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浩*** 文档编号:189152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3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 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6 页,15 道题,满分为 60 分,与道德与法治同卡不同卷,合考时间为 120 分钟。 2.根据网上阅卷需要, 本试卷中的所有试题均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本试卷上的 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分别封装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 题卡上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用 2B 铅笔涂黑) 1.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 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对联中的“

2、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起到的作用是 A.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 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 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 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被称为“天府之国” 。2200 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 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

3、正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B 错误;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 错误;李冰父子是秦国时期蜀 郡的郡守,不能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不匹配。D 错误。综上故选 A。 2. 科举制度实行了约 1300 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 平、 公开及公正的。 明清两朝, 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 未能通过科举考试, 如宋应星李时珍、 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

4、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 符合题意;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不合题意;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不合题意;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时 期,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与题意不符。AB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故选 C。 3.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中 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 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

5、要是指 A. 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 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 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内部事务”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英、法认为讹诈清政府的机会到了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在遭到 拒绝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清政府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 统治。所以以“安内”为主, “攘外”为辅, “攘外与“安内”交替为重。这就决定清朝将 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放在平息太平天国运动上, 把少部分兵力放在对外作战上, 这就直接导 致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

6、的失败。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B。 4. 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 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这面 旗帜”是 A. 民主与科学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召唤着海内外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 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面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矛盾,在民族 生死存

7、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 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 C 符合题意。民主、科学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故排除 BD 项。故 选 C。 5.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 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 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为我国参 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应是 A. 建立经济特区 B. 实

8、施“一带一路”倡议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成立亚投行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 潮流中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阶段,C 正确;建立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的 试验田,A 排除;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 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 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B 排除;亚投行的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 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D 排除。 故选 C。 6. “双方同意

9、,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 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对材料理解不 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 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大会以压倒多数 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 23 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 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提高了

10、中国国际地位。B 项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材料 “双方同意, 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 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A 项不合题意;材料“台湾问 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 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可知材料反映了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美国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CD 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A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B。 7. 法学方面成就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小朱同学整理了有关罗马法制建设的相关知 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罗马民法大全集中了古罗马

11、帝国全部法律条文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C. 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但不是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汇编 D. 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答案】A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査士丁尼法 典 、 法学汇纂 、 法理概要 、 新法典 。但是并没有集中古罗马帝国全部法律条文。A 符合题意;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 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B 不合题意; 查士丁尼法典是把自 2 世纪初以来历 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

12、, 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而形成的。 查士丁尼执政时期 的法令汇编是新法典 。C 不符合题意; 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 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十二铜表法 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D 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 A。 8.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种的大河流域产生的,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等建立了一 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 该制度发端于 A. 古代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代印度 D. 古代罗马 【答案】C 【解析】根据“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等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一制

13、度发端于古代印度。C 正确;古埃及发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A 错误;古巴 比伦发源于西亚两河流域。B 错误;古罗马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D 错误。综上故选 C。 9.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着社会进步。西方历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是 A. 启蒙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文艺复兴 D. 大化改新 【答案】C 【解析】 根据 “西方历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开始于 14 世纪的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中心, 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C 正确;启蒙运动的高潮出现在 18 世纪。A 错误;戊戌变法 是中国近

14、代政治近代化的开端。B 错误;大化改新是日本封建性质的改革。D 错误。综上故 选 C。 10.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的影响进行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 年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1 年末日 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爆发,二战达到最大化;1941 年 9 月打响了莫斯科保卫战,粉 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 年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因此事件的正 确排序是。D

15、正确;ABC 与事实不符,ABC 错误。综上故选 D。 二、辨析题(本大题 1 小题,共 3 分) 11.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 ,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 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体现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观点错误。 人权宣言颁布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 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法国大革命是 资产阶级革命,因此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必然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打击封建势力,为资本主 义发展扫除障碍。

16、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它实际上 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小题,共 3737 分)分) 12. 国家统一, 是全体人民的希望; 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国家分裂, 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 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 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

17、之路,中国的凿井、 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 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 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 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 经过不断接 触与交换, 或迎或拒, 终于改变了自己, 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 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8、(1) 根据材料一, 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 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中国是“-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 根据材料三, 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 “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 终于改变了自己, 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 (至少举两例) (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答案】 (1)以商贸为主,丝绸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 济合作组织,形成国

19、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3)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 融合。 (4)与少数民族: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与其他国家:佛教传入、 玄奘西游、四大文明外传、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影响朝鲜、日本,形成中华文明圈。 (5)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解析】 (1) 由材料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 经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说明以商贸为主,丝绸 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由材料“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

20、、南亚 和西亚” 说明以陆路为主; 由材料 “中国的凿井、 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中亚的葡萄、 黄瓜、 胡萝卜、 大蒜等农作物, 罗马的毛织品、 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 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 说明具有双向性。 (2)重铸“丝绸之路”有利于应对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 中国战略空间。重铸“丝绸之路” ,相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通过签订相关协议消除贸易壁 垒,从而扩大了进出口规模,优化区域间的资源配置增强了区域组织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国 际经济新格局;重铸“丝绸之路” ,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21、,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有利 于中国战略纵深发展,有利于确保能源供应,有利于经济安全。 (3)北魏皇室为拓跋,碑文孝文帝改革改拓跋姓为元。为由材料“故为拓跋氏。夫土 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 ,可知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关于“作用” ,可以 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4)关于“例子” ,可以分与少数民族和与其他国家两个方面。关于与少数民族,可以 列举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关于与其他国家,可以列举:佛教传入、玄 奘西游、四大文明外传、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5)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以史为鉴,可以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 同繁荣等角度

22、说明。 13.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非凡业绩。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崭露头角】【崭露头角】 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 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 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 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 【革命探索】【革命探索】 材料二材料二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 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材料三材料三 1935 年 10 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

23、次会议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 略家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 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 摘自姬明华1935 年陈云莫斯科之行述论 【踏上新征程】【踏上新征程】 材料四材料四 过去的一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 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 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摘自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

24、贡献。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次会议?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4)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这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 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 、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 百年党史,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 (1)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 新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遵义会议。它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的标志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 中国梦而努力

25、奋斗等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 日红火”可知“这个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 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13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 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 新。 (2)根据材料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 正确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是提出“工农武装 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3)依据材料三“1935 年

26、” “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 导”可知描述的是遵义会议哎 1935 年初,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 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 依据材料四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回顾百年党史,可以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 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 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7、; 现今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 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等。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如图人民政府于 1950-1952 年发放的土地证 材料二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 则,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三个阶段。1955 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 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 和

28、 80 年代后期 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 了新时期。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材料四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 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 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得以颁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此次土地改革的 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这次农业调整前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的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此翁”是谁?他的哪一项科研成果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魔稻”?

29、(5)2020 年,我国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结合以上 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从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公有制 (3)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4)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政策导向;科研力量发展;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的 改革是土地改革。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

30、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 据;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 根据 “农业合作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次改革指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这次改造,土地所有制从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公有制。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 生产力为主要目的。 (4)第一问:根据“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 “此翁”

31、是袁隆平。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农业科 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 20%左右,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 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是中国共产党 的正确领导,不断领导我国农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上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改善。第二是 正确的政策导向。第三是科学家的不断钻研促使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助力民生问题改善。最 后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与创造促进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15. 在二

32、十世纪, 世界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经济变革, 分别出现在苏俄、 美国以及中国。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1920 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 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 13.8%, 生活 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 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反苏维埃暴动 不断发生。于是,1921 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材料二材料二 如图罗斯福新政前后美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 材料三材料三 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

33、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判断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该政策的制定者是谁? (2)根据材料二图表指出,导致 1933 年之前美国失业率不断攀升的事件是什么?1933 年 后美国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得益于罗斯福新政中的哪一措施?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以及中国的“新事业” , 分别“新”在哪里?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巩固苏

34、维埃政权;列宁 (2)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以工代赈 (3)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 “新在国家干预经济;改革开放“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等 【解析】 (1)第一问:根据“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 年列宁领导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2)第一问:读图可知,从 1929-1933 年美国失业率节节攀升,到 1933 年达到峰值。 根据所

35、学知识可知,1929-1933 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导致失业率不断攀升。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 年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为了促进就业,他实行了“以工代赈” 的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 济;美国罗斯福新政“新在国家干预经济;中国的新事业指的是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 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 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三者改革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改革立足国情、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历史潮流, 这是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改革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先进文化;改革家 的远见卓识、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人 民的意愿;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历史中考 > 中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