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46页)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0647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4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4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4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4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4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的课标分析主题五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1.动物的运动2.动物的行为主题六 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说明 学生学习准备模仿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3说出从种到界各分类等级的名称,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水平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说明 学生学习准备了解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描述动物多样的运动形式。理解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掌握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水平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说明 学生学习准备理解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3认同人类学习的重要性。了解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

3、中信息交流的意义。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了解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2.细菌、真菌的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比较。3.描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的繁殖方式。4.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5.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6.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

4、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7.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8.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主要有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特别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理解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

5、境变化情况。5.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6.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7.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组成成员的观点,说出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8.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内化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1.熟知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2.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理解 说明保护

6、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3.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4.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5.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2.生物技术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水平要求 具体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说明 学生学习准备了解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尝试制作甜酒、酸奶、酸菜等食品。理解 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独立操作 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探究食品保鲜方法,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7、保存食品。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框架由生物圈 2 号失败的原因,引出生物圈中除植物、人之外,其他生物存在的重要性。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目前已知有 150 万种。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问:同学们能根据已知分别举些例子吗?人是属于哪一类呢?动物生活的环境和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在陆地活动,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是相适应的。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知识结构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两大至关重要的特点其他水生动物 知识要点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种环境

8、中的动物适应性特征与环境的关系结构基础或形成机制适应意义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游泳呼吸体形体色体表(侧线)鳍呼吸器官:鳃 鲜红颜色鳃丝多又细爬行动物腔肠动物甲壳动物哺乳动物软体动物观察与思考1鱼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1)游泳:体形呈流线形减少运动的阻力;主要靠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胸鳍、腹鳍、背鳍维持身体的平衡(活鱼去掉这些鳍身体会翻倒);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2)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在鱼口的前方滴墨汁,会在鳃盖后缘流出);鱼鳃的鳃丝鲜红色(是判断鱼是否新鲜的依据),鳃丝内有

9、大量的毛细血管,可以与水进行气体交换(鳃内的二氧化碳与水中的氧气交换)。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2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动物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10、,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过程与方法:1.用实物观察法了解鱼适于游泳和呼吸的形态特点;2.用头脑风暴法了解水生动物常见种类,再用视频播放再现归纳;3.实验探究法解决各鱼鳍的功能;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关注水域保护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重点和难点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

11、鲫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课时安排 2 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本章引言:生物圈 II 号失败的原因(视频资料 AV03) 我们的地球“生物圈 I 号”会出现这种不幸吗? 除了保护植物,还要关注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标题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是千姿百态的,目前已知的大约有 150 万种。 这些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别举例) 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的是水中游泳的动物。 说起水中生活的动物,我们立刻会想到鱼。一

12、、鱼1引子:鱼能在水中生活,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呢?或者说,鱼要具备哪些特征才能适应水中生活呢?(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能在水中呼吸。 )2说游泳(1)观察活鱼,从体形、体色、体表、侧线等方面总结特点和功能,紧紧围绕适于游泳的结构功能来分析。体形为流线型,减少水中阻力; 体色背深腹浅,为保护色;体表有黏液,减少阻力;有鳞片起保护作用。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2)观察活鱼,说鱼鳍的功能。涉及到直接观察法和模拟实验法,谈模拟实验法的必要性,以及与直接实验法相比,它的优点与缺点,再一一分析各鳍的功能: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主要负责转换方向。(捆绑固定后,鱼体左右

13、摆,不能掌握平衡,胸鳍还可转换方向。)背鳍:起平衡作用,主要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捆绑后,鱼体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保持前进的方向。(仅有海马靠背鳍的摆动而前进。)第二课时3说呼吸(1)问:如果不携带特殊的供氧装备,人只能在水中作短暂的停留。为什么鱼在水中呼吸自如,到陆地反而会窒息而死呢?(2)观察与思考:口和鳃盖后缘为什么不是同时张(或合)?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鳃为什么是鲜红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鱼离开水后,鳃会有什么变化吗?4小结: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

14、水中生活。二、其他水生动物1观看视频 AV07,或用头脑风暴法列举鱼以外的水生动物。2其他水生动物分类、结构特点介绍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 (海葵、海蜇、珊瑚虫)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自己。 (乌贼、章鱼、贝类)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水蛭)节肢动物甲壳类: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足和触角分节,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虾、蟹)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鲸、白鳍豚)爬行动物:体表被有鳞片,用肺呼吸。 (海龟、扬子鳄)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才能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3小结:

15、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砂子” 。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三、水域环境的保护1由上面小结导入本内容,观看 AV08。回答发生赤潮或水华后,水生动物会出现什么现象? 2烟波浩渺的海洋,奔流不息的江河,涓涓流淌的小溪,原本都是水生动物的乐园。然而,人类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正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大量水生动物死亡,甚至灭绝。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讨论:你的家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3STS 阅读,观看 AV09。结束语在动

16、物王国里,还有许多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生活的?请大家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板书设计一、鱼(一)游泳1观察外形,鱼适于游泳的特点:体形:流线型,减小阻力体色:背深腹浅,为保护色体表:黏液:减少阻力鳞片:保护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运动器官:躯干部肌肉和鳍2模拟实验:实验结论:鱼鳍的功能 (二)呼吸鳃二、其他水生动物1水中的腔肠动物:2水中的软体动物:3水中的甲壳动物:4水中的爬行动物5水中的哺乳动物鱼三、水域环境的保护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保持方向胸鳍:掌握平衡,转换方向腹鳍:掌握平衡背鳍:掌握平衡,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鲜红鳃丝多又细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第

17、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知识结构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看图分析蚯蚓 实验观察兔 观察与思考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知识要点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3.蚯蚓(1)

18、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 (体温不恒定,只能生活在土壤深层) 。(2)食性: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又被看作为分解者)(3)运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需要环境有一定的粗糙提供摩擦力) 。(4)呼吸:湿润的体壁。 (体壁中密布的毛细血管 空气)(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4.兔子(1)心脏分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两条循环路线:体循环、肺循环。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2)兔的牙齿:门齿(切断植物纤维)和臼齿(磨碎食物) 。虎、狼还具有犬齿(撕裂

19、食物)门齿发达植食性动物犬齿发达肉食性动物陆地生活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运动方式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的比较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生活环境生活习性运动呼吸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发达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体表丰厚的毛发牙齿与食性相关心肺的结构和功能发达的盲肠二氧化碳氧气使体温恒定,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灵敏感知,迅速反应(3)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5对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来说,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基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

20、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识图、比较分析、实验观察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蚯蚓、小白兔的生活习性;调查、搜集当地陆生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并了解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课时计划 2 课时导学过程一

2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陆地生活的动物的栖息环境(1)观看并回答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你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AV10) ,看到了哪些动物?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2)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2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的比较问: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3陆地生

22、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问: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陆地动物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除蚯蚓外,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昆虫的气管和兔的肺。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反应。 )导语: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二、蚯蚓1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分组观察:(1)观察描述

23、它的体形,身体是否分节;(2)用手触摸感觉蚯蚓的体节腹面处,说说感觉;(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3回答问题:(1)蚯蚓分节有什么意义?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2)实验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蚯蚓为什么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4小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做环节动物。第二课时三、兔1. 导语: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可爱的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看 AV12 初步感知。2. 观察与思考对兔子的形态结构由外及内观察,结合对陆地环境的特点,思考其适应特点,师依生之思考板书后,再整理

24、归纳。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 (主要运动方式:跳跃)发达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体表有丰厚的毛发牙齿与食性相关心肺的结构和功能发达的盲肠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知识结构鸟昆虫本章延伸 两栖动物技能训练 综合与概括 动物的共同特征知识要点1.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哺乳动物中的蝙蝠,都适应飞行生活。2.鸟类适于飞翔的主要特点有:(1)鸟的体形呈流线行减少飞行的阻力(2)鸟的翅膀呈扇面形,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3)长骨中空,没有膀胱,直肠短,减轻体重。(4)用肺呼吸,用气囊辅助呼吸,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同时,循环系统的输送氧的能力很强。(5)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

25、消耗。3昆虫:(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 100 万种。(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3)体表有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4翅对于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昆虫的翅和鸟的翼,在适于飞行方面的主要共同点有: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运飞行的意义: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探究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认识昆虫1体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有保温的绒羽、有与飞行有关的正羽。正羽羽片平整

26、、羽轴很明显,排列在翅和尾部上,彼此重叠的,展开时呈扇形,这样就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3胸肌发达,收缩和舒张的力量强。4骨骼薄轻而坚固,长骨中空,有利于减轻体重。5胸骨有龙骨突,有利于附着发达的胸肌。6食量大,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很迅速。7心脏较大,心率较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8有独特的气囊,辅助呼吸,有利散热,减少内脏之间的摩擦。1种类最多的动物,已知种类超过了 100 万,分布广泛。2昆虫主要特征:身体由体节构成,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着生足和翅,足有三对,胸肌发达,体表有外骨骼。3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观察与思考 研究昆虫的翅昆虫的翅

27、与鸟翼的共同点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在空气中都可以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6.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他们能保持体温恒定的原因有:体表被毛或羽毛;用肺呼吸, (鸟类还有发达的气囊) ;心脏分成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他们的循环系统也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鸟类的食量非常大,消化能力很强。 (其他动物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变温动物)7.对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来说,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保护生

28、物的栖息地是保护动物的基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3.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4.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掌握鸟适于飞行的特点。2.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昆虫的翅与鸟翼进行比较。3.通过技能训练,综合概括鸟类、节肢动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巩固对“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

29、翅的“观察与思考” 。课前准备教师:各种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图片;蝗虫及其它典型昆虫的图片;学生:家禽羽和家禽的骨骼。课时计划 2 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鸟1引语:鸟类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为什么呢?鸟类有翅膀,是飞翔器官。如果给人安上两个翅膀,人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吗?2探究“鸟飞行的特点”(1)你的假设:?(2)观察与思考 鸟的形态结构是否具备适于飞行的特点呢?建议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体形与飞翔;翅膀与飞翔;体重与飞翔;动力的产生与飞翔。(3)归纳鸟的形态结构具备适于飞行的特点:体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体表被覆羽毛,前肢为翼。羽毛有保温的绒羽、有与飞行有关的

30、正羽。正羽羽片平整、羽轴很明显,排列在翅和尾部上,彼此重叠的,展开时呈扇形,这样就增加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骨骼薄轻而坚固,长骨中空,有利于减轻体重。胸肌发达,收缩和舒张的力量强。胸骨有龙骨突,有利于附着发达的胸肌。食量大,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很迅速。心脏较大,心率较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有独特的气囊,辅助呼吸,有利散热,减少内脏之间的摩擦。3小结:身体的表面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发达的胸肌,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莱特兄弟就是从鸟类的这些特点中得到启示,为我们人类实现飞

31、向蓝天的梦想,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了飞机的问世。第二课时二、昆虫1认识昆虫:引语:现在已经知道的昆虫种类超过了 100 万,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分布十分广泛。生物圈中几乎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与它们的运动能力强是分不开的。昆虫主要特征:身体由体节构成,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着生足和翅,足有三对,胸肌发达,体表有外骨骼。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2研究昆虫的翅看图填空举例昆虫的翅与鸟翼的共同点:a扇面形结构b发达的胸肌c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d相对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寻找食物,躲避敌害

32、,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等。3节肢动物共同特点: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三、拓展1我们前面学习了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那么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是单一的呢?不是。例如,野鸭即能在空气中飞翔,也能在水中取食;海龟在水中生活但要到陆地上产卵;蛙类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幼体生活在水中因此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3总结概括“什么是动物?”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知识结构运动系统的

33、组成观察与思考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知识要点1.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3.关节结构包括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 、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5.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6.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靠骨骼肌的

34、牵拉。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7.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直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8.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学习目标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肌腱肌腹肘关节骨骼肌肉骨骼肌骨关节知识与能力: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

35、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肌肉、关节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3根据素材分析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前准备1准备 AV19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视频资料。2准备人体骨骼模型和关节的挂图。3肌肉骨骼运动的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导学过程引言: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学生可以先随意地猜测。现在请你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动作是怎样完成的。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一、运动系统的组成1观看 AV19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视频资料,大

36、致了解相关知识点。2人体的运动系统就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3观察骨骼模型和关节的挂图,想一想,人身上的关节是多是少?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学生可以到讲台前动一动骨骼模型,以感受关节分布得普遍性。人身上有很多关节。关节比较灵活,使骨的运动速度能加快。那动物呢?尤其是哺乳动物是不是也这样?4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提示:刚才我们看到了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是谁让它运动的呢?注意骨骼肌在骨上的分布特点: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1再次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问:一个运动至少要有哪些肌肉参与?它们是如何协调统一的?请大家再做几次屈肘和伸肘动作

37、,体会伸肌和屈肌的协作配合。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有两组,它们互相配合完成动作。2承接语: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三、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问:我们知道当你做剧烈运动时,你的身体往往会伴有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的变化。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运动还需要多个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 )四、动物运动的重要意义1问在青春期同学们的运动系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能使你们的骨更强壮、关节更灵活、肌肉更发达健美呢?(多参加体育锻炼。 )2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对动物来讲,它们的肌肉越发达,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开敌人的机会就越多,这样的动物就

38、会更适应于环境。 )作业:1模拟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下节课展示,看谁做得好。2练习册本节内容。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结构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知识要点1.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刚生下来的小袋鼠爬到母亲育儿袋中吃奶;小鸟喂食) ;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取食)2.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

39、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4.“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 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1.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2.尝试制定探究

40、计划,编写探究报告。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2.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3.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2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与动物行为相关的资料(挂图和视频 AV20、 21)学生:收集动物行为的资料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情趣铺设:师生交流饲养小动物的体会。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你们都饲养过哪些动物?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一、区分先天

41、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交流、区分: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这些行为不用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如果你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费劲了。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动物会学习,所以动物还具有学习行为。动物的行为有很多,比如: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2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意义(1)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遗传)(2)阅读书中资料 1 和资料 3,思考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书中的资料 3 给

42、你怎样的启示?(资料 1 和资料 3 中的行为不是学来的,而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但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 )3学习能力的差异(1)对比书中资料 1 与 2、3 与 4、1 与 5,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就越短。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2)学习行为对动物的意义: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阅读书 P37“狼孩”的故事,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人类的学习行

43、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

44、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2刚才关于“大雁南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其实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不能绝对化。课外作业: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可以观察、实验。 )请同学们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解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

45、。课后进行探究活动,尝试编写探究报告。两周后我们交流探究报告,并进行评比。第二课时二、观察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一)复习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的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属于学习行为,并且我们也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如果我们要想探究某一种动物的行为,要用哪些研究方法呢?(实验法。 )在实验过程当中需不需要用观察法呢?(应该需要。 )动物行为学家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即综合法。今天我们就运用综合法来做一个探究实验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二)实验设计1阅读背景资料2作出假设,制定计划3讨论和完善计划,对课本所提出的 7 点问题一一思考解答。(三)课外查阅、探究:防治

46、菜青虫危害的好办法。(四)课外实验探究的辅导材料:乌龟的绕道取食 。提前给乌龟用沙土和湿草筑了个巢,并且在它们的巢穴中喂食过新鲜的猪肉馅。实验前让乌龟饿一段时间,使之食欲较强。1提出问题:乌龟会绕道取食吗?2作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3制定计划: (1)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2)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 15 厘米,长大约 100 厘米,其中有 4 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 ,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3)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 次) 。4分析结果,得出

47、结论: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5设计思路: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是从动物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看,可以将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

48、质所决定的行为,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都属于先天性行为。而学习性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身体内部激素的调控,这两方面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从本探究实验可以看出乌龟的脑很发达,比较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所以它的学习行为也比较复杂。因此,这节课想通过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本探究活动后,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节 社会行为知

49、识结构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知识要点1.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生物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