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明市昆明市 2021-2022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明在旧大陆的“文明摇篮”中是比较年轻的。公元前三千纪,当苏美尔人建起高大的塔庙,发明楔形文字,埃及人统一上下埃及,雕出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出现文明的曙光,就连炎黄二帝的传说也还在其后。不过,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在繁荣一千年后,就让位给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等其他民族,后来又被更晚兴起的亚述和波斯文明所同化;埃及坚持较久,经历了二十多个王朝,到古罗马时代终
2、告沦亡。印度河谷文明毁灭于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米诺斯文明折戟于前十五世纪。与之相反,中国文明在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发轫,经过商周的初期辉煌,继之以春秋战国的大转型,和古希腊、波斯、以色列和吠陀印度共同缔造了轴心时代,随后进入与罗马、安息、贵霜并立的秦汉帝国,其他几个帝国先后灭亡或萎缩后,又演进为辉煌的隋唐文明,与阿拉伯帝国东西并耀。此后在宋元时代,经济和文化也使中世纪欧洲黯然失色,明清进入封闭时期,逐渐落伍于世界,直到近现代。三千年间岿然独存,既没有出现永久的分裂,也没有如罗马、波斯等被外来宗教同化,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保存至今。 那么, 能不能说中国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呢?这其实是一个
3、定义的问题。 文明方面的延续与断裂,并不是一条线或连或断那么简单,许多古文明虽然沦亡,但是其文明的成果却保留到了后世,比如一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规定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又如埃及和腓尼基的文字几经变形,成为今天各种字母文字的基础都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代表文明的延续,那么那些远古文明迄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些只是文明的碎片。另一些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大体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发生了民族和语言的转移,成为复合型的文明。比如罗马时代吸收了大量希腊文明的元素,却从以讲希腊语的各希腊民族为主,变成以讲拉丁语的罗马人为主,后来在蛮族入侵以后,又变成了以日耳曼民族,或其与拉丁人的
4、混血后裔为主体的所谓西方文明。相比起来,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既没有发生民族主体的转移,也没有对文明进程形成本质的影响。其他也有一些似乎从古延续至今的古文明,比如印度。印度吠陀文明并非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印度河谷文明的直接延续,而是征服了后者的雅利安人在千年后重新发展的,文字甚至晚到公元前 4 世纪才从西亚引进,内部的统一性也远不如中国,迄今仍是数个国家分立。 因此,不论如何定义,中国文明的延续性都可以说是最强的。当然,一个至少维持和发展了三四千年、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的文明不可能只靠一成不变的守旧维持,而必有“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内在精神活力。对此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能
5、一味贬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与旧之间的张力和激扬,也许正是中国文明能存续至今,并将继续奔向未来的秘密所在。 (摘编自新垣平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其他“文明摇篮”,中国文明出现得比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这些都要晚。 B. 其他文明之所以先于中国文明消亡,是因为这些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外来宗教同化,没有形成体系。 C.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的一些成果还影响着今天的生活,但是这些文明的延续性很弱。 D. 达罗毗茶人建立河谷文明,雅利安人征服达罗毗茶人建立吠陀文明,使印度成为分裂的国家。 2. 下列对原
6、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证明“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最强的”,文章在一开头就比较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摇篮”出现的时间。 B. 与其他“文明摇篮”相比,中国自成体系的文明和历史记忆依然保存,这是中国文明延续至今的证据。 C. 一种文明的文明成果是否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是本文作者判断这种文明是否依然延续的重要依据。 D. 文章通过中国文明与其他古文明比较,论述了中国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并提出了在创新中发展的主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出现过永久分裂,没有被外来宗教同化,是中国文明虽起步较晚,仍延续三千年至今的重要前提。 B. 如果
7、只是留下一些文明的碎片、文明的典籍和价值观,并不足以让一种文明保持其完整体系并得以很好延续。 C. 中国历史上曾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未对中国文明进程产生本质影响,是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D. 之所以能发展三四千年、 在全球化时代仍在蓬勃奋进, 中国文明依靠的是维持自成体系、 保住历史记忆。 【答案】1. C 2. C 3.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里又新添了来自中国的两个名字: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自鼓浪屿申遗成功以后,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经有了 52 个。自此,中国
8、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和意大利并列第一。在这次申遗中,鼓浪屿报选的总题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内涵。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第一批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厦门。这时的鼓浪屿,逐渐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侨民的聚居地。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源源不断地从鼓浪屿传播到内地各处,而鼓浪屿保留下来的遗产,最明显的是建筑,比如在传统闽南民居基础上发展出“叠楼”这一主要的建筑形式。1902 年开始,鼓浪屿又迎来一波华侨返乡潮。由此,鼓浪屿建立了驻岛各国侨民和中国人代表共同管理的公共社区管理体制,走
9、上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形成了今天鼓浪屿融合中西文化的独特面貌:外洋内中。表面上是一座座洋楼宅院,内在里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台湾富商林尔嘉的菽庄花园,同时也还是当时菽庄吟社的活动场所。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鼓浪屿全岛外观略显狭长,犹如一艘停泊在海湾的帆船,面积约 1.88 平方公里。随着 1843 年厦门开埠和 1903 年鼓浪屿公共地界的确立,这个位于中国南部海疆的小岛突变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在特殊的管理模式作用下,通过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还乡华侨群体的共同营建,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
10、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成为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侨民、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 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作为华洋相融的国际社区,鼓浪屿独特的历史进程和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既凸显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也是对近代化和现代人居理念的全面实践,同时也显示了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和本土性的充分伸张,是人类文明交流进程中独特而杰出的成果。 鼓浪屿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清晰地追溯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展现出历经海外闯荡的闽南移民群体对故土早期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塑造。以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揭示出这一群体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基因, 以
11、及他们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这不但使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厦门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材料三:将世界遗产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 1998 年,全世界就有近 5 亿人游览了 552 个世界遗产地。国外学者对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 32 个遗产景点的研究发现, 它们接待的游客量占所有游客量的 84%以上。 如同能吸引游客的磁铁一般,世界遗产往往成为所在国(或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世界文化遗产是民族
12、认同的终极表现。全球化的加快推动了人们寻求民族身份特性的需求上升,这也是人们对待世界文化遗产热情持续高涨的重要原因。为了让本国或本民族的人民能够在同质化的过程中保持异质化的进程,就需要能够寻找本土文化的根源,展现本土文化的杰出表现,赋予国民以自豪的身份特性。这恰恰是世界文化遗产才能承载的历史使命。 因此,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们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 (摘编自厉新建世界文化遗产的终极价值与利用) 4.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
13、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厦门鼓浪屿形成了外洋内中这一融合中西文化的独特面貌, 体现了“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内涵。 B.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至今,厦门逐渐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侨民的聚居地,他们将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源源不断传播到内地各处。 C. 鼓浪屿能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与闽南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的特点密不可分。 D. 闽南移民群体以其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鼓浪屿成为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叠楼”是厦门鼓浪屿建筑的主要
14、形式, 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和闽南民居建筑文化的融合。 B. 1902 年开始鼓浪屿迎来的华侨返乡潮促使鼓浪屿进入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鼓浪屿发展的重要阶段。 C. 世界遗产常常能增强所在国(或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可预见今后厦门鼓浪屿的游客将会大幅增加。 D. 世界文化遗产让本国或本民族人民找到了本土文化的根源,从而自豪于本土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厦门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方面的价值。 【答案】4. D 5. C 6. 鼓浪屿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历史国际社区”的文化内涵;鼓浪屿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独特面貌
15、,从中可窥见世界文化融合的影子;鼓浪屿凸显了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展示了我国移民文化开拓性、包容性和本土性的充分伸张,是人类文明交流进程中独特而杰出的成果;鼓浪屿是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互鉴的典范,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鼓浪屿反映了我国文化遗产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展现了中国本土文化,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原野 刘长春 故乡的小路是抵达记忆的通道。在我的记忆中,那可是一望无际的一片原野。春天的时候,蓝格莹莹的天空下,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走向田野,一抬眼是碧绿、
16、碧绿、碧绿。微风吹过,庄稼摇曳,又像抖动一面巨大的起伏不已的织锦,绵绵延延波波动动一直到看不见的地平线。大地中间有一条河流贯通整个平原,河网纵纵横横,仿佛是一根长藤,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在长藤的四周又长出大小参差的针络,把清清流水送入田垄。绿野千顷,碧水长流,梧桐更兼细雨,绿了杨柳,红了樱桃。然而,诗人可是另一种眼光,道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到了秋天,澄江两岸的“黄岩蜜橘”流光溢彩,若是走进橘林,登上采橘的梯子,“朱实摘时天路近”似乎可以揽月摘星,通天之路近在眼前。可是,却也有人这样着眼:“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几番风雨,一场劳作,置身无边无际的翻滚着金色的稻浪,谁不心醉?
17、等待开镰的农家连睡梦都飘散着米饭的清香哩。 收割的季节走得有前有后。当原野被收拾得干净利落一片坦荡的时候,我常常与少时的朋友相约,走出家门躺在那片土地上,海阔天空地神聊,有时也会吟咏这样的诗句:“朝东西眺望没有边际,朝南北眺望没有头绪;地面,从东到西究竟有多少宽?从南到北又有多少长?”然后收拢了野马的缰绳,让遐想回到现实。远处,便可见到逶迤的山冈,山冈上的枫叶红了。忽然想到:高山是个女人头,一头青丝,插满红花;土地是张女人脸,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贴着她坚实的胸脯,闻着秸根与泥土混合的馨香,我们就好像躺在母亲的怀里,温暖踏实而无忧无虑。从少年走向中年,从故乡走向天涯。不管你走得多久、多远,记忆的
18、犁铧总要翻耕着故园的土地。是啊! 人与土地的依恋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生命与本源的关系。 昨夜又做一梦,回到了故乡。那从泥土深处散发出的原野的清香,那干稻草熊熊燃起的晚炊的浓情,霎时一起涌到眼前、鼻中、心里。我从小镇的老屋走出来,走过一座像老人驼背似的石拱桥,再走过黑瓦白墙、竹篱茅舍的几处农家,很快就迷失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原野。左边,铺开万顷绿苗;右边,延伸无尽碧浪。天苍苍,野茫茫,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走不到边际,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天快放亮了,晓风残月,几声鸣啼,却惊醒一帘幽梦慢慢地检点梦境,似梦,又非梦,是梦非梦的缘由,是因为心里打着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于故乡的情结。在故乡
19、中寻找故乡的人,也许都会发现:少时的“今天”已经被岁月的魔箱变成了“昨天”,即使回到故乡也难以找寻往昔故乡的模样了。就说我记忆中的那一片原野吧,各种各样的建筑把它分割得零零碎碎,再也难以见到它天宽地阔的襟怀。眼前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楼,从四面八方蚕食着良田,遮住了远处的山冈。最早的金曦,最晚的落霞,现在都让水泥构建的丛林占了先。高楼阻挡了视线,隔断了眺望,再也难睹昔日想象中不老青山的姿容。所有悲悲喜喜的心情如同裤腿上的尘埃都静静地掉入故乡的大地,只有归于记忆中才能重逢的一丛往事,留给我这种多情者空作伤怀的凭吊。 老作家林斤澜曾于八十年代末重访我的故乡,既不见流水潺潺、稻麦青青,也不见金浪滚滚、炊
20、烟袅袅。缄默不语的土地上,他看见了什么呢?他这样写道:“压抑长久的生命力,不见阳光的聪明才智,捆绑了手脚的擒拿功夫,一时间得到自由,一旦碰到一条生财之道,一下子就会给世界形成一个专业市场,吸引一切买卖主顾。遍地的破引擎、烂锅炉、锈钢管、碎裂电缆、废电器原来变成一个破铜烂铁市场了。”把对我故乡风光的怀旧,挤对成一个无声的叹息。年轻时节,老人的铁脚板常在这里行走,还有一碗炒粉干,里面拌着嫩黄的鸡蛋、翠绿的新摘蔬菜、棕黑的香菇、淡红的虾米引起老人多少美好的回忆,那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亲切,那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喜悦。这种亲切与喜悦还到哪里去寻找呢?又是一声叹息。 (有删改) 7.
2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了其他诗人描写乡野景色的诗句,既表现出了故乡景色的美丽,又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使文章语言有文采,富有诗意。 B. 作者将“高山”比作“女人头”,将“土地”比作“女人脸”,为下文表达“人与土地的依恋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的感受做了铺垫。 C. 作者善于使用叠音词来描写景物,比如“绵绵延延波波动动”“纵纵横横”“曲曲弯弯”等,强化了故乡景物的特征,表达了热爱之情。 D. 老作家林斤澜曾重访“我”的故乡, 并且描述了“我”的故乡面目全非的现状文章结尾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老作家林斤澜的痛心。 8. “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哪些特
22、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 文中写道:“昨夜又做一梦,回到了故乡。”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梦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故乡的原野开阔、一望无际,美丽、丰饶。(2)故乡给人温暖而踏实的感觉。 9. (1)借助梦境回味故乡的美好、温馨;(2)借梦境传达对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3)借助梦境引出下文对故乡美好风光逝去的感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凤元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
23、汉,恐以为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二年。匈奴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余吾水,令可度,以备奔走。欲求和亲,而恐汉不听,故不肯先言,常使左右风汉使者。然其侵盗益希,遇汉使愈厚,欲以渐致和亲,汉亦羁靡之。三年春正月,匈奴单于使犂污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犂污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义渠王射杀犂污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犂污王自是后匈奴不敢入张掖初,冒顿破东胡,东胡余众散保乌桓及鲜卑山为二族,世役属匈奴。武帝击破匈奴左地,
24、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至是,部众渐强,遂反。先是,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杀略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汉复得匈奴降者,言乌桓尝发先单于冢,匈奴怨之,方发二万骑击乌桓。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充国以为:“乌桓间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匈奴闻汉兵至,引去。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
25、击乌桓。”乌桓时新中匈奴兵,明友既后匈奴,因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匈奴由是恐,不能复出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匈奴归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国义渠王射杀/犂污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犂污王/自是后匈奴/不敢入张掖/ B. 属国义渠王射杀犂污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犂污王/自后匈奴/不敢入张掖/ C. 属国义渠王射杀/犂污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犂污王/自是后/匈奴不敢入张掖/ D. 属国义渠王射杀犂污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犂污王/自是后/匈奴不敢入张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
26、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凤,汉昭帝年号。年号是由汉武帝首创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冒顿单于之父,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 太守,秦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治民、进贤、决讼等事务。 D. 蛮夷,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一般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蛮,称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瓯脱王被汉军活捉后,匈奴担心汉军会在道路旁袭击他们,便向西北方向远远退去,不敢再南下。 B. 汉武帝时击破匈奴左地后,汉朝设置护乌桓校尉管理
27、乌桓,后来乌桓部众势力逐渐强大,反叛汉朝。 C. 汉朝从归降的匈奴人处得知,乌桓人曾挖掘匈奴先单于的坟墓,匈奴怨恨乌桓而准备攻打他们。 D. 范明友趁乌桓刚受到匈奴的打击,向乌桓发动进攻,击杀六千多人,获取乌桓三个王的首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求和亲,而恐汉不听,故不肯先言,常使左右风汉使者。 (2)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希复犯塞。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匈奴单于打算请求与汉朝和亲,而怕汉朝不肯答应,所以不愿先提出,而是常常命其左右官员向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节暗示。 (2)当时,汉朝边疆各郡的烽火报警设施严密
28、,匈奴扰边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很少再来侵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柑,是橘树的一种。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李衡曾种柑谋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题目点出了写作的地点、事件等信息,清楚地表明了本诗的写作内容是在柳州栽种柑树。 B. 开头用
29、白描的手法泛泛写来,第一句点明“手种”和株数“二百”,可见诗人对种柑树的重视。 C. 第二句用“新”字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细致写出了柑树的生长状态。 D. 五、六句以“几岁”“何人”发问,从嗅觉和视觉上实写了橘树开花时和结果时的繁茂场景。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B 15. 对柑树的喜爱; 对回到朝廷的盼望; 对自己贬谪的哀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 秦伯中阐明质朴和文采关系的句子是:_,_。 (2)过秦论中“_,_”将陈涉部众使用的兵器和九国军队曾使用的武器作比较
30、,凸显陈涉部众武力薄弱。 (3)锦瑟中,引发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怀想的句子是:_,_。 【答案】 . 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 . 锄耰棘矜 .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_的伟大事业,需要_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攀登艺术高峰,饱蘸浓墨书写时代华章。中国电影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影片数量显著提升,作品质量稳步增
31、长,类型风格更加多样,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既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又满足观众的文化需要。中国故事成为银幕最闪耀的主角,中国精神成为最有共鸣的主题,中国力量成为最鲜明的特质。电影工作者用镜头书写美好生活,用银幕礼赞伟大时代,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注重用高尚的文艺_社会风尚,鼓舞人民_地迈向未来。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名垂千古 坚忍不拔 主导 朝气蓬勃 B. 名垂千古 孜孜不倦 引领 欣欣向荣 C. 震古烁今 孜孜不倦 主导 欣欣向荣 D. 震古烁今 坚忍不拔 引领 朝气蓬勃 18.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2、) A.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B. 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C. 三仙姑只听得院里人说“四十五”“穿花鞋”,羞得只顾擦汗,再也开不得口。 D. 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而印的。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电影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影片数量显著提升,作品质量稳步增长,类型风格更加多样,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既满足观众的文化需要,又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 B. 中国电影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影片数量稳步增长,作品质量显著提升,类型风格更加多样,一大批力
33、作不断涌现,既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又满足观众的文化需要。 C. 中国电影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影片数量稳步增长,作品质量显著提升,类型风格更加多样,一大批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既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又满足观众的文化需要。 D. 中国电影事业产业蓬勃发展,影片数量稳步增长,作品质量显著提升,类型风格更加多样,一大批力作不断涌现,既满足观众的文化需要,又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 【答案】17. D 18. C 19.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彩色水稻是叶子或谷穗呈现出不同于普通水稻色泽的水稻。_,其中有观赏型的紫叶稻、金色稻、紫穗稻,还有用途型的盆景稻、直穗稻等。 彩色水稻的色泽是怎么形成的呢?_
34、。水稻有很多个基因组成,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每个基因就是这台机器的一个按钮。控制水稻果皮色泽的按钮代号 Rc 主要参与水稻果皮原花色素的合成。 科学家们利用杂交、反复回交以及花药培养等技术手段,结合水稻冬季海南异地加代等方法进行选育,_。这些彩色水稻大部分不仅视觉好看,而且较常规水稻高产且营养丰富。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0. 彩色水稻品种多样;这要提到它体内的一个重要基因;帮助水稻“脱绿”换装。 21. 将“水稻”比作“一台复杂的
35、机器”,将“基因”比作“按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基因能够控制水稻生长特性的特点,使读者更易明白 Rc 基因的作用。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谈的,就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上述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适时的沉默,体现的是以无声辩有声、
36、以无言辩有言的智慧。可是,集体的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就会让坏人可憎的言行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在熙熙攘攘时适时沉默,在大众缄默时无畏发声。 适时沉默,是韬光养晦的修养哲学,是厚积薄发的无声反击。 古语云:“潜龙在渊,静默无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动则已,一冲飞天。”沉默,并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坚韧、一种内敛、一种沉淀。楚庄王三年无发令、无政为的沉默,并不是懦弱退让,而是为楚国霸业蓄势;倡导用白话文写作的胡适,在遭到讥讽甚至排斥时,也没有选择以声辩声、以言辩言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用沉默来面对谩骂。诚然,沉默不是漠不关心。适时的沉默,守住的,是淡泊中珍贵的坚守。尼采说
37、:“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我们需在沉默中埋头,用无声胜有声的力量,向世界证明,适时的沉默,也有千军万马的力量。 但,我们不能一味沉默,真相和正义面前,我们还须不畏发声。 都说“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你看,赵高指鹿为马,多么荒唐!然而一众大臣却以明哲保身的沉默,葬送了秦王朝。坏人可憎的言行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罗一笑之类的闹剧往往根源于好人的沉默。不合时宜的沉默,绝对是滋生祸难的温床。因好人可怕的沉默,悲剧才以不同的剧幕上演。你还记得重庆公交坠江的悲剧吗?因为乘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沉默,枉
38、送了多少无辜的性命啊! 面对坏人可憎的言行,如果选择沉默,那我们这一代人,终将因为可怕的沉默而感到悔恨。 鲁迅先生正是敏锐地察觉到这点,才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邪恶面前的麻木冷漠,付出的多是血泊的代价。回想“南海仲裁案”“萨德反导弹系统”的挑衅,如果我们选择沉默隐忍,恐怕只会让阴谋家更加变本加厉。所以,我们不能做无动于衷的看客,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为了避免雪崩惨剧,我们身为社会的一片雪花,要敢于撕开皇帝的新装,为正义发出千钧之声。 当然,我们也要谨防非理性的发声,努力做到适时沉默,合时发声。 要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唯有理性的发声,才是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负责。我们既要避免被阴谋营销,错付一腔热血,也要在正义面前,大胆发声,捍卫公平。 当你感到语言苍白无力时,不妨安静下来,用沉默替你发声,保持不随大流、不盲目跟风的理智,才能避免被舆论内卷。而当社会需要正义和真相之时,我们亦不畏发声,要敢于为正义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