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07:咏物诗(含答案)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5612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07:咏物诗(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07:咏物诗(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07:咏物诗(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07:咏物诗(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年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训练07:咏物诗(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专题 7 咏物诗咏物诗 【考点分析】【考点分析】 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 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 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 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 情趣。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 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 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 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2、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咏物诗的咏物诗的特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声音、形态、色泽、所处 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 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上或发其 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表现手法上常用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 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描写方法上,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 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诗的五种类型。咏物诗的五种类型。 描摹情态类: 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 从而抒发作者对物

3、象的喜爱之情的咏物诗。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再如苏轼海 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 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表现诗 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 托物言志类: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 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的咏物诗。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 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

4、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 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 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咏物抒怀类: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 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初唐诗人虞世南,曾 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的前 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 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 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

5、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 自己“德高”的缘故。 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 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耕田千亩实千箱, 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 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 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 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 无 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托物言

6、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 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 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实写作者是想通 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 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 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以下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以下三三个角度个角度: 其一,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 即不离

7、”, 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不滞于物) , 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 (曲尽其妙) 。 如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 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其二,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 感情。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 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 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

8、宾 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 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 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 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 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其三,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分析托物言志的技巧, 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 比喻、 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9、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 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其中“清白”二字, 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 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 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 陆龟蒙白莲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典型题析】【典型题析】 一、如何鉴赏咏物诗。一、如何鉴赏咏物诗。 首先,“读清”全诗。其

10、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 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联系诗人自身经 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 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最后,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二、二、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

11、;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 想等剖析所托之情。其次找准答题模式: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表现手法:所 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最后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三、三、赏析古诗炼字赏析古诗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 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 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四、理解诗歌主旨。理解诗歌主旨。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

12、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 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 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 的和意图。 【优选例题】【优选例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1- -4 4 题。题。 归雁 (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 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 ,愁寂故山薇。 【注】杜甫晚年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带时,写下此诗。瞻:往前看。浪语:妄说。故 山:喻家乡。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

13、联开篇点题,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与范仲淹“衡阳雁去”四字 意思相同。 B颔联和颈联描写归雁一双双,一只只往北飞去,很少栖息,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 情。 C尾联说大雁传书原来是一句空话,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问问家乡薇草采了没有,表现了诗 人对家乡农事的关心。 D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雁及人,伤感自己年迈力衰,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 负。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作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

14、,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衷情。 E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3.从内容上看,归雁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4. 细读,说说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二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5 5- -7 7 题。题。 【甲】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乙】早梅(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林和靖,即林道,以种梅养鹤

15、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 5. 甲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 6.赏析乙诗“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一句的表达效果。 7.两首诗都写“梅花” ,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三、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 8 8- -9 9 题。题。 窘况为许衡州 赋 郑燮 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縫好苍苔。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塾师 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塾师:指郑燮。 8.联系郑燮人生经历,说说诗中“竹”“梅”“菊”等意象有何作用? 9.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四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1010- -1111 题。题。 绝句 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注释】 :灶户,指旧时以煮盐(煎盐)为业的人(即盐民) 。 10.分析首句中诗人写“低草房”与“六月” ,有哪几个作用? 11.说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五、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 1212- -1414 题题。 【甲】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 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泗水,水名, 在今山东省泗

17、水县,春秋时孔子曾在此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乙】春日【乙】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注】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濂溪老:即周敦颐 ,晚年定居于 庐山, 世称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2.对甲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句,点明了天气是“胜日”,地点是“泗水滨”,事情是“寻芳”。后三句都 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因

18、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 红的特征的道理。 C细究朱熹其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见诗中的“泗水”应暗指孔门,因此所谓“寻访”即 是指求圣人之道。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和 美好景致的春风。 13.简要赏析乙诗颈联中“逆” “私”二字的妙处。 14. 两首诗歌题目都为春日 。请分析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5- -1717 题。题。 雪 唐杜苟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 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9、。 【注释】岐:同“歧”。 15.赏析首联中“寒”字的妙处? 16. 请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前三联不见“雪”字,却处处写“雪”? 17. 试分析尾联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七、七、诗词阅读。完成诗词阅读。完成 1818- -1919 题。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 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陂:池。这里指 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8.请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9.“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表

20、达了什么情感? 八、八、诗词阅读。完成诗词阅读。完成 2020- -2121 题。题。 【甲】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乙】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 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20.试析甲诗首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1.结合诗句,说说甲乙两首诗各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21、情感?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九、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2222- -2323 题。题。 【甲】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乙】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2.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3.甲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 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2424- -2525 题。题。 【甲】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

22、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乙】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24.甲乙两诗都着一“望”字,它们所起作用有何不同? 25.甲乙两诗都写到了“山”,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十一、下面是徐祯卿的一首诗,读后回答十一、下面是徐祯卿的一首诗,读后回答 2626- -2727 题。题。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26.有人说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27.尾句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

23、长征”?说说你的理解。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2828- -2929 题。题。 牡丹(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注释】占断:独占。破:超出、胜过。 28.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爱牡丹的两个原因。 29.诗人写牡丹为什么要联系洛川神女?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1.B 2. BD,B 项,颔联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D 项“系书”是虚写,不是实景。 3.羁旅怀乡诗(咏物诗);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4.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

24、,表达了诗 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二、5. 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6.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 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 承上联, 继续抒写早梅的原因。 用“疑”“畏” 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7.不同。甲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 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乙诗描绘梅花 “故早发”“不疑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

25、甘落后的精神品 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参考译文】:甲诗,高洁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蚀,甘心淡泊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 只因错误地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乙诗,早梅梅花早先开放,是因为它要迎接春天的来临。尽管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但它还是傲 然独立,毫不畏惧。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众花之后,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然,再没有人会 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三、8.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境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9.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四、10.“低草房”写出盐民劳动的地点, “六月”写出盐民劳动的时间。这样写,揭示了盐民 劳动的艰

26、苦环境。 11.示例一: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盐民的劳动更为艰苦,也表现了诗人对盐民的同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态的描述,是背景,后两句则是动态的展现,是人物 特写,一层推进一层,活生生地表现了盐民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熬煎。 五、12B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 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所以,B 项“说明春天之所以很容易辨认,是 因为春天具有焕然一新的面容和万紫千红的特征的道理”来解释是哲理诗的原因是错误的。 13. 逆”是迎接的意思, “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 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

27、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4. 甲诗的情感是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 实则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 愿望。 乙诗一是伤春之情。 一是忧国之情。 盛春已经过去了, 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 盛景不再, 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六、15.一个“寒”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对 贫穷百姓的同情。 16.“窗明”是由于雪的映衬,“不见飞禽影”暗写雪大,“折竹声”暗写雪重,“巢穴”多 相似、“路岐”一般平,暗写厚雪覆盖。 17.社会现实:贫富悬殊。 分析:同一朝代,有钱之人裹袍(屋内)喊着

28、冷,贫困樵夫赤脚 (担柴)雪中行。 (意思对即可) 七、18.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 意。 19.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 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 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或者是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 (或者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 八、20.“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1.甲诗对比、衬托的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

29、,在热闹非凡的 乐游苑的舞筵上, 与舞女翩翩起舞; 后两句写秋日之柳, 清秋斜阳, 秋蝉哀鸣, 何等萧条凄凉。 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 的悲凉心境。乙诗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 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九、22.傍晚 西风 23.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 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 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0、。 十、24.甲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 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乙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 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急切期待。 25.不同。甲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 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乙诗曰“尖山似剑铓”,表达的是在草木 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 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十一、26.示例: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 渲染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第二联用一个“独”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感伤之情。 27.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漂泊他乡的 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十二、28.牡丹盛开之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牡丹盛开之时的娇媚姿态胜过灿烂的朝霞。 29.将牡丹与传说中的洛川神女类比, 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 千娇百媚, 胜过灿烂的朝霞。 诗人以洛神喻牡丹,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其诗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