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汇总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20898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选择性必修历史选择性必修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汇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第第 1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知识点一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 国家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 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管理机构: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2西周政治制度 (1)内容 体制核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

2、封对象 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等级关系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继承原则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权利义务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原始民主传统 (1)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影响: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秦朝的政治

3、制度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职责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 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

4、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邮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汉朝 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 三省六部 名称 职能 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

5、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在政事堂共同议政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意义: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 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 1 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设立军机处 设立:清朝雍正帝。 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地位:逐

6、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 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郡县 郡设太守,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 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封国 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

7、度使统兵征战,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5)宋朝:宋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6)元朝: 实行“行省” 制度,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形成了省、 路、 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7)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第第 2 2 课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

8、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1)雅典:古希腊民主政治 国家权力 内容 公民 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事会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官员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陪审法庭 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 6 000 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2)斯巴达:古希腊寡头政治 公民大会: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议员:仅 30 人,且终身任职。 监察官:拥有主持公民大会、

9、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体制 国家权力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特征: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局限: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2)罗马君主政治 建立:公元前 1 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 特征: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

10、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3局限性 (1)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 (2)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形成 (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2)日耳曼人君主把征服地区视为私产,进行分封,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2发展: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后分裂形成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3特点: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1)联系: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11、(2)冲突 国家 表现 法国 14 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王权进一步强化 英国 13 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被迫签署大宪章 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

12、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3)18 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的权力。 2美国的联邦制 (1)背景:1775 年,在北美的 13 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标志: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 国家结构: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权力划分:三权分立 总统 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国会 分为众议院和

13、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 法院 掌握司法权 3.法国共和制 (1)背景 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 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2)标志:1875 年通过新宪法。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 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4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 (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3)发展:经过 1920 世纪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第第

14、3 3 课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 (1)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1912 年 1 月 1 日。 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

15、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的政党政治 (1)背景: 辛亥革命后, 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过程 1912 年 8 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3)结果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镇压二次革命后,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先后下

16、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3国民党时期的“训政” 背景 1928 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内容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4.国民党时期的“宪政” 时间 1948 年 内容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17、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内容 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

18、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点

19、三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 年 9 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 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

20、:1957 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完善: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21、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完善 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立: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 2019 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

22、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

23、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第第 4 4 课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的大变革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目的: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代表: 战国时期, 魏国的李悝、 楚国的吴起、 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 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4)商鞅变法 措施: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

24、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 439 年重新统一北方。 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措施及影响 措施 影响 前期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后期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 缓

25、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了南北差距, 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中期的改革 (1)背景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范仲淹改革 时间 宋仁宗庆历年间 内容 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结果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3)王安石变法 时间 宋神宗时期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作用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果 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

26、深。 1572 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概况:1898 年 6 月开始,在

27、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作用 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5)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清末新政 (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28、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概况: 中华民国建立后, 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 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作用: 恢复国民经济, 巩固新生政权, 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

29、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标志:毛泽东 1956 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 年 12 月 内容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十八大以来 (1)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

30、2)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3)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2019 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4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认识 改革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

31、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开放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认识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

32、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第 5 5 课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汉朝之前 西周至春秋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 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秦统一后 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

33、习律令而为官 (2)汉朝时期 时间 汉武帝时期 制度 察举制 内容 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评价 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3)魏晋南北朝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制度 九品中正制 内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

34、品无势族”的局面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考核 (1)秦汉时期:上计制 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意义: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3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监察 (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知识点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

35、管理 1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2)内容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 分为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影响: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2考核制度 (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监察制度 (1)隋唐 中央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

36、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2)宋朝 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元朝:1314 年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 (2)明清 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 2.官员考核

37、 明朝 考满 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 考核结果分称职、 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 考课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3.官员监察 (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 第第 6 6 课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的文官制度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38、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中古时期 (1)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2)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 2近代早期 (1)1718 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 (2)“政党分肥制”,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 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2)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概念

39、: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2建立 (1)地位: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2)过程 18 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 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 政务官 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随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 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1855 年,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 年,规定多数重

40、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3扩展 (1)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 ,建立了文官制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3)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2影响 (1)积极 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

41、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第 7 7 课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废除科举制度 (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 世纪 80 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 (2)过程 时间 措施 戊戌变法 1898 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

42、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新政 1901 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 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 2.学堂选官制度 (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2)制度更新: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3)学堂选官: 1904 年初,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 统一全国学制, 学堂选官制

43、度由此正式设立。 3留学生选官制度 (1)内容: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2)地位: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44、 2北洋政府时期 (1)制度建设:1913 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2)官员选拔 考试:民国男子年满 21 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国民政府时期 (1)确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9 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 (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

45、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3)内容 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后来,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以后 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

46、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形成 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3)发展:2006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

47、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 第第 8 8 课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 (1)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东周社会治理思想 (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2)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3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 (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 ,商

48、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 。 (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 。 4德治与法治之争 (1)表现: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儒家 人性善,主张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人性恶,主张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评价 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49、 (3)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法律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 (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法律 (1)特点:律令儒家化。 (2)表现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法律 (1)唐朝的法治 演变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

50、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 特点 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影响 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2)唐朝的礼治 内容:732 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 ,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地位: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影响: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演变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邢统 天圣令 。 (2)元朝:对唐宋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