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4575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4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 2020-2021 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敢坚毅,使疫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下列说法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某新冠病毒治疗病房宽约为 1m B某医生使用的水杯高约为 10mm C一次性医用口罩长约为 10dm D某病人身高约为 167cm 2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蜡烛燃烧 B月亮升上天空 C一杯开水变凉 D铁生锈了 3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 “声如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 A响度

2、和音色 B响度和音调 C音色和音调 D振幅和频率 4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甲:用相同的力按压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 乙: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丙:蝙蝠能够顺利躲避障碍物 丁:用手指摩擦装有不同水量的酒杯杯口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5室内温度为 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B CD 6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

3、途怕雪泥”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嵩少犹藏薄雾中,前山迤逦夕阳红”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8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文化源远流长,下列的诗句与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光的反射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的直线传播 C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的折

4、射 D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平面镜成像 9以下做法会使得一块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将它轧成薄铁片 C将它切掉一个角 D将它带到月球 102020 年临沂市初中物理讲课比赛在平邑赛博中学举行。会议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亮健康码、测温、戴口罩。手机扫描健康二维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C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11如图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D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2 不同材料组成的 a、 b、 c 三个实心物体, 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者的密度关系 abc Ba 的密度是 b 的两倍 C若将 b 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 0.5103kg/m3 D若将 c 的体积增大到 4103m3,它的密度不变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3图木块 A 长度是 cm,图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 142020 年 5 月 18 日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 5.0 级地震,造成 4 人死亡,23 人受伤。地震观测站是利用 (电磁波/超声波/次声波,下同)接收器来测定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医护人员在救

6、治伤员时,使用的“B 超”是利用 获得信息的。无论哪一种,它们在真空中都 传播(选填“能”或“不能” ) 。 15小梦同学身高 170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2m 处,当她以 0.1m/s 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170cm;经过 5s 后,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小梦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则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 16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选

7、填“冷” 、 “热” ) ,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选填“吸收” 、 “放出” )大量的热 17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向右行进,他们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乙同学运动速度是 m/s,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m;6s 时,若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的。 18三只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三种不同液体,它们是水、酒精、水银(水银水酒精) 。根据图中液面的高度判别三烧杯中所盛的液体甲是 ,丙是 。 三三作图与实验作图与实验题题 19如图,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且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凹透镜的虚焦点为

8、F1,凸透镜的焦点为 F2,一条光线经凹透镜(该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F1)折射后射向凸透镜,后经凸透镜折射后最终射入水中,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20如图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的位置,并画出由 S 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21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 A、B、C 如图乙所示,其中

9、正确的是 。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 BC 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温度 (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 。第 10min 海波处于 态(固/液/固液共存) 。 (4)图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是 (晶体/非晶体) 。 22靳依钟同学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1) 靳依钟同学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然后调节平衡螺母; 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图甲所示,请你指出靳依钟同学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 ; (2) 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 为了调节横梁平衡, 她需要向 (选填 “左” 或 “右” )调节平衡螺母。 (3)

10、当天平平衡后,靳依钟同学将石块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 1 乙所示,石块的质量为 g;由如图 1 丙和如图 1 丁可知石块的体积是 cm3。 (4)本次实验中,若发现 20g 砝码有些磨损,游码与其它砝码都准确。则所测石块密度 (选填“偏大” 、 “偏小”或“不变” ) 。 (5)靳依钟同学利用石块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已知石块密度为 2.5g/cm3) ,石块吸入液体后,体积保持不变。 (此时已更换新砝码) 先用天平称量烧杯和适量液体的质量 m1102g,在液面处标记 a,如图 2 甲所示: 然后将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在液面处标记 b,调平天平后读数

11、 m2152g。如图 2 乙所示: 将石块取出(假设取出石块时,外表面不带出液体) ,添加该液体至标记 b,用天平测得质量为 m3113g。如图 2 丙所示; 然后将取出的石块放到天平上称量,其质量为 m4 ,如图 2 丁所示。则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若步骤取出石块时, 石块外表面带有少量液体, 则所测液体密度 (选填 “偏大” 、“偏小”或“不变” ) 。 23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1)如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如果将蜡烛靠近小孔,像会变得大一点,要想像是清晰的,光屏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同时远离小孔。 (2) 利用如图乙装置探究 “平面镜成

12、像的特点” :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 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 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 无论如何移动, 都不能承接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 、 “变小”或“不变” ) (3)蜡烛还可以用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丙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图丁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 (未画出) , 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填“放大”

13、或“缩小”或“等大” ) 。 若在图丁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 (选填“近视”或“远视” )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重新向右移动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若在图丁中用塑料吸管对准 A 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持续用力吹气,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 移动, “烛焰尖部”呈现的像又会变清晰(选填“左”或“右” ) 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上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简单合理的调整是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蜡烛适当向上调一些 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尽可能靠近烛焰,并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

14、,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四四计算题计算题 24如图所示,长度为 150m 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火车头距离桥头 200m 处鸣笛, 鸣笛 5s 后, 火车头到达桥头, 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至山崖的回声, 听到回声 30s 后,车尾驶过桥尾。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求: (1)火车的速度为多少 m/s? (2)大桥的长为多少 m?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多少 m? 25一个体积为 0.5dm3的铁球,其质量是 1.58kg,问: (铁

15、7.9103kg/m3,水1.0103kg/m3) (1)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为什么? (2)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能注入多少克水? (3)若该铁球是实心的,它的质量应是多少克? 26一空瓶质量为 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为 700g,若在空瓶中放入一金属块,测得金属块与瓶子的总质量为 1000g,然后再往瓶中装满水,测得瓶子、金属块和水三者的总质量为 1400g,则: (1)求瓶子的容积; (2)求金属块的体积; (3)求金属块的密度,并判断它可能是什么金属? 物质 金 铅 铜 铁 铝 密度/(g/cm3) 19.3 11.3 8.9 7.9 2.7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16、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敢坚毅,使疫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下列说法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某新冠病毒治疗病房宽约为 1m B某医生使用的水杯高约为 10mm C一次性医用口罩长约为 10dm D某病人身高约为 167c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般病房的宽度在 3m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 B、普通水杯的高度在 10cm 左右。故 B 不符合实际; C、一次性医用口罩长约为 10cm。故 C 不符合实际; D、病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故 D 符合

17、实际。 故选:D。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 10cm 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 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一步的步幅在 75cm 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 3m 左右,等等。 2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蜡烛燃烧 B月亮升上天空 C一杯开水变凉 D铁生锈了 【分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 A、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B、月亮升上天空,月亮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符合题

18、意; C、一杯开水变凉,是温度的变化,与机械运动无关,不合题意; D、铁生锈了是化学变化,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解题要从概念入手。 3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冲击,声如擂鼓,所以得名, “声如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 A响度和音色 B响度和音调 C音色和音调 D振幅和频率 【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 【解答】解;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发出声音,声如擂鼓,说明声音很大,指响度;像鼓声指音色。 故选:A。 【点评】能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响度容易

19、混淆,注意区分。 4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甲:用相同的力按压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 乙: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丙:蝙蝠能够顺利躲避障碍物 丁:用手指摩擦装有不同水量的酒杯杯口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分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3)明确用手摩擦杯口时,其发声的原因与发声物体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对其发声的音调产生

20、的影响。 【解答】 解: 甲图用相同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 力度相同则响度相同, 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则振动的频率不同,故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乙图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丙图蝙蝠能够顺利躲避障碍物,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丁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摩擦装有不同水量的酒杯杯口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 故甲和丁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故选:D。 【点评】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理解影响音调的因素,以及超声波的应用,难度不大。 5室内温度为 20,此时

21、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B CD 【分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B 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B。 【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蒸发特点和现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从而选错答案,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

22、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6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嵩少犹藏薄雾中,前山迤逦夕阳红”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雨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 A 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 B 错误; C、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

23、C 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7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因为它发生了漫反射 【分析】 人看物体的条件是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进入眼睛的光越多, 感觉越亮,进入的越少感觉越暗

24、;平行光线射向平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平行光线射向粗糙的反射面将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解答】解: (1)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故 AB 错误; (2)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点评】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8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文化源远流长,下

25、列的诗句与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光的反射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的直线传播 C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的折射 D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平面镜成像 【分析】 (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 (2)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3)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 A 错误;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得

26、高看得远,这是光的直线传播,故 B 正确; C、 “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C 错误; D、潭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潭底变浅了,故 D 错误; 故选:B。 【点评】这是一道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除了有清晰的物理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注意观察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 9以下做法会使得一块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将它熔化成铁水 B将它轧成薄铁片 C将它切掉一个角 D将它带到月球 【分析】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

27、状态、温度以及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A、 B、 D、 将铁块熔化成铁水是状态变了、 将铁块轧成薄铁片是形状变了、 将铁块运到月球是位置变了,但铁块所含铁的多少没有改变,所以其质量不会改变,故 A、B、D 不符合题意; C、将铁块切掉其中一个小角,铁块所含铁物质减少了,所以其质量变了,故 C 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及其特性的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102020 年临沂市初中物理讲课比赛在平邑赛博中学举行。会议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亮健康码、测温、戴口罩。手机扫描健康二维码

28、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的是正立的实像 C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小,只需将二维码靠近凸透镜 【分析】 (1)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手机摄像头的镜头是凸透镜,其是利用物体在 2 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解答】解: 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 A 错误; B、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 B错误; 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是利用物体

29、在 2 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所以,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故 C 正确; D、如果要让像变小一些,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应增大物距,应将二维码远离凸透镜,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要明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 11如图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分析】 (1) (2)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3)显微镜的

30、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的目镜成像原理是放大镜。 【解答】解:AB、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远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即折光能力减弱,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因此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故 AB 错误; C、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C 正确; D、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12 不同材料

31、组成的 a、 b、 c 三个实心物体, 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三者的密度关系 abc Ba 的密度是 b 的两倍 C若将 b 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 0.5103kg/m3 D若将 c 的体积增大到 4103m3,它的密度不变 【分析】 (1)由图象可知,当 VaVbVc2103m3时,a、b、c 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 a、b、c的密度,并比较得出三者的大小关系;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 AB、由图象可知,当 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

32、,mc4kg,则 a、b、c 的密度分别为: a0.5103kg/m3, b1103kg/m3, c2103kg/m3, 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 abc, a 物质的密度是 b 物质密度的,故 AB 错; CD、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所以将 b 的质量减半,b 的密度不变,还是 1103kg/m3; 将 c 的体积增大到 4103m3,它的密度不变,还是 2103kg/m3,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密度特性的理解,分析图象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3图木块 A 长度是 1.30 cm,图中温度计

33、的读数是 28 。 【分析】 (1)刻度尺和温度计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起始端没从 0 开始,把 6.00cm 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 600cm 即为物体长度; (2)先判断出此温度计的分度值,而后看清液柱在零刻度的上方还是下方再据实际情况读数即可。 【解答】 解: 图甲中刻度尺 1cm 又分为 10 个小刻度, 故最小刻度值为 1mm; 起始端没从 0 开始, 把 6.00cm处当作“0”刻度,末端刻度值为 7.30,物体长度为 7.30cm6.00cm1.30cm; 从温度刻度可知,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 10,里面有 10 个小

34、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 1,从上往下,示数越来越大,故是零摄氏度以下,故读数为28。 故答案为:1.30;28。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长度的测量,刻度尺、温度计是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的测量仪器,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温度计要注意液柱是在零刻度线上方还是下方。 142020 年 5 月 18 日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 5.0 级地震,造成 4 人死亡,23 人受伤。地震观测站是利用 次声波 (电磁波/超声波/次声波,下同)接收器来测定何时何地、发生了几级地震的,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 超”是利用 超声波 获得信息的。无论哪一种,它们在真空中都 不能 传播(选填

35、“能”或“不能” ) 。 【分析】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我们可以根据对于次声波的测定来判断大自然的各种活动;B 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地震观测站是利用次声波接收器来测定地震的相关信息的; 医护人员在救治伤员时,使用的“B 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无论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在真空中都不能传播。 故答案为:次声波; 超声波;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点与应用,以及声音的传播条件,属声学基础题。 15小梦同学身高 170c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 2m 处,当她以 0.1m

36、/s 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 等于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170cm;经过 5s 后,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3m , 小梦从平面镜中看到墙上挂钟的指针如图所示, 则挂钟显示的实际时间是 7: 20 。 【分析】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根据钟表在平面镜中成像判断实际时间的方法: 作图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实际情况。 翻看法: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相对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个特点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即可得出实际时间。 【解答】解: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

37、等距的虚像,小梦同学以 0.1m/s 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其身高没有变化,故她在平面镜中的像高度也不变; 根据 v可得,经过 5s 后,小梦向前移动的距离 svt0.1m/s5s0.5m, 此时物距为 2m0.5m1.5m, 像距始终等于物距,因此小梦和她的像之间的距离为 1.5m+1.5m3m。 (2)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即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中钟表指针的实际情况,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 7:20。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 7:20。 故答案为:等于;3m;7:20。 【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基

38、础内容,一定要熟练掌握。此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离平面镜越近感觉像越大,像的大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大。 16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冷 (选填“冷” 、 “热” ) ,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吸收 (选填“吸收” 、 “放出” )大量的热 【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

39、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 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 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 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冷;汽化;吸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7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时向右行进,他们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乙同学运动速度是 3 m/s, 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10 m; 6s 时, 若以甲同学为参照物, 乙同学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 )的。

40、 【分析】 (1)根据图象,利用 v可以计算出乙同学的运动速度; (2)由图可知,开始运动时,即 t0 时,甲和乙的位置,则可知两同学相距多远; (3)由图可知,甲、乙两同学的速度关系,则可知,以甲为参照物,乙同学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 (1)由图可知,当 t5s 时,乙同学运动的路程:s乙25m10m15m,则乙同学的运动速度:v乙3m/s; (2)由图可知,当 t0 时,甲在 0m 的位置,乙在 10m 的位置,所以开始运动时,甲、乙两同学相距10m; (3)由图可知,甲、乙两同学的运动速度不同,则以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3;10;运动。 【点评】本题利用 st

41、图象考查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计算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18三只形状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三种不同液体,它们是水、酒精、水银(水银水酒精) 。根据图中液面的高度判别三烧杯中所盛的液体甲是 酒精 ,丙是 水银 。 【分析】由密度公式 可知,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它们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由题知,水、酒精、水银的质量相同,已知 水银水酒精, 由 可得三种液体的体积关系为 V水银V水V酒精, 三只烧杯完全相同,由图可知 V丙V乙V甲,所以,甲液体是酒精、乙液体是水、丙液体是水银。 故答案为:酒精;水银。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

42、和运用,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属于基础题目。 三作图与实验题三作图与实验题 19如图,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且凸透镜的主光轴与水面重合,凹透镜的虚焦点为 F1,凸透镜的焦点为 F2,一条光线经凹透镜(该光线的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F1)折射后射向凸透镜,后经凸透镜折射后最终射入水中,请画出此过程的光路图。 【分析】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经过凸透镜的焦点; 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 对准凹透镜的虚焦点 F1入射的光线(延长线过焦点) ,

43、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经过凸透镜的焦点 F2;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在水和空气的界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以及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0如图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的位置,并画出由 S 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分析】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 S 的像点 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由像点和 P 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

44、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解答】解:作出发光点 S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 S,连接 SP 点交平面镜于点 O,沿 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 SO 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平面镜成像特点与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来作图,比较直观、简捷、准确。 21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受热均匀 。 (2) 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 观察温

45、度计示数时视线A、 B、 C如图乙所示, 其中正确的是 B 。 (3)图丙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 BC 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温度 不变 (填“升高” 、“降低”或“不变” ) 。第 10min 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态(固/液/固液共存) 。 (4)图丁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是 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 。 【分析】 (1)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个保持不变温度,这个温度我们称为的熔点;非晶体在熔化程,没有固定不变化的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这是晶体和非晶

46、体的区别; 【解答】 (1)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为待温度计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体最高处平齐,故选 B; (3)图丙表示的是海波的熔化曲线图,由图象可知,BC 段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并未升高,故海波为晶体; (4)图丁表示的是蜂蜡的熔化曲线图,其在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点,温度不断升高,故蜂蜡为非晶体。 故答案为: (1)受热均匀; (2)B; (3)不变; 固液共存; (4)非晶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物质的熔化规律” 、利用规律及熔化曲线物质在各各熔化阶段的状态,是否

47、晶体等,具有一定综合性。 22靳依钟同学学习了密度的测量后,想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1) 靳依钟同学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然后调节平衡螺母; 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图甲所示,请你指出靳依钟同学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 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 (2)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了调节横梁平衡,她需要向 右 (选填“左”或“右” )调节平衡螺母。 (3)当天平平衡后,靳依钟同学将石块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 1 乙所示,石块的质量为 27 g;由如图 1 丙和如图 1 丁可知石块的体积是 10 cm3。 (4)本

48、次实验中,若发现 20g 砝码有些磨损,游码与其它砝码都准确。则所测石块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 、 “偏小”或“不变” ) 。 (5)靳依钟同学利用石块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 (已知石块密度为 2.5g/cm3) ,石块吸入液体后,体积保持不变。 (此时已更换新砝码) 先用天平称量烧杯和适量液体的质量 m1102g,在液面处标记 a,如图 2 甲所示: 然后将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在液面处标记 b,调平天平后读数 m2152g。如图 2 乙所示: 将石块取出(假设取出石块时,外表面不带出液体) ,添加该液体至标记 b,用天平测得质量为 m3113g。如图 2 丙所示; 然后将取出的石块放到天平

49、上称量,其质量为 m4 61g ,如图 2 丁所示。则该液体的密度为 1.1103 kg/m3。 若步骤取出石块时,石块外表面带有少量液体,则所测液体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 、 “偏小”或“不变” ) 。 【分析】 (1)从天平的正确使用进行分析: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2)用天平称量物质前要通过调节横梁两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3) 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读出物体浸没水前后水面到达的刻度,求出物体的体积; (4)磨损的砝码质量就比砝码上标的示数小,用此磨

50、损的砝码去称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而小于砝码上所标的示数(不移动游码时) ;然后再利用密度公式分析密度变化。 (5)由图可知石块的质量 m石m2m1,石块的密度 石2.5g/cm3,由密度计算公式变形得,石块的体积 V石,石块吸入液体后外表不带液体取出,故添加液体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石块取出后添加液体的质量 mm3+m4m2,利用密度公式 计算出添加液体的密度,即为该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 (1)在调节平衡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 使用天平时,应先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即游码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数学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