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3 节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时作业 (时间:30 分钟) 强化点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及传导 1.(2019 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传导的方向是( ) A.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 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突触 D.树突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答案 A 2.(2019 广西南宁三中高二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产生是 Na向膜内流动的结果 B.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兴奋 C.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D.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
2、维上的传导过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答案 C 3.(2019 四川射洪中学高二开学考试)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 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均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 错误。 答案 C 4.(2019 陕西高二月考)下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主要发生的是 K外流 B.甲区与丙
3、区可能是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之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丁到乙 D.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解析 由于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不确定, 则丁和乙处的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不确定,C 错误。 答案 C 5.(2019 湖北孝感高中高二开学考试)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 M 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如图中曲线表示)、膜电位变化(如图中曲线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培养液 M 只有钠离子的浓度会发生变化 B.图中 A 点后,细胞膜内钠离子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 C.曲线的峰值大小与培养液 M 中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D.图中 C
4、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解析 实验过程中培养液 M 中除了 Na的浓度会发生变化,K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A 错误;图中 A 点后,Na开始内流,但是细胞膜内 Na的含量仍低于膜外,B 错误;曲线的峰值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所致,所以其大小与培养液M 中 Na的浓度有关,C 正确;图中 C 点时为动作电位,此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 错误。 答案 C 6.(2019 湖南株洲二中高二期末)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并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
5、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在 EF 段细胞内的 Na浓度高于细胞外 解析 神经纤维形成并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K的外流,A 错误;BC 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 错误;CD 段 K外流, 此时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大, 对 Na的通透性小, 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 C 正确; 不管在哪个阶段 Na浓度总是膜外高于膜内,D 错误。 答案 C 强化点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7.(2019 芒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传递的( ) A.突触 B.突触小体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答
6、案 A 8.(2019 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高低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答案 C 9.(2019 吉林高二期末)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突触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B.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C.神经递质作用的受体分布在突触后膜 D.突触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答案 C 10.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可能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
7、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答案 B 11.(2019 广西南宁三中高二开学考试)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BDNF(脑部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关系如图所示(示部分过程)。 BDNF 具有促进b(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应激能抑制 BDNF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B.BDNF 能促进突触后膜吸收更多的钾离子 C.b 物质与 AMPA 结合后,将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若向脑部注射抗 BDNF 的抗体,则突触间隙内 b 物质含量减少 解析 图中 a
8、 过程是基因的表达过程,运动应激能促进 BDNF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A 错误;由图可知,BDNF 具有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能促进突触后膜吸收更多的钠离子,B 错误;b 物质与 AMPA 结合后,将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 错误;若向脑部注射抗 BDNF 的抗体,抗体与 BDNF 结合,则不能促进突触前膜释放 b 物质,突触间隙中 b 物质减少,D 正确。 答案 D 强化点 3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2.(2019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模拟)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
9、抗抑郁药。 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是突触前膜 B.MAOID 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 M 结合后,将导致细胞 Y 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解析 由图可知,突触小泡与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A 正确;MAOID 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能分解而积累,B 正确;图中所示的神经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蛋白 M 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 M 结合后,突触后膜神经元细胞 Y 兴奋
10、, 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故膜内电位由负变正,D 错误。 答案 D 13.(2019 河南高三期末)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过低有关,下图为某些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部失活 B.三环类化合物和 MAO 酶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不相同 C.NE 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其上存在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可被 MAO 酶分解,也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A 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MAO 酶抑制剂可抑
11、制 MAO 酶的分解作用,使 NE 不被分解,而三环类化合物是抑制突触前膜对 NE 的回收,二者均能使突触间隙中 NE 的量增加,B 正确;NE 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C 错误;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其上存在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D 错误。 答案 B 14.(2019 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中)抑郁症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疾病,有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A)减少有关。NA 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如图表示相关作用机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NA 作为神经递质都是调节
12、生命活动的_, 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起Ca2内流从而_(填“促进”或“抑制”)NA的释放。 (3)分析图示可知, NA 释放后的去向有_、 _和被突触前膜再摄取。 (4)杂环类抗抑郁剂是抗抑郁的药物之一,据图分析杂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杂环类抗抑郁剂_。 解析 (1)NA 作为神经递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2)由图可知,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起 Ca2内流从而促进 NA 的释放;(3)分析图示可知,NA 释放后的去向有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被相应酶分解和被突触前膜再摄取等途径;(4)杂环类抗抑郁剂是抗抑郁的药物之一,据图分
13、析杂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杂环类抗抑郁剂抑制 NA 被突触前膜回收。 答案 (1)信息分子 (2)促进 (3)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被相应酶分解 (4)抑制 NA 被突触前膜回收 15.(2019 山西康杰中学高考模拟)可卡因最早是从古柯叶中提取出的一种纯化的麻药成分,可作强烈的天然中枢兴奋剂,下图为科学家在研究可卡因的上瘾机制后绘制的示意图,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突触前膜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属于_,多巴胺作用于_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 (2)图中显示吸毒者吸入的可卡因可与_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使多巴胺
14、在_的停留时间_,引起吸毒者突触后膜持续受到刺激,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3)长期吸食可卡因的人,其体内多巴胺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_,这种调节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食者必须持续吸入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从而对其产生依赖,停止吸食毒品后,吸毒者的一些正常生理活动将无法维持,这是毒瘾戒除困难的原因之一。 解析 (1)多巴胺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通过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属于神经递质。(2)根据图中信息,转运蛋白可将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回突触小体内,以减少突触间隙内的多巴胺,而可卡因与转运蛋白的结合阻止了一部分多巴胺的回收, 使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的停留时间延长。 (3)根据题目的描述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后出现“反馈调节”而变得不敏感, 可判断出,长期吸食可卡因的人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会减少。 答案 (1)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2)转运蛋白 突触间隙 延长 (3)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