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阅读专题古诗阅读专题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4.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
2、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 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5. 15.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6 6 分)分)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错误。第五、六句写诗人安心离去及对田翁的嘱托与祝福,并让田翁们不要挂念他。故选 C。 15. 【答案】这
3、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答出“艺术手法”“实写虚写” “情感”三点,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听那渠水汤汤,发出的阵阵声响正回荡在原野里,想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在祭祀时一定能摆上鸡猪等祭品,祭祀结束后你们可以好好享用一番了。 “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 “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这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表
4、达诗人的美好祝愿。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注】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 14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5、3 分)分) A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说明此次战争进展得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 B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C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 D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 1515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6、。(6 6 分)分) 1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 “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错误,这两句写行军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的浩大声势。故选 D。 15 【答案】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 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 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 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
7、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 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 以上四点,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起首两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说明此次战争进展得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直接抒发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 接着三四两句“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
8、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 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 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思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这是使用比兴手法。 然后看五到八句,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借景抒
9、情,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抒发边关将士的决心。 最后四句,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是用典抒情。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415 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被贬峰州, 渡湘江写于此时。 14.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3 分)分) A.吴乔在围炉诗话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诗的首句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B.杜甫春望中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第二句近似,可能由此句变化而出。 C.诗的第三句是整首诗的中心,起到点破诗题和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下三句皆由此句生发。 D.这首诗作于流放途中,作者看到江水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
11、方向流去,追思昔游,怀念京国。 15.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6 6 分)分)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赏析手法的能力。C.“起到点破诗题”错误。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 ,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也就是说,第三句没有点题,第四句才点题。 15.【答案】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湘江北流。 (答直抒胸臆和移情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
12、术特色的能力。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 ,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这是今与昔的对比,乐与哀的对比。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 ,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诗的
13、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 ,是整首诗的中心,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 ,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 ,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柳州,此诗作于诗人赴任柳州刺史途中。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飓
14、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扣题,表现“江行”所见:江上雾气弥漫,远处云水相接,黄茆漫山遍野。 “南去”点出船行方向,“望尽”表明视野开阔。 B颔联从变化的角度写景:雨后初晴,山腰里云气飘浮,深潭日照蒸气升腾,景象变幻莫测。 “添” “长”表现事物的动态。 C颈联直接描写艰险的自然环境,射工正阴险地窥伺诗人一行,飓风惊扰着诗人所乘舟船。其中“巧伺”“偏惊”暗用拟人修辞。 D这首诗中前三联写出了诗人岭南江行的忧惧,虚实结合,曲折地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和自己处境的险恶。 15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1
15、4C 15表现了诗人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清醒认识,但依然保持积极心态的心境。诗人不想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直接描写艰险的自然环境”说法有误。诗人行舟江上,想象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颈联是描写想象中的情景,而非实景,故不是直接描写艰险的自然环境。 故选 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含义。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 “华发”指花白的头发。 “流年”指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尾联大意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
16、,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 然后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手法体会作者心境。根据注释提示可知,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柳宗元进入今广西以后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作者因谗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继续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诗中先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 “蛟涎” “射工” “飓母”等意象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也是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险恶的政治环境。于是,诗人在尾联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诗人意识到未来艰难,也提到“华发” ,但意志并不消沉,情感并不低回,作者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之意。所以,尾
17、联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有所作为。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14 【考点:内容理解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
18、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15 【考点:诗歌意蕴鉴赏】本诗以梅喻人,请具体分析第二联的意蕴。 (6 分)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错误, “移栽不得根欲老, 回首上林颜色空” 不能移植入上林之苑, 其根欲老,深可叹惋;而更值得痛惜的是,上林苑中,此刻正缺少颜色美艳的奇花异木。尾联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移栽到上林苑,抒发了有志之士不得重用的感慨。故选 C。 15
19、“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颔联以比喻、拟人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把梅花拟人化,比作美人、志士。本句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写憔悴零落、无人欣赏的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士的同情,抒情较为含蓄委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蕴的能力。解答时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手法,阐释颔联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颔联以比喻来写此地梅花命运悲苦。美人、志士,既是拟物,也是将人的身世之感并入其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在草木蓬蒿间零落憔悴、 无人欣赏的梅花,表达了对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老死乡野的人才志士之士的同情。一方面国家需要杰出人才担负责任,
20、另一方面,却又有许多优秀人才闲置草野,老死蓬莱!此句借写独山梅花的不幸处境,讽咏当今统治者埋没人才。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小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 “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 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
21、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联用“闲坊” “古驿” “空堂” ,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鲍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饶新笋” “长旧围”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 ,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5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1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22、B.“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错误。应是“物是人非”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 “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直上,与我本不相干; “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写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故选 B。 15 【答案】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 ,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 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
23、难酬。 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被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通过分析诗句可知,首联写景叙事, “闲坊” “古驿”的荒僻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 颔联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紧承“仍归” ,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 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
24、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 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2022 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模拟预测卷 1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小题。 首秋轮台 岑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遭。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注】轮台:北庭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阴山:天山东段山脉。雪海:轮台北面浩瀚沙漠雪原。毳(cu)幕:毡帐
25、。 14 【考点:内容理解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阴山外异域遥远,沙漠雪原广阔无垠,这地理形势的描写衬托了轮台城孤悬一隅。 B夏日不闻蝉鸣,入秋便有雁飞,由此可以想见西域轮台一带气候苦寒、景象荒凉。 C风吹毡帐裹挟腥膻气,雨打毡墙浸湿着墙壁,景物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D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意象摄取多为边疆景物,境界宏大开阔,风格豪放飘逸。 15 【考点:思想感情鉴赏】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尾联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 分) 14.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风格豪放飘逸”错,此诗风格应该是
26、沉郁雄浑。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故选 D。 15 【答案】因离家万里、归去无期而思念家乡;因戍边多年、未建功业而心怀愧疚;因边塞苦寒荒凉而心生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的意思是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边地无事已经过去三年。为总结感叹。能看出来,岑参此时有些伤感,不知是对此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建功立业长叹息。 “轮台万里地”主要表明离家万里,不能回到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厚。 “无事历三年”是指在边地三年了,边塞苦寒荒凉,长期呆在这里,内心惆怅。而且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作者还没有建功立业,心怀愧疚。 【译文】 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轮台孤城位于雪海旁边。 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 秋雨时时打得毡墙潮湿,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 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边地无事已经过去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