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 9 月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 ,而提起“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 “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 ,也知道要“儒家治世,
2、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 资治通鉴 ,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 ,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
3、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 ,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 ,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
4、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带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祈“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 “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
5、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 ,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儒家、佛教、道教经典,而 “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B.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 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C. 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D. 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考虑历史、文字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的名著佳篇等。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
6、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B. 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 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D. 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不是天然形成
7、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C. 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D. 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答案】1. B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8、下列关于中国经典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关于“中国经典”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有人说到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 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 原文是“有人说” ,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B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9、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 “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身,用道教思想治心”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 ,由此可知应是“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 项, “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 项, “它们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错误,选项以
10、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并非全部。故选 D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
11、义所在”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只是说“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 C 项, “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 ,但并不是一定就能了解。D 项, “新经典才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从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错误, “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的”是“旧经典” 。 “继续发挥作用” “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故选 B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
12、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
13、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
14、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字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英 雄佛刘清明节前夕,爸爸给乡下的奶奶打电话,乡下的奶奶说
15、,今年就不用回来啦,有些事奶奶一个人就都办了。爸爸说,那怎么行呢,即便是我答应,虎子也不会答应啊。乡下的奶奶说,那你们就来吧,其实我也想虎子了。虎子不是别人,就是我。不算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回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和叔叔了。一想到乡下奶奶的小院,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我知道,那是我另一个意义上的家。回去那天的阳光很不错,春风已经把田野吹出了毛毛绿。老远,我就看见了站在村口的奶奶,我大喊一声,像一只脱了缰的小马驹,奔向奶奶的怀抱。乡下的奶奶流泪了,她喜悦的脸庞上堆满了皱纹。这样的时刻,无论是奶奶、爸爸,还是我,都是幸福的。乡下奶奶的院落不是很大,有一年下雨,西边的院墙还倒掉了,本来乡下的奶奶是
16、想等当兵的叔叔回家修砌的,可是叔叔没有等来,却等到了爸爸。那一次,爸爸很卖命,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一个人忙活了两天,虽然墙修砌得不是很好,可是爸爸却累虚脱了。乡下的奶奶说,你这又是何必呢?爸爸说,只有这样,我的心才能安慰一些。现在,爸爸修砌的那堵墙还好,上面爬满了干枯了的牵牛花的叶蔓,一株枣树探出墙外,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乡下奶奶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前几年,叔叔牺牲的时候,政府准备出资为乡下的奶奶翻盖一下老房子,却被奶奶拒绝了。奶奶说我这么大年纪了,房子还能用,没那个必要了,如果政府真的关心我的生活,那么就请你们把村里的小学修一修吧。村里的小学被重新翻盖了,学校是以叔叔的名字命名
17、的,我去过一次,还在学校的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来爸爸也想为乡下的奶奶盖一座新房子,可是奶奶依旧没答应。爸爸常常给乡下的奶奶买很多的东西,但那些东西,是吃的都被她分给了左邻右舍,如果是穿的,就捐赠出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再没有比乡下的奶奶更倔强的人了,但大家都无法改变她,只好改变自己。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说那时的叔叔爬墙上树,摸鱼捉鸟,无所不会。等长大了,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了,但心肠好,碰上邻居有什么帮忙的活儿,总是不惜体力,村里的人都很喜欢他。顺着乡下奶奶的目光,我能够看见那时的叔叔,他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威武的身影常常走
18、进我的梦中,让我流一梦的泪水。叔叔是个英雄,他死于一次探亲回家的路中,因为两个落水儿童,叔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叔叔的事迹感动了那个小城所有的市民,他破大家称为英雄。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自不必说。后来政府遵从乡下奶奶的意愿,把叔叔安葬在了老家,因为在那里,乡下的奶奶可以时常地去看一看儿子。我和爸爸这次回来的目的主要是给叔叙扫墓,其实即便我们不回来,乡下的奶奶还有那些乡亲也会把叔叔的墓地扫得干干净净的,但是爸爸说,心里不踏实。清明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中已经有了麦苗的味道。一路上,我们无语,爸爸一手扶了乡下奶奶的胳膊,每年他都是这样的姿态,这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一对母子。乡下的奶奶把爸爸买来的鲜花
19、一一摆放在叔叔的墓碑上。整个过程,她的表情肃穆、慈祥,没有一点悲伤。她说,儿子,你哥和你侄子又来看你了,你看看你侄子已经有你那么高了。爸爸说,给你叔鞠个躬吧,我点点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透过水泥地,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叔敏的生命,正一点点传输到我的身体中。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明白了,乡下的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权叔也不是我的亲叔叔,可是自从叔叔救了我,我们就成了一家人。(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的是清明节下乡祭扫的事,多处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B.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
20、物,如对“叔叔”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他人的评价。C. 修砌院墙时, “他拦住了所有想帮奶奶修墙的乡亲们” ,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爸爸”因歉疚而急欲补偿的心理。D. “叔叔”舍身救人, “爸爸”知恩图报,待“奶奶”如亲人,这都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真诚相助的可贵精神。5. 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B 5. 便于叙事,可借“奶奶”之口讲述“叔叔”生前的情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探寻“英雄”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 “奶奶”面对不幸,坚韧而有大爱,也是英雄。【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21、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小说善于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人物,如对叔叔 这一人物的塑造,既有外貌、动作等的描写 ”错误,从小说中来看, “叔叔”没有出场,是通过“乡下奶奶”的讲述让“我”认识了“叔叔” ,如“我没有看到过生前的叔叔,乡下的奶奶常常向我描述叔叔小时候的样子” ,可见对叔叔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故选 B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
22、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标题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过题干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向,如本题“小说以英雄为题,为何却用人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生要从两个层面理解: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 ,这样写和“英雄”的标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分析中要紧扣“乡下奶奶”作为小说人物的重要作用,谈其与“英雄”的标题之间的关联。要分析人物的作用,先要对人物在小说中的身份定位,要有全面的认知, “乡下奶奶”作为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文中有三重身份:作为讲述人的身份,从叙事的层面,便于交代叔叔生前的情况,让我们对英雄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作为烘托“叔叔”这一
23、形象的次要人物, “乡下的奶奶”质朴、善良、坚韧、有大爱的性格从侧面烘托了叔叔的形象,揭示了叔叔成为英雄的原因;同时“乡下的奶奶”又是小说着力表现的一个主要人物,面对不幸,她坚强、隐忍,有大爱,也是小说要着力刻画的英雄。借此,我们可以以“乡下奶奶”为切入点,发掘出“英雄”作为标题的多重意蕴,但发掘标题的意蕴,探索标题的内涵,还要立足作者和读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读者有何作用,主要是形成一种反差,小说以“英雄”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乡下的奶奶” ,这就引发读者的思考。【点睛】解答标题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
24、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个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林俊,字
25、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放,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
26、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荨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昊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工部尚书,改刑部。会署月经筵搬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荻,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
27、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B.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追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C.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D.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惜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28、一项是( )A. 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B. 镇抚司,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置,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 ,经过司法机构审理,直接向皇帝负责。C. 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多次抑制宁工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B. 林俊心
29、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C. 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D. 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政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极力向皇上谏诤。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2)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答案】6. D 7. B 8. B 9. (1)新昌
30、百姓王武做了贼盗,巡抚韩邦问不能平定,林俊亲自走入王武的巢穴,王武请求为他效力, (林俊)擒拿了所有盗贼。(2)林俊因为年长而有德行,被皇上从乡下起用上来,他坚持正道,不避嫌疑,屡次受到阻挠后,就上书请求退休。【解析】【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 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 加凿井毁寺,逐惜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 ,这段话是说
31、“御史俞缁临阵脱逃躲避敌人,佥事吴景战死,俞缁感到惭愧,想推罪给林俊,就弹劾林俊多次上报斩敌之功,反贼到底还是没被消灭,加上林俊开凿水井,拆毁寺庙,赶出僧人,迫使僧人都做了贼,于是林俊前后几次受到严厉批评”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御史” “俞缁” “贼” “佥事吴景” “缁” “俊”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走”意思是“逃跑” ,和“避贼”是连动,都以“御史俞缁”为主语,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AB 两项;“惭”的主语是“缁” , “殁”意思是“死” ,其主语是“佥事吴景” ,故应在“殁”后断开,这就排除 C 项,故选 D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
32、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 “镇抚司,经过司法机构审理”错误,应是“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审理” 。故选 B 项。【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林俊
33、上书力争,都得到了解决”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 “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 ,意思是“他奏请按照宁王、襄王府的旧例,一切减省,不使用琉璃砖瓦和白玉雕栏,并请将此定为条例,皇帝没有听从” 。故选 B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为盗” ,做了盗贼, “为”意思是“做” ,是动词;“靖” ,平定;“身” ,亲自;“自效”补主语“林俊” , “
34、效” ,效力;“悉” ,全部,所有。第二句中, “以” ,因为;“耆德” ,年长而有德性;“起” ,起用,句中包含被动,可译为“被起用” ,且“起”后省略介词“于” ;“持正” ,坚持正道;“见格” ,被阻挠, “见” ,表被动, “格” ,阻挠;“致仕” ,退休。【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
35、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
36、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
37、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林俊,字待用,福建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
38、林俊担任刑部主事,升任员外郎,为人耿直,上书请求斩首妖僧继晓,并问罪有权势的太监梁芳,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监狱中审讯。太监怀恩极力营救他,林俊才被贬为姚州判官。不久因为正月初一发生星变,皇帝省悟过来,恢复了林俊的官职。林俊调任湖广,因为雨雪灾异上书评议时政得失,又说德安、安陆修建王府工程浩大,耗费大量钱财,百姓受不了征派,他奏请按照宁王、襄王府的旧例,一切减省,不使用琉璃砖瓦和白玉雕栏,并请将此定为条例,皇帝没有听从。新昌百姓王武做了贼盗,巡抚韩邦问不能平定,林俊亲自进入王武的巢穴,王武请求为他效力,林俊擒拿了所有贼党。王府征收岁禄,都向百姓多增收一倍,因为林俊说了话才大大削减了数额。宁王宸濠贪
39、婪、横暴,林俊屡次抑制他。宁王请求把王府换成琉璃瓦,林俊说应该保持原样,宁王发怒,探察他的过错,没找到。适逢林俊因皇上生日巡查部属,于是宁王弹劾他,林俊被停发了三个月的俸禄。不久母亲去世,林俊就回乡守丧。正德四年起用担任四川巡抚,眉州人刘烈发起叛乱,失败后逃走了,林俊张榜绘像缉捕,没能抓到。恰好这时保宁的反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跟着起来,气焰更加猖狂,转攻巴州。林俊在华垄突然撞上了他们,就乘坐轿子独自到他们营前,给他们讲解利害关系,反贼听后就围着他下拜,约定时间投降。大雨连绵误了日期,他们又叛走,打下了通江。林俊在龙滩河打败了他们,又派遣知府张敏等人追击,在门镇子打败他们,捉住了廖惠,本恕、
40、廷瑞被永顺的土著百姓彭世麟捉住。捷报传到朝廷后,皇帝用加盖玉玺的诏书奖励了林俊。御史俞缁临阵脱逃躲避敌人,佥事吴景战死,俞缁感到惭愧,想推罪给林俊,就弹劾林俊多次上报斩敌之功,反贼到底还是没被消灭,加上林俊开凿水井,拆毁寺庙,赶出僧人,迫使僧人都做了贼,于是林俊前后几次受到严厉批评。世宗即位,起用担任工部尚书,改任刑部。正赶上暑天,经筵停止日讲,林俊拿祖宗勤学的故事来劝谏皇帝,几次劝说皇帝亲近大臣,勤于研究儒学,明辨异端,节约财用。朝廷有大事,林俊一定从容谈论,朝堂内外都想一睹他的风采。太监崔文的家人李阳凤向匠师宋钰索取贿赂不成,怂恿崔文差点把宋钰打死,崔文被关在刑部狱中尚未定案,而圣旨要刑部
41、把他移交镇抚司。林俊留下不肯移交,极力向皇上谏诤,皇上没有采纳。林俊因为年长而有德行,被皇上从乡下起用上来,他坚持正道,不避嫌疑,屡次受到阻挠后,就上书请求退休。第二年,林俊病死,终年七十六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 )A. 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B. 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
42、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C. 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D. 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E. 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11.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答案】10. BD 11. 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寓含高风亮节(高洁)之意。烘托出一个孤傲高洁的诗人形象。【解析】【10 题详解】试
43、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 项, “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中“正面”一说错误,诗中是写 “小园”的可爱,而“山光窥短墙”却是借助“山光”的情态来衬托,本
44、应是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看见墙外的山光,此处却好像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伺这小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小园景物的魅力,应该是“侧面描写” 。D 项, “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错误, “宜小立”表现虽然寒冷但作者喜欢小园美景依然不愿离去的不舍情怀。故选 BD 两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这是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后两联中的景物来赏析人物的形象。首先看诗歌后两联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分析这些景物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45、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这两联中主要写了“幽竹” “寒花” “新月”“新霜”等景物,幽竹寒花(菊花) ,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两联以物喻人,竹、菊之风骨,月、霜之高洁衬托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高贵人格。【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
46、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刘琨:晋朝人,少怀壮志,与祖逖相互激励,常常闻鸡鸣而起来舞剑。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起笔即交
47、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照应了标题。B. 颌联对仗工整,写景壮丽。写湘江沿岸,木芙蓉铺天盖地,丛生的薜荔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C. 诗人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生长在淮北的枳相像,所以说:“相思不堪悲橘柚。 ”D. “王孙”代指自己出身高贵,然而流落异乡,连身份单微的渔人都对自己不闻不问,失意之感油然而生。E. 诗歌运用用典、比喻、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来表达情感,情感由悲愤到雄壮的变化极易打动人心。【答案】DE【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48、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 项, “王孙 代指自己出身高贵,然而流落异乡,连身份单微的渔人都对自己不闻不问,失意之感油然而生”错误, “王孙”有“贵族子弟”的意思,也指“游人、隐居的人”。此处指“游子”,即作者自己。且从诗中来看,诗人失意不是因为渔夫的
49、冷漠,而是因为怀才不遇,诗歌的注释中交代诗人“少怀壮志” ,而诗中说“乡思不堪悲橘柚” ,橘树生长于南方,一旦移植到北方栽种,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结出的果实味道就会有所不同。眼下又是橘柚成熟的季节,湘江两岸必定是金黄一片、硕果累累。诗人见此情景,对于橘树的适得其所,不禁心向往之。相形之下,自己滞留此地,已是身不由己,再加上生不逢时、有志难骋的遭遇,不觉更加凄苦、悲凉。于是,只能将满腹辛酸化为一声“旅游谁肯重王孙”的呼喊。由此可知,诗人的失意是因为怀才不遇。 E 项, “情感由悲愤到雄壮的变化”错误,从诗中来看,感情变化是由雄壮到悲愤。故选 DE 两项。(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1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_”两句描写了池潭上的树木和藤蔓,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开篇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然后用“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