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9634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年部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 年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年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 4生活与哲学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生活与哲学最新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按教材知识整理按教材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的向导第一课、美好生活的的向导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解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方法论既不决定世界观,也不会影响世界观。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 【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不一定是科学的;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能上升为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的认识,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5.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解析】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解析】哲学来源于实践。 7.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

3、上的科学。 【解析】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8.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解析】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9.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解析】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

4、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解析】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但“永无定论”的说法是错误的,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解析】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5、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于客观唯心主义而言是种进步。 ) 【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从根本上说,二者是相同的。相对而言,主观唯心主义更加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解析】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

6、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解析】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第三课、时代精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神的精华 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解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解析】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那里就存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科学为基础,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 3.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

7、题的巧妙方法。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解析】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5.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解析】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8、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解析】 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物质, 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近期日本培育出了荧光猴,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创造的。 【解析】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培育出荧光猴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具体方式。 5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其中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化的状态。 【解析】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能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动中有静、

9、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6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所以,可以离开物质谈运动,也可以离开运动谈物质。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认识的运动变化决定于物质,所以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前者会导致唯心主义,后者会导致形而上学。 7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运动变化规律,应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8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9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阻碍。 【解析】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客观的,只能尊重和利用而不能超越;另外,

10、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制约而不是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0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如果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1.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解析】实践的观

11、点才是。 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解析】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4.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解析】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5.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解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7.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

12、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解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1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解析】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0.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解析】人可以认

13、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解析】只有人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 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 【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3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正确的、直观的反映。 【解析】意识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既可能是直观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反映。 4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时空观

14、念对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源于客观存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时空观念作为意识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5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但意识本身不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有),我们可以说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6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解析】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7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尊重、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发挥主

15、观能动性等。 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制约客观规律;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9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应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10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解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11.意识是大脑的机

16、能。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解析】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3.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解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解析】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6.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解析】物质决定意

17、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7.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解析】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18.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解析】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19.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解析】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解析】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2实践是

18、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19、,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5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解析】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的检验,指的是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一个认识是否正确。但即使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也不排除一个认识是真理性认识的可能性。 6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追求真理、形成正确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强调其客观性。 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解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20、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9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认识能力无限,一定时期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10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过去认识的错误和超越历史条件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解析】真理中并不包含着谬误,因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真理性认识是错误的;真理的发展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而是一个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 11.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解析】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

21、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解析】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1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 14.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解析】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15.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解析】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16.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解析】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

22、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解析】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1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解析】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2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解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解析】实

23、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22.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解析】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2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2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解析】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25.“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

24、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2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事物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人化”的

25、特点,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是客观的而不能说具有主观性。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随意改变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解析】承认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5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6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解析】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

26、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 7联系是必然的,不可改变。 【解析】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又有偶然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8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解析】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明创造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及联系的方式。 9在任何情况下关键部分对整体都起决定作用。 【解析】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10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建立的具体联系越多越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 【解析】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并不是任何联系都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所

27、以也不是建立的具体联系越多越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 1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解析】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2.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解析】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13.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解析】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4.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15.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解析】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16.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解析】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28、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解析】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解析】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总处于被支配地位。 【解析】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旧事物的力量有一个从强到弱逐渐衰亡、不断丧失其支配地位的过程。 3新出现的事

29、物就是新事物。 【解析】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4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 【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解析】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7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30、,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解析】从对人的影响看,并非所有的量变和质变都是我们所希望的。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不利的变化,我们既不能做好量的积累,更不能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8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解析】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解析】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10.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

31、上升。 12.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解析】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13.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解析】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14.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解析】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1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解析】联系是有条件的。 16.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解析】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17.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解析】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解析】质变不一

32、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19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 【解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因此,对事物的发展,量变和质变同样有意义,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 20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原因。 【解析】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但量变不是质变的原因,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的原因是矛盾,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

33、自然的认识。 【解析】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不是主观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解析】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与自然的斗争不可能被人为消除。同时,矛盾本身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 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解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不可能斗争。 4未雨绸缪,防止意外导致矛盾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 【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不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5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

34、起决定作用。 【解析】个性表现共性,但说其优于共性是错误的;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7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所以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

35、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解析】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解析】只有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主次矛盾的地位才会发生转化。 1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解析】前对后错。二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11.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解析】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12.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解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3.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36、。 【解析】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1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解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1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解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解析】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7.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解析】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解析】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

37、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9.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解析】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20.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解析】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析】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2.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

38、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解析】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2“扬弃”,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 ) 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解析】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4坚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解析】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绝对不相容”即否定一切,不符合辩证的否定观。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解析】矛

39、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6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解析】创新对既往和现实都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7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解析】创新思维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8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解析】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必须创新,但创新不一定都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创新能否促进事物向前发展还要看创新能否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 9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解析】科学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

40、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因此创新必须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与旧事物没有联系的全新的事物。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解析】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12.制定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解析】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3.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解析】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1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41、。 【解析】实质是扬弃。 15.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解析】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1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解析】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17.创新就是科技创新。 【解析】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解析】社会

42、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3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 4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5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析】这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43、和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9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解析】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0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1.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解析】社会意识对

44、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12.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3.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6.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

45、解析】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17.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解析】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18.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9.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

46、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解析】事物的性质和价值由事物自身的属性决定;价值观只能影响,而非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解析】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起促进作用。 3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解析】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关系。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解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往往会因人而异,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其客观标准,其客观标准在于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

47、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5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解析】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6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解析】不同的价值判断可能都是正确的,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价值判断的差异也可能存在。 7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但这只是主观因素。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8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解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9我们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

48、的价值。就要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解析】我们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10理想对人生、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理想有科学与不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解析】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12.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解析】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3.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解析】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14.

49、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解析】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15.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解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解析】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7.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解析】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8.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解析】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19.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 【解析】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需主观努力。 20.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解析】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2019) > 必修4 哲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