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7858 上传时间:2021-04-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 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 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 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

2、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 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 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 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 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 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 中的含蓄与简洁,

3、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 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 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 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 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 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 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

4、味着艺术作品的 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 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古人 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 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 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 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

5、能算是真正的作 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 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 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 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 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 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 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 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

6、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 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 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 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 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 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 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 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 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

7、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 永远没有止境, 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 所以, 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 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的“召 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 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 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 “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

8、者动心”的特征。 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 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 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 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 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 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 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 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 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下列对材料一

9、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 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 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 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不仅仅是而且是”错,材料一原文为“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

10、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 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 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 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答案 B 解析 A 项“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

11、立。“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 项“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 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D 项“都 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错。材料二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 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 3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 下列诗 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3 分)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 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

12、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 来峰)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 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 鸟) 答案 C 解析 诗词的理趣是指诗词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 感悟。 题李世南画扇是一首题画诗,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把静态的画 面写深写活了,揭示了画的内涵,但其中并没有人生哲理、人生感悟类的理趣。 4 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味”四个名词术语, 请根据文章内容 写出对这四个术语的理解

13、。(4 分) 答:_ 答案 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 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 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 兴味: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 一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6 分) 答:_ 答案 (示例)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 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 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

14、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 的。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 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 程 一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 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 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也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 丰

15、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 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 121 年, 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 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 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 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 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

16、舒卷在 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 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 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 感受八方习俗。 二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 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 精神性。诗文也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 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

17、远闭塞的赣州 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 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 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 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 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 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三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

18、总有一些地方,最能 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 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 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 和寥廓、苍凉和悲怆。“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的这两句诗,成 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

19、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 海间”, 是“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是“紫塞月明千里, 金甲冷, 戍楼寒, 梦长安”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 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四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 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 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到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 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

20、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 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 月 5 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 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 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文

21、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 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 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答案 A 解析 “每个阅读者”于文无据。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中,“漫溢”一词本意指水过满,向外流,准 确、生动地表现出“凉州”入诗后那“无处不在而又无法承载”的荒凉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B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地名有关的诗句,如“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 裳”“郁孤台下清江水

22、”等,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C本文句式多整散结合,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语气急促中有舒缓,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 意味绵长。 D本文紧紧围绕“当地名进入古诗”展开行文,从甘肃武威到阳关、蓬莱、昆仑从西 汉到当下洋洋洒洒,穿古越今,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 答案 D 解析 “语言虽朴实无华”错,应该是语言富有诗情画意。 8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4 分) (1)只有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答:_ (2)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 答:_ 答案 (1)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中爱默生的名言,又引起下文对诗文与地名之间关

23、系的评价 以及对郁孤台事例的叙述。 (2)将“那些圆圈圆点”比喻成“一个个泉眼”,形象生动,富有美感;与第一部分第二段中 的“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相照应。 9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 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6 分) 答:_ 答案 古诗词让读者通过画面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使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生动。古 诗词对地名的加持,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广为人知。古诗词反复引用某一地 名,使其变成具有符号功能和丰富意蕴的意象。古诗词与读者产生同频共振,让地名由外 在客体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 二、古

24、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 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 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 拾遗。房琯布衣 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 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 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

25、采梠 注,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 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 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 ,瞪视武 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 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 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 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 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

26、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 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 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 杜甫传 ,有删改) 注 梠:山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 冠/其傲诞如此/ B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 冠/其傲诞如此/ C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

27、不冠/其傲诞如此/ D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 冠/其傲诞如此/ 答案 C 解析 “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结构相同,应一一断开,排除 A、D 两项。 “相狎荡”“无拘检”结构相同,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作“严武”的谓语,故“无 拘检”后应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

28、,是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 衣”指紫色衣服。 D“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坐具。 答案 C 解析 “绯衣指紫色衣服”错,“绯衣”为红色衣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 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 上疏救助。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

29、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 耒阳。 答案 B 解析 “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为“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 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错,由原文可知,应是“房琯兵败 于陈涛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译文:_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译文:_ 答案 (1)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 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30、解析 (1)“关畿”,京城地区;“乱离”,动乱流离;“踊贵”,物价上涨;“寓居”,寄 住在;“儿女饿殍者”,定语后置句,饿死的儿女。(2)“尝”,曾经;“为暴水所阻”,被 动句,“为所”表被动,被洪水阻隔;“旬日”,十多天。 14这篇文章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 分) 答:_ 答案 杜甫有文才,能够为朋友仗义执言,但性格上又有偏激狭隘的缺陷。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 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

31、 篇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 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 右拾遗。房琯做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 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房琯被罢去宰 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让杜甫 离京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 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摘山芋,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 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

32、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 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 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 武说:“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急躁暴戾,却不认为他忤逆。杜 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植树,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 粗野农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 样傲慢放诞。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 都,郭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

33、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 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郭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 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 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 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 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 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

34、成 1516 题。 双声子 北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 暮霭初收。夫差旧 国 ,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 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 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 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 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夫差旧国: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翻:反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 根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 B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的暮色之中,

35、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呼 朋唤友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忆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旧事,与上片虚实结合。夫差虽有运筹帷幄之志,却最 终亡国,反不如泛舟五湖的范蠡。 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起到了呼应前文,余韵不尽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上片结句表现的是昔日的繁华早已灰飞烟灭的荒凉景象。 16柳永的这首词一反其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偏向于豪放,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 分析鉴赏。(6 分) 答:_ 答案 (提示)所选题材重大。所选意象大气。所造意境苍凉,视野开阔。所抒情感 率直慷慨。直抒胸臆。(能答出任意三点,并

36、结合词句透彻分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 _”。 (2)李白蜀道难中“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 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杜甫蜀相中,慨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的句子是“_, _”。 答案 (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出 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 )功绩做出高度

37、的评价, 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_。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 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 怀( )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 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 ),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 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_,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 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 他

38、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 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 )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 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B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C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D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答案 B 解析 磊磊:形容石头很多。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匡时济世: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 危为安。悬壶济世: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

39、颜色艳丽; 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茫茫人世:广大 人世间。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 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B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 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C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

40、里出乎意料地 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D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 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答案 D 解析 A 项应把“出乎意料地”移到“找到了”前面,把“纯洁”改为“纯朴”。B 项应把 “出乎意料地”移到“找到了”前面; 把“从”改为“在”, 使前后介词一致。 C 项应把“纯 洁”改为“纯朴”;把“从”改为“在”,使前后介词一致。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答案

41、 (示例)却有伤今之意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_。学习古诗词,尤其 要重视诵读,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 唱了,_。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 _。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乐。所以, 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答案 (示例)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 是和诗歌 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

42、起的 解析 语段论述的是“读书”。第处,根据语段开头引用的名言,表明读书的作用,故可 以填写“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之类的句子;第处,根据“虽然乐曲失传,不能 再演唱了”,这是表明一种转折关系,故可以填写“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之类的句 子;第处,根据“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故可以填写“是和诗歌所 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之类的句子。 22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40 个字。(4 分) 唐代初期, 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 题材较狭窄, 追求华丽辞藻。 待到被称为“初 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

43、和 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是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 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 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 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 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答:_ 答案 “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律诗体式定型完成。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材料二: 屈原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

44、”;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材料三: 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 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 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以青年学生的身份,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 和思考,提出希望与建议,并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由多则材料组合而

45、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 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 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 准确、周密的分析。 本题材料一是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到达终点,做出成就;材料二引用历史上坚持初心的人 物的言论,强调初心的价值;材料三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材料中“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 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发自内心深处的 信念和坚守。写作时还要注意“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这一要求。 参考立意: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砥砺前行,勿忘初心;愿将初心同筑梦,且 以实干共践行;青春需要信念的支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精 神力量(初心)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