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0-2022年)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23006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2020-2022年)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2020-2022年)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2020-2022年)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2020-2022年)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2020-2022年)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05:诗歌鉴赏诗歌鉴赏 (2022 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

2、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A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

3、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 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

4、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 “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 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 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 乐观豁达的特点。这是属于直接抒情;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的大意是落日余晖笼罩着水边酒楼,乡村的道路上风吹烟飘。此句实写了诗人与友人的饯别场景,借凄清之景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路程就像到天边那么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之情。 (2022 全国甲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画眉鸟

5、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

6、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

7、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

8、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022 新高考 1 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注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

9、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A 6 (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

10、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 A。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

11、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 是作者“觅”春所见。 “祈麦祈蚕”, 就是祈求农事丰收, 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

12、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2022 浙江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注】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7

13、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和_,寄寓鉴戒之意。 8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7 勤政楼 千秋节 8情感不同: 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

14、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 “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 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

15、今“飞龙老马曾教舞”, 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 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 王风 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

16、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2021 全国甲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

17、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0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9C 10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

18、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 C。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

19、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 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 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 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 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 在这一点上, 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2021 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鹊桥仙赠鹭鸶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

20、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11D 12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

21、析能力。 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 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 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

22、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021 新高考 1 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3、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4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3B 14“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

24、的能力。 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故选 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2021 新高考 2 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示儿子

25、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 风 七月 ,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

26、的? 【答案】15C 16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故选 C。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

27、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 ,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 周公为国为家为民, 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2021 北京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

28、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 ,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 【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 ,于是作此诗。 【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 【3】华颠:头发花白。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

29、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9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7A 18D 19前两句侧重写人与

30、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解析】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 A.“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苍凉”。 故选 A。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误,诗人并非远离官场,而是被贬惠州做官。 B.“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错误,本诗中作者并未表达对劳作的热爱,主要表

31、达了闲适之情。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错误,原作中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也不对仗,第二句“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对仗,“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等句也不对仗,结构上并不一致。 故选 D。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含义的能力。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人只要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就不会为外在环境所苦,而感到闲适自在。 “悠悠未必尔, 聊乐我所然”两句则是描述诗人的心境, “悠悠”指繁多的外物, “未必尔”即未必就是这样美

32、好,但作者姑且能够以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 (2021 天津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

33、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1“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2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20C 21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22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解析】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34、 C.“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 “天然殊胜, 不关风露冰雪”意思是梅花的高洁风致是天然生成,与风露冰雪无关。 故选 C。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影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影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 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天性高洁,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梅花的天性高洁

35、; 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 诗歌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 (2021 浙江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意难忘山家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

36、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瘿尊,即瘿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23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下片中“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4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23 隐士(农夫) 烂漫 24写景艺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

37、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下阕 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 2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

38、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

39、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2020】 (2020 全国 1 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40、。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 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

41、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25A 26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25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

42、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 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 A。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

43、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 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 “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 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2020 全国 2 卷 高考真题高考

44、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黮暗: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庄子 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

45、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8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27B 28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27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

46、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 B。 28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 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

47、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

48、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2020 全国 3 卷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49、,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30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29C 30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 29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

50、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 C。 30 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