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0628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10. 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 主要概念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涉及课标 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 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地球表面地形和火 山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之后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 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这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

2、,借助模型理解、建 构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 意识。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视频和图片, 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 冲毁港口等。第二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四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 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第三部 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视频、诵读避震口诀,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第

3、四部分 是课后拓展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四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相关对现象的猜测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 小学生对地震这种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地震产生过程的认 识是片面的、模糊的。因此,本课通过使用模型模拟相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 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 本常识。 学习目标 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运动。 通过相关避震资料(逃生指导视频、逃生口诀和地震预警),初步了解

4、科学避震的基 本方法,并能运用于生活中。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知道逃生方法。 难点:模拟地震,了解地震成因。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即学生分组材料一组 分组材料:多层百洁布(三层)、木片(三合板)、厚泡沫板,珍珠棉 教学过程 一、一、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 (一)视频导入,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一)视频导入,交流地震时的现象及危害。 1. 这里有一段视频,是用固定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来的,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里 发生了什么? 【视频】地震时的场景 2. 这里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晃动,坠落,海啸,倒塌) (学生可以根据描述的具

5、体现象指出是地震。如:大地强烈震动,开裂;人站立不稳,身体晃 动,物品都跳跃或摇晃起来,直至失去平衡,坠落或倾倒;墙体摇动,高空坠物,天花板掉下, 海啸,房屋倒塌) 3. 是的!物体摇晃,高空坠落,公路、建筑物被破坏,引发海啸和火灾。这里地震了! 【板书标题】地震 4. 地震发生时,会造成像刚刚视频里看到的情形,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沉重打击! (二)(二)简要简要提出震级和烈度提出震级和烈度科学的描述方式科学的描述方式 1. 关于这场地震,科学家们也进行了评估,我们一起来看看此次地震的信息。 2. 【展示】地震信息 这是发生在 2011 年日本的一场地震。 3. 这次的灾情简介,你们都看懂

6、了吗?有不明白的吗? 4. 依次介绍震级和烈度 (1)【图片】震级等级表 震级我们经常听到,表示的地震的能量大小。 (2)【图片】烈度等级表 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我们可以查阅中国地震烈度表,看到 11 度对应 的破坏状况的描述,这和我们刚刚看到视频里 11 度的情形是否一致?烈度既跟震级有关,还 跟震源深度有关,震源距地表越近,破坏性就越大。 5. 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都很高, 所以这场地震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这是一 场大地震! 【设计意图】 地震给人们更多的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以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重大 破坏力。 但同时在本地区的学生真正亲身遭遇大地震的孩子少之

7、又少,获取的经验主要来自于 移动设备、书籍等。因此,本课从一场真实发生的地震视频导入,学生直接震惊于地震带来的 影响灾害,并对地震这个现象产生更多兴趣与好奇。之后,通过了解此次地震的简要情况,学 生会进一步认识震级与烈度,学会更为科学的描述方式。 二、分析交流地震的成因二、分析交流地震的成因 1. 我们中国也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你知道我们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震? (学生:汶川地震,唐山大地震,九寨沟地震,今年 5 月发生在云南的地震) 2. 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地震。大地震造成的危害可真不小!担不担心?担心什么? (一)探究地震的成因(一)探究地震的成因 1. 【过渡】是的,地震从古至今都

8、对人们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有的地方似乎总容易发 生, 有的地方似乎一直都很平静,但也可能不经意间也会产生地震.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 这些危害,人们太想弄清楚地震是怎么一回事了,是怎么产生的。后来的人们还真的通过地震 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上有了一些发现。你们想看看吗? 2. 【图片】地震时地质变化的现象 你瞧,这是地震后地表岩石层的情形。它们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岩层褶皱,地表裂开,地面断裂滑动错位,地面断裂抬升) 3. 恩,这些坚硬的岩石层竟然形成褶皱,甚至断裂了.这地下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 会把岩层变成这个样子? 4. 难道是有妖魔鬼怪或者是动物在地下动? 5. 那你推测地下发生了什么?可能是什么

9、原因导致的地表岩石层发生这样的变化? (岩层 运动:岩层被挤压、断开、受力滑动) 6. 【追问】你觉得这样的运动是怎样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强烈的震动,而 不是平缓的。(聚焦到每个图片的猜测) 7. 【交流且板书】图片,用箭头表示表示受力的方向,如向中间表示挤压 (1 1)图一:岩层形成褶皱)图一:岩层形成褶皱 Q:地下岩层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 (2 2)图二:地表断裂,有裂缝)图二:地表断裂,有裂缝 Q:地下如何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S:挤压后断裂不一定有裂缝,不是远离,有可 能是堆起来的 S:拉伸后的断裂裂缝更大) (3 3)图三:栅栏断开,岩层断裂且滑动错位

10、)图三:栅栏断开,岩层断裂且滑动错位 Q:某个部分错位了,怎么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滑动 (4 4)图四:地表断裂且抬升,一侧整体抬升,不规整断裂)图四:地表断裂且抬升,一侧整体抬升,不规整断裂 Q:你觉得大地怎么运动会产生这个现象?(提示一侧升高) 8. 科学家们面对这些现象也做出了很多猜测, 并尝试通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做出更进一 步的解释。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体验下这些模拟实验。 9. 【实验操作】 (1)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的产生。 (2)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觉,观察“地表物体”的变化。 (3)用不同方向的力挤压泡沫板,观察“岩层”断裂移位的现象。 (4)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珍

11、珠棉,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材料】百洁布,木板,泡沫板(一块),珍珠棉(2 块) 【要求】1. 利用材料模拟岩层变化;2.说一说发生的变化和感受。 10. 【汇报交流】(边汇报边现场演示变化的现象) 你们觉得这四种模型分别解释了图片中的哪一种地形的变化? 感受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聚焦在真实情况下岩层和地表物体的变化) 11. 有什么困惑? 12. 【提问】这三种情况是不是都感受到震动了?挤压百洁布,为什么没有产生剧烈 的震动的感觉?岩层软硬不同(软的更容易弯曲,硬的更易断裂)所以你认为形成褶 皱的岩石是怎样的?软的?硬的? 13. 现在有谁可以再说说,你认为地震的时候地下发生了什

12、么? 14. 我们发现岩层也是像他们这样,地壳岩石层在力的作用下会形成褶皱;褶皱进一步弯 曲就会折断,形成断裂;断裂两边进一步位置错动,形成断层。褶皱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而 褶皱断裂、错动却往往发生于瞬间。而力量瞬间释放完成,带来的影响就会从这个位置传递到 其他地方。 15. 小朋友对地震都有了一些认识,我们再通过视频来了解下地震的产生。 【视频】地震成因 16. 【小结】地球内部物质不断运动而产生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使岩层弯曲、变 形,变形厉害了就会产生急剧的破裂、错动,使大地强烈震动,形成地震。 【设计意图】 该环节主要聚焦在地震的成因。从学生熟知的中国曾发生的大地震入手, 使学生感

13、受到地震对人们的威胁性,从而引出人们探索地震成因的话题。该环节设计源于人们 对于地震成因的历史,即从神话解释到通过地震后地表变化的推测。因此,通过出示的地震后 地表形态发生的变化(褶皱、断裂、错位、抬升现象),学生惊叹于这些现象,同时更能静下 心思考背后地震时岩层的运动变化。紧接着,通过体验模拟实验,尝试对自己的猜测做出进一 步的解释,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地震发生时岩层的运动形式形成的变化。最后,通过视频动画再 次帮助学生构建对于地震成因的认识。 三、人们应对地震的措施三、人们应对地震的措施 (一)地震预警(一)地震预警 1.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了,是不是我们可以掌控地震,能像天气预

14、报那 样提前预报地震? 2.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规 律, 地震预报依旧还在探索中。 但我们发现地震预警很有效果。 科学家们研究了一条预警机制。 3. 【视频】预警片段 我们的生活中就会用到这样的一种方式。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种途径,发布预警信 号。 2. 可能你会觉得视频里的 10 秒钟太短,有什么用。 3. 【展示数据资料】减少伤亡 时间非常宝贵,不要小看任何一秒。根据统计,如果预警时间为 3 秒,伤亡率就会减少。 小朋友可以想想,这 3 秒钟,列车员可能就把高铁停下来了,车停下来。 (二)地震逃生措施(二)地震逃生措施 1. 地震预

15、警为我们获取了更多的逃生时间,当我们有着十秒,60 秒的时候,我们可以怎 么做来保护自己呢? 2. 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了解下。 【视频】逃生方法介绍 4. 【互动:学生手势表示】 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小朋友的做法正确吗?哪些是正确的地震自救的办法,错误的办法是 什么? 5. 【展示】逃生口诀 这里还有个逃生口诀,小组开火车读,记牢逃生自救的方法,在今后面对地震时能更加沉 着冷静,找到活命三角区。 6. 如果是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突然接受到预警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办? 7. 【互动】 如果只有 3 秒,1,2,3 就这么长,我们就找到桌肚下面躲起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有 60 秒的时间,我们可以适度疏

16、散,立刻转移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设计意图】 该环节对于学生而言也是重点之一。面对地震这种频发灾害,学生应该具 备相关的避震逃生自救方法。因此,通过视频、辨一辨及逃生口诀的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对逃 生方法的了解。同时,联系实际情况,结合逃生方法,介绍相关逃生预警的形式,帮助学生能 更加冷静地面对真实情况,做出合适的自救行为。 四、四、课后拓展思考课后拓展思考 1. 现在我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以及相关避震知识,杨老师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进一步去 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 (1)南京会不会发生大地震? (2)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和相同。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发生大地震,大地震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南京具备发生

17、大地震的 条件吗?火山和地震都是地质灾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或不同呢?) 2.希望小朋友课后去研究,杨老师也等待你们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只是一部分,本节课在学生一生中应该是地震启蒙的开始,未来 学生还将接触更多有关地震的认识,甚至有可能亲身经历地震。因此,希望通过提出的两个学 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同时为以后学生对地震科学知识、对本单 元中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精品教育资料文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导向真实情境,丰富体验。 学生对于地震真实经历很少,偶尔有学生感受过 2-3 级的小地震,不过也是轻微短暂的 震动。因此,本课

18、在导入时,通过观看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摄像记录画面,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大 地震的强大破坏力和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影响。 同时,面对地震来临时的自救逃生措施,通过挖掘逃生口诀背后的道理、视频讲解、辨别 行为对错、地震预警介绍等,联系真实情境,如“现在课上电脑出现了预警信号,只有 3 秒钟, 我们该怎么做?”“如果有 10 秒或 60 秒呢?”帮助学生综合措施,做出更合理的逃生方法。 2. 精选补充信息,聚焦主题。 对于地震的认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直接经验,更多为间接经验,同时对于地震产生的原 因停留在表面认识。因此,对于地震这种自然地质灾害,教师要精选各种相关的补充素材,综 合运用视频、图片和语言文字等素材,实现多感官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如本节课对地震时的 危害、地表发生的具体变化、以及对地震逃生措施方法(地震预警)的相关补充。 3. 细致改造材料,模拟真实感。 本节课围绕了地震成因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实验,教材中提供了木板、泡沫板和百洁布进行 了模拟岩层的材料。实际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将这些材料与岩层建立联系,在模拟中体会真实 地震中的变化。因此,本节课将木板的表面用超轻黏土和画笔等,模拟了地面的河流、道路与 山地的情形, 学生不仅能理解地震断裂时岩层的变化, 还能直接体会到地震后带来的地表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苏教版 > 五年级上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