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 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 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长途、大量、笨重的货物, 如矿石、牲畜、金属等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 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强。实现门对门的装卸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 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历史悠久,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 然条件影响大 大量、远程、时间要求不高 的货物,如粮食、矿产等 航空运
2、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 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 物 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 性强、安全性能高、管理方便、运量大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 活性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流 体状货物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活 铁路远程、量大、不太急需的货物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以流体为主、如石油、天然气等 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趋势 含义 例证 高速化 提
3、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高速公路 专业化 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中转环节,提高运输 效率,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集装箱运输、油轮、运矿船、装卸机械化、管道 运输 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巨型油轮、巨型运矿船、重载列车和重载汽车等 网络化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交织成网 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形成的交通网 3、各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自 然 因 素 地 形 平原 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线路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
4、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 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是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 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道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 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
5、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技术因素 使交通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影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的建设和发展虽然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 术的进步,自然因素的障碍逐渐被打破,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为基础性因素,科技为保障性 因素。 4、交通运输站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 位 因 素 自 然 因素 水域条件: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利于停泊。 (等深线密集,有背风、避浪的海湾,利于停泊靠岸避 风); 陆域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 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等高线稀疏
6、,有利于安 排建筑用地、港口设施设备) 受自然因素影 响较小, 但要求 地面开阔平坦、 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 较大 社 会 经 济 技 术 因素 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 客货流量大小、 腹地经济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的支持; 政策条件: 对外开放地区,建自由贸易港。 数量、密度、规 模受经济发展 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 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 要求 1.航行条件:能允许一定规格的船舶,可不分季节、 昼夜,安全、迅速地进出港口。入港航道要求短、 直、宽、深,且少淤积。还要注意潮差、冰冻、雾 日能见
7、度、波浪冲击等因素影响。 2.停泊条件:要求有供船舶安全抛锚、停泊、装卸、 倒驳的足够隐蔽水面,要有广阔水域和深水岸线。 3.筑港条件: 要有对港口的设备、 建筑以及港口城市 规划进行合理平面布置的可能性;陆域必须有良好 的地形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地面与水底土质也很 城市交通干线 两侧, 与市内干 道系统和其他 对外交通有方 便直接联系的 地点 占地广, 要求地形平坦开阔, 利于 跑道建设, 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 证; 坡度适当的地形, 以利于排水; 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 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 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 利于飞机逆风起降; 为了保证飞机 起降, 不应布局
8、在雾日和低云较多 的盆地和低地;航空港噪音较大, 重要。 4.腹地条件:即经济吸引范围。通航河口的海港,江 河下游或水网地区的河港,腹地条件最好。 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 并与快速 交通干线连接。 5、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一般意义 合理布局交通网;加强区域间经济、社会联系和协作;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巩固民族团结; 利于国防建设;交通线建设需要克服某些困难,因而先进的科技是保障。 6、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水文、气候 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 (复杂) ,自然灾害较少(多发) ;避开(穿过)沼泽
9、地,跨越河流少(多) ,工 程量小(大) ;气候条件好(差) ,受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经济因素 资源、经济、 科技、人口 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 济发展;经过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科技发达,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社会因素 就业、国防、 民族团结、脱贫致富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7、交通运输点港口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陆域 地形、交通、经济腹 地、城市依托 地形相对平坦(崎岖) 、开阔(狭窄) ,利(不利
10、)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 现河海(水陆)联运;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以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 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 航道、停泊、避风、 冰期 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位 于峡湾,避风、避浪;无冰期(冰期长) ,通航时间长(短) 8、交通方式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 交通线的发展促进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延伸发展 交通线的衰落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9、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
11、城市带。 10、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稀少,多沿河谷山谷分布,居民点和商 业点稀少,受交通条件限制,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小。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众多,居民点和商店多,交通条件好,商品流通频繁,商业网点密度大。 1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12、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1)位于河道航运的起点、终点、交通的交叉点,大量人流、物流集散和中转商业繁荣 (2)河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集散转运地位消失商业衰落 (3)公路改线集镇衰落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
12、调发展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集渔猎时代: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缓慢; 人地关系思想:崇拜自然,恐惧和依赖; 人地关系:群体采集、狩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对自然依赖、恐惧,被动适应自然;保持一种 原始的平衡关系; 环境问题:生物资源破坏,如物种灭绝,但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增长;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地关系思想:改造自然,依 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人地关系: 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 人类对自然依附性大大减弱, 对抗性增强; 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不协调,但
13、对于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环境问题: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 草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人类靠迁徙逃避自然惩罚。 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增长很快;生产力水平: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人地关系思想: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地关系: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 范围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新技术革命时期: 人口增长: 人口激增;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持
14、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在寻找 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原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 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 环境污染。 ;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分类: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分布特征:全球性: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
15、;局域性: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发展水平差异。 2、可持续发展: (一)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强调 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 ; 持续性原 则(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世
16、 界各国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参与) ; 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迅猛发展、生 产技术、工艺水平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的范 围在扩大) 。 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提出了中国实施可 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 。 .战略重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到集约型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和环 境。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实施可持续
17、发展的途径: 概念: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 化; (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 (意义)资源得以再生、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清洁生产:概念: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以管理、技术为手段进行全过程控制的新型生产模式; 效益: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污染,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 造和调整工业结构。 ;意义原材料开采: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原料无毒无害;无毒无害
18、的中间产品、 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产生的废物易于回收、使 用和再生,易处理和降解;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纳入协调统一的轨道;方式:调整原有的生产 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副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目的:形 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南方山区立体农业(千烟洲立体农业) ;华北平原低洼地台塘农业(辛店洼:鱼塘台田模式) ;三江平原(稻食 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 。意义:多种经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 染、有机肥料还田,保护土地资源;节省矿物燃料,净化环境。 一般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 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 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农业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