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一: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卷(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6638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一: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一: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一: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一: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分层集训 专题一: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古代诗歌阅读(言志抒怀类)B 卷卷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观沧海 曹操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沧海形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景富有特色,诗人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 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观沧海 【东汉】曹操【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

2、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文字线索题”环节。下面这道题设定的答案是“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 该题已有三条线索, 请你结合阅读体验编写最后一条线索, 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A.他引领建安文坛开创“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B.他的诗作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 生活,蒿里行短歌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C.诗人北征乌恒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作此诗。 毛泽东 浪淘沙 北戴河 中提及此事:

3、“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D. 2.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岳望岳 杜甫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充分表现出了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品析“割”字的表 达效果。 2.尾联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四、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 内

4、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望岳望岳 唐杜甫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汉江汉 (唐唐)杜甫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五、读己亥杂诗 ,回答后面问题。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

5、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行路难 【唐】李白【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李白运用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2.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 (其五其五) ) 龚自珍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过零丁洋过零丁洋 文天祥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6、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 2.两诗画线句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八、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过零丁洋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

7、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 “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 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 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 等

8、角度进行赏析。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王安石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十、阅读下面的古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浣溪沙 宋宋 晏殊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山行 宋宋 叶茵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仿照下面的示例,赏析“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 示例: “小园香径独徘徊” , 融情于景,诗人独自一人

9、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不能平静。写 出了诗人伤春、惜春的感情。 2. 对浣溪沙和山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浣溪沙在伤春的表层意象中,蕴涵着强烈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B. “无可奈何花落” , 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 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 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C. 山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山中绚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 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 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D. 浣溪沙语言婉丽,画面生动; 山行用语质朴,似无意“着色” ,但

10、青山、白鸟的 如实绘出,显得素净、淡雅。 3.晏殊和叶茵的作品,都写见到了鸟儿(燕子、飞鸟)的“似曾相识”之感,但包含其中的 情感相同吗?请作简析。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 2.示例一: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是动景,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山 岛竦峙”“树木丛生”等是静景,衬托沧海的气势。 示例二:虚实相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写,虚实相生,描绘出沧海波 澜壮阔、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

11、3.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感慨万千,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 二、答案:1.【答案示例】诗句运用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2.【答案示例】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阵阵秋风吹过,树叶百草发出飒飒的声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看到在 秋风的吹拂下,大海白浪翻滚,涌起层层波涛。诗人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干。(描 写突出“秋风”“洪波”,想象内容贴切、合理即可); 三、答案:1.一个“割”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地特点。 2.形式上,采用虚写(想象

12、),作者想象自己将来登上泰山所见的景象;内容上,借登山俯瞰 之景,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给人以感染和启 迪。 四、答案:先写 A,后写 B。理由:A 诗写诗人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达由望 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 请字里行间洋溢者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B 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漂泊江汉的孤独和 思归之情后两联则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情怀。这些内容和情感,说 明 B 诗写得晚。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诗歌内容和诗歌表达的情感来判断诗歌的写作时间。 望岳通过描写 泰山雄浑的景色

13、, 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高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亲黏人的雄心和气 概。江汉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 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 情怀。所以,先写 A,后写 B。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大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傍晚的山林。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

14、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 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 是能有所作为的。 五、答案:1.龚自珍 2.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 涯(故乡)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 3.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 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

15、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4.诗人以落红自喻, 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作者的把握, 己亥杂诗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 2.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 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意 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 是天涯海角了。解答时根据句意和自己的理解用流畅的话语把他写出来即可。 第二问考查本题是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诗人在前两句中用“

16、白日斜” 、 “天涯”两个词烘托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 3.本题是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最后两句是抒情类名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移情于物, 借花落归根, 化为春泥, 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综述 为:浩荡、最后两句,用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诗人继续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4.本题考查诗句修辞的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意:我辞官归乡,有 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

17、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 一代的作用。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 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 参考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 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 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六、答案:1.含蓄委婉地表达他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 2.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解析:1.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喜欢用典,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 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姜尚垂钓与伊尹梦日的典故.姜尚与

18、伊尹都是有才华和能力的人,也都 得不到施展,但最终他们遇到了明主的常识,得以实现理想.作者相信自己也一定会遇到明 主,从而实现理想. 2.诗的前六句写宴饮, 虽然美酒佳肴, 但作者却无心食用, 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空有才华, 却得不到施展,于是心中苦闷迷茫.但诗人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始终相信自己一定会像姜 尚和伊尹一样,得遇明主,从而实现理想,心情就又变得积极乐观了.据此可作答. 七、答案:1.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 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 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

19、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 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 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笔锋一转, 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是借景(物)抒情。 落红, 本指脱离花枝的花, 但是, 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即使化做春泥, 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 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的意思是: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

20、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 册。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 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 流传的名句。 八、答案:1.D; 2.示例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报 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西夏军队,生动 形象的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现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取”“照”两字,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解析:1.本

21、题考查诗句赏析。江城子 密州岀猎是作者四十岁时被贬密州时写的,写的 是作者当时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这里的“少年狂”指的是中年的 作者要像少年一样去“犭回,而非抒发的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故“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 期的豪情壮志”的表述是错误的,故 D 错误,选 D。 2.本题考试诗勹赏析。(1)翻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 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夭狼星射下来。手法。夭狼:星名,一称犬 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 九歌 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 天文志 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

22、辽国与西夏。故 判断运用了用典、比喻的修辞。感情。这一句用“天狼”喻指侵略者,塑造了一个挽弓劲射 的英雄形象,进而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战场,杀敌报国的感情,展现了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 精神。(2)翻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 要留一片爱囯的丹心映照史册。手法。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宁可死去,也要留下爱国 之心照耀史册,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同时用问句的形式, 让感情更加强烈,情感更浓郁。 九、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23、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涵。 第一问: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看:登飞来峰为王安石 30 岁时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 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看: 诗的前两句写出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表现出诗 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浮云遮望眼”,用 典。“不畏”意思是不怕。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 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 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

24、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掌握了 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 迷惑;换句话说,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十、答案:1.“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运用拟人手法,从“山”与“我”的 关系着笔, 叙述诗人一人独行于从未到过的山中的经历, 写出了诗人左顾右盼中的孤凄感受。 2.C 3.不同。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包含了物是人非的无奈和

25、怀旧伤 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 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几只白鸟远远飞来,对山鸣叫,对人欢歌,这是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2.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 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C 项有误,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山中一幅幅 绚丽景色。 3.第一首词中“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就过了一年,而人生就是在这无穷的交 替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面对这一现实,作者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诗人独行山 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流露 出作者的惊喜。所以情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