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7192 上传时间:2022-02-02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50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知识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第二轮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 (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权利:在诸侯国的世袭统治权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局限: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情形,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 (2)宗法制: 含 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

2、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二者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1. “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诸多规定形成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2.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郡县制形成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构成 :郡县(少数民族地区的“道”)乡、里及亭(治安、公

3、文传递)特点:中央垂直管理;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岭南和西南夷地区设置机构或任命官吏修建直道(九原到甘泉)、驰道;开通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2)影响: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大大加强具体来说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

4、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1)“汉承秦制”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中央:设中朝(内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后期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2.唐:三省六部制 六部通过审议 皇帝同意后交予审议- 提交上奏 尚

5、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政令封驳中书省起草政令评价: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3.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相当于宰相;后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的行政权力;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规律认识: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4.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内容: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十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

6、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省官互迁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省制奠定了基础。5.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先秦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的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度虽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

7、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开始实行。积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

8、人。考点4、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二、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军机处雍正帝; 目的:开始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跪笔受录; 影响: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密折制度: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权力因这种制度而更为集中评价:清代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

9、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三、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促进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消极作用: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图解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手段专制主义(决策方式)核 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于西汉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概

10、念完善于隋唐 发展经济:自然经济 过程加强于宋元 经济基础思想:法家思想空前强化于明清 思想来源 功能:内 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外抵御外患趋势 两对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一、历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和职能1、春秋战国:设御史一职,兼著纠察功用,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2、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其下设御史中丞,辅助皇帝执行弹劾之权;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监察郡内。(正式出现完善的监察制度)3、汉:中央设御史府,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古代监察制度系统建立)4、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

11、命于皇帝,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隋: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州县监察,并建谒者台,持节察授。 6、唐: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7、宋: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接隶属皇帝。8、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 9、明: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地方设十三道巡按

12、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10.清:中央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一)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位高权重。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直接控制监察大权,所有的监察机关有监察权,但只是皇权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机关的附庸。为了保证监察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 (二)单线垂直,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

13、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相对独立与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从而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的高效行使权力。(三)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素质。监察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既要求监察官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根据政绩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并采取一些量化的方法,这样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察与不察一个样的虚假现象。(四)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察官员品级不高,但可“风闻奏事”,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

14、。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技术的进步原始阶段:“刀耕火种”;春秋战国:牛耕和铁农具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生产单位)汉代:(西汉)牛耕普及,铁农具数量大大超越前代;曲柄锄、大镰;耦犁(二牛抬扛)发展至(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重大改进)二、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郑国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关中“井渠”(坎儿井)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 春秋:戽斗、桔槔 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三、土地制度 商周

15、: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战国时期: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A、春秋时期私田开垦;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C、类型: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均田制(国家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D、土地兼并带来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北魏、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历代农民“平均的思想;近代解决土地的方案:孙中山、共产党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 特

16、征: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二、主要成就类别时期纺织业冶金业、冶铁业制瓷业新石器技术萌芽;人工育蚕 (麻、葛、蚕、丝)小件铜器 彩陶、釉陶商周甲骨文中已有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 “国有六职青铜器臸造水平世界领先陶发展到瓷; 出现青瓷(东汉) 春秋战国 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 春秋晚期春秋晚期:人工炼铁 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秦汉 南北朝纺织花色品种多;织成的花纹有 立体感,层次分明;素纱禅衣 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

17、心的地中海地区汉武帝铁业官营; 用煤燃料;鼓风:人力皮囊畜力水力(水排) 东汉:南阳杜诗创造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隋唐 官营规模大;民间纺织品数量多,私营作坊出现 行业独立;青瓷、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宋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北宋:以煤做燃料冶铁的准 确记载五大名窑明清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出现雇工和劳动力市场 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登峰造极考点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发展概况: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甲骨卜辞的资料表明)西周时期,流通骨贝和铜贝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唐代商船

18、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会馆(与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商帮(晋商、徽商)二、“市”的发展:秦代:商品明码标价;汉代: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及“草市尉”一职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宋代: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草市具备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明清:商业区繁华三、商业都会: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商业集中趋势的出现;汉

19、朝:都市商业集中(车水马龙);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王莽时期:五都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标志);唐朝:长安、洛阳、广陵、杭州、湖州、扬州宋朝:汴京(夜市、晓市),定时庙会集市;清朝:苏州(甲于天下),盛泽镇;四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特征: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发展;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考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含义:重视发展农业,严格限制商业和工商业的发展(2)确立及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初年: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时: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

20、业唐代仍然执行西汉时开始的商人不得为官的制度明清时期: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政策(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4)实行的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农业是各国统治的主要经济基础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是决定因素(5)影响:积极性:一定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消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定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

21、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3)表现:明王朝在对外贸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则严加禁止清朝顺治年间颁布了“海禁令”“迁海令”(强迫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乾隆时期,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是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任然禁止)(2)评价: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消极:“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

22、于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时间: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2)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探究:我国古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农业经济: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古代商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手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受官府垄

23、断;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加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古代手工业: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紧密结合,并且受到农业的制约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私营、家庭手工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官营手工业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统治者在政策上一贯影响,导致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规模有限.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1)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各国并存,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专制政策;各诸侯国招揽人才,提供一个施展的舞台。思想文化:私

24、学兴办, 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2)诸子百家及代表 【儒家】: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政治: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教育: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孟子:提倡 “仁政”学说。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性本善荀子:战国末期,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

25、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把礼与法统一起来。 “舟水之喻”。性恶论。“王道、仁义”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儒家成为蔚然大宗。:【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思想核心),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即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以无为达到“无不为”。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

26、文学家,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就叫“齐物。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韩非: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作用:法家的

27、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孙子兵法(相传是春秋孙武著)和孙膑兵法(战国孙武的后代孙膑著)【墨家】墨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也是社会活动家。战国初期,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墨家学说的主旨(政治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

28、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考点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1)“无为而治”:“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3)目的: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4)表现:与民休养生息(5)措施: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

29、一定的赋税和徭役。(6)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1、时代背景: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更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

30、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想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思想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的需要和 “实施德教”学说-继续发挥儒学的民本思想(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4)针对土地兼并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民本思想,提出了“限田、省役、薄敛”的主张。3、独尊儒术的措施思想上:独尊儒术,设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后世把封建王朝有效的统治称为 “大一统” 。 政治上: 成为选才任官的标准;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如通过能够对 全国实行制度选拔儒士)。儒学在政治上开

31、始处于独尊地位。 教育上: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汉王朝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5、太学创立的影响: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

32、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思考: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现象?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的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考点3 宋明理学一

33、、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兄弟合称“二程”,他们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在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的思想.理比气更根本,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学的修养

34、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朱熹还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以道统论为依据、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南宋):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宇宙

35、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王守仁(明代),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心;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由于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三.影响: 积极: 和谐意识、道德价值、个人自觉,对塑造大丈夫性格乃至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36、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理学心学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理学心学共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考点4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产生条件: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明朝灭亡,促使反思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

37、展思文: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二、思想家及主张思想著作及作用李贽(明)号卓吾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反对权威: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焚书藏书黄宗羲(明末清初)号梨洲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君臣平等。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学校就成了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建立“天下之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

38、体反映。著作:明夷待访录作用: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顾炎武(明末清初)亭林先生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注重实学(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梁启超把顾炎武的上述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作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明末清初)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3)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4)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

39、巅峰,“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船山遗书作用: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运用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四、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影响:(1)在对传统儒学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构建起新的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五、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

40、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六、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君主专制政体的压制。七、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

41、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

42、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

43、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的为人准则等。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以人为

44、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第四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考点1 中国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历史高考 > 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