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吹** 文档编号:219581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0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19 9 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关于读书及做学问,近代学者王国维对此有如下精辟的论述:第一层境界: “昨夜西

2、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层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层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学问大家的思想观点。 二、预习检查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 PPT 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ji) 程颐(y) 譬如(p) 腐草为萤(yng) 虚妄(wng) 盲从(mng) 停滞(zh) 步骤(zhu) 懒惰(lndu) 启迪(d) 塾师(sh) 大儒(r) 2.正确区分下列多音字。 折叠(zh) 便装(bin) 解数(xi) 折 折腾(zh) 便

3、 解 解甲归田(ji) 折本(sh) 大腹便便(pin) 押解(ji) 3.解释下列词语。 (1)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2)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3)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4)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5)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6)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7)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三、整体感知三、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一篇经典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而透辟,所论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

4、远的现实意义。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 ,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作为史学家,顾颉刚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著作主要有古史辨 汉代学术史略 中国疆域沿革史 史林杂识 中国当代史学 国史讲话等多部。 3.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 “五经” “四书” “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四子书” ,指大学 中庸 论语和孟子 。 “五经”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2)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 程颐 (10

5、331107) , 北宋理学家, 理学奠基者之一。 曾和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 。二程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 张载(10201077) ,北宋理学家,理学奠基者之一。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 戴震(17241777) ,清代思想家、学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 。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对经学、语言学也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 朱熹(11301200) ,即文中的“朱子” 。

6、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也称 “程朱学派” 。 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 4.自主学习课文 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简要说出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层次) 。 提示: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个别的在文章中间,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四、合作探究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

7、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 6 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师指导:“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自觉思考二者关系,这样有利于对课文内容进行

8、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五、问题探究五、问题探究 1.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引用古语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 第二部分(35) :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示怀疑的必要性和内涵。 第 3 段: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第 4 段: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就是不随便轻信,并指出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 5 段:通过

9、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第三部分(6) :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第 3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听别人的传说” ,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 ,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更加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

10、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第 4 段和第 5 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 4 段还写第 5 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第 4 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 5 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 4 段,又写第 5 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 4 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

11、说” ,第 5 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 思索 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 4.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第 1 句提出论点;第 2、3 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 4、5 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第 610 句举例论证论点;第 1113 句正反对比论证, 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理论, 美术上新的作风, 都是这样起来的。 ”再从反面强调: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

12、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 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13、。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九、作业布置九、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二、四题。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

14、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 5 段 1.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明确: “怀疑” “思索” “辨别”三个步骤。 不能调换,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2.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明确: (1)正反对比论证: “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 (2)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运用这些论证方

15、法,不仅证明了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二)研读第 6 段 1.第 25 四句同第 1 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第 25 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 1 句提出的论点。第 2、3 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 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 4、5 句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2.第 610 句同第 1 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这五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 1 句提出的论点。第 6 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 710 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和大哲学家笛

16、卡儿的事例来证明第 6 句的小论点和第 1 句的全段论点。 3.第 11 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3.第 12、13 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 13 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第 12 句从正面论述,第 13 句从反面论述。第 13 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17、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三、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 “思索” “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事实论据有哪些?道理论据有哪些? 明确: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 (4)戴震善问。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 :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8、张载(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3.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 语言准确, 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问题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明确: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一切”有“所有”之义,却

19、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问题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明确: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 ,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 ,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的“修正” 的前提。所以“怀疑” “辩论” “评判” “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4.作者是如何阐述“从怀疑到创新”这一治学过程的? 明确:作者在进一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

20、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时,又把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 。作者通过举例、正反说理,使内容阐述得鞭辟入里,无懈可击。 四、写法探究四、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 3 至 5 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 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 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

21、作用,很有说服力。第 5 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 4 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 6 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事例

22、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 3.事理分析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说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说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说明传说不一定可靠,而从传说找证据又为治学所不可缺少,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事前思考这个道理。 又如对什么叫 “怀疑的精神” , 作者阐释得十分明确。 所谓怀疑, 是指决不轻信,是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决定信与不信;进而又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是很透辟很周密的。 4.语言简洁朴实、准确严密。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

23、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 。 ”这短短 15 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 ,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理服人, 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 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 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抱怀疑的态度”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评判书中的学说” “修正书中的学说” ,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

24、“新学说” “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 ,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 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更新” ,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 “更善” ,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 “更新更善” ,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 70 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

25、新发明的事例。 示例: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做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本文善于分析事理,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进行论证,运用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中心思想) 七、随堂检测七、随堂检测 1.阅读文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26、( )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寞。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 A.“荒凉” “寂寞” “美丽”都是形容词。 B.“一道屏障” “一样的气象” “一望无际”与“一道鸿沟”的短语结构相同。 C.画线句子的主语是“阅读与不阅读” 。 D.“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 ”这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

27、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 思索 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 _ 4.下列关于怀疑的材料,你认为它们可用来作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毛泽东说: “多想出智慧。 ” ( )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鲁迅) ( ) 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 ( ) 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奋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 ( )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 ) 【参考答案】 1.B 解析:B 项“一道屏障” “一样的气象”和“一道鸿沟”都是偏正结构,而“一望无际”是述补结构。 2.A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3.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九、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一、三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