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229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备课资料(初识作者+创作背景+课文精析+写作技法+拓展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第 7 课 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其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描摹。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1928 年夏天,苏联举办“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同年 9 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

2、三作家托尔斯泰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 1,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 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

3、唇隐藏 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解析】1.作者刻意强调托尔斯泰相貌的“平淡无奇”,是为了突出他的思想。2.此处的几个画线句子抓住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不避讳,展示出他的容貌毫无美感可言。【段析】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部表情。永远流浪 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3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 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

4、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 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4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

5、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 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5【解析】3.将“天才灵魂”与“土头土脑”作对比,越强调他“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就越能衬托出其平淡的外表下的“天才灵魂”。4

6、.从穿戴和职业两方面来说明托尔斯泰的相 貌平平。选取托尔斯泰的日常生活画面,从多角度举例说明他的普通。5.画线句从多角度展示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说明托尔斯泰虽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民众,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段析】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6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 颔首低眉,

7、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7门终于开了,进来的 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8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 ?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9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10【解析】6.崇拜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形成巨大的反差。7.对拜访者的神态、心理进行刻画,意在突出托尔斯泰在群众心

8、目中的地位。8.亲眼见到的托尔斯泰,与上文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9.采用心理描写进一步突出来访者的失望。10.“疑惑”“惊讶”“尴尬”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来访者失望的心理。【段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来访者失望。同时又是过渡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第一部分: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1.比喻夸张,巧妙运用。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作者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妙用。比喻不

9、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他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2.欲扬先抑 的手法的运用:平庸丑陋的外貌,反衬犀利深刻的灵魂。托尔斯泰是作者崇拜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崇拜的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与普通人毫无二致。可联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

10、,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3.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表达效果: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托尔斯泰的一天(节选)茨威格快到村头时,他的脸色再次阴沉下来。他一直用内行的眼光察看

11、着四野。他来到自家田地中间,这块地没有管好,围栏坏了,木条子可能被拿去烧火了,田地还没有犁过。他气呼呼地赶往小木屋,想要质问这件事。只见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赤着双脚的农妇诚惶诚恐地出现在门口,三个赤身露体的孩子,怯生生地拽着她的裙角,远处第四个孩子躺在一片狼藉的茅棚里啼哭不止。他双眉紧蹙,盯着她问,这儿为什么搞得一塌糊涂的。农妇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话。她的 丈夫因为偷木料坐牢已经六个星期了。他不在家,叫她有什么办法料理这些事呀?她家男人身强力壮,干活勤快,因为吃不饱才犯法的。这些情况,老爷您是知道的,收成不好,税又重,交租又有困难。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妈妈声泪俱下,也哇地一下,放开嗓子哭作一团。

12、托尔斯泰为了不让她没完没了地诉说下去,就递给她一些钱,赶忙逃离此地。他闷闷不乐,原先那份心情早巳不见踪影。“原来这就是发生在我的田产上的事,噢,不是我的田产,而是被我擅自转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田产。我为何总是像个懦夫一样仰仗于妻子、诿过于妻 子呢?我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她,其实不过是欺骗世人的一场闹剧而已。先是我本人靠剥削农民养活自己,后来我的家人又继续从这些穷光蛋那里榨取财富。我知道得很清楚,我住的这幢翻修的新屋,每块砖都凝聚着这些农奴的汗水,他们的血肉,他们的辛劳都化作了垒屋的石块我有什么权利把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把农民耕种的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把农民耕种的土地分赠给我的老婆和孩子呀?你真丢人,列夫托尔斯泰,你用上帝的名义,天天鼓吹正义,与此同时,邻人们的悲惨遭遇随处可见,就发生在你的窗前!”他骑着马穿行通往庄主宅邸的门廊石柱时满面悲愤。两个身着号衣的马夫奔上前来,一个牵住马缰,另一个扶他下马。 “我的奴隶呀。 ”他对自己嘟哝了一句。(选自三作家,有改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