NaCl+H2O+CO2。他又

11、进行了以下实验:向等体积、含等待检药品 排出水的体积 1 克 A V1 1 克 B V2 待检药品 干燥管及管内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 1 克 A m1 1 克 B m2 碳原子数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并测得 pH 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他们将图甲和图乙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 (1)结合图像分析,当把盐酸溶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开始没有气体产生的原因是 。 (2)图甲 b 点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3)在本实验中加入足量的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 。 A.碳酸氢钠多 B.碳酸钠多 C.两者一样多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16 BBAAD

12、 CDBAA BCBCB B 17.CaCO3;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碳酸钙、氢氧化钠、氯化钡或者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钠 18.(1)试管 B 中白色棉花变红 (2) 19【答案】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和硫化氢气体 205% 因为第一次反应消耗了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若不静置第二步反应中氧气含量偏低,则测量结果偏小 20.【答案】增大了液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 盐酸不足 适量的稀盐酸 关闭 K,通入 A中二氧化碳的体积远远大于 40mL,且观察到 B 中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21.【答案】 (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纳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部分变质 (3) 22.【答案】 (1)CaO+H2O=Ca(OH)2 (2)复分解反应 (3)小于 (4)43.05 23.【答案】 (1)Na2CO3+H2SO4=Na2SO4+H2O+CO2 (2)K2CO3 (3)偏小;无影响 24.【答案】 (1)Na2CO3+HCl=NaHCO3+NaCl(可用文字表述) (2)NaCl、HCl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科学 > 浙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