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6858 上传时间:2021-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淮北市七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卷第 1 页,总 9 页 2019-2020 学年安徽淮北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学年安徽淮北七年级上语文期末试卷 一、默写题一、默写题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夜发清溪向三峡,_。 (李白峨眉山月歌 ) 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乡书何处达?_。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僵卧孤村不自哀,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 (2)理解性默写。 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_,_。 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2、_,_。 二、综合读写二、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铄在京剧斑 ln 的脸谱中, 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五彩纷呈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 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会在文化的熏陶下变得厚重而雅致。 (节选自文化是民族的根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斑 In( ) 承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其正确写法是“_”。 (3)修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综合性学习。 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学生,某校

3、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 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1)七年级(1)班班委会向本班家长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其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为了响应安徽省政府教育扶贫的号召,A 让更多的人强烈地加入到献爱心的活动中,帮助边远贫困地区学 生放飞梦想,用实际行动创建和谐社会。我校七年级(1)班拟于 2019 年 12 月 5 日下午 5:00 在本班教 室举办一场爱心捐赠活动。B 要求您必须参加! 2019 年 12 月 1 日 七年级(1)班班委会 试卷第 2 页,总 9 页 修改意见:_ (2)此邀请函有一处格式错误,请你

4、提出修改意见:_。 (3)七年级(1)班共 45 人,以下是该班同学和家长的捐赠情况统计表,请分析表格数据写出你的结论。 三、填空题三、填空题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西游记中孙悟空居住的花果山水帘洞洞内石碣上,刻着“花果山福地, ”;最能反映孙悟空 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四、现代文阅读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 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 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5、。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 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 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 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 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 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 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

6、就不会 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 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 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 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 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 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

7、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 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 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 11 公里宽。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 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试卷第 3 页,总 9 页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 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

8、毁掉,也只能 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 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赏析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 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赏

9、析画线词语的表达效 果) (3)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对叙事和表达主旨有何好处? (4)第段画线句中的“这”和“奇迹”分别指什么?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根善的拐杖 14 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 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 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 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

10、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 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给 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桐 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 意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 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就在这个时候,一

11、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地 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 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 以援手的原因吧。 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 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候, 一再向父

12、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曳 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 当些。” 试卷第 4 页,总 9 页 “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着 说。 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 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

13、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我们太习惯“事不 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 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1)文章以“一根善的拐杖”为题,有什么好处?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品味文章第段中的画线词语,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理解。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轻描淡写地笑笑。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语句。 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

14、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选文第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 (4)读了本文后,你感觉你目前需要一根怎样的拐杖,请简要阐述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

15、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试卷第 5 页,总 9 页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家无井而出溉汲( ) 及其家穿井( ) 闻之于宋君( ) 身亡所寄(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 【甲】文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乙】文主要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16、 (4)寓言就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请说说你对第一则寓言的理解。 六、写作六、写作 写作。 我们生命总是在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不管是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还是一次与陌生人的偶遇,又或者是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我们总会被他们独特的本领或者可贵品行而折服。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 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除诗歌外,可以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默写题一、默写题 1. 【答案】 (1)思君不

17、见下渝州,岐王宅里寻常见,归雁洛阳边,尚思为国戍轮台,回乐烽前沙似雪,终 古高云簇此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试卷第 6 页,总 9 页 【解答】 (1)注意“渝”的书写。 注意“岐”的书写。 注意“雁”的书写。 注意“戍”的书写。 注意“烽”的书写。 注意“簇”的书写。 (2)根据“强调复习重要性”可推知答案,注意“矣”的书写。 根据“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可推知答案,注意“淫”的书写。 二、综合读写二、综合读写 【答案】 (1)斓,zi (2)闪铄,闪烁 (3)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

18、辞的责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In”应写作“斓”,“载”应读作“zi”。 (2)“闪铄”应写作“闪烁”。 (3)画线句子逻辑顺序错误,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先“了解”,再“保护”。 【答案】 (1)A.将“强烈”改为“积极”“踊跃”,或删去“强烈地”。 B.把“要求您必须参加”改为“诚邀您依时参加”。 (2)落款处班级与时间应调换位置。 (3)本次捐款活动得到了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同学以捐物的形式为主,家长则以捐 钱的形式为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搭配不当,应将“强烈”改为“积极”“踊跃”,或者是删去“强烈地”。 B.表述不得体,因为

19、这是一封邀请函,表述的语句应礼貌并带有诚意,“要求您必须参加”带有命令的口气, 会让家长反感,可改为“诚邀您依时参加”,语气委婉、得体即可。 (2)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标题居中即可,称谓要顶格写。署名和日期要 放在正文的右下角,且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本题把落款处的署名和日期位置对调即可。 (3)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根据图表的内容可以 看出同学们捐赠了文具 308 件,书籍 382 件,现金 450.5 元,以捐物为主;家长们捐赠的文具有 66 件,书 籍有 78 件,而现金有 3215 元,以捐钱为主。由此得出的

20、结论为:本次捐款活动得到了本班同学和家长的 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同学以捐物的形式为主,家长则以捐钱的形式为主。 三、填空题三、填空题 【答案】 水帘洞洞天,大闹天宫 试卷第 7 页,总 9 页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本书中塑造了很 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尤以孙悟空最令人难忘。他生性桀骜不驯,爱憎分明,其中“大闹天宫”最能反映他的 反抗精神。原著第一回描写到: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跳过桥 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四

21、、现代文阅读四、现代文阅读 【答案】 (1)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他是一个无私慷慨的人,不为名也不为利,不在乎土地是公家的还是私有的, 只想改善荒芜的旱地;他是一个平和、乐观的人,虽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但是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2)动作描写“轻轻”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两个词烘 托了牧羊人的认真和专注。 数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历程。 (3)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

22、,对植树人的 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4)“这”指的是在这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我”看到了溪水。表现了作者的惊喜。“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 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 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对牧羊人的敬佩。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对人物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根据“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 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 种了下去”可知,他是一个无私慷慨的人,不为名也不为利,不在乎土地是公家的还是私有的,只

23、想改善 荒芜的旱地;根据“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可知,他是一个有毅力的人,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根据“他 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可知,他是一个平和、 乐观的人,虽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但是却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2)这句话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轻轻”一词可以看出牧羊人对于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可以看 出牧羊人种树时的认真负责。 运用了大量数词,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了树苗成活的艰难,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3)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的

24、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我”是这个故事的见证人,通过 “我”的视角叙事显得真实可信,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结合文段内容可以看出,“这”一般就近前指,可以在前文找到答案,即“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 方,看到了溪水”。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奇迹”的意思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我”第一 次去这里时只是一片荒原,人烟稀少,环境恶劣 ,而现在这里充满了生机,与之前完全大不相同,牧羊人 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本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 生机的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对牧

25、羊人的敬佩之情。 【答案】 试卷第 8 页,总 9 页 (1)“拐杖”是全文线索,能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揭示文章的主题,即对善良的歌颂。 (2)“轻描淡写”指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用在这里则写出父亲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并没有什么 大不了的,是应该做的,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3)为父亲拄着双拐还去帮助老人的行为而震撼。为自己的冷漠、麻木而感到羞愧。对父亲善 良的举动充满敬意。 (4)我需要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我的人生站得更稳当,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 晃。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文章

26、以“一根善的拐杖”为题,首先能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拐杖”作为线索贯串 全文,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着“拐杖”展开的,而“一根善的拐杖”又恰当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即对善良的 歌颂。 (2)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文本探索其深层含义。“轻描淡写”本义是指谈 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用在这里则写出父亲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应该做的, 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拄着拐杖”“拨开”“按住”“蹲”,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3)解答时,应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根据文章内容第段“这是一群麻木的人。

27、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可知,围观的人没有施以救助。而根据第段“父 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 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可知,父亲拄着拐杖救老人。综合分析可知,“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 是被父亲拄着拐杖帮助路人的这种行为而感动,也为自己的麻木不仁而感到羞愧,对父亲善良的行为充满 敬意。 (4)解答时,可围绕本文主题“善”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打水浇田,待,等到,使知道,无,没有 (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

28、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3)记叙,议论,语言 (4)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不听谣、不信谣、不 传谣,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使谣言止于智者。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溉汲:打水浇田。 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句意: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使知道。 句意:身体无处依托。亡:无,没有。 (2)若:如。闻:知道。 试卷第 9 页,总 9 页 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 (3) 【甲】文主要记叙了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最后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展开议论,揭示 主旨; 【乙】文通篇为二人对话,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4)解答此题,需要谈一谈【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文段结尾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意思是“像 这样寻找到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这启示我们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联 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弄清真相,做到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使谣 言止于智者。 六、写作六、写作 【答案】 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