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专题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80492 上传时间:2021-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年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年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年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高中哲学专题提示高中哲学专题提示 专题一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易错警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人们提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是,哲学有许多流派,最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此,选择题中涉及哲 学的作用时,一定要记住哲学的性质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其作用也就具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给以 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2.【易错点拨】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1)时代决定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既可能是正确 的,也可能是歪曲的、错

2、误的。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到,意味着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 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3.【方法技巧】关键词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般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做题时要认真审题,找到材料种属于“物质”的关键 信息,如金木水火土、元气、原子等;再找出材料中属于“意识”的关键信息,如心、理、绝对精神、观念、 上帝等;最后再根据题意判断。 4. 【审题技巧】抓住关键词,准确选择答案 当选择题的四个题肢本身都正确时, 正确选择答案的依据只能是抓住

3、题干的主旨和关键词, 筛选出与之相符合 的题肢。另外,注意当题干中出现“科学家发现或揭示出”这样的信息时,一般表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以 及认识的发展。 5. 【误区警示】哲学表述的易错点 (1)哲学的科学之科学。 正解:哲学并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更不是包罗万象的学科,哲学只是研究世界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2)哲学能为生活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的方法。 正解:哲学提供的是一般的方法和规律的指导,不能提供具体的方法。 (3)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 正解:哲学是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正解: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哲学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4、。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正解: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6. 【疑难突破】正确理解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 2 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具体方法的指导。 专题二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1. 【易错警示】在做哲学选择题时,有些说法的顺序不能颠倒。比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是这个顺序。 2. 【疑难突破】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这一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也 不是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简单相加的总和。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不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既有物质现象也有精神现象,只有物质 现象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精神(或意识)现象则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 是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3. 【易错警示】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规律具有

6、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和基础。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就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 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改造世界。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坚持了辩证法。 4. 【方法技巧】解答非选择题要遵循“三步法” ,即:一审、二调、三对接。一审,即审题目的设问,特别要 弄清设问具体要求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二调,即根据设问具体要求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调动出所记忆的相 关基础知识。三对接,即把哲理知识与题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对接,这一步最为重要,是要求运用相 关的哲理对题目所要求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把哲

7、理和材料相结合,言之有理,切忌原理与材料两张皮。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易错警示】诗词的意境属于意识范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不是人脑的机能。这 里的“主观映象” ,是指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如同照镜子或照相机 一样反映客观存在,直接再现自然。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 生动具体的艺术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2.【疑难突破】明确意识的几个关键点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意识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

8、确的意识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的发挥要把握客观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3 意识的形成需要主体人、客观对象、实践三个基本条件。 3.【易错警示】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并不意味着意识可以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制约; 意识具有能动性,并不意味着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4.【方法技巧】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解 答意识能动作用方面的选权题要认真

9、分析材料,看其体现了哪一方面。 5.【方法技巧】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分析问题,传统的答题思路是把意识的能动作用拆分为几个要点,如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然后结合 材料逐一分析。 求索真理的历程 1.【规律总结】做哲学选择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做哲学选择题时有些顺序不能颠倒。比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 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认识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 2.【误区警示】关于认识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认识受到主体的自身因素的影响,

10、因人而异,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事物没有真理性认识; 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说明真理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但不是被推翻; 任何认识都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真理性认识也不能超越历史条件。 3.【易错警示】关于真理的几个易错点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正解: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但这不等于说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 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 正解:真理的发展永无止境,但并不是不断被推翻。因为真理是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认识,在发展中不 会被推翻,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真理具有反复性。 正解:真理具有客观性,

11、真理是经实验检验过的正确认识,不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一个事物的正 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4.【方法技巧】解答生活与哲学“怎么做”一类的题目,作答的基本方法是把知识点细化;然后结合材料分层 4 次逐一分析,答题时务必观点与材料相统一。 5. 【易错辨析】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但这不等于说真理的内容和形 式都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6. 【疑难突破】直接经验虽然来源于实践,但其本身属于认识,不能成为真理的来源;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 仍然是认识,同样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7. 【方法技巧】如何

12、区分实践决定认识的各种表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哪里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到哪里去 8. 【易错警示】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正解: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得到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 面对同一个确定认识对象会产生多个真理性认识。 正解:面对同一个确定认识对象会有多个不用的认识,但,正确的认识即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正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13、一是亲自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 得间接经验。 9. 【疑难突破】正确区分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三个特点是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活动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能 动性强调实践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合作” ,即实践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历史性则强调实践 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专题三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 【误区警示】区分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 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事物处于普遍

14、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客观性则更加注重人们对联系 的把握和运用。 2. 【方法技巧】判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依据题干判断。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关于整体的语句表述,同时又出现了关于部分或者局部的表述,则体现 5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依据命题旨意判断。关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表述中,主要厘清两者的地位、功能等即可准确把握 命题的主旨。 3. 【疑难突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 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5、注意:只有当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 基本特征时,才能称为系统。 4. 【易错警示】关于联系的几个易错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正解: 联系具有普遍性, 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具体的、 有条件的,忽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 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 正解: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分析和利用事物的固有状态、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调整事物原有状态, 建立有利于人类的新的具体的联系。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不能随意夸 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

16、发展观 1. 【易错警示】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统一是指矛盾 双方相互联结,矛盾双方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离的。 2. 【易错警示】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几个易错点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正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有量变不一定就有质变,因为只有当量变达到一 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因此,质变就是发展。 正解: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事物的发展是要通过质变来 实现的。 但是,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17、 质变不等于发展, 只有事物向上的、 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正解:不是任何的量变和质变都和人有关系,因此,这个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易错警示】关于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 不是形式的新或旧, 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 也不是力量的强弱, 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6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规律总结】正确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根据题干中一些重点词语: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可以判断为抓主 要矛盾;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判断性质、占主

18、体等词语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另外,做题 时还有一个区分小窍门:一般涉及做事情、解决问题的对应抓主要矛盾;而涉及分析问题、看问题、认识事物 的性质则对应矛盾的主要方面。 2. 【方法技巧】解答漫画题,一要分析漫画寓意;二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初步明确命题者是想针砭时弊、 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三要结合题肢进行综合分析,回归学科知识,进行正误取舍。 3. 【疑难突破】准确理解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共性寓于 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事物是没有

19、的。二 者在一定场合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我们应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借鉴经验;国家的统一政策(号召/要求/原则等)与各地的具体 落实(实施/贯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 4. 【规律总结】准确理解掌握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主要包括: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20、我们要承认矛盾、 分析并解决矛盾)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 殊性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 【易错警示】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常见错误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正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正解: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无论矛盾双方如何转化始终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贯 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疑难突破】理解并区分创新的作用 7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2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这一点要从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方面来分析, 即创新促进生产工具、 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对象的发展,特别是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 第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可联系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 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来理解。 第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性实践活动使得人类认识的随想和范围日趋广泛, 人类思维的能 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3. 【解题思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应从破(批判性思维)和立(创新精神)两方面思考。如: 创新是对落

22、后的思想观念、理论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要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 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 【知识归纳】辩证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 展。 5.【疑难突破】建立事物之间新的联系不会改变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和建立新联系是不矛盾的。人们改

23、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事物固有的联系为 基础。人们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之 间的客观联系,不能规定事物的属性,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5. 【误区警示】正确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 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不能把矛盾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理解成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 6. 【审题指导】巧用关键词定位知识点 要准确定位哲学观点,有一个相当简易

24、的方法:归纳关键词。比如统筹谋划、协同、关联、整体部署、协调推 进都可以指向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一观点;而如果谈到多种功能和价 值则强调了把握矛盾的特殊性这一观点。 7. 【疑难突破】正确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 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可见,事物的价值并非在于对客体需要的满足,而在于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8 8. 【疑难突破】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其方法 论是办事

25、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在同一矛盾内部处于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其方法论是看问题要分清主流 和支流。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寻觅社会的真谛 1. 【方法技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 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易错警示】唯物史观的易错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的作用与落后的社会意识的作用不 同,并不是社会意识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

26、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 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 【区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则强调社会意识引起了社会存在的某种变化,或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 的发展,或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4. 【疑难突破】正确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27、,由此可知,经济基础时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综合。因此,做题时, 凡是涉及生产关系方面,如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的分配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可知,凡涉及 我国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模式、政府机构设置、职能转变、法律制度的设定与完善、思想理论、文化体制、社 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5. 【疑难突破】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时推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

28、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 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规律总结】全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用关键词串联知识:明确一个主体(人民群众) 、三点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 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一个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多角度理解。结合民生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等生活实例,联系政治生活中 的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等知识,联系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的建设等知识,多角度

29、理解。 实现个人的价值 1. 【误区警示】价值观由正确和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其导向作用不同,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 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起促进作用。 2. 【规律总结】准确判断材料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可以结合选择题的题干进行区分。如果题干强调的是劳动和奉献,则倾向于创造价值; 如果强调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则倾向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如果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侧重 于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 【易错警示】全面理解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个人的社会价值;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即个人的自我价值。前者是贡

30、献,后者是索取,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推动社会发 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 底要看他的贡献。 4. 【易错警示】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但不一定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只有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5. 【疑难突破】事物及其属性是客观的,事物对人的利与弊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在一定的具体社会条件 下具有客观标准,

31、并不会因人们的认识水平而异。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人的主观去适应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主观与客观、人的需要与客观规律相一致才能造福人类。 6. 【易错警示】选择题中常见的错误说法 正确的价值观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正解: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不能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选择。 10 正解: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价值观只能影响人的行为选择。 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正解: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 人的真正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正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7. 【易错警示】哲学

32、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是事物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 事物固有属性是事物价值形成的客观基础,人可以利用事物的属性满足自身需要,但不能赋予事物新的属性, 片面夸大人的能动作用。 8. 【知识归纳】唯物史观中的注意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的作用与落后的社会意识的作用性质 相反。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不能认为价值判断依赖于价值选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能调换。 9. 【规律总结】把握正确的价值观的判断标准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

33、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0. 【规律总结】认识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明确价值观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 明确价值观发挥作用的表现: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认识世 界强调对事物及人生的判断与评价。改造世界强调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人生道路的选择强调人生的发展道路。 11. 【规律总结】综合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价值观的知识主要分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三部分,三者之间具有内 在一致性: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遵循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人生价值及其创造和实现(人的真正价值以及三点实 现要求) 解题时,要系统把握三者的关系,学会知识迁移和知识运用,并依据题目关键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进行 取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政治 > 人教版 > 必修4(生活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