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上传人:夏****熙 文档编号:160180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8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1年—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1年—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1年—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1年—2020年高考古诗鉴赏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 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2、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 6 分)分)   【答案解析】 14. A  A 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 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

3、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 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 的。 15. 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 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 意象意境、 情感关键词、 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 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 些愿望落空; “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

4、赋诗饮酒、 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 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 “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 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 “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二二. .(20202020 全国全国 IIII 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

5、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 , 庄子天道 :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 之糟魄已夫。 ” 14.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

6、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4. B  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 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 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 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15. 史书

7、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 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 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 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 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

8、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 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 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 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 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三三. .(20202020 年全国年全国 IIIIII 卷)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本题共(本题共 2

9、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

10、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4. C  C 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 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15. 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着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 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  

11、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 不禁眼前一亮; 进而三、 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 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 “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苦节” 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 “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 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 , “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 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

12、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 , 苦笋性情“耿介” ,天生“苦节” ,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 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四四. .(20202020 年新课改全国年新课改全国 I I 卷山东)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

13、汉末襄阳高士。  15.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5. B  B 项, “面

14、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 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 故此“心惊神伤”。 16. 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 言外。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 “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 ,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 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

15、“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五.【2020 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1 分)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应过客 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

16、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9. 9. 由由“田畴薄田畴薄”“”“市井贫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荆 溪两岸春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 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 “市井 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 ;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

17、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 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 ,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 然风景优美。 10. 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 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 ,要联系上文来看。 “劳人” “佳士”都指沈康, “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 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 “忽逢佳士得朱轮”

18、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 ,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 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 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 “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 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 ,想到常州的美景, 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六.【2020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

19、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 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 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 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田园生活气息。 15.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4. B  B14

20、. B  B 项,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错误,并非“农闲农闲”“”“慵懒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 于结尾句的注释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酿酒”“ ”“ 砧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 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15. 15.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

21、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 景。景。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 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 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 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 16. 不同意。不同意。“数声数声”好。好。“数声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

22、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轻松、愉 悦的氛围。悦的氛围。  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题

23、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 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 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 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 1)“数声数声”好。好。“数声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 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4、;(2 2) “一声一声”好。好。“一声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   七、 【2020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8 分,两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 秋江送别突出_;而送柴侍御突出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

25、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9.   (1). 19.   (1). 感伤感伤   (2). (2). 达观达观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 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 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 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 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

26、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 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 但作者却宽慰友人: 我们虽阻隔青山, 却可以“同云雨” ,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 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0. 20. 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

27、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 (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 ,意境开阔。(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 ,意境开阔。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 统写法(如谢朓诗有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何况隔两乡”) ;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 ;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是创新性的表达。抒情方式抒情方式 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本题

28、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 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 “水” ,但却将“一水” “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 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 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 “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 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 乡”,它蕴涵的正

29、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 “谁谓波澜才一水” “已觉山川是两乡” ,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 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 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 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20192019 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  一、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

30、15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答案】【答案】  

31、1414C C  15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 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 手法的解说

32、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 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 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 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33、从 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 。长 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 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 、 关山密雪图 、 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

34、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 作用?(6 分)    【答案】【答案】  1414D D  1515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

35、者的心志。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结 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

36、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 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 D。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准确地指出用了何 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 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 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 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

37、,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 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

38、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答案】【答案】  1414B B  15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 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 风光和劳动场

39、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 时隐时现”, “田塍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 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

40、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 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 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 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 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 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 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

41、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 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  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 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 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 【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学

42、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 分)  【答案】【答案】  9 9“终年终年”与与“寸诚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 了命运之悲。了命运之悲。  10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

43、;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 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 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 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 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

44、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 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 和坚强的意志; “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 卫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 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

45、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 “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 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 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 【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 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

46、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 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

47、”“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  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4 分)  【答案】【答案】  (1 1)BCBC  (2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48、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 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参看注释, 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 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 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诗

49、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 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 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 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 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 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由“一川何绮丽, 尽目穷壮观”, 描写通泉

50、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 自己“伤时”之痛, 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 “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 “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六、 【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15 题。 (共 12 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释: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即含章殿,传说 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试题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