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泰州市江苏省泰州市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总分:分钟;总分:150150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加速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高 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 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2、,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 的提出强力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但对于中国来说,面临比欧美发达 国家更为艰巨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020 年 12 月 12 日,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25%左右;风电、太阳 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中国提振雄心,对发 达国家是一个倒逼,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一
3、个示范。 发达国家已实现碳达峰但减排进程缓慢。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早已达峰,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甚至以前就已经进入下降通道,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发达国家的排放轨迹表明,在达峰 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 但我们要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契机。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且减缓困难,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 绝非易事。 碳中和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责任。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地表温度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影响日渐深重, 这不仅造成社
4、会经济损失,还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与发展。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碳中和是人类 的共同利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 心,积极兑现碳中和承诺,坚持绿色发展,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彰显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 的责任和担当。 合理选择中国净零碳的路径,必须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这就需要着眼于开发风能、 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 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同时提高减碳零碳行 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
5、识。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 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 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 (摘编自潘家华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 ) 材料二: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损失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 致红树林、泥炭地和热带雨林损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 13%,持续加剧气候变化。树木,被认为是有 史以来最佳的碳捕获与碳封存载体,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风险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推 动再造林的远大目标与行动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指导并开展大规模植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
6、物多样性 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最优方案之一。 科研结果已证实,结合树木的碳捕获潜力在地球上合理的土地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是 以最低成本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 1.5内的最佳途径之一。 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新倡议“植万亿棵树领军者” ,即通过连接、赋能和动 员全球数百万群体,在十年内保护和恢复 1 万亿棵树。该倡议建立在“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基础上, 旨在推动大规模再造林投资,提高全球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的能力。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 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
7、。与此同时,中国的私营部门以及在华外资企业也积极参与造林 和生态恢复,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蚂蚁集团的“蚂蚁森林”项目、广汽集团的“绿创未来” 、诺华 制药的“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等,这些生态恢复和减排项目在造福自然与人类的同时,也为支持国家的 减排承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李鹏宇植万亿棵树:应对气候变化 贡献中国碳中和目标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碳中和” 目标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B. 在全球持续变暖,气候变化影响加重的情势下,积极兑现碳中和承诺,坚持
8、绿色发展,彰显了中国的责 任和担当。 C. 树木对缓解气候变化风险有重要作用。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是以最低成本控制全球气温升幅的 最佳途径。 D.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私营部门以及在华外资企业积极参与造林和生态恢复,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 卓越成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作出的承诺意义重大,倒逼发达国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作出示范。 B. 从早已实现碳达峰发达国家的排放轨迹看,我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达峰后有较长 高位平台期。 C. 自然损失与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
9、森林损毁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的增加。 D. 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在十年内保护和恢复 1 万亿棵树的倡议,旨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生物多 样性丧失。 3. 根据材料推断,下列举措中不符合 “中国净零碳的路径”要求的一项是( ) A. 改变出行方式,提倡使用共享单车。 B. 强调因地制宜,设置风力发电机组。 C. 专注科技攻关,研发太阳能光伏板。 D. 加强技术研发,利用煤炭坑口发电。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请依据材料一,就我国如何走好“碳中和”之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
10、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北方雪落北方 查干 辽阔的北方,是雪的故乡。北方,因雪浩瀚而圣洁。毛泽东有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于下雪的北方而言,极有概括性,也具画面感。有雪的北方大地,确如诗 里所说:雪飘万里,白茫茫的一片。在我的童年,我的故乡,无雪非冬天,无雪便不可思议。一到冬天, 故乡大地只有一种颜色:纯粹的白。习惯了绿色的双眼,对于这一大片冷冽的白色,并不隔膜,而且感到 与绿色同样的喜爱,这便是北方人的性格与品质。 北方的雪,像一位微醉的牧羊人,身穿白色羊皮袄,手持羊皮酒壶,在草原上摇晃着行走,有目的 无目的地行走。降雪之前的北方天空,十分安详,就那么
11、一大片地蓝着。而由晴转阴,极为迅速,摆出默 然不语的沉闷样子。这时的风是偷懒的,悄没声息地钻入乱草堆里,呼呼大睡。而地面上的水气,却悄悄 然飘向天空,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凝结成水滴或冰点,往下坠落。有时轻扬,有时飘摇,美态十足。 听牧羊人说:雪,是北方草原的一张暖被,覆盖之处,都是温暖的梦乡。的确,潇洒着飘来的空中 精灵,情盖草地,一展即千里,使干旱的冬日草棵,饮得雪水,重展生机。这是牛马羊驼的福气。由雪滋 润的草根,多了几分甘甜与滋养,露出地面的部分,就有了青草的芬芳和几分嚼头。吃得羊儿、牛儿、马 儿、驼儿欢喜十分。它们拱着雪,啃着草尖的幸福样儿,看了让人动容。就连野兔们,一蹦一跳,剪着双 耳
12、撒欢的样子,足使你享受生命饱食之后的欢乐气息。厚厚的雪被,使草叶免受干旱与寒气的死亡威胁, 温暖过冬,去迎春风。这是上苍赐予北方草原的特殊关照。 铺展雪被的北方草地,洁白一片,无边无际,一望让人惊讶不已。那些远山和近岭,淖尔和枳芨滩, 不分彼此,一律白盔白甲,静默在那里,在阳光温煦的照耀下,闪着柔和的光芒。只有那两行勒勒车印, 伸向遥远的天边,似两行蒙古文的祝酒词,辉映着碧空。而那一行梅花蹄印,是牧羊犬留下的,它紧追勒 勒车,在雪地上玩着花样。这个时候,蒙古包青蓝色的炊烟,缭绕着上升,似是情人手中的哈达,招摇于 长天。炊烟一旦升起,马群就会活跃起来,奔腾于雪原上的马群,似潮水般东奔西突,尽情地
13、撒欢。而野 羊群,也在此刻出现于地平线,它们移动的速度很快,像是谁在泼墨,一挥而就。这时的雪原,由宁静转 而响动,因为随风而来的驼铃声,已经挂在一切生灵的耳边。驼铃带有禅味的叮咚声,使雪原重又安静下 来,它是遥远的信息,也是问候。又是一声又一声,响动在久远回忆里的心跳。 雪落北方是辽远的。尤其在草原上,雪这么一落,地平线便绵延得一望无际。有一点移动之物和色 彩,就显得十分显眼,就像玉盘里落下珠玑,一清二楚。有一年,在大青山背后的杜尔伯特草原上,我远 远看到了一只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火狐之美,可与张家界的锦鸡媲美。毛色鲜红艳丽,似一团燃烧的火, 在那里移动。唯洁净如绸的雪地,才可衬托出它原始的天
14、然之美。可惜,丹青手们,未能遇见它。 说起雪,雪山也有雪。只是它高高在上,虽极美,可望而不可及的。唐人杜甫,所见到的是“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那是千秋雪,是雪线以上的雪。它美,美在窗口那么大的视线里,过过眼 瘾就是。 边塞诗人岑参所见到的,则是另一番雪后美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他说的是北方,胡天即塞北的天空。落雪之后,雪花积压在树木枝头,像是千树万 树的梨花在盛开。意境如此壮阔而优美,唯边塞诗人才有可能提炼得到吧。 雪落北地,戈壁草原,那是大自然之造化。关于雪,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摹它、赞美 它。因为那是,大自然
15、赐予我们的生命甘露,与贵如油的春雨相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北方人习惯了绿色的双眼,到了冬天,同样喜爱雪冷冽而纯粹的白色,这与北方人的性格与品质相关。 B.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雪飘落的过程,轻扬飘摇,富有美感。北方的雪覆盖着草地,既温暖草地,又滋润 青草。 C. 作者写北方雪地上车印、炊烟、哈达、牧民、野羊、马群、驼铃等景物,突出了雪域的洁白、阔大、生 机。 D. 作者引用杜甫的诗,表现了雪山的“千秋雪”具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引用岑参的诗,写出了北方 雪压枝头的壮阔优美。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16、. 引用诗歌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引用毛泽东的诗,生动表现了北方雪的浩瀚广阔,增强了文学色彩。 B. 作者将北方的雪比作微醉的牧羊人,既符合北方草原的地域特征,又形象地突出雪飘摇轻扬的特点。 C. 作者通过对比、比喻、比拟等手法,写一只毛色鲜红艳丽的火狐狸在雪地上行走的景象,突出它原始的 天然之美。 D. 文章先写了对北方落雪的整体印象,然后具体写下雪的过程和雪后草地的各种景象,表达了对雪的赞美 之情。 8. 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北方的雪?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9. 阎嘉认为“文学创作体现出的鲜明地域意识,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 。散文的地域特征往往通 过描写地理特征、地域风情和乡土
17、人情来体现,这篇散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请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仪卫先生行状仪卫先生行状 清 方宗诚 先生讳东树,字植之,姓方氏。幼承家范,年十一,效范云,作慎火树诗 ,乡先辈咸叹异。长,学 于姚惜抱先生,好为深湛浩博之思。四十以后不欲以诗文名世,研极义理,而最契朱子 言。每日鸡鸣 起, 至漏数十下始就寝。严寒酷暑,精进靡间,枕上有疑,披衣省览;舟车尘土之间,忧戚病患之余,触事开 悟,注时日以记。 先生少补县学生,锐然有用世志
18、。凡礼、乐、兵、刑、河漕、水利、钱谷、开市、大经、大法,皆尝 究心,曰“此安民之实用也。 ”然卒困诸生 无所试。每逢国家大事必为远虑,与公卿交,尽言无隐。道光十 一年,桐城大水,邑令杨大缙贪婪虐民,民大噪。令遂以民变诉大府,将调兵。先生在抚军邓公幕,急以 身家保。抚军素敬信,事得寝。十八年客粤,时大臣请厉禁洋烟,下督抚议。先生著匡民正俗对 ,陈所 以禁之之道,劝制军邓公复奏,不能从。英夷公司领事义律桀傲不受约,居省城夷馆。先生力劝制军杀之 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方夷人跳梁,东南大帅多退避。先生时时痛心切齿, 泣涕如雨,作病榻罪言 ,论制夷之策。遣人上之浙江军门,以时方议
19、抚亦不用。 父展卿先生卒,先生客胡果泉抚军,所恸含敛未亲,誓没于外以自罚。将卒,犹遗命门人必薄敛。家 贫,曾祖 以降三世七丧未葬,先生内自疚,亲跋涉,卜兆 营葬毕,而后得安寝。又修族谱,立祠规。族戚、 交游、门人中,有疾病患难者,忧戚至废寝食,与人言泪随声落。自奉极菲而遇人则厚,凶岁更减食饮以 周困穷,盖至性醇笃如此。 遇事据理直论,或面折人非,以此颇为人所忮。老年,有与邑令谋欲致之狱者,先生不为动。所交尽 当世宏才硕学,而尤重实行之士。韶州谭丽亭、同里许先生玉峰暗修无知者,先生推为君子之儒。 先生尝取蘧伯玉 五十知非,卫武公耄而好学之意,以“仪卫”名轩,故学者称仪卫先生。 (选自方宗诚集 ,
20、有删改) 【注】卜兆:选择墓地。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人急于进取,善于改过。下文的卫武公是春秋 时卫国国君,95 岁时还广采箴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B.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C.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D.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朱子,即北宋的朱熹,
21、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将诗经 论语 孟子 中庸汇成“四书” 。 B. 鸡鸣,古人根据天色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鸡鸣相当于丑时,在夜里 1 点到 3 点之间。 C. 诸生,明清时经考试录取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如廪生、增生等统称诸生。 D. 曾祖,九族内的亲属之一,九族指高、曾、祖、父、自身和儿、孙、曾孙、玄孙这九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方东树从小受家学熏陶,文才出众,更兼刻苦,到年老了还不断自省,求学不辍。 B. 方东树有经国济世的宏愿,却因未遇伯乐,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宏图难展。 C. 在协助处理桐城“民变”的事情上,方东树
22、能够体恤百姓,有方略,有担当。 D. 方东树特别佩服仰慕春秋时卫国的蘧伯玉和卫武公,所以将书房命名为“仪卫轩” 。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李斯谏逐客书 ) (2)自奉极菲而遇人则厚,凶岁更减食饮以周困穷。 14. 作者认为,方东树天赋卓异的品性是“醇笃” ,即诚实真挚。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待人、处事、自律三 个方面对此加以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简寂观寻简寂观 瀑布 瀑布 韦应物 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犹将虎竹
23、 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 【注】简寂,名陆修静,南朝时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后人把他修炼的太虚观改名为简寂观。虎竹: 铜虎符和竹使符。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诗人的这一场寻瀑之旅很不寻常:岩石高险,山崖遥远,涧水湍急,充满风险。 B. 诗人通过几处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此行的高昂兴致。 C. 诗人即使外出寻景游玩,也不忘公务,竟然随身带着履职用品,可见其谨慎敬业。 D. 此诗前两句以叙事描写为主,属于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写心理活动,属直抒胸臆。 16. 从全诗看,诗人想“绝世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诗歌内容
24、简要分析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典故,形象地表示自己像古人那样热切殷勤地礼 贤下士、招揽人才。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_,_”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告诫最高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他形象 化地指出“_,_” ,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通过“_,_”两句,描绘了词人尽管受谗落职、年华老 去,但仍处之泰然,在清冷的月夜安稳地泛舟于浩渺的洞庭湖
25、上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 的浪漫。 ( )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 影 影绰绰闪动着生命审美,正是这色彩,让我瞥见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挺拔背影,一个自由高蹈者的倔强。 有一篇叫精神明亮的人的文章, 换了别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那么远的,文中,他提取了现代 人生态中常常忽略的 “看日出” 这一细节, 把生
26、理惰性提升为精神遗憾:“迎接晨曦, 感官愉悦, 精 神体验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和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记被沐浴和照耀的仪 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与发现”有谁表达过这样的细节?有谁曾对这样简单 的自然情景进行过精神提纯?或许是天然性情, 或许是后天定力, 王开岭对读者有一种含蓄的谦让和尊重。 而这种尊重,恰恰是我们很多甚至包括被评价为“优秀”的作者所不具备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 也 如果 不 而是 B. 即使 也 如果 不仅是 更是 C. 即使 也 尽管 不是 而是 D. 虽然 也 尽管 不仅是 更是 19
2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 B. 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C. 李时珍总共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 D. 你画得真好。但是我就是想不通你为什么这样勇敢,就不怕他生气?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浪漫就像菌种,他的体悟和才华因此变得更加生动。 B. 他的体悟和才华变得更加生动了,这浪漫就像菌种。 C. 使他的体悟和才华变得更加生动的,正是这浪漫的菌种。 D. 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地生动了他
28、的体悟和才华。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刚结束的 2021 年春晚,河南卫视以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惊艳四方。该舞蹈视频在网络上的播放量 已达千万级别,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话题。 坦白说, 近年来的春晚, 由于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 以及舞台形式相对固化, 人气并不如 “电视时代” 。 这次河南春晚能够 “出圈” , 某种程度上就是借助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传统文化的材料始终还是那些材料, 关键是有了新的烹饪工具和方法,这才煮沸了沉寂千年的精华。 诚如河南春晚导演陈雷所言,万物皆可融,用新技术、
29、新手段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才产生 出迎合时代的作品。这个作品从内到外符合了时代的审美趣味,这才获得了亿万网友的追捧。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之所以爱上传统文化,正是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很多现代元素。据唐宫 夜宴创作团队介绍,唐代小姐姐的服饰、律动,接近于文创版的唐朝宫殿,采用的是动漫的空间设置。 而且, 唐宫夜宴再创作的过程,也并不是简单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照唐乐舞俑进行外表上的模仿, 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历史故事等,在充足素材的基础上做合理想象,跨越千年还原大唐 的繁华、开放、包容、大气的精神面貌。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 “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30、,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这才 让埋没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新的魅力。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 22. 以唐宫夜宴为例,请简要概括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它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彰显学校的理念和情怀,昭示学校的文化品 位和境界。校训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校训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或明确了目标,或肩负了责任,或规范了 行为,或润泽了心灵 振华中学的校训是“明德、明理、明史、明志” ,你是振华中学的学生李华,请以“校训的力量”为主
31、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4. 首先,由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的现状,引出对植树造林重要性的论述;接着,对“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 议的内涵和目的进行阐释;最后,指出我国在生态恢复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举措和成效) 。 5. 正确认识碳中和的重要意义;确立具有建设性和引领性的碳中和目标;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合理选择实现碳中和(净零碳)的路径,调整能源结构。 6. C 7. C 8. (1)形态之美:北方的雪轻扬、飘摇、浩瀚、洁白。 (2)
32、价值之美:北方的雪滋养生命、温暖生灵、哺育文化。 9. (1)鲜明的地理特征:北方的地理名称,如北方草原、淖尔、枳芨滩、大青山与杜尔伯特草原。 引用的诗歌多为描写北方的古诗。 (2)浓郁的地域风情:北方的事物,如勒勒车、牧羊犬、马群、野羊群、驼铃、火狐狸。北方的人与 生活,如身穿白色羊皮袄,手持羊皮酒壶的牧羊人,蒙古包。北方的语言,喻体的选择多用具有北方文 化特征的词,如似两行蒙古文写的祝酒词,炊烟似哈达。 (3)深厚的乡土情怀:对故乡冬日景象的怀念,如冬日雪地,大雪覆盖,羊牛马驼拱雪啃草尖。对北 方人的性格与品质的欣赏,如包容、豪放。对北方雪地生活方式的眷恋,如勒勒车、牧羊犬、蒙古包与 炊烟
33、等。 10. B 11. A 12. B 13. (1)如今竟然放弃百姓来供给敌对的国家,赶走宾客来使诸侯成就霸业。 (2)他自己日常生活极为简朴而待人则优厚,灾荒之年还减少饮食来接济困窘之人。 14. (1)待人:助人时倾尽全力,甚至减食节饮;坚守道理,毫不含糊,面折人非,招人嫉恨,决不改变。 一切皆出于至诚。 (2)处事:处理生活事务,亲自劳作,损己助人;解桐城之危,不计身家;进言禁烟,不屈不挠,多方奔 走。动真情办实事。 (3)自律:治学求实务真,孜孜不懈;为安民之用,博学广采,究心致力;交硕学之才,推暗修无名之辈。 弃绝虚名,唯务实诚。 15. C 16. 诗人生性热爱自然,蹑石过涧,
34、攀崖弄泉,可见其对优美的山水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诗人久在 官场,感到身心劳累,因此对官场怀有深深的厌倦之感,产生了逃离的心理;置身于南朝著名道人修炼 的道观附近,本就淡泊恬静的诗人会受到其出世观念的影响。 17 .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载舟覆舟 . 所宜深慎 . 短发萧骚襟袖冷 . 稳泛沧浪空阔 18. B 19. A 20. D 21. (1)原文“关键是”一词,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新工具和方法的重要性;改句弱化了这种强调作用。 (2)原文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传播传统文化比作烹饪,生动形象;改句较平淡。 (3)原文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比作“煮沸了沉寂千年的精华” ,化虚为实,兼用比喻,更加生动贴切, 感染力强;改句没有这种效果。 22. (1)借助传统文化魅力; (2)采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 (3)作品要符合时代审美趣味; (4)融合现 代元素; (5)合理想象,还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思想精髓) 。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