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突破练专题突破练 12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概括内容要点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露从今夜白 诸荣会 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 春易逝。“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 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是陶渊明为她 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诗圣杜甫遭遇 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藉 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 或在中国文
2、化中! 诗意来自美好。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 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 天、地、山、川、人、物、风、雨 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 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 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 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 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先恐后,摧枯拉朽,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 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躁的特点,
3、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 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 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 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 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 得的,早已零落成泥。人生与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 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 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 再瓢泼;呢喃
4、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 的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呓一般,常 常不能把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走向田野,鞋 袜和裤脚会不经意间被露珠沾湿,而一同被湿的还有心境;怀着这样的心境,或许会 发现平时视而不见的野菊,此时正在向你微笑,平时充耳不闻的鸟鸣原来竟那么动听。 采下一枝野菊花别在胸前的,竟然是一位附近的村姑;锄禾的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 一望远山他们此时竟也成了诗人一般,竟也低头寻觅,抬头望月;竟也笑对鲜花, 闲看流云。呵,白露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即使只是庭前独酌,也能获得一
5、份沉 醉;即使只是山野漫步,也能获得一种超逸;即使只是田头小憩,也能获得一种人生的 旷远。白露,常让人收获一份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心情。 不过,白露并不是一个丰收的节气,真正丰收的时节,要待到寒露、霜降,甚至要 等到秋后初冬。在白露,那个总缠着农人的“忙”字,还不是这个节气的主题,因为该忙 的已然忙过,该有的必然将有,只需等着就行了。 既然只需等着,就得慢慢的,因为时至秋天,地球和太阳的运转似乎也慢了不 少,“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古训驱使着的只争朝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俗话驱使出 的风风火火,都已过去,转慢了的地球,这才让夜间的露水在草尖凝聚成珠,且挂在草 尖不至于跌落,而使之在早晨的阳光
6、下白亮亮地闪光,闪出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这个诗 意的名称。 “慢慢走,欣赏呵!”这是美学家朱光潜对于世人的告诫。的确,再美好的风景,如 果走得太快,终究无法收获诗意。历代的诗人们,正是在这特殊的节气中,与自然与 季节一起放慢了脚步,这才使这个节气充满了诗意。 是的,不要急,也不必急,时至白露,一切自有定数,一切自会定型。白露正是一个 定型的节气是果,都将由浆变成粉,由酸变成甜,由青变成红;是实,都将由空变成 满,由瘪变成饱,由青变成黄;是生命,都将由稚嫩变得坚强,由轻狂变得稳重,由青涩变 得成熟人当然亦如此,在一年一年的忙碌与等待中,青春从生命中流逝,这确实 让人无奈和感伤,但是,如果在这之后,人
7、还不能变得有正型、有味道、有内涵,这人 生还有什么收获可言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直接采用杜甫诗句,巧妙点出了写作对象,展现了白露节气的物候特征, 并为作品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B.本文写白露时节云飘荡的速度和姿态,并用春夏之风与白露时节的风作比较,是为 了突出白露时节自然界的从容。 C.本文的细节意味深长,如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 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D.本文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白露时节的美好,抒发了强 烈的情感,传达了深邃的思考。 2.对点题为什么作者说白露
8、“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的语言典雅秀丽,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苔藓笔记 李青松 朋友斧子跟我说,看见苔藓就会想念老家,就会想起童年。斧子说,不知怎的, 老家门前台阶石缝里的苔藓,竟会这么长久地停留在记忆里。干燥的北方苔藓并非 随处可见,也许只有发呆过的孩童才会长久地注视脚下这极渺小的生命。我想,雨后 潮湿的空气催生出的那一层绿意,一定记录着斧子童年发呆的时光,也许在那里斧子 捉过粉红色的蚯蚓,数过搬家的蚂蚁,也许脚下一滑,还在长满苔藓的石阶上摔 过屁墩儿 或许,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丛苔藓,绿茸茸,柔软,湿润。 苔藓,非草非木,
9、无花无果没有根。人说无根的东西不靠谱。苔藓却不然,它 不会稍纵即逝,不会随风飘散,甚至永远不会腐烂。在这个意义上说,苔藓的灵魂不 朽。 时间之外,一定还有一个苔藓时间。苔藓时间存在于静态里,存在于我们的想 象无法抵达的深处。苔藓时间是长了牙齿的时间,能把石头吃掉,能把格局改变,能 把空间解体。在阴暗潮湿之处,在残破不堪之中,浮生出新的气象。 苔藓分明长着耳朵。它能听到水声风声雷声,能听到山林里竹笋拔节的声音, 能听到藤蔓伸腰打哈欠的声音,能听到花开朗笑的声音。如此,声音听得多了,浅的 苔藓也便深了,薄的苔藓也便厚了,疏的苔藓也便密了,散的苔藓也便聚了,瘦的苔藓 也便肥了。 苔藓在改变着世界的同
10、时,也在创造着世界。 苔藓远离所谓的艺术。画家画竹画兰画梅画菊,很少听说哪个画家专门去画 苔藓。画家也点苔,但只是绘画节奏的调剂。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 息。它有一种隐忍的气质,我们很少听到有关它的消息。它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 抢眼。 然而,苔藓看似卑微,实则有着超强的修复自然的能力。在修复的过程中,苔 藓稳固了土壤,稳固了植被,保持了水分,增强了自然的免疫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 它缝合瑕疵和遗憾,缝合疲惫和恐惧,用柔情和慈爱去抚慰大地受伤的心。 在长白山,我曾看见山民用苔藓包裹刚刚挖出的人参,在早晨的集市上出售。 那苔藓,薄薄的一层,还带着露珠。山民说用原生态的苔藓保湿保鲜,才
11、能保证人参 的品质和性格不变。苔藓没有疆域,地球上任何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只是需要时间和 湿度。苔藓不畏严寒,在厚厚的冰面或者积雪下照样生存。苔藓,是冬天北极驯鹿重 要的食物。在苍茫的天际里,驯鹿能够闻出它的气味。前蹄刨开积雪,只要找到苔藓, 就可以度过漫长的冬天了。苔藓与驯鹿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吗? 依照寻常的思维来看待苔藓,有些不太符合逻辑。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它却 在我们忽略的角落不可思议地长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从来就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它表现出迥异的生活形态,在不可能 的地方表现出可能。它长在峭壁上,长在废墟上,长在老瓦上,长在树皮上,长在井台 上,长在乌龟的甲片上
12、。它不占空间,几乎没有多少重量。我们看不见它生长,可它 一刻不停地在生长,即便在我们的梦里。 是的,生命的本质,是我们无法看穿的。苔藓演绎的故事,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林奈说:“自然从不跃进。”但在我看来,苔藓无时无刻不在跃进。这种跃进我们虽然 无法看到,但能够真切地感知它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有一次在浙西山区某地,我看见斧子拿着手机总是俯身拍来拍去。我四下看 看发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到近前才发现拍的是苔藓。台阶缝里的苔藓,古树干上的 苔藓,老屋墙角的苔藓,天井四周的苔藓。 那些苔藓,泛着幽幽的光、润润的绿,却隐隐地,仿佛云蒸霞蔚一般,升腾着灼 灼朝日之辉。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选自人民日报,有
13、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中“绿茸茸,柔软,湿润”三个词语,写出了人们记忆之中苔藓那温柔湿润、 充满生机的特点。 B.文章语言细腻且生动形象,如“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就形象地 突出了苔藓的隐忍气质。 C.文章第段通过介绍苔藓在长白山和北极的不同功用,突出了苔藓分布广泛的特 点,以及苔藓张扬的个性。 D.文章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苔藓的外在特征,同时赋予其 精神品格,触发了读者的思考。 5.文章结尾写斧子拍摄苔藓,这些苔藓也让“我”惊叹,结合全文来看,最后两段在文章 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14、.对点题文中作者说苔藓“从来就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这么平凡、卑微的 苔藓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专题突破练 12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题) 1.C 解析 “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无中生 有。 2.白露时节的自然风景是美好的,充满缓慢、宁静、从容的诗意;秋 至白露让人联想到人到中年所拥有的从容状态,充满生活的诗意;白露 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获得沉醉、超逸、旷远的诗意;白露让人们 领悟到慢慢欣赏才能收获诗意的人生道理;曹操、曹丕等文人墨客逢 白露节气而生诗情,留下许多关于白露节气的诗句;白露是一个充满诗 意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一个该忙
15、的已忙过、该有的终将有的节气,它呈 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的一种心态修为: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不必着急强求, 人生终有忙碌后的收获。(“节气”“生活”“文化”3 方面“诗意的存在”,每方 面答出任意 1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句式整散结合,排比、对偶等句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古典雅致;多 用四字短语,表意凝练,内涵丰富,使文章语言典雅;运用叠词写风,使语 言更显形象雅致;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引人联想,增加文采,更显典雅秀 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语言更加生动秀丽;文章大 量使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所用的词语大多清新优美,文学色彩浓郁,使 作品语言呈现典雅秀丽之风
16、。(答出任意 3 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4.C 解析 “以及苔藓张扬的个性”分析错误,在文章第段中没有相关信 息。 5.收束全文,深化主旨,再次表达作者对苔藓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写斧 子给苔藓拍照,也表达了斧子对故乡的想念,对童年时光的难以忘怀。 结尾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苔藓幽幽隐隐的光”比喻夸张为“云蒸 霞蔚,灼灼朝日之辉”,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苔藓的外在特征,表达了作者对 苔藓精神品质的赞美。描写斧子拍苔藓,与开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 整。以“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结尾,戛然而止,既强化了作者对苔藓强 大生命力的惊叹,也激发读者的思考。(答出 3点即可) 6.生命即使平凡,也应顽强生长。苔藓没有根,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却顽 强地分布在广阔的大地上,它“无时无刻不在跃进”。生命即使卑微,也 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价值。苔藓默默无闻,生命卑微,但也改变并创造 着世界,“缝合”大自然的“瑕疵和遗憾”,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功用。为 人应谦逊不张扬,不骄不躁。苔藓“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抢眼”。(意思 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