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7691 上传时间:2021-04-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去雄 人工传粉 高茎(F1) 高茎(矮茎)的花 矮茎(高茎)的花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必修必修 2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遗传与进化基础知识梳理梳理 【清单【清单 1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 ) 1. 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其他优点:易栽培、后代数量多、花大易操作) (1)豌豆是严格的 自花传粉 、 闭花受粉 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 纯种 。 (2)豌豆不同品种间具有易于区分、能稳定遗传的 相对性状 。 2. 相对性状:相对性状: 同种 生物 同一 性状的 不同 表现类型。 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牛的棕毛和黑毛、兔的长毛与短毛等。

2、 3. 人工异花传粉步骤:人工异花传粉步骤:去雄套袋 人工传粉 套袋。去雄:除去母本未 成熟花的全部 雄蕊 ,防止 自花传粉 ;套袋目的: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 4. 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熟记,会写遗传图解)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自交实验 实验过程及现象 分析 P 高茎 矮茎 杂交 F1 高茎 自交 F2 高茎(787) 矮茎(277) 3 : 1 具有 相对 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 显性 性状 具有 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 隐性 性状 F1自交,F2出现 性状分离 现象,分离比为 高茎:矮茎3:1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

3、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866 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概念;1909 年,约翰逊将其更名为“基因” ) 解释 遗传图解 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决定显性性状的为 显性 遗传因子(显性基因) ,用 大写 字母(如 D)表示;决定隐性性 状的为 隐性遗传因子(隐性基因) ,用 小写 字母(如 d)表示。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基因) 成对 (成对/成单)存在。遗传因 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叫 纯合子 , 如 DD、 dd; 遗传因子(基 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叫 杂合子 ,如 Dd。 配子中遗传因子(基因) 成单 (成对/成单)存在。生物体在

4、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彼此 分离 ,分别进入不 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基因)中的 一个 。 纯合子产生 1 种配子,杂合子产生 2 种配子。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的 。 P 高茎 矮茎 DD dd 配子 D d F1 Dd(高茎) F1 Dd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Dd Dd dd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1 : 2 : 1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方法: 测交 ,即用 F1(待测个体)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目的:a.测定 F1产生配子的 种类及比例 ;b.测定 F1(待测个体)的 遗传因子组成(基因组成); c.测定 F1在形成

5、配子时遗传因子(基因)的 行为 。 遗传图解 遗传图解 分析 2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茎 矮茎 测交 Dd dd 配子 D d d 后代 Dd dd 高茎 矮茎 1 : 1 Dd 产生的配子有 D 、 d 两种,比值为 1:1 dd 产生的配子只有 d 一种 (单杂合子产生 2 种配子, 纯合子产生 1 种配子) 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值为 Dd:dd1:1 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值为 高茎:矮茎1:1 (4)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 成对 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基因)发生 分离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

6、传给后代。 5.【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1)模拟内容: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 雌雄生殖器官 。 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 雌雄配子 。注: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可不相 同,小球数多的小桶代表 雄性生殖器官 。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模拟雌雄配子的 随机结合 。 (2)结果和结论: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 DD:Dd:dd 1:2:1 。 彩球代表的显隐性数值比为:显性:隐性 3:1 。 6.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实验方法: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实验方法: 假说演绎法 。 7. 表现型: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 性状 ,如豌豆的高茎、矮茎。 7. 基因型:基因型:与表

7、现型有关的 基因 组成,如高茎豌豆基因型为 DD 或 Dd,矮茎豌豆基因型为 dd。 7. 关系: 基因 型决定 表现 型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 不一定 (一定/不一定)相同(受环境影响)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 不一定 (一定/不一定)相同 8. 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 相对性状 的基因,如 D 和 d。 9. 杂合子杂合子 不能 (能/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 会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如 DdDd。 9. 纯合子纯合子 能 (能/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 不会 (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如 DDDD、dddd。 10. 显性、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显性、隐性性状的判断方

8、法(理解掌握) (1)杂交法:具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 显性 性状。 eg:红色白色全为红色,则为 红色 显性性状。 (2)自交法:具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中出现不同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 隐性 性状。 eg:红色红色红色、白色,则为 白色 隐性性状。 (3)分离比法: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3:1,则“3”对应的为 显性 性状。 11. 一对等位基因的六个杂交组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六个杂交组合(熟记) 序号 亲本组合 子代 基因型及比值 表现型及比值 AAAA AA 全为显性 AAAa 1AA :1Aa 全为显性 AAaa (纯合亲本杂交) (纯合子测交) Aa 全为

9、显性 AaAa (F1自交) 1AA:2Aa:1aa 3 显性:1 隐性 Aaaa (F1测交、杂合子测交) 1Aa:1aa 1 显性:1 隐性 aaaa aa 全为隐性 由上可知:若子代分离比为 3:1,则双亲都是 杂合子 ,基因型为 Aa Aa 。(用 A、a 表示) 由上可知:若子代分离比为 1:1,则为 测交 实验,双亲基因为 Aa aa 。(用 A、a 表示) 3 12. 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方法(上表为自交,为测交) (1)自交法:此法只适用于 植物 (植物/动物),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如小麦、水稻、豌豆等。 待测个体 自交 若子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 杂

10、合子 (AaAa1AA:2Aa:1aa,3 显:1 隐) 待测个体 自交 若子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 纯合子 (AAAAAA,全显) (2)测交法:此法适用于 植物、动物 (植物/动物)。若待测对象为动物,应与多个异性个体交配。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若子代有性状分离, 则待测个体为 杂合子 (Aaaa1Aa:1aa,1 显:1 隐)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若子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 纯合子 (AAaaAa,全显) 【清单【清单 2 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二) ) 1. 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熟记,会写遗传图解) (1)两对相

11、对性状的杂交、自交实验 实验过程及现象 分析 P 黄圆(双显) 绿皱(双隐) 杂交 F1 黄圆(双显) 自交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315) (101) (108) (32) 9 : 3 : 3 : 1 双显 单显 单显 双隐 亲本型 重组型 重组型 亲本型 亲本具两对相对性状:子叶粒色(粒色): 黄色 绿色 种子性状(粒形): 圆粒 皱粒 F1表型 双显 性状,即: 黄 色对 绿 色为显性 F1表型 双显 性状,即: 圆 粒对 皱 粒为显性 F1自交,F2性状自由组合: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9:3:3:1 其中亲本型占 5/8 ,重组型占 3/8 F2中黄色:绿色 3:1 ,圆粒

12、:皱粒 3:1 ,说明每一对性 状的遗传都遵循 分离 定律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解释 遗传图解(牢记此模型) 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基因)Y、y 控制,圆粒 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基因)R、r 控制,则纯种黄圆 豌豆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为 YYRR ,纯种绿皱豌 豆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为 yyrr ; 黄圆豌豆产生的配 子为 YR ,绿皱豌豆产生的配子为 yr 。 F1的遗传因子组成(基因型)为 YyRr ,表现型为 黄色圆粒 。 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基因) 彼此分离 ,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基因) 自由组合 。F1产生的雌、雄 配子各有四种: YR、 Yr、 yR、

13、yr , 数量比为 1:1:1:1 。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的 。雌雄配子 的结合方式有 16 种;F2基因组合形式(基因型)有 9 种,性状表现(表现型)有 4 种:黄圆:黄皱: 绿圆:绿皱 9:3:3:1 。(F2中纯合子共占 4/16 , 单杂合子共占 8/16 ,双杂合子共占 4/16 ) P 黄圆 绿皱 YYRR yyrr 杂交 F1 YyRr ( 黄圆 ) 自交 F2 9Y R 3 Y rr 3 yyR 1 yyrr 9 黄圆 3 黄皱 3 绿圆 1 绿皱 9 种 基 因 型 1YYRR 1YYrr 1yyRR 1yyrr 2YYRr 2Yyrr 2yyRr 2YyRR

14、YyYy1YY 2Yy 1yy 4YyRr RrRr1RR 2Rr 1rr F2每一种表现型中纯合子占 1 份, 每一种单 杂合子占 2 份,双杂合子占 4 份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方法: 测交 ,即用 F1(待测个体)与 双隐性纯合子 杂交。 目的:a.测定 F1产生配子的 种类及比例 ;b.测定 F1(待测个体)的 遗传因子组成(基因组成); c.测定 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基因)的 行为 。 遗传图解 遗传图解 分析 4 杂种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黄圆 绿皱 测交 YyRr yyrr 配子 YR Yr yR yr yr 后代 YyRr Yyrr yyRr yyrr 黄圆 黄

15、皱 绿圆 绿皱 1 : 1 : 1 : 1 YyRr 产生的配子是 YR、Yr、yR、yr ,比值为 1:1:1:1 yyrr 产生的配子只有 yr 一种 (双杂合子产生 4 种配子,纯合子产生 1 种配子) 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值为 YyRr:Yyrr:yyRr:yyrr1:1:1:1 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值为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1:1:1 (4)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 互不干扰 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 的遗传因子(基因) 彼此分离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 自由组合 。 2.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

16、选用了 豌豆 作实验材料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2) 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首先针对 1 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 再对 2 对或多 对性状进行研究。 (3)对实验结果进行 统计 学分析,即统计子代的 性状表现及比值 。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采用了 假说演绎 法。 3. 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方法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 思路: 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个分离定律分别分析, 再运用乘法原理将各组情况进行组合。 (1)配子类型及概率 【例 1】Aa Bb CC AbC 配子概率 练习 1:Yy Rr Yr 配子概率 2214 种 1/21/211/

17、4 224 种 1/21/21/4 (2)配子结合方式(雌配子种类数雄配子种类数) 【例 2】AaBbCc aaBbCC 练习 2:YyRr YyRr 8 2 16 种 4 4 16 种 (3)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概率 【例 3】已知亲代为 AaBbCcaaBbCC,求子代基因型种类及 aaBbCc 所占比例? AaBbCcaaBbCC Aaaa1/2Aa 1/2aa 2 种 AaBbCcaaBbCC BbBb1/4BB 2/4Bb 1/4bb 3 种 AaBbCcaaBbCC Cc CC1/2CC 1/2Cc 2 种 练习 3:已知亲代为 YyRrYyRr,求子代基因型种类及 Yyrr 所占比例

18、? YyRrYyRrYyYy1/4YY 2/4Yy 1/4yy 3 种 子代基因型种类:339 种 YyRrYyRrRrRr1/4RR 1/2Rr 1/4rr 3 种 Yyrr 比例:1/21/41/8 (4)子代表现型种类及概率 【例 4】已知亲代为 AaBbCcaaBbCC,求子代表现型种类及隐隐显性个体所占比例? AaBbCcaaBbCC Aaaa1/2 显 1/2 隐 2 种 AaBbCcaaBbCC BbBb3/4 显 1/4 隐 2 种 AaBbCcaaBbCC CcCC1 显 1 种 练习 4:已知亲代为 YyRrYyRr,求子代表现型种类及黄圆豌豆所占比例? YyRrYyRrY

19、yYy3/4 黄 1/4 绿 2 种 子代基因型种类:224 种 YyRrYyRrRrRr3/4 圆 1/4 皱 2 种 黄圆豌豆比例:3/43/49/16 (5)据子代性状分离比推测亲本基因型 9:3:3:1 (3:1)(3:1) (AaAa)(BbBb) AaBbAaBb 子代基因型种类:23212 种 aaBbCc 概率:1/21/21/21/8 子代表现型种类2214 种 隐隐显概率1/21/411/8 5 1:1:1:1 (1:1)(1:1) (Aaaa)(Bbbb) AaBbaabb 、 AabbaaBb 3:1:3:1 (3:1)(1:1) (AaAa)(Bbbb)或(Aaaa)

20、(BbBb) AaBbAabb 或 AaBbaaBb 3:1 (3:1)1 一对基因符合杂合子自交,另一对基因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 (文字说明) 1:1 (1:1)1 一对基因符合杂合子测交,另一对基因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 (文字说明) 4. 异常分离比分析异常分离比分析 F1自交后代(AaBbAaBb) F1测交后代(AaBbaabb) 比值 基因型组合 比值 基因型组合 9:3:3:1(正常) 9A B :3A bb:3aaB :1aabb 1:1:1:1(正常) 1AaBb:1Aabb:1aaBb:1aabb 9:7 9A B :(3A bb:3aaB :1aabb) 1:3 1AaBb:(

21、1Aabb:1aaBb:1aabb) 15:1 (9A B :3A bb:3aaB ):1aabb 3:1 (1AaBb:1Aabb:1aaBb):1aabb 9:6:1 9A B :(3A bb:3aaB ):1aabb 1:2:1 1AaBb:(1Aabb:1aaBb):1aabb 9:3:4 9A B :3A bb:(3aaB :1aabb) 或 9A B :3aaB:(3A bb:1aabb) 1:1:2 1AaBb:1Aabb:(1aaBb:1aabb) 或 1AaBb:1aaBb:(1Aabb:1aabb) 【清单【清单 3.13.1】减数分裂】减数分裂 1.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

22、染色体复制 1 次,形成 2 个子细胞,子细胞与母细胞染色体数 相同 。 1.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 1 次,细胞分裂 2 次,形成 4 个子细胞,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比原始生殖细胞的 减少一半 。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才能进行减数分裂。 2. 哺乳动物精子形成场所是 睾丸 的 曲细精管 中,卵细胞形成场所是 卵巢 。 3. 精(卵)原细胞通过 有丝 分裂增殖,通过 减数 分裂形成精子(卵细胞)。 4. 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 父方 ,另一条来自 母方 ,形状和大小 一般相同 ,减数 分裂中能 联会 的两条染色体。如图 A 中的 1 和 2、3 和 4 ,图 B 中的

23、 5 和 7、6 和 8 。 辨析: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 不是 (是/不是)同源染色体。 X、Y 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同,但它们能联会,所以 是 (是/不是)同源染色体。 图 A 中 a 和 a、b 和 b叫做 姐妹染色单体 ,a 和 b(b)叫做 非姐妹染色单体 。 5. 联会:联会: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的现象叫做联会,如图 A 中的 1 和 2、3 和 4 。 6. 四分体: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 同源 染色体因含有 4 条染色单体而叫做四分体。 数量关系:1 个四分体 1 对同源染色体 2 个着丝点 2 条染色体 数量关系:1 个四分体 4 条染色单体 4 个 D

24、NA 分子。 7. 交叉互换:交叉互换: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之间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如图 C。交叉互换发生于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减前) 期。 8.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名称的变化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名称的变化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 子细胞 精子形成过程 1 精原细胞 1 初级精母细胞 2 次级精母细胞 4 精细胞 变形 4 精子 卵细胞形成 过程 1 卵原细胞 1 初级卵母细胞 (小)1 极体 2 极体 (大)1 次级卵母细胞 (大)卵细胞 、(小)极体 9. 1 个精原细胞 4 个精细胞 变形 4 个精子 4. 1 个卵原细胞 1 个卵细胞 不需要 (需

25、要/不需要)变形 3 个极体。 10.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 有 (有/无)同源染色体 间期:主要特征是进行 染色体 的复制,即完成 DNA 的复制和有关 蛋白质 的合成。 6 前期(又称 四分体 时期):同源染色体 联会 ,形成 四分体 ,四分体 散乱 分布;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四分体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 赤道板 两侧。 后期: 同源染色体 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1 个初级精母细胞均等分裂,形成 2 个 次级精母细胞 。 1 个初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 形成 1 个较大的 次级卵母细胞 和 1 个较小的 极体 。

26、 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 无 (有/无)同源染色体 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 染色体 不再复制。 前期:染色体 散乱 分布。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 赤道板 上。 后期: 着丝点 断裂, 姐妹染色单体 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每个次级精母细胞都均等分裂,共形成 4 个 精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形成 1 个较大的 卵细胞 和 1 个较小的 极体 ;极体均等分裂成 2 个 极体 。 11.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 12. 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处于 有丝 分裂和 减数第一次 分裂的细胞; 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处于 减数第二次 分

27、裂的细胞及 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形成的子细胞。 13. 不均等分裂的细胞有: 初级卵母细胞 、 次级卵母细胞 ,据此可判断性别是 雌性 。 均等分裂的细胞有:体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 次级精母细胞 、 极体 。 14. 染色体呈 X 的细胞 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 DNA 数 1:2:2 。 对应时期:有丝分裂 前中 期、减 前中后末 期、减 前中 期。 11. 着丝点断裂后的细胞:染色体数:核 DNA 数 1:1 。 15. 着丝点断裂的时期是 有丝分裂后期 和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 增倍 。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是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16. 减后期细胞中

28、染色体数与减的 相同 (相同/不同)。 17.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物质含量变化曲线判断技巧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物质含量变化曲线判断技巧(熟练运用) (1)终点与起点相比:数目相同的是 有丝 分裂的曲线, 数目减半的是 减数 分裂的曲线。 (2)有斜线的是 核 DNA 数量变化曲线,无斜线的是 染色体 数量变化曲线。斜线部分表示进行 DNA 复制 。 (3)分裂结束细胞一分为二会导致染色体数和核 DNA 数 减半 。 归纳:有丝分裂前中期、减和减后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相同 ;染色体数最多的时期是 18. 一条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 DNA含量变化曲线分析含量变化曲线分析 有丝分裂后末期 ;

29、染色体数最少时期是 减前中期 。 曲线图 各段对应时期(形成原因) AD: 对应 有丝分裂间 期或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期, 其中 AB 段为 G1 期, BC 段为 S 期,CD 段为 G2 期,BC 段形成原因是 进行 DNA 复制 DE:对应 有丝分裂前、中 期或 减前中后末期、减前中 期 EF: 表示 着丝点 断裂, 姐妹染色单体 分开。 对应 有丝分裂后 期 或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 FG:对应 有丝分裂后、末 期或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末 期 19.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图像判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图像判别(熟练运用) 图像 特点 分裂方式及时期 细胞名称 图 1 染色体散乱分布;

30、有同源染色 体,但不联会 有丝分裂前期 体细胞 7 图 2 四分体散乱分布;有同源染色 体,且联会形成四分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初级精(卵) 母细胞 图 3 染色体散乱分布; 无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次级精(卵) 母细胞、极体 图 4 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 板上;有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有丝分裂中期 体细胞 图 5 四分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初级精(卵) 母细胞 图 6 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 板上;无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次级精(卵) 母细胞、极体 图7、8 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后期 体细胞 图 9

31、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均分 初级精母细胞 雄 图 10 不均分 初级卵母细胞 雌 图 11 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 开;每一极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均分 次级精母细胞、极体 图 12 不均分 次级卵母细胞 雌 【清单【清单 3.23.2】受精作用】受精作用 1. 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配子多样性原因) (1)减前期: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间发生交叉互换。 分析:一个精原细胞,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可产生 4 个 2 种精细胞,特点是 两两相同,两组互补 。 若发生交叉互换,可产生 4 个 4 种精细胞,特点是 各

32、不相同 。 (2)减后期: 同源染色体 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分析:某生物染色体组成为 YyRr,分析下面问题: (不考虑交叉互换) 一个精原细胞可产生 2 种精子,即 YR 和 yr 或 Yr 和 yR ; 一个雄性个体可产生 4 种精子,即 YR 和 yr 和 Yr 和 yR 。 8 一个卵原细胞可产生 1 种卵细胞,即 YR 或 yr 或 Yr 或 yR ; 一个雌性个体可产生 4 种卵细胞,即 YR 和 yr 和 Yr 和 yR 。 2. 受精作用:受精作用:一个 卵细胞 和一个 精子 相互识别、融合成为 受精卵 的过程。 (1)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

33、上的 糖蛋白 ,融合依赖于膜的 流动 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 精子(父方) ,另一半来自 卵细胞(母方) ;而细胞质几乎全部来 自 卵细胞(母方) 。 (3)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否父母双方各提供一半? 不是 , 母方 提供的更多。 3.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减数分裂 和 受精作用 能维持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4. 高等生物的生活史高等生物的生活史 5. 观察减数分裂采用 雄 性生殖器官,最常用的动物材料和植物材料分别是 精巢 和 花药 。 【清单【清单 4 4】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 1.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 (1)提出人: 萨顿 ,方法

34、是 类比推理法 。 假说内容:基因是由 染色体 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 染色体 上。 假说依据: 基因 和 染色体 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a.生殖过程中: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完整 性和 独立 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 有相对稳定的 形态结构 。 b.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 成对 存在。在配子中基因和染色体都只有每对中的 1 个。 c.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和染色体都是一个(条)来自 父方 ,另一个(条)来自 母方 。 c.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 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后期也是 自由组合 。 (2) 证明人

35、: 摩尔根 通过 果蝇 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实验方法是 假说演绎法 。 2. 基因的载体:基因的载体: 染色体 (主要载体)、 线粒体 、 叶绿体 。 3. 并非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由 性染色体 决定性别的生物体内。 4. 人和果蝇都是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XY 。 5. 果蝇体细胞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其中 3 对是常染色体, 1 对是性染色体。具体如下: 雌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3 对XX 或 6 条XX , 雌果蝇:卵细胞染色体组成: 3 条X 。 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3 对XY 或 6 条X

36、Y , 雄果蝇:精子染色体组成: 3 条X 、 3 条Y 。 6. 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分析 等。 7.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1)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分析 P 红眼(雌) 白眼(雄) 杂交 F1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果蝇红眼与白眼是一对 相对 性状 F1全为红眼,说明 红眼 是显性性状 F2红眼:白眼 3:1 ,说明眼色遗传符合 分离 定律,红眼 与白眼受 一 对等位基因控制 白眼性状的表现与 性别 相联系 (2)实验现象的解释 9

37、 解释 遗传图解 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 上 没有 (有/没有)相关等位基因 红眼基因用 R 表示,白眼基因用 r 表示,则各种 果蝇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性别 雌蝇 雄蝇 基因型 XRXR XRXr XrXr XRY XrY 表现型 红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P 红眼(雌) 白眼(雄) XRXR XrY 配子 XR Xr Y F1 XR Xr红眼(雌) XR Y 红眼(雄) 雌雄交配 F2 XR Y XR XRXR 红眼(雌) XRY 红眼(雄) Xr XRXr 红眼(雌) XrY 白眼(雄) (3)之后摩尔根通过 测交 实验验证了解释,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基因位于 染

38、色体 上。 8. 摩尔根新发现:摩尔根新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 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 许多 个基因。 9. 分离定律的实质:分离定律的实质: 等位 基因随 同源 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 减后期 )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同源 染色体上的 等位 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 基因自由组合。(时间: 减后期 ) 【清单【清单 5 5】伴性遗传】伴性遗传 1. 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由 性 (常/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与 性别 相关联的性状遗传,如红绿色盲、血 友病、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果蝇眼色等性状的遗传。 2. 性别既受 性 (常/性)染色体

39、控制,也与其上部分 基因 有关,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 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 3. 人体细胞中有 23 对同源染色体,其中 22 对是常染色体, 1 对是性染色体。具体如下: 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2 对XX ;卵细胞染色体组成: 22 条X 。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2 对XY ;精子染色体组成: 22 条X 、 22 条Y 。 4. 人类红绿色盲:人类红绿色盲:是 X 染色体 隐 性遗传病。 (注:血友病也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

40、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2)遗传特点:患者中男性 多于 女性; 隔代交叉 遗传; 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必患 。 练习:亲代 女性携带者 男性色盲 亲代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XBXb XbY XbXb XBY 配子 XB Xb Xb Y 配子 Xb XB Y 子代 XBXb XbXb XBY XbY 子代 XBXb XbY 女携带 女色盲 男正常 男色盲 女携带 男色盲 后代患病概率 1/2 ;男性患病概率 1/2 , 后代患病概率 1/2 ;男性患病概率 1 , 患病男性概率 1/4 ;女性患病概率 1/2 , 患病男性概率 1/2 ;女性患病概率 0 , 患病女性概率 1/4 ,女性携带者概

41、率 1/2 。患病女性概率 0 ,女性携带者概率 1 。 5. 抗维生素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佝偻病:是 X 染色体 显 性遗传病。 (1)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DXD XDXd XdXd XDY XdY 表现型 患者 患者 正常 患者 正常 (2)遗传特点:患者中女性 多于 男性; 世代连续 遗传;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必患 。 6. 人类外耳道多毛症:人类外耳道多毛症:伴 Y 染色体遗传病。 10 若只在 X 染色体上 P XaXa XAY F1 XAXa XaY (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 若在 X、Y 同源区段上 P XaXa XAYA F1 XAXa XaYA (雌雄均

42、为显性性状) 若在常染色体上 P aa AA F1 Aa (雌雄表现型相同) 若在 X 染色体上 P XaXa XAY F1 XAXa XaY (雌雄表现型不同) 遗传特点:患者全为 男 性, 女 性全正常;世代连续遗传,传男不传女。 7. 人类遗传病判断方法人类遗传病判断方法(熟练运用) 注: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来源和去路 无中生有为 隐 性, 有中生无为 显 性, 女性患病为 常隐 , 女性正常为 常显 , 男性患病有 两况 。 男性正常有 两况 。 8. 鸟类(如鸡)是 ZW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ZW ,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 ZZ 。 9.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设计实验根据

43、子代性状就可判断子代性别,亲本组合为: 同型性染色体 隐 (显/隐)性亲本 异型性染色体 显 (显/隐)性亲本(图解如下) XY 型:亲本 XbXb() ()XBY ZW 型:亲本 ZbZb() ()ZBW 子代 XBXb XbY 子代 ZBZb ZbW 显性(雌) 隐性(雄) 显性(雄) 隐性(雌) 10. 判断基因是位于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染色体上 (1)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隐性雌性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纯合显性雄性个体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关联 方法 结果预测及结论 隐性雌性 显性雄性 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具有相同的性状分离比,则基因位于 常 染色体

44、上 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遗传图解: (2)若不知性状的显隐关系,利用正交和反交正交和反交实验进行比较 方法 结果预测及结论 正反交法 若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 常 染色体上 若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则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3)根据子代雌雄群体中表现型比判断 若雌雄群体中表现型比相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 无关联 ,则基因位于 常 染色体上。 若雌雄群体中表现型比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 有关联 ,则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例题】已知果蝇群体中各表现型在雌蝇和雄蝇中比例,判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

45、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3/4 0 1/4 0 雄蝇 3/8 3/8 1/8 1/8 分析可知: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在 常 染色体上,控制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在 X 染色体上。 11. 判断基因判断基因是只位于是只位于 X 染色体上,还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是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实验方法:隐性雌性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纯合显性雄性个体子代性状表现是否与性别相关联 方法 结果预测及结论 隐性雌性 纯合显性雄性 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 只位 于 X 染色体 上 若子代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该基因

46、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遗传图解: 母亲 父亲 XY 女儿 儿子 母(父) 父(母) XX 女(儿) 女(儿) 11 尾部 头部 图 3-4 T2噬菌体的模式图 DNA 蛋白质 12. 判断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非同源染色体判断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非同源染色体 (1)实验依据:根据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判断。 (2)实验方法:让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如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进行自交或测交:若自交后 代表现型之比是 9:3:3:1 或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是 1:1:1:1 ,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 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 定律;若自交后代表现型之比是 3:1 或测交后代表现型 比是 1:1 ,则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遵循基因的 分离 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人教版 > 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