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全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3729 上传时间:2021-03-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全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全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全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全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全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 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 桑(今江西九江)人。 【主旨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点】 (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桃花林奇景,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待渔 人进入桃花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渔人

2、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 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虚写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又“未果” 。这种层层设疑、 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 画卷。第一、四、五段略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和出桃花源的事情。 内容理解 (1)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土地平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

3、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文中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的句子 是: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怡然自乐 文中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是:_忽逢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阡陌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怡然自乐 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诣太守,说如此说如

4、此。 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民风淳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皆出酒食 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后遂无问津者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桃花源奇异在何处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如“芳草鲜美,落英缤

5、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人奇。桃 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而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 “寻向所志“寻向所志,遂迷遂迷,不不 复得路” 。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复得路” 。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 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

6、实的无奈。 (5)结合课文结合课文,讨论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 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 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 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

7、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 【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中的石、水、游鱼,以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 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 过。 (2)动静结合,生动描绘。 文章第二段,作者抓住游鱼静与动的姿态进行传神描绘,“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不仅生动 地表现了游鱼自由自在的特点,而且从侧面衬托了潭水的清澈。 (3)情景交融。 “凄神寒骨,悄

8、怆幽邃”的小石潭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的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 冷酷现实的不满。 内容理解 (1) 文中间接描写潭水异常清澈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文中第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绘作者寂寞凄怆心情的语句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中直接写出潭水特征的语句是:水尤清冽 。 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源头悠远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前世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西

9、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课文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课文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一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里去,把景 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 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之情。 (3)课文前面写“心乐之”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该如何理解?

10、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 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核舟记核舟记 【文学常识】 魏学洢(y)(约 1596约 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 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写作特点】 (1)以空间为序,层次井然。 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整体,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 然后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者的艺术

11、 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放在前面,然后介绍背面的题名和篆章。从全文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抓住细节,描写生动。 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形传神,细致入微。例如:写“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足见颇为细致;写 船窗,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 ,点明窗户能自由开关;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如苏、 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 “啸 呼”和听茶声的沉静,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内容理解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为什么? 着墨较多的是苏轼。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写其面,“峨冠而多髯”

12、,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 便说得真切细腻。 之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是这样,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 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将不知所云。 (2)本文开头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本文开头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从两个方面: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二是匠师技艺精巧,在小小的材料上,雕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 (3)作者围绕 “大苏泛赤壁” 这一主题来介绍核舟作者围绕 “大苏泛赤壁” 这一主题来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

13、具体的描绘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是否属详略不当是否属详略不当? 示例一:从核舟的主题 “大苏泛赤壁” 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尾的两个舟子并非多余。 左右两个舟子悠闲、 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 上,呈现出一种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示例二: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于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 出雕刻者刀法的精工细腻,体现了“技亦灵怪矣哉” 。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 【文学常识】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 52 篇, 现在仅存

14、 33 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 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 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还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 易于接受其观点。 庄子散文的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主旨归纳】 北冥有鱼一文,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和大鹏的形象,借大鹏“海运则将徙”,“野马” “尘埃” 凭借气息吹拂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 【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极富浪漫色彩。 如有关鲲的神

15、奇变化,鹏的巨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 之云”,鹏的遨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境界雄奇、高远,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 满浪漫主义色彩。 (2)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 文章借助寓言,把世间万物都要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上,如鲲、鹏等。 内容理解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 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鹏,“不知其几千里

16、也”言其形,“若 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 “南冥” “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 之壮观。 (2)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鹏南飞也有所凭借,有所局限,没有绝对的自由。 (3)文末的问题意蕴深远文末的问题意蕴深远,请简要赏析。请简要赏析。 这个问题说明人们不确定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是不是其真正的颜色。我们看到的湛蓝色只是一种虚幻 的色彩。大鹏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空的本色,它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所以,就连神奇的大鹏都是有所凭 借,都有局限,更别说世间其他事物了。这样联系普通人的生活经验

17、,调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便将高远的哲学 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 369前 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旨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 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特点】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 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本是

18、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 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内容理解 (1)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 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谁是胜者?请谈谈你的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

19、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 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 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是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知道” 。 示例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 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主旨归纳】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写作特点】 (1)类比论证,生动形象。 文章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针

20、对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 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有力证据,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 阐述。 内容理解 (1) 以类比手法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本文的中心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 。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 “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 “至道”做类 比推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21、。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 学生知道知识不足,才能“自反”,加紧学习;老师感到教学有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所以说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 (4)请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请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类比提出应当重视实践;然后指出在实践中“知不足” “知困”才能明事理、出真知,得到 进步与发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主旨归纳】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

2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内容理解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 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 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

23、业, 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马马 说说 【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 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 【主旨归纳】 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 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

24、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 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继而从“食马者”的角度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 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2)托物寓意,思想深刻。 文中用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的遭遇写有才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用 “策 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摧残人才的现象,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25、。 内容理解 (1)文中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食不饱,力不足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现“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执策而临之执策而临之,曰曰:“天下无马“天下无马!” 。” 。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 话:千里马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6、而伯乐不常有 。 表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于槽枥之间 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其真无马邪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试结合

27、具体事例简要分析。试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示例一: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就会终老在磻溪;百里奚若 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将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倘若没有得到明君的赏识,即使是“千里马”,其才 能也将难以发挥,甚至酿成悲剧,如贾谊。 示例二:千里马不能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是千里马就应该积极入世,纵横驰 骋,努力开创一片天地。毛 遂自荐的故事发人深思。因此,是千里马就要努力学习,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毕竟成功要靠自 己。 (3)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 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 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骈死” 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 能被埋没的原因 ,也可看到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 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