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全部教案(共8课)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7204 上传时间:2022-02-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全部教案(共8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全部教案(共8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全部教案(共8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全部教案(共8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全部教案(共8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的教学旨在落实“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和“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 为加深学生对运动和位置两个概念的理解,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探究一:判断运动和静止, 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利用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这一标准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探究二: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准确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建立位置的概念。探究三:我在哪里,学生在公园中利用周围的建筑描述自己所在位置,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有着许

2、多生活经验, 但是仍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学习中需引导学生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另外,学生在描述位置时,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会使用前后左右、远近等词语,还不会用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因此教师需要课堂中应道学生借助工具准确描述位置,规范科学用语。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根据参照系,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的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交流研讨,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准确描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合作交流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准确性和便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状态,用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认识参照物,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材料准备】 老师:课件、物体运动视频资料 学生:方向盘、指

4、南针、学生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提问: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预设: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PPT 出示运行的公交上乘客的视频 教师提问:公交车上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为什么? 预设:是运动的,人跟着车在运动;是静止的,在车上的位置不变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运动和位置 。 (板书:运动和位置) 设计意图:从“运行的公交上的乘客”导入,从生活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对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思考,展示学生的前概念,同时设置疑问,引出“参照物”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探索 (1)判断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认为车上的人是运动的,有的

5、同学认为是静止的,你们都是正确的。我们得到的结论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如果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 PPT 出示运动物体的视频 教师提问: 视频中什么物体在运动?什么物体静止?你是相对什么物体判断的呢? 学生活动: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预设:车辆、人相对地面是运动的;建筑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也不同,逐步形成“参照物”的概念。然后利用简单的小视频加深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2)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出示教室座位图 教师提问:怎么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呢

6、?试试描述同学的位置吧。 预设:张亮在周明的左边,李小东在孙芳前面一个座位 教师提问: 用前后左右来描述方向准不准确呢?有没有更准确描述位置的方法呢? 预设:东南西北 教师引导: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帮手指南针和软尺,它们能帮助我们准确描述位置,你们想试试吗? 教师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边操作边记录,并尝试用“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厘米的位置”的句式描述。 讨论交流: 你们是怎么描述自己的位置的呢?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 教师小结:在描述位置时,我们往往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系,并用相对参考系的方向和距离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方位图和软尺,尝试用方向和距

7、离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在富有趣味性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建立“位置”的概念。 (3)我在哪里 PPT 出示公园分布的图片 教师引导设问:如果我们和爸爸妈妈外出游玩走丢了,怎么让妈妈爸爸快速找到我们呢?你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再全班分享。 预设:找到周围的建筑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在探索二的基础上在公园中描述自己的位置。 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让科学回归生活,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3.研讨 教师提问: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预设: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 (参照物) , 位置发生了变化, 说明在运动;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 教师提问:怎样描述自己所

8、处的位置? 预设: 选择参照物,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设计意图:对前面探索活动的总结,科学概念的归纳。 4.拓展 教师出示情景并提问: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 1500 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利用生活情景再次强化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板书设计(生成) 】 【学生记录单设计】 运动和位置记录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1.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厘米的位置 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厘米的位置 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厘米的位置 2.我在哪里

9、 选定“我”所在的位置,标上“” ,并准确描述“我”的位置。 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米的位置 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米的位置 我在_(参照物)的_方向,距离_米的位置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第1 课初步认识了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本课的教学旨在落实“物体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为加深学生对运动形式的理解,本课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让物体运动起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让物体运动起来, 比较运动方式的差异; 活动二: 贴圆点, 观察记录圆点的运动轨迹,识别各种各样的运动。活动二是本课的重点

10、和难点,在物体上贴上圆点,便于学生观察记录,发现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不同部位运动的差异。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运动形式的了解并不深入,本课的重点不是给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分类,而是通过用不同的方式让不同的物体运动起来,从而让学生感受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平动、滚动、振动、摆动等。教材中提示在物体的观察点上贴上小圆点,一是方便学生观察记录,二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点”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2、同一物体不同部位可以有多种运动形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用图示或文字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科学态

11、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合作交流,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辨别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难点: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根据运动轨迹对运动形式进行分类。 【材料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运动的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陀螺、溜溜球) 、圆形贴纸、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出示玩具小车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一辆小车,你有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 学生活动: 3 名学生上台演示,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师提问:这 3 次小车的运动形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一样,向前、向后、转圈 教师活

12、动:原来物体的运动是各种各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各种各样的运动 。 (板书:各种各样的运动) 设计意图:出示玩具小车,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让小车运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各种各样的,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2.探索 (1)用多种方式让物体运动起来 教师提问:除了小车,还有什么物体也能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呢? 预设:钢尺、皮球、陀螺 教师活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能运动,而且运动是各种各样的。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准备了小车、指尖陀螺、钢尺、陀螺和溜溜球,大家试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物品运动起来。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边操作边记录。 讨论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物体是怎么运动的?(请几个小组派代

13、表上台分享) 小结: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 (2)贴圆点,观察记录物体的运动 教师谈话: 刚才我们让很多物体运动起来了, 现在老师也想让钢尺运动起来。 教师活动:用手拨动钢尺 教师提问:你能用纸笔描绘钢尺的运动路线吗? 可以用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用纸笔描绘钢尺的运动路线。 (几个学生代表上台画) 教师提问:大家画的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预设:观察的位置不同。 教师提问:怎样更准确地观察并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呢? 预设:选定一个观察点 教师引导: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可以在观察的物体上贴小圆点,观察并记录小圆点的运动路线。可以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贴上小圆点,观察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14、 多媒体播放实验指导视频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边操作边记录。 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记录单,并分享实验发现。 教师提问:在同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贴上圆点,观察到的运动路线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小结: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同一物体不同部位可以有多种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 本次探究分两个活动, 活动一初步让学生感受被各式各样的运动,活动二则通过贴圆点的方式, 观察记录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不同部位的运动路线,发现其中的差异。两个活动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运动的多样性。 3.研讨 教师提问:根据画下的运动轨迹,你能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吗? 全班交流讨论:说出分类标准和理由。 小结:物体

15、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知道运动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运动路线给运动形式分类,主要让学生知道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不强求对其分类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 4.拓展 PPT 出示旋转木马上人运动的图片 教师提问:旋转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是怎么样的呢?请画图表示。 预设:上下运动,围绕轴转动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生成) 】 【学生记录单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记录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1. 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并用线条和箭头画出各部位运动的简单示意图。 物品 运动示意图 我的发现: 1、物体有 (多种

16、/一种)运动形式。 2、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可以有 (多种/一种)运动形式。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可以分类的基础之上。本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认识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为了逐步加深学生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理解, 本课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探索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学习做铺垫。探索活动二:借助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引导学生画出物体的运动路线,帮助学生逐渐建立直线运动和曲线

17、运动的抽象概念。探索活动三:推球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预测、实验、交流和研讨,发现小球在桌面和冲出桌面时的运动路线不同,实现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运动路线有一定的认识。例如,他们通过观察能够发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有不同的运动路线。 但在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时,学生往往采用的是生活化的词汇,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另外,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用语;利用好轨道实体模型来帮助学生

18、建构抽象的心智模型;结合生活事例不断启发学生的综合思维等,从而实现学生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较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及时记录, 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体会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难点

19、: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地对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描述和记录。 【材料准备】 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 视频来源:宝安区小学科学微课资源库 https:/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PPT 出示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图片 教师提问:物体的运动会有不同的路线。看,马路上有许多车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预设: 马路上的汽车, 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的, 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曲曲的 教师小结: 马路上的汽车有的是在直着走的, 我们称它的运动路线是 “直线” ;而有的汽车是在拐弯,运动路线是弯曲的,我们则称它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直线运动

20、和曲线运动。 (板书: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从“马路上车来车往” 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对于物体运动路线的思考,展示学生的前概念。在揭示本课学习主题的同时,也引出了探索活动中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2.探索 (1)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PPT 出示运动物体的图片 教师提问:你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吗?可以边描述边用手比划出它们的运动路线。 学生活动: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预设: 台球、 掉落的苹果、 垂直电梯和自动扶梯的运动路线是直线; 过山车、老鹰的运动路线是曲线。 设计意图:

21、通过感知并尝试用“直线” 、 “曲线”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 为后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学习做铺垫。 (2)击球活动 出示蓝色小球和红色小球 教师提问: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将蓝球和红球放在桌面上,距离约 40 厘米,请两名学生上台尝试击球) 预设:直接击球,不容易击中 出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教师引导: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帮手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它们能帮助我们击球百发百中,你们想试试吗? 学生活动:分别利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击球,观察、比较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并完成实验记录。 讨论交流: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

22、同?(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在直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在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内运动的小球在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在富有趣味性的击球活动中使学生具体感知物体的运动形式。借助轨道模型, 引导学生画出小球的运动路线,帮助学生将实体模型抽象为心智模型,逐渐建立起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抽象概念。 (3)推球活动 PPT 出示推球活动的图片 教师引导设问: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 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先在记录单上画出自己的猜想。 (完成后请几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猜测) 预设:小球一直在做直线运动,小球一直在做曲

23、线运动,小球先做直线运动后做曲线运动 教师引导:小球究竟会怎样运动,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实验中,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可由一人推球,其余同学蹲在桌子前进方向的一端的桌角旁,观察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注意重复实验并及时进行记录。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推球实验,观察并记录小球的实际运动路线。 讨论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小球的实际运动路线是怎样的?(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是做直线运动;小球冲出桌面后,是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活动前的预测、交流,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推进课堂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后,基于实际现象对自己的预测进

24、行修正,体会到物体的运动形式也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启发学生用综合思维的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 3.研讨 教师总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形式吗? 预设: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对前面探索活动的总结,科学概念的归纳。 4.拓展 教师提问:你能举例说出你对生活中更多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吗? 设计意图:将所学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常常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板书设计(生成) 】 【板书说明】 黑板最下方是学

25、生代表做好的记录单。 其中, 左下角是推球实验的预测记录,右下角是推球实验的实测记录,汇报时用于展示交流,可以同时张贴多份。 【学生记录单设计】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记录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1.击球实验 (1)分别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中用蓝色球撞击红色球。 (2)用线条和箭头画出两种轨道中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3)在“”出你对小球运动形式的判断。 我发现:小球在直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小球在曲线轨道中做: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2.推球实验 (1)预测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画在图 1。 (2)用手将小球沿桌面推出,仔细观察小球的实际运动路线,画在图 2。 (3)

26、在“”出你对小球运动形式的判断。 我发现:小球在沿桌面滚出,到落入桶中的过程中 一直做直线运动 一直做曲线运动 先做直线运动后做曲线运动 图 1 图 2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延续了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对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观察和比较,聚焦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点” 。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先明确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再观察多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通过实验探究和研讨交流,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物体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最后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的拓展性探究

27、,了解斜面坡度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同时指向了后两课对于速度的研究。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运动和静止的判断、运动的不同形式等。对于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经验,但这种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认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

28、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有静止、 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难点: 观察、 描述、 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并从中寻找其影响因素。 【材料准备】 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圆柱体、长方体、十二面体) 。 视频来源:宝安区小学科学微课资源库https:/ https:/ 【教学流

29、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PPT 出示三幅生活中常见斜坡及代表了三种运动情况的图片 教师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的斜坡,比如山坡、滑梯等,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斜坡都是一端高,一端低的。 教师追问:你看到过物体在斜坡上运动吗?会怎样运动? 预设:也许物体会在斜坡上不动,也许物体会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也许物体会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 教师小结:像山坡、滑梯这样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我们在科学上称之为斜面。物体在斜面上可能存在的运动情况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板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设计意图:从容易激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三个斜坡例子

30、引入,先指出斜坡的特点,有利于后续斜面的搭建;再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的思考,从而明确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探索 (1)搭建斜面 出示搭建斜面的材料:塑料板、支架 教师演示:我们来模仿斜坡,做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注意调整好支架,保证斜面的稳固性。 学生活动:分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搭建斜面,并测试斜面的稳固性。 设计意图:为后续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2)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出示立方体、六棱柱、小球 教师设问:你认为立方体、六棱柱、小球在斜面上分别会怎样运动?请先在记录单上记下你的预测。 (完成后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预测) 预设

31、: 立方体可能不动、 滑动, 六棱柱可能滑动、 滚动, 小球应该是滚动 教师引导: 它们在斜面上究竟会怎样运动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吧,一起来看看实验如何操作! (播放实验指导微课) 教师提问:实验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请学生重复实验要点) 教师补充总结: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上,不用力推动。实验在同一坡度斜面上完成,每次实验时物体要放在斜面上端的同一个位置,可以统一放在斜面最顶端。每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重复实验三次,仔细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立方体、六棱柱以及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交流讨论:你观察到物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动的?(请几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32、)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 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立方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六棱柱是滑动,小球是滚动。 设计意图:基于“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做出假设, 再借助微课视频搭建脚手架,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是基于实验观察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通过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 (3)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出示圆柱体、长方体、十二面体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又是怎样运动的。同样先预测,后实验,注意重复实验并做好实验记

33、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圆柱体、长方体、十二面体等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最后全班汇总实验结果。 交流讨论: 为什么有的物体既能滑动又能滚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能与什么有关? 预设 1: 我发现圆柱体横着放是滚动, 竖着放是滑动, 物体放的方式不一样,运动情况可能就不一样。 预设 2:我发现圆形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滚动,而方形的物体在斜面上容易滑动,所以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还可能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师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物体的放置方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更多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与其在

34、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式,这里不做统一限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空间。 3.研讨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基于探索活动的观察结果对各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描述) (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吗? (学生基于实验观察,以实例为支撑表达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研讨环节是对前面探索活动的归纳总结,也是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基于实验现象进行的表达交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4.拓展 PPT 出示两个坡度不同的斜面图片 教师设问: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垫高,再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

35、面的上端,它们会怎样运动?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搭建一个坡度较高的斜面,探究坡度大小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影响。 汇报交流:斜面的坡度变大,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吗? 预设 1:立方体原来是静止不动的,现在变成了滑动。 预设 2:小球还是滚动,但滚动的速度变快了。 教师小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斜面的坡度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坡度变大,物体的运动情况、运动速度等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探究,使学生了解斜面坡度的大小也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斜面坡度增大后,物体运动速度变快的现象也为后面两课对于运动快慢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36、 【板书设计(生成) 】 【学生记录单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记录单 班级: 姓名: 小组: 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1)在“预测”一栏中“”出你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情况的预测。 (2)在同一高度的斜面上,将待观察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上端的同一位置,不用力推动,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情况。每个物体重复实验三次。 (3)在“实测”一栏中“”出你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 物体(形状) 预测 实测 滑动 滚动 静止 滑动 滚动 静止 立方体 六棱柱 小球 我的发现: (1)物体在斜面上可能存在的运动情况有 、 、 。 (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它的形状 (有关/无关) 。 比较相同距

37、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 5课, 本课与下一课都是研究物体运动快慢问题,本课通过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速度。 为探究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问题,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根据动物王国百米赛跑的成绩给动物们排列名次;活动二:比较在两条一样的轨道上同时出发的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活动三:在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时出发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究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形成“运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更快”的概念。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体育活动的参与,对判断运动的快慢有着一定的经验,但他们还没

38、有学习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本课重点是根据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来判断运动的快慢。本课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计时器,根据实测数据判断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合作探究,分析数据,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感知使用秒表计时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比较相同距离内的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学会控制变量,

39、测量运动相同距离的时间。 【材料准备】 老师:课件、实验操作视频资料 学生:红、绿两钟颜色的小球、两段一样的直轨道、秒表、学生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PPT 出示龟兔赛跑的图片 教师提问: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龟兔赛跑,谁跑得快? 预设:乌龟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比较它们运动快慢的呢? 预设: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活动:在赛跑活动中,为了公平,需要保证运动员运动的距离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 (板书: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动物是非常感兴趣的,采用龟兔赛跑这一故事进行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思考并提出

40、问题,引入“相同距离比时间”的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探索 (1)给动物排名次 PPT 出示动物王国 100 米赛跑成绩的图片 教师活动:今天,动物王国进行了一场百米赛跑,国王要给前三名的选手颁奖,你能当个小裁判,帮它们排出名次吗? 学生活动:先小组根据用时排序,填写实验记录单,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以动物王国进行赛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按所用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出名次。 (2)两条轨道比快慢 教师出示两条长轨道和两个小球 教师活动:让我们用小球,也进行一场比赛吧。为了公平,我们应该怎么比较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呢? 预设:从同一起点出发,到达同一终点;同时出发;

41、轨道相同 教师引导,明确实验要求,并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1)将两条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一样的高度,形成斜坡,在轨道同一位置画上起跑线。 (2)分别将两个小球放在起跑线处,听到指令后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到达轨道终点的快慢。 (4)重复实验并记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束后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两个小球到达终点的前后顺序,体会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3)同一条轨道比快慢 教师提问: 刚刚我们利用两条轨道让小球同时比赛, 如果我们只有一条轨道,且轨道只能容纳一个小球,怎么比较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再全班研讨。 教师引导:我们

42、可以借助计时器,记录两个小球从起点运动到终点的时间,比较它们运动时间,就知道运动的快慢了。 学生活动:研讨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出示实验操作视频,明确实验操作。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在探索一、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慢慢形成“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概念,最后发现运动距离相同,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3.研讨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快慢呢? 学生活动:总结归纳。 小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越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以及引导,对前面探索活动的总结,科学概念的归纳

43、。 4.拓展 如果测量 3 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数据? 学生交流表达,师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取众数、取中位数、取平均数。 设计意图: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增强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板书设计(生成) 】 【学生记录单设计】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记录单 班级: 姓名: 小组:_ 1. 探索一:给动物排名次 2.探索二:两条轨道比快慢 小球 到达终点快慢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红球 绿球 3.探索三:同一条轨道比快慢 小球 时间(秒) 最终成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红球 绿球 我的发现: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_(长/短) ,运动快;用时_(长/短) ,运第第

44、 名名 第第 名名 第第 名名 第第 名名 第第 名名 第第 名名 动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 6课, 本课与前一课都是研究物体运动快慢问题,本课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距离来比较运动速度。 为探究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问题,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根据不同交通工具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判断快慢; 活动二: 同时出发沿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快慢;活动三: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快慢。三个探究活动层层深入,指向“运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距离长,运动快”的概念。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

45、对判断运动的快慢有着一定的经验。 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本课重点是根据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来判断运动的快慢。由于前一课与本课都是指向物体运动速度的问题,学生已经有了使用秒表的经验,更容易开展本课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合作探究,分析数据,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感知使用秒表计时、用软尺测量距

46、离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学会控制变量,测量运动相同时间的距离,比较运动的快慢。 【材料准备】 老师:课件、实验操作视频资料 学生:软尺、秒表、学生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运动相同的距离, 时间短的运动快,时间长的运动慢。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思考,表达与交流。 PPT 出示猎豹追赶羚羊的图片 教师提问:猎豹和羚羊同时在草原上奔跑,猎豹可以追上羚羊吗? 学生活动:交流表达看法,并说明理由。 教师介绍:猎豹是世界上在陆地上

47、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时速可以达到 115千米,按照它最快的速度奔跑,跑 100 米大概只需要 3 秒左右。 教师活动:在相同时间内,只要猎豹运动得足够快,运动的距离足够长,就能追上羚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 (板书: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 设计意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运动快慢的理解。通过猎豹追赶羚羊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兴趣,引入“相同时间比距离”的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探索 (1)给交通工具排序 PPT 出示不同交通工具 1 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图片 教师活动:放假出行我们需要选择交通工具,这里是不同交通 1 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哪种交通

48、工具更快呢?你能给它们排序吗? 学生活动:先小组根据用时排序,填写实验记录单,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以给交通工具排序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和图表数据,排列出名次。 (2)同时出发比快慢 教师提问: 如果我们也想比一比, 谁在规定时间里走得快, 需要什么工具呢? 预设:秒表,软尺 教师引导,明确实验要求,并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两同学听口令同时沿直线用脚跟接脚尖的方式行走, 听到第 2 次口令停止走动。 用软尺分别测量运动的距离并记录。 重复实验并记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束后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利用“相同

49、时间比距离”来判断运动快慢。 (3)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快慢 教师提问:刚刚两名同学同时出发,我们很容易判断谁快谁慢,如果两名同学不在一个地方,也不同时出发,你有办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再全班研讨。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借助计时器和软尺,记录两个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学生活动:研讨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出示实验操作视频,明确实验操作: 两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运动都为十秒。 用软尺分别测量运动的距离并记录。 重复实验并记录。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交流研讨。实验结束后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小结: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越远,运动越快 设计意图:在探索一、二的

50、基础上,逐步增加难度,控制运动时间相同,让学生慢慢形成“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概念,最后发现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越远,运动越快。 3.研讨 教师提问:综合前一课和这节课的内容,你有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快慢呢? 学生活动:总结归纳。 小结: (1) 运动相同时间, 运动距离越远, 运动越快; 距离越近, 运动越慢。 (2)运动相同距离,用时越短,运动越快;用时越长,运动越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以及引导,对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4.拓展 (1) “追击跑”游戏:两名同学一前一后站在同一条跑道上,听口令起跑和停止。 如果后面的同学追上前面的同学,谁运动得快? 如果后面的同学没有追上前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教科版 > 三年级下册(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