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0082 上传时间:2021-11-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2届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实用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文本阅读专题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 ,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 。即“兼爱” “非攻” “天志” “明鬼”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非乐” “非命

2、”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 (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 ) ,他“背周道而用夏政” ( 淮南子要略 ) ,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礼记礼运 )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 ” ( 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

3、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 兼爱上 )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切 “祸篡怨恨” 。 这种天真背后, 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 “ 兼,尽也。尽,莫不然也 。兼爱,谓尽人而爱之。 ” (伍非百墨子大义述 ) “兼相爱”要求一视同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 ( 大取 ) , “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4、”( 小取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兼爱中 ) 。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 法仪篇说得更明确: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 “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 “兼而爱之,兼而利之” ,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 兼爱中 ) 。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 。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

5、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 、“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 “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 ,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 ,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 ,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 , “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 “别”是祸乱之源。 “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 ” ( 天志中 )墨子的爱重“兼” , 说文释“兼” : “并也,从又持秣。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并持二禾而不专

6、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 、 “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 , “别非而兼是” ,通过“兼以易别” ( 兼爱下 ) ,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 材料二: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 年 4 月 24 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步发挥说: “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

7、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 ”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 “ 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 “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 ”又说: “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 墨子 节葬 节用 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

8、陶潜、李白。 ”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 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 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 4.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 ,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因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们应遵循“天志” ,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 C.墨子推崇“兼” ,反对“别” ,他主张“以兼为正” , “别非而兼是” ,认为“兼以易别”

9、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5.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

10、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6.6.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6 6 分)分) 4.A【解析】 “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礼记礼运 )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为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B.“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 法仪篇说得更明确 天 对每个人都平等

11、以待, 兼而爱之, 兼而利之 , 从而保护每一个人, 不准肆意 相恶相贱 ” ,可见原句没有因果关系;D.“墨子的思想”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 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故选C。 5.C【解析】 “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别而在墨子看来, 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 ,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故选 C。 6.【答案】 (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

12、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3)墨子的“非攻” ,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4)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 (5)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每点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 兼,尽也。尽,莫不然也 。兼爱,谓尽人而爱之” ,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

13、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 “ 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 ,主张兼以易别, “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 ,不分亲疏厚薄” , “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 。 “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 “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 ,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 ,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 墨子

14、 节葬 节用 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 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 ;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 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2 (二)实

15、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汉州志 : “广汉名区,雒城旧壤其东则涌泉万斛,其西则伴月三星。 ”遗址最早发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 1934 年, 原华西大学美籍学者葛维汉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1986 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 ,出土珍贵文物千余件,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1987 年,考古工作者提出“三星堆文化”命名,推断其年代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际。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16、国家文物局指导四川省开展大规模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不断明确三星堆遗址分布范围、结构布局,逐步廓清了三星堆文化分布范围,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地区夏商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逐步探明三星堆文化源流。 (摘编自蒋肖斌溯源三星堆文化,发掘仍将继续 , 中国青年报2021 年 3 月 22 日) 材料二: 不同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如黄金制品、立体的青铜神像等出土文物,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比如,把青铜礼器作为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价值承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

17、无论是古埃及、爱琴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都没有将其上升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个高度。而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青铜礼器的形制看,夏代二里头的绿松石青铜兽面牌,在三星堆有类似发现,二里头的玉牙璋以及祭祀鬼神的陶盂,在三星堆也有大量分布。即使是在夏朝灭亡后,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仍在礼制上保守着中原传统。 从商代礼制上讲,这次新发现的祭祀坑中,有中原式青铜尊出土。尊是酒器,殷人重酒,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就曾指出,酒在商代祭祀中具有通神的重要意义。这一点也被古蜀人所接受。再如青铜神树,在 中原观念中,宇宙中的神树是扶桑、建木,是太阳神鸟栖息和轮番工作的所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

18、神树上有九只鸟,暗示有一只正是天上的太阳。此种观念和表达,都与中原文明别无二致。 因此,结合这次三星堆的新发现可以看出,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 (摘编自李竞恒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分支 , 新京报2021 年 3 月 22日) 材料三: 在三星堆祭祀区发掘现场,密封的考古发掘舱内,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操纵机械进行发掘不少记者现场感叹,这里像实验室一样充满科技感。 1986 年,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完成抢救性发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考古工作者很快对遗址实行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如今,全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

19、够最大程度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也为进一步研究留存了更大空间。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华夏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凝聚着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在这次被大家称作“三星堆上新”的考古过程中,人们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当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得考古不再“冷门” ,文物不再“高高在上” 。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尊崇。 据悉,三星堆保护规划以及申遗的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展望全国,北京长城抢险加固项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长城景观原貌

20、,西安地铁建设因文物保护需要而深挖和绕行,杭州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核心区开展居民搬迁各地探索着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新模式,绘就出一幅历史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 研究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做好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一定能为强国征程贡献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和蓬勃动力。 (摘编自宋豪新引人注目的“三星堆上新”考古过程 ,人民网 2021 年 3 月 30 日“人民时评” ) 4 4下列对“三星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三星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的汉州志 ,这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

21、具有不容置疑的中华文明属性。 B三星堆遗址最早发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但直至 1934 年,才有美籍学者进行了第一次发掘。 C从特征上而言,三星堆文化是一种青铜文化,考古学者推断其年代约当于中原的夏末至商周。 D1986 年发现一、二号“祭祀坑”以后,国家文物局并没有中断对三星堆遗址的相关研究工作。 5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 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异域文明, 其重要依据就是三星堆出土了异于中原系统的青铜人物造像,以及带有古代欧亚文明色彩的黄金制品等。 B目前已知的古老文明

22、如古埃及、爱琴文明等,都没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认识高度,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C从器物层面来看,三星堆出土了陶盂、中原式青铜尊等礼器;从观念层面来看,青铜神树暗示了太阳神鸟的作息,这些都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 D “三星堆上新”引发热烈而深入的考古互动,不仅展现了人们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也体现了新的时代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6 6请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 。 (请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 。 (6 6 分)分)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A.“这可以证明,三

23、星堆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中华文明属性”错误,材料二说“但从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来看,都仍在中国本土文明范围内” ,应是“大量中原式样的青铜尊,以及象牙雕刻的中原式云雷纹”证明其中华文明属性,并非“三星堆遗址得名于清代的汉州志 ” 。故选 A。 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有人认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异域文明”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 ,是“古蜀文明” ,不是“三星堆文明” ,而且文中说“是” ,选项变成“可能是” 。故选 A。 6 【答案】 (1)借助技术支持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 (2

24、)通过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参与考古互动,激发关注文化的兴趣。 (3)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原貌,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的设题区域在材料三。由第二段“全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考古,不仅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也为进一步研究留存了更大空间”可知,可以借助技术支持降低考古发掘对于遗迹现场的影响。由第三段“通过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热烈而深入地参与到考古互动中。当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人们展现出探讨历史、关注文化的浓厚兴趣”可知,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参与考古互动,激发关注文化的兴趣。 由第四段“北京长城抢

25、险加固项目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长城景观原貌,西安地铁建设因文物保护需要而深挖和绕行,杭州良渚遗址文物保护核心区开展居民搬迁各地探索着各具特色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发展新模式,绘就出一幅历史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崭新画卷”可知,要最大限度保护文物原貌,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3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近年来, 得益于不断完善

26、的顶层设计和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 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 12 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8.1%,超过了 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另一方面, 工业减碳尽管成绩显著, 但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必须清醒认识到, 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偏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看来, “十四五”期间,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

27、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摘自韩鑫工业减碳,发展增绿 ,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 日) 材料二: 记者:要尽早达峰,关键要把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强度降下来, 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具体目标? 何建坤: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 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25%左右。 记

28、者:要实现尽早达峰,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作为重要措施,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十四五”期间,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同时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坚决控制煤炭消费。 (摘编自孙秀艳寇江泽瞄准碳中和推动碳达峰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 日) 材料三: 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低碳的时代。 在何建坤看来,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

29、责任的大国担当。他解释说,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曾指出, 全球要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 1.5 摄氏度的目标,2050年要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其他温室气体深度减排,而中国宣布的碳中和目标就是对全球温升不超过1.5 摄氏度的贡献。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说,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70%来自于工业生产或生成性排放,30%来自消费性排放,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比重有可能会提高,来自消费端的低碳化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则表示,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绿色

30、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都是题中之义。 他说,目前我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准备相对充分,但在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应对还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如果从绿色金融等角度来布局能源转型,会给能源低碳化带来新的驱动力。当下,除了气候、环保领域外,应该动员全社会助力低碳。 王一鸣还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关于低碳目标的思考。他说,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数字复苏,另一个是绿色复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如果经济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了,碳排放会大幅下降,但目前我国关于复苏两翼的协同作用还没有深度关联,也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这都需要尽快启动,以迎接一个即将到来的低碳社会。 国家

31、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认为,一个国家的低碳转型,政府要有态度,全社会都要有觉悟,每个公民都要尽义务,才能够实现。 (摘编自刘世昕 两个目标彰显低碳转型决心中国驶入减碳快车道 中国青年报, 2020 年 10 月 12 日) 4 4 【考点:概念理解】【考点:概念理解】下列对工业减碳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工业减碳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 B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以及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降低单位 GDP 二氧化碳

32、排放的具体目标。 C为尽早达峰,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以此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 D在全球绿色发展理念导向下,实现全社会低碳,绿色应当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能源、消费、建筑、金融等。 5 5 【考点:内容理解、筛选】【考点:内容理解、筛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都要求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B只要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就可以达成我国工业节能减碳的目标。 C中国经济复苏需要数字复苏和绿色复

33、苏深度关联,启动具体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 D瞄准碳中和,推动碳达峰,为发展增绿,说明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有大国担当。 6 6 【考点:论点、论据和论证】【考点:论点、论据和论证】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述层次。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述层次。 (6 6 分)分)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 “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以此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理解错误,依据原文“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同时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坚决控制

34、煤炭消费”可知, “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和“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都是推动碳达峰的具体措施,前者并非后者的条件。故选 C。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只要就”应用不当,过于绝对。依据原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70%来自于工业生产或生成性排放,30%来自消费性排放,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比重有可能会提高”可知,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非完全来自“工业生产” ,还有“消费性排放” ,如果“消费性排放”降低,并不会带来“我国工业 节能减碳的目标” 。故选 B。 6 【答案】中

35、国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 未来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 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 其他绿色领域的应对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 数字复苏和绿色复苏要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实现国家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公民共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开头点明“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低碳的时代” ,然后展开论述。 首先,依据原文“在何建坤看来,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可知,文章从“中国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的国家层面来论述。

36、 其次,依据原文“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比重有可能会提高,来自消费端的低碳化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可知,文章从“未来需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百姓生活层面来论述。 再次,依据原文“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可知,文章从“绿色发展理念”的角度进行论述。 接着,依据原文“目前我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准备相对充分,但在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应对还相对分散, 缺乏系统化准备” 可知, 文章从 “其他绿色领域的应对相对分散, 缺乏系统化准备” ,即应对的不足之处来论述。 然后,依据原文“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

37、数字复苏,另一个是绿色复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可知,要进入“一个低碳的时代” ,就要将“数字复苏和绿色复苏要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 最后,依据原文“一个国家的低碳转型,政府要有态度,全社会都要有觉悟,每个公民都要尽义务,才能够实现”可知,文章从“实现国家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公民共同努力” ,即国家整体层面来展开论述。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张桂梅,筹建了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该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建校 12 年,1645 名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38、。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2019年该校的综合升学成绩位居当地第一。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学校目前取得的成绩,您满意吗? 张桂梅:不满意,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要山里的孩子走进最好的学校。 记者:这是专门给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的高中吧? 张桂梅:我们没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记者:您为什么想筹建这样的学校? 张桂梅:我在民族中学时,常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这些姑娘被家里定下婚事,要出嫁了。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收养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这让我萌生了筹建免费的女子高中的

39、想法。 求记者:为什么不男女生一起招收呢? 张桂梅: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画外音)2002 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四处奔波。2007 年, 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2008年 8 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张桂梅担任校长,并吸引来了 16 名教职员工。首届共招收女生一百名,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这点是张桂梅始料未及的。 张桂梅:他们说,能够考上职大就行了,我说,要读职大,用不着这所高中。去山里家

40、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有学生的爷爷奶奶说,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想想知识在山里人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回来我对老师们说,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我们至少要让他们上二本。 (画外音)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加之学校条件简陋,建校才半年,十七名教师中就有九名提出辞职,学校工作近乎瘫痪,学生将被分流到其他高中。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但老师们的资料让她眼前一亮。 张桂梅:整理资料我才发现,剩下的八人中有六个党员,一下子我底气就来了,我把他们找来开会: 如果在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一名党员,这个阵地都不会丢掉;作

41、为党员,我们不能把这块扶贫的阵地丢掉!我说咱们重温入党誓词。没有钱,我们就画了一面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没宣誓完,我们全都哭了。 (画外音)从那之后,张桂梅以校为家,成了学生们眼中的“魔鬼” ,从洗漱、吃饭到自习,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 张桂梅:我们要付出的远超过一般学校的老师。老师结婚,办完了婚礼,第二天就回来上课。我们的孩子开始刷题,人家说这个方式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呀,尽管苦一点累一点,但大山里的学生也可以考到名校,这切都值了。 记者:每天每夜都跟着这些孩子在一起,您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张桂梅:事实上也不是说自己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天做着做着,就把时间做没了,把自

42、己的生活忘了。 记者:那您觉得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 张桂梅: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摘编自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面对华坪女中目前取得的成绩,张桂梅并不满意,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 B华坪女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张桂梅觉得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应该给予保护,于是称学生们为大山里的女孩。 C在学校工作近乎瘫痪之时,张桂梅召集愿意留下的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担当起党员责任,投身到华坪女中艰难的教育工作中。 D张桂

43、梅坚守教育岗位,整天忙于工作,这让她忘记了自己的生活,她把学生们以后能过上比她更幸福的生活,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张桂梅学校取得的成绩引发对话,从筹建学校的缘由谈到了张桂梅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这将采访引向深入。 B中央电视台这次对张桂梅的专访,让大家了解到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 C张桂梅在与记者的对谈中,重点介绍了办学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惧艰难、扶弱济困的精神品质。 D在这篇电视专访稿中,有几处介绍张桂梅工作情况的画外音解说,这可以让

44、大家更好地了解被访者,也能使本专访稿的结构更为紧凑。 6你从张桂梅的事迹当中受到了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从事业心与责任心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4A 5B 6事业心: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兑现党的扶贫承诺。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 责任心: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她希望孩子们能进最好的学校,这是她创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错误。从原文“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

45、循环”来看,张桂梅建免费女子高中的初衷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故选 A。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为华坪女中之类的贫困学校捐款献爱心”错误。应该是以此来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根据文意“2007 年, 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来自爱心人士的捐款以及当地政府的出资共同汇聚在华坪” ,可知选项内容早在 2007 年就实现了,而这次专访的目的应该更广泛一些,在于号召更多的人关注贫困山区的教育,选项表述狭隘了。 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46、 由“张桂梅一直坚守教育岗位,把文化摆脱贫困的理念带进大山”分析可知,将文化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 兑现党的扶贫承诺。 由“女孩子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 比我幸福, 就足够了, 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分析可知,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提升了她们素质,使她们及后代更加幸福。 由“去山里家访,好多人家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这不收费” “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分析可知,免费的高中教育,让一些山里人圆了高中梦,让更多的山里人考上大学,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拯救了一代人,

47、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进行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

48、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备选句)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备选句)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 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

49、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备选句)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 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也就是说,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提出的这

50、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文艺报) 材料二: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是人类的 “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 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 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 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