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审美教育论_完整正式笔记

上传人:邂*** 文档编号:196504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_审美教育论_完整正式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章_审美教育论_完整正式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章_审美教育论_完整正式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审美教育论 完整笔记 第一节 美育思想源流 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一)根据朝代梳理美育思想 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舜时代 以乐感化,如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 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 3.乐记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 4.先秦儒家,审美活动的目的,则多指实现以下两种和谐:一为天人关系的和谐;一为人际 关系的和谐。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毛诗序-风以动之-作品对人的感化如同风的 吹动,潜移默化。 5.建安时间,徐幹中论艺纪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这时的美育仍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和德育不可分割

2、,由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 6.魏晋时期:审美开始摆脱礼法的束缚,直接发现了山水之美,欣赏人的个性之美,美育不 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美育逐渐与道德教化有了不同的内涵和领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宋代:朱熹: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朱熹“消融查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的过程。这种说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8.明清时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小说、戏曲论著中。 金圣叹要求读者能够“见文观心”-小说 李渔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9.近代,由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

3、1年在哲学总论),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 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其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 育”。 (二)近代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的美育观【简答】 1.蔡元培:也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但同时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 情。“以美育代宗教”美育自由,宗教强制; 美育进步,宗教保守; 美育普及,宗教 有界。 2.梁启超: 梁启超: 首先,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这趣味对人的感发和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强制教育。 其次,有时将美育称之为情感教育,强调其动之以情的特性。 最后,美育是通过情感是感化别人,如

4、同春风化雨,滋润人们的心田。 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 3.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 强化了美育的情感感化功能; 把它作为智育和德育的工具,显示出美育以情感为动力的感性特征的魅力。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柏拉图: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者。“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重视 音乐教育,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来看待。 补:柏拉图的美育思想【简答】 首先,通过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其次,艺术作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最后,柏拉图很重视音乐教育。 2.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审美功能 与

5、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统一。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个特性:真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艺术要具有魅力,并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把美育看作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真实性:艺术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 形象性:艺术的表现要具体可感 情感性:艺术要有魅力,能够以情动人 4.中世纪:美育被纳入宗教的范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是普罗提诺。 5.席勒:1795年发表美育书简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 现。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美育的独特 目的:促进鉴赏力。 补: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简答】

6、第一,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 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第二,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第三,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 务。认为美育教育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 的。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 1.有关美育的三种历史观点(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皆有误区) (1)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是由于在人类文明 的初期,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由于在古代,学

7、科尚未分化清。 (2)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物质与意识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 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审美情感 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3)美育是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区别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意识和物质对立的思维特点。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以 至遮蔽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3.确定美育的内涵

8、应该遵循的三原则 【简答】 (1)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2)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3)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4.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与区别: (1)联系: 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 展 (2)区别: 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具有即兴性和偶发 性;而审美教育则是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有计划,有步骤。 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二因素构成;审美教育则由施

9、 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因素构成。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 一、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简答】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来陶冶人的精神, 转移人的气质,是美育最显著的特点 .潜移默化: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如春风化雨般的逐渐沁入人的心灵,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 活。 .能动性 :主体在美育中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 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二、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 【简答】 美育主要是

10、“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 1儒家: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2道家: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圣处为之事,不之教”。庄,追求个体与宇宙合,灵的自由境界和对 的解放与超越。 3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自我领悟。 追求“自己感化自己”。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 片刻中看到永恒,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的最高境 界。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功能 【简答】 1.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 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同时,美

11、育又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2.化性起伪: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 指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 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简答】 1.德育带有强制性的外在影响,美育的方式是动于内,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 2.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 三、怡情养性与以道制欲的关系 【简答】 1.美育本来是通过适应人的感性要求和欲望的方式去感动人的。 2.但人的感性欲望本来是自然的,无节制的,一味的放纵,让人沉湎其中,会影响人的生理 健康,也会违反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能体现出和谐的原则。 3.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第六章重点大题 第一节 1. 梁启超美育观 2.柏拉图美育思想 3.席勒美育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节 1.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 1.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 1.美育的功能 2.儒释道化育 3.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4.怡情养性与以道制欲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 成人/电大/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