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19454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8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4课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4课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

2、.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 ,它就是三顾茅庐 。 二、预习检查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 PPT 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 岂可相强(qin) 侥幸(jio)

3、 纶巾(un) 鹤氅(chn) 汉室末胄(zhu) 愧赧(nn) 谬(mi) 倾颓(tu) 窃命(qi) 殆(di) 沔水(min) 民殷(yn) 存恤(x) 箪食壶浆(dn) 鄙贱(b)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n)殷实 (bng)屏除 殷 (yn)殷红 屏 (png)屏风 (yn)殷其雷 (bng)屏营 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促,靠近。 (4)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文中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5)用武之

4、地: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6)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7)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8)思贤如渴:形容急于寻求人才的迫切心情。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9)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顿,立刻;茅塞,比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4.词语辨析 如雷贯耳 臭名昭著 两词都有“名声很大,名声在外”的意思。 “如雷贯耳”是指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有褒义色彩。 “臭名昭著”是指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有贬义色彩。 运用: (1)历史上那一个个_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2

5、)_的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成为千古罪人。 答案: (1)如雷贯耳 (2)臭名昭著 三、整体感知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剧家,生卒年不详。据考订,一般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生于杭州。 大致生活在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 三国志通俗演义 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能代表罗贯中创作成就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中杂剧仅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流传了下来。 2.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建安十二年(207)冬至十三年(208)春,

6、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 亮又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山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如果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责备了张飞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

7、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3.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又称三国志演义 )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

8、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明确: “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 “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

9、)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简要概括课文各段落的大意。 明确:第 1 段,写刘备力排众议,准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第 2 段,写刘备与关羽、张飞两位兄弟第三次前往草庐,诸葛亮昼寝未醒,刘备于阶下恭候。 第 3 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相见,诸葛亮献三分天下大计。 第 4 段,写刘备真诚相邀,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四、合作探究四、合作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过两次都没有见到。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草庐又等了好久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诸

10、葛亮随刘备出山,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2.在课文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示例)张飞曰: “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 飞曰: “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 ”玄德曰: “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张飞曰: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 “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云长再三劝住。

11、 作用:用张飞的急躁和粗暴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3.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明确: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五、问题探究五、问题探究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反映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明确: (1)从刘备的举动可以看出: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文官落轿,武将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特别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 “半里之外”刘备就下马步行,可见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敬,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

12、阶下” 。刘备的动作轻而恭敬,让两个弟弟在门外等候,是怕人多嘈杂打扰诸葛亮休息, 怕张飞有鲁莽的行为和不敬的言语坏了大事, 亲自恭候更能让诸葛亮体会到他的诚心。见到诸葛亮时刘备行下拜之礼,听完“隆中对”刘备“顿首拜谢” ,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刘备竟泣得“衣襟尽湿” ,这些细微动作,表达出了刘备的心情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恳。 (2)从刘备、张飞的语言对比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张飞的眼中是一介“村夫” ,张飞说: “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在刘备眼中却是一代“大贤” ,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开备愚鲁而赐教” “备不量力,欲伸

13、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刘备谦虚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渴求。通过张飞和刘备语言的对比,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 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 试探究为何三顾茅庐的故事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 (示例)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七、课堂小结七、课堂小结 本文

14、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分析了刘备、关羽、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精彩段落,解读“隆中对”内容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

15、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 ,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 “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

16、,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给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4.课文第 3 段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示例)肖像、语言描写。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5.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 说 “先生之言, 顿开茅塞, 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使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二)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

17、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 “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 “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方式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

18、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 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 (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 ,刘备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2)仁心爱人。刘备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3)聪睿过人。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

19、而已知“三分天下” ,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 (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到诸葛亮,不顾身份, “凡三往” ,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 ,可见其请教之虚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扬言要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足见其行事鲁莽。 四、写法探究四、写法探究 1.人物形象鲜明。 课文着重从刘备的动作

20、(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 、神态(恭恭敬敬)等方面刻画了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和他的弘毅宽厚。而对张飞的刻画则是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了他的粗暴和急躁。 2.故事情节曲折。 课文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了,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等,孔明翻身让人以为要醒了,没想到又侧身睡着了,起来后更衣又用了半晌。这样千呼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曲折的故事,处处设置悬念,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3.对比效果显著。 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刘备生气责备。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

21、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 47 岁,诸葛亮只有 27 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 “又立了一个时辰” ,从而刻画出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 蜀蜀 相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22、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婉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 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条准则: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

23、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七、随堂检测七、随堂检测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_ 2.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_ ,作者_,名_,号_,_(朝代)人,该小说以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3.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对联的下联。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_ 4.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举行了一个“读名著,知三国”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

24、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阅读中积累了哪些呢?请再写出三个。 _ (2)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是:千里_、华容道义释_、过五关_、水淹_、败走麦城。 (3)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一直为历代文人骚客所评说。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回味经典。 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的是_之战,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 杜甫在蜀相中曾这样写道: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歌颂的是_。请写出有关此人的两个主要事迹:_、_。 (4)诸葛亮忠于刘备

25、,缘于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故事情节。(150 字左右) _ _ _ 【参考答案】 1.(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三国演义 罗贯中 本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三国矛盾斗争 3.刘玄德三顾茅庐 4.(1) (示例)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任选三个即可) (2)走单骑 曹操 斩六将 七军 (3)赤壁 曹操 周瑜 诸葛亮 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 (4) (示例)关羽兵败荆州被杀,刘备报仇心切,不听诸葛亮劝告,亲率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病倒在白帝城,便派人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 “以阁下才干定能办成大事,使国家安定,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 ”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 “臣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太子刘禅,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