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文言文 断句-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92225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 文言文 断句-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11 文言文 断句-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11 文言文 断句-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11 文言文 断句-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11 文言文 断句-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必考内容提分秘籍(教师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考点穿透】【考点穿透】 文言文断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凡是考查文言文的中考试卷,大都会直接考查文言文断句。古书一 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 “离经, 断句绝也。 ”也就是给古书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是在充分阅读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断句的基本方法是: 第一,第一,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 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

2、 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白 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 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 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 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与元稹书 ) ,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 庐山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 选的是庐山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 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

3、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 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 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第二,循序渐进,先易后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 分。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第一段原文: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 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 峰腋寺,作为草堂。 ”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遗爱寺”、 “又甲

4、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 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 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第三,借助特征,巧妙断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 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 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 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特殊 词语服

5、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 )“哉”后叹(! ) ,“盖”、“夫”大多在句首,“于”、 “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边加圆圈(。 ) ,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 )酌情看。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 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但是上述文段中的“曰”是“叫做”的意思, 所以不断,即使断句也只能是前面断句。又如“福之为祸祸之为福”,“之”是无意义的助词,作用是放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时绝对不能断开。 第四,第四,注意句式,辅助断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

6、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 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 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语句的前后呼应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甲天下山”和“又甲庐 山”,断开了一处就能知道另一处。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 句, “胜绝”是谓语, 一般不带宾语, 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若远行客过故乡”句, “过” 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远行客”是其主语(不可能是“白乐天”) ,所以整句“若远行客过故乡” 只能是“白乐天恋恋不能去”的状语,此句中间不能断开

7、。 【真题精讲】【真题精讲】 一、 (2018江西)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 8-11 题。(12 分)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 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 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 贫,羨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 “当今诸侯 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 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 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 归之,适于他国,

8、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既反 ,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 施氏。施氏曰: “凡得 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 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 容。曰: “吾知 之矣,子勿重言。 ” (节选自列子说符 ) 【注】干:这里是劝说的意思。官:酷刑的一种。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让:责问, 责备。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羨/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

9、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句义就能正确朗读。B 项, “孟氏之一子之秦” ,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家的一个儿子去秦国” ;再从结构上看, “孟氏之一子”是主 语, “之秦”为谓语。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孟氏之一子/之秦” ,主谓划分。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 分) (1)抚( ) (2)反( ) (3)愠( ) 【答案】(1)安抚,抚慰 (2)通“返” ,返回 (3)生气,发怒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1)从“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句义来看, “抚”是“安抚” “抚慰”之义; (2) “反”是个通假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返回”之义; (3)

10、 “愠”与“人不知 而不愠”中的“愠”相同,是“生气” “发怒”之义。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 分) (1)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2)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答案】(1)他的(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兵法劝说卫侯。(2)现在放弃的,以后也许会用到。 11.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答案】天下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处理事情要随机应变。他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盲目照搬。做事应 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劝说他人时要了解对方的需要。 【解析】本题谈选文蕴含的道理,考查理解材料主旨的能力。从施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看, (1)他们能 把握时机,抓住机会,所以成功。 (2)他们了

11、解对方的需要,分别抓住齐侯和楚王的所需,因此上位。 (3) 他们没有明确指导孟家的两个儿子,导致失败,这说明指导意见要有针对性。从孟家儿子的做法和经历来 看, (1)他们机械照搬施家的经验,没有灵活变通,因此失败。 (2)孟家儿子的失败不仅在于照搬经验, 也是不懂随机应变。解答此题,至少要写出三点不同的道理或启发。 【参考译文】来源:学科网 鲁国的施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喜好学问,一个儿子喜好兵法。喜好学问的用他的学术劝说齐国的 国王,齐王录用了他,让他做儿子们的师傅;喜好兵法的去了楚国,凭他的兵法战术劝说楚国国王,楚王 欣赏他,让他当了军正。他们的俸禄使得家庭富裕,他们的爵位使得亲人都很荣耀

12、。施家的邻居孟氏,同 样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学业也相同,但是却因贫穷而困窘,羡慕施家富有,因此前往请教升职的办法。施 家的两个儿子将自己的实情告诉了孟家。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用自己的学问劝说秦王,秦王说: “当 今各诸侯国都是兵力相争,重视的是军队和粮草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灭亡的办法。 ” 于是将他施以宫刑才放走。另一个儿子前往卫国,用自己所学的兵法劝说于卫国国王,卫国国王说: “我是 弱小的国家,在那些大国的威慑操控之下求存。大国我服从听命于它,小国我安抚他们,这才是求得安稳 的办法。如果凭借武力权术,灭亡马上临头了。如果你这样完好地走了,投奔到大国的话,将会给我造成

13、的祸患不小啊。 ”于是将他施以刖刑后遣还鲁国。他们回家之后,孟家父子捶胸顿足地责怪施家。施家的人 说了: “凡事顺时者昌,失去时机就失败。你们的学业和我们相同,但是使用的方法和我们不同,是你们没 有掌握住时机啊,不是学业的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没有永远是正确的,天下的事情没有永远是错的。先 前所用的,今天可能就要废弃了;现在废弃的,今后或许又要用它了。这有用和没用,不能确定谁对谁错。 孟家父子豁然明白不再生气了,说道: “我知道了,您不要再说了。 ” 二、 (2018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14 分)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

14、言,斯故君臣合契 ,古来 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 下钳口 ,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 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 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 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 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 2016 年版,有刪改) 注合契

15、: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钳口:闭口不言。可:岂,哪。福祚(zu) :福禄, 福分。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 分) 若主纳纳 忠谏( ) 寻亦诛诛 死( )无为后后 所嗤( ) 以以 匹夫比之( ) 【答案】接受 被杀 后人 凭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课外文言词语解释一方面可以与我们学过的课文进行联系对比, 寻找合适的释义,如第(1)题可以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纳”应为“采纳,接受”之意;第(4) 题“以”可以联系曹刿论战中的“何以战”, “以”应为“凭借”之意。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

16、平 常的积累,同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释义。如第(2)题中“诛死”根据经验可知“诛”有“杀死”“讨伐” 等义,联系上文“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遂至灭亡”及此处的“亦”即可确认,隋亡,虞世基 等人也无法独活,因此“诛”在此处应与“死”同义,作动词杀死讲,此处引申为被杀;第(3)题“无为 后所嗤”联系上下文可知该句意为“不要为后人所嗤笑”,因此“后”应解释为“后人”。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答案】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可以大致理解意思为“我总是将这件事

17、作 为借鉴警诫,经常害怕自己做得不够,被人所嗤笑”,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2 分) 译文: 此亦帝王深耻也。(2 分) 译文: 【答案】(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 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10.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4 分) 译文: 【答案】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解析】由第一段“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可得出君主应该接受忠言,虚心 纳谏;臣子

18、应该直言进谏;由第二段“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为善者福祚延 长”可得出君主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君臣本应共同安定天下,安危与共。如果君主能接受(臣民)忠诚的 谏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如果君主自身贤明, 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国家不危难灭亡,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单独保全 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终于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隋朝灭 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久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不能

19、被 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 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肆意骄奢淫逸,喜欢施行刑罚, 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施行仁政可以延长国运,施行暴政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 说桀、纣虽为帝王,(但是)即便与平民作比,平民也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颜回和闵虽是平民,但与帝 王作比,帝王也以此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 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 三、 (2018甘肃白银)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0-22 题。(6 分

20、)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 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 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20解释加点词语(2 分) (1)欧阳晔治 鄂州 (2)狱 久不决 【答案】(1)治理,管理。 (2)案件。 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独留一人于 庭 负者歌于 途 B.出其桎梏而 饮食 出淤泥而 不染 C.自临其 狱 其 如土石何 D.皆以 右手持匕 不以 物喜 【答案】A 【解析】本题

21、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解答本题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推测和比较其 含义。A 项,都是“在” ;B 项,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C 项,代词,译为“这” /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D 项,动词,用/介词,因。 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 分) 公曰杀人者汝也! 【答案】公曰/杀人者/汝也! 【参考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时,有州里百姓因为争夺船只互相殴打致死的,案子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 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食物。吃完后,全慰问(一 遍)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

22、,留下的人惶恐不安而四处望。欧阳晔说: “杀人的是你! ”这个 人不承认, (欧阳晔)说: “我观察吃饭的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如今被杀的人伤在右边 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哭着认罪。 四、 (2018广东)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 “伯仁,以百口累卿! ”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 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 “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 。 导不答。又曰: “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 “若不尔,正当诛尔” 。导又

23、无言。导后科检中 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 ,有删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敦之举 兵也/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B直 入不顾/直 截了当 C顗不与 言/客从外来,与 坐谈 D南北之望 /望 尘莫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课外文言词语的解释,一方面可以与我们学过的课文进行联系, 寻找合适的释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平常的积累,同时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释义。A 项, “敦之举兵 也”的“举”为“发动”的意思,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为“被选拔、任用”的意思;B 项, “直入 不顾”

24、的“直”为“直接、径直”的意思, “直截了当”的“直”为“直爽、直截”的意思;C 项, “顗不与 言”和“与坐谈”的“与”均为“和”的意思;D 项, “南北之望”的“望”应为“有名望的人”的意思, “望尘莫及”的“望”应为“向远处看”的意思。故选 C。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 分) 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 【答案】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可以大致理解意思为“周伯仁见到皇帝, 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极力替他申辩冤屈并予以救助,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25、 11.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 分) 答: 来源:Zxxk.Com 【答案】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 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 【参考译文】 当初,王敦起兵作乱,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到宫殿门前请罪。恰好周 顗正要进宫,王导叫住周顗说: “伯仁(周顗的字) ,我们家这几百口人的性命就全靠你了! ”周顗径直走进 去,没有回头。周顗见到皇帝后,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极力替他申辩冤屈并予以救助,皇帝采纳了他 的意见。等到他出来,王导仍然跪在宫门口,又喊周顗,周顗没有和他说话。出宫

26、后,周顗又上书朝廷, 坚持说王导不可杀,言辞极其恳切。王敦重新得志之后,问王导: “周顗、戴若思是南北有名望的人,应该 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 ”王导不回答。王敦又说: “如果不做三 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又不回答。王敦说: “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 ” 王导还是没有说话。后来王导在查检中书省文件时,看到周顗上表救自己,殷勤备至。王导拿着奏折痛哭 流涕,悲伤到不能克制自己。 五、 (2018湖北黄石)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 9-12 题。(共 12 分) 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 文,颖

27、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 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 有日矣。道济谓曰: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 苦如此?”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岁 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 去职,赋归去来 。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

28、辄设。渊明若先醉,便 语 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有删改) 注:偃卧瘠馁:卧床挨饿。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2 分) A博学善属 文(属:写) B州召主簿不就 (就:赴任) C以为 彭泽令(以为:认为) D便语 客(语:告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以为:让.担任。 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A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贤者处

29、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页是()(2 分)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答案】D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于来拜访的人, 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待他们, “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属于无中生有。 12把文中

30、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3 分,共 6 分)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译文: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译文: 【答案】 (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 (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 【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 ,字元亮,有时说云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 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父母年纪已大、家境贫穷,只好出仕担任了州里的祭酒这一官职。 (后来)不能忍受作为官吏 而不得不遵守的一些规则,没多久就自行请辞了。州里征

31、召他做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 积劳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 “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 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身处开明盛世,为什么这样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 “我怎敢充当 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退回了。 后来出仕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 “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做官用来筹备 隐居的资本,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 陶渊明说: “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

32、 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陶渊明不懂音律,但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凡是来拜访 的人,不分贵贱,往往设酒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 “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 ” 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六、 (2018四川宜宾)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 (2 分) A河曲智叟亡 以应 今亡 亦死 B同舍生皆被 绮绣 将军身被 坚执锐 C闻 寡人之耳者 吾从北方闻 子为梯 D亲 贤臣,远小人 亲 旧知其如此 【答案】B 9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 (2 分) A皆以美于 徐公 所欲有甚于 生者 B因以

33、 为号焉 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C年且 九十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乃 不知有汉 乃 悟前狼假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均为“比” ;B 前为“把” ,后为“因为” ;C 前为“将近” ,后为“况且” ;D 前为“竟然” ,后为“才” 。 10下列断句不准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C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答案】C 【实战演练】【实战演练】 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35、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语句,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朗读节奏。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本句主语为“予”,谓语为“尝求”, 宾语为“古仁人之心”,故正确的朗读停顿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故选 D。 2.下列说法有误

36、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 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 美的秋天夜景。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 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答案】C 3.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

37、和第三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 B.选文语言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既简洁凝练,又流利畅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选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在一起,于起承转合之间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 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豁达乐观 的胸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 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政治抱负。故 C 项中“

38、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表述错误。故选 C。学科#网 4.下列诗句与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句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主旨。岳阳楼记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 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僵

39、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的是陆游的爱国情怀;“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故选 A。 二、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完成 15 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 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 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 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

40、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徐公来, 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曰: “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 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 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 能谤讥 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

41、下赏。 ” 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 欲言, 无可进者。 燕、 赵、 韩、 魏闻之,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 (1)吾 妻 之 美 我 者 (2)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 王 【答案】 (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徐公何能及 君也? 及:_。 (2)孰 视之, 自以为不如。 孰:_。 (3)吾妻之美我者,私 我也; 私:_。 (4) 由此观之, 王之蔽 甚矣。 蔽:_。 【答案】 (1)及:比得上 (2)孰:同“熟” ,仔细。

42、 (3)私:偏爱 (4)蔽:受蒙蔽而不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答案】 (1)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关键词: “修”解释为“身高” , “而” ,连词, 表并列关系。 “昳丽” 光艳美丽的意思。 (2) 句, 结合上下文语境, “能谤讥于市朝” 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闻” , 听的意思,此处是使动用法。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43、】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概括能力。文中邹忌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他说“臣之妻私臣, 臣 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可见周围的人处于不同的目的,都对他说假话,但邹忌不 为所动,冷静对待说出了“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样的话。 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知。 答: 【答案】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从文中看,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 “群臣

44、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 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纳谏,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给我们做人的启示。 三、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 15 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

45、之、祎、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北 定中原 北: 庶竭 驽钝 竭: 臣不胜 受恩感激 胜: 临表涕零 零: 【答案】向北;用尽(竭尽) ;禁得住;下雨,像雨一样(落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答案】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 忠陛下 的职责(啊)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 “达” “雅

46、” ,并注意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通假、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要注意“谨慎” “临崩” “寄”等的意思为“做事谨慎,周到” “临死” “寄 托”之义,并注意“寄臣以大事”为倒装句, “与”为判断句; (2)句为判断句, “这就是的职责” ,并 注意“职分”的意思为“职责” 。 3.结合选段,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来源:Z*xx*k.Com 【答案】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做事谨慎,知恩图报。 四、 (2017贵州黔东南)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 15 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47、,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8、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 的一组是( )来源:Zxxk.Com A故患有所不辟 也(动词,通“避” ) B万钟于我何加 焉(动词,增加) C 此之 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 的联系和变化。B 项, “加”名词,益处。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3 分)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

49、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案】C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 的一项是(3 分) A 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 , 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 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 生而取义” ,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能力。从我们所知的孟子的思想主张中,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而荀子是主张性恶的。因此 C 项不正确。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答案】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的时候。从 前(为了礼仪)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