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一)含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59934 上传时间:2020-1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一)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一)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一)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一)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新教材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一)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期末检测试卷期末检测试卷( (一一) )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2018 年 7 月 28 日凌晨, 火星冲日(即地球、 火星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与“红月亮”(月食)同时出现, 形成了“火星伴月”的天文奇观,吸引了广大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据此回答 12 题。 1组成“火星伴月”的天体为( ) A行星和卫星 B恒星和卫星 C行星和行星 D恒星和行星 2下列天体中,距离火星最近的是( ) A金星 B土星 C地球 D太阳 答案 1.A 2.C 解析 第 1 题,“火星伴月”中的火星为行星,月球为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A 项正确。

2、第 2 题,距离火 星最近的是行星地球,C 项正确。 来自中、美、英等 12 个国家的 30 名科学家组成探索队,在印度洋某处进行大洋钻探活动,首次打穿 了地壳与地幔的边界,对地球进行史无前例的探索。据此回答 34 题。 3此次探索之前,人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 ) A超声波 B地震波 C实地勘探 D科学推算 4此次钻探活动( ) A证实了外核为液态 B穿过了软流层 C打穿了古登堡面 D穿过的地壳厚度小于 33 千米 答案 3.B 4.D 解析 第 3 题,地球内部结构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故人们 主要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B 项正确。第 4 题,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33 千米,海洋地壳相对较薄,结合材料判断,D 项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B 项错误;古登堡面(外 核上界)位于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此次钻探深度距古登堡面还很远,A、C 项错误。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 图”,回答 56 题。 5图示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形成时,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消失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海陆变迁 C丙岩层一定

4、含有恐龙化石 D丁岩层形成时,全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 答案 5.C 6.B 解析 第 5 题,断层切断了含有三叶虫化石(古生代)和恐龙化石(中生代)的岩层,而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新生代)的岩层保存完整。故断层最可能发生在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第 6 题,由图示岩层结构可得出 甲、丙处岩石在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形成之前形成,A、C 项错误;乙岩层形成之前的岩层是含三叶虫化石 的海相沉积岩,说明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海洋变为陆地,B 项正确;丁岩层形成于古生代时期,那时地 球上海洋占绝对优势, 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 虽然陆地面积在不断增加, 但至今仍然是海洋占绝对优势, D 项错误。 (2020

5、江苏泰州学业水平测试模拟)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 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完成 78 题。 7“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频繁 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 暴减少 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弱 A B C D 8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下列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地球板块运动 B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 C动植物蓬勃生长 D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答案 7.D 8.A 解析 第 7 题,“白太阳”现象即“无黑子”现象,太阳黑子数量少说明太阳活动处

6、于低峰时段。地球气 候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全球降水可能会增多,也可能会减少,错;太阳活动弱时,由太阳活动 引起的极光现象也较少,其出现范围将缩小,错;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磁场和电离层,影 响地球磁场和无线电短波通信, 因此太阳活动减少对地球磁场和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也会减少, 对。 故选 D。第 8 题,地球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我国夏季风的形成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的,而海陆气温的变化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辐射;煤炭、石油来自地质历史时期 储存的太阳辐射能。故选 A。 9下图为“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图”。甲时期大量出现的生物种类是( ) A爬行动

7、物 B脊椎动物 C无脊椎动物 D哺乳类动物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于寒武纪,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C 对。 (2020 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冬季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图 1 为“大 棚农业景观图”,图 2 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011 题。 10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正确的是( ) A不变 B增强 C增强 D减弱 11当大棚的门打开时,大棚内外空气流动状况最可能是( )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 10 题,读图可知,为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为大气吸收 的地面辐射,为大气逆辐射。大棚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

8、能,截留地面辐射,使热量不易散失出去,从而 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因此增强,会发生变化;大棚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进入大棚内的太阳辐射 会减弱。故 B 正确。第 11 题,由于大棚内温度比外界高,一旦大棚的门打开,里面热而轻的空气从上面 流出,外面冷而重的空气从下面流进,故 D 正确。 (2020 山东潍坊检测)某校园停车场的地面原先铺设普通水泥砖,改造后地面铺设草坪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 1213 题。 12改造前,该停车场白天近地面气温明显较高,原因是普通水泥砖( ) A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B释放的长波辐射较少 C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13改造后,该停车场对水循环各环

9、节影响最大的是( ) A增加了地表径流 B增加了雨水下渗 C增加了大气降水 D减少了地下径流 答案 12.D 13.B 解析 第 12 题,下垫面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差异的,改造前下垫面为普通水泥砖,吸收的太阳辐射 较多,温度较高,D 正确。第 13 题,改造后地面铺设草坪砖,雨水的下渗量会增加,地下径流会增加,地 表径流会减少,A、D 错误,B 正确;地面铺设草坪砖对大气降水影响较小,C 错误。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的神奇崖壁,其中漂亮的鸡形礁石最为著名,如 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读图回答 1415 题。 14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10、( ) A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15下列景观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的是( ) 答案 14.A 15.C 解析 第 1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二门徒石”位于海洋中,受海浪的侵蚀,属于海岸地貌中的海蚀柱, 鸡形礁石的坍塌是海浪侵蚀作用造成的。 第 15题, “台湾岛女王头像”是在海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 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存在热力差异,沙漠和绿洲之间形成了局地环流, 出现了“绿洲风”。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带是沙尘释放的主要源区之一。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生态 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全球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 1

11、617 题。 16下图能正确表示“绿洲风”的是( ) 17“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 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 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 D减少沙漠地区昼夜温差 答案 16.B 17.A 解析 第 16 题,白天沙漠升温比绿洲快,形成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沙漠降温快,形成高压,风 从沙漠吹向绿洲; “绿洲风”就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 故 B 项正确。 第 17 题, 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湿润, 能够增加过渡地区空气湿度,从而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增加的是过渡地区的水汽含量,而不是增加绿 洲地区的水汽含量;“绿洲风”利于植物生长,但不能增加物种数量;“绿洲风”可降低

12、绿洲与沙漠间过 渡地带的昼夜温差,对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影响不大。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 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读图,回答 1819 题。 18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 19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缓坡 陡坡 阳坡 阴坡 A B C D 答案 18.C 19.D 解析 第 18 题,据图可知,同一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因而土壤总的储水能力

13、随着坡 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大的地区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不会明显减少。第 19 题,结合图 示可知,阴坡和缓坡的土壤含水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 2018 年 10 月 17 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雅鲁藏布江断流形成堰塞湖。2017 年 11 月 18 日该地发生过 6.9 级地震,下图示意河道堵塞形成的堰塞湖影像。读图回答 2021 题。 20下列关于该堰塞湖及堰塞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震 B运用遥感技术分析堰塞体的土方规模 C堰塞湖所在地区山高谷深 D堰塞体溃决可能会引发上游洪涝灾害 21应对堰塞湖溃坝危害的最佳措施是(

14、 ) A撤离堰塞体上游居民 B加固堰塞体 C开挖泄洪通道 D一次性摧毁堰塞体 答案 20.C 21.C 解析 第 20 题, 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山体滑坡, A 错; 分析堰塞体的土方规模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B 错;堰塞湖所在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山高谷深,C 对;水往低处流,堰塞体溃决可能会引发下游洪 涝灾害,D 错。第 21 题,堰塞湖形成后对河流下游居民的威胁较大,不需撤离上游居民,排除 A;加固堰 塞体可作为临时措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排除 B;开挖泄洪通道,降低河道水位,可以解除溃 坝造成的洪水威胁,C 对;一次性摧毁堰塞体会使下游地区的水位迅速增长,排除 D。 如图

15、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 时间(小时)和范围,海水越深,速度越快。读图,回答 2223 题。 22海啸到达时间相当的 A、B、C、D 四个海区中,A 海区距离最远是因为( ) A表层洋流的加速作用 B海岭附近,摩擦力大 C沿途大陆架宽广,速度快 D途经岛屿少,阻力小 23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 ) A震级小但烈度大 B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 22.D 23.C 解析 第 22 题,A 海区主要位于东太平洋,岛屿少,对海啸阻挡作用弱,导致速度快,在同样时间内,速 度越快,传播距离就越远。第 2

16、3 题,从图中可知,震源位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该地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 洲板块的碰撞地带,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完成 2425 题。 24根据图中的原理,可利用遥感技术直接( ) 划分植物类型 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 B C D 25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判读水体污染 判读人口分布 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 B C D 答案 24.B 25.B 解析 第 24 题, 图中反映的原理是根据植物的反射光谱判断植物的生

17、长状况, 故可以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由生长状况不难估算粮食作物的产量。具体划分植物类型仅靠反射光谱的判读不能直接完成。土壤在卫星 图像上没有直接形态特征,其类型只能靠逻辑推理,不能直接判读。第 25 题,依据题干提示,污染水体和 未污染水体、污染严重大气和污染较轻大气的反射率不同,故均可用遥感技术判断。 二、综合题(共 50 分) 26(2020 山东潍坊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 材料二 图甲为夏季某日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为该地景观图。 (1)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

18、段是_, 此时段绿洲气压_(填“高”或“低”), 沙漠绿洲局 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4 分) (2)在下图中添加箭头,完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填写风向。 根据图乙判断,白天该地近地面吹_,夜间该地近地面吹_。(4 分) (3)简述沙漠和绿洲局地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4 分) 答案 (1)06002100 高 地面冷热不均(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2)图略(白天呈顺时针,夜晚呈逆时 针)。 西南风 东北风 (3)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 可以降低温度; 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 可以增加湿度;绿洲具有削减风力的作用。 解析 (1)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可直接从图中读出,此

19、时段绿洲气温较低,气压高,沙漠绿洲局部环 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2)白天绿洲是冷源,气压高,图示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形成 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晚上沙漠是冷源,气压高,图示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热 力环流。结合图示乙指向标及风向,白天该地近地面盛行从绿洲吹向沙漠的西南风,夜间该地近地面盛行 从沙漠吹向绿洲的东北风。(3)沙漠和绿洲之间形成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利于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和水 汽交换,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温度;同时绿洲具有削减风力的作用。 27(2020 山西太原期末)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

20、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所示。 (1)列举出“海绵校园”对水循环影响显著的两个环节。(2 分) (2)分析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作用。(6 分) (3)除了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再为建设“海绵校园”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4 分) 答案 (1)下渗、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 (2)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 增加雨水的存续量; 增加绿化面积有利于通过植被截留降水, 增加下渗,涵养水源,增大空气湿度。 (3)兴建排水沟、 放置雨水收集桶、 建设雨水花园、 屋顶绿化改造、 完善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系统等。 (任 答两条即可) 解析 (1)“海绵校园”可增

21、加下渗、地下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2)透水砖可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以及地表 径流。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增加雨水的存续量;植被在水循环中能截留水分,增加 下渗,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3)“海绵校园”工程包括兴建雨水沟(道路、广场)和卵石排水沟、雨水花 园建设、屋顶绿化改造、新建雨水池、透水铺装改造、海绵示范技术展示系统和校园数字化雨水管理监测 系统等内容。 28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曲形河 流最多的地方。内蒙古蛇曲最多最美的河是克鲁伦河,它从蒙古国草原流入我国境内最后汇入呼伦湖

22、。克 鲁伦河在大草原上 150 多千米的直线距离,画了 100 多个圆圈。 (1)说明克鲁伦河蛇曲的形成过程。(4 分) (2)分析克鲁伦河蛇曲对沿岸地区水循环的影响。(4 分) (3)自 2000 年以来克鲁伦河注入呼伦湖的水量持续减少, 分析这种现象对呼伦湖及其岸边地区的影响。 (4 分) 答案 (1)地势平坦,以侧蚀为主,两岸均受冲刷;河流两岸抗冲刷能力不同,抗冲刷弱的一侧会被侵蚀得 更快,形成凹岸;因惯性作用河水冲向凹岸,凹岸水量增多,流速加快,河岸退缩,凸岸水流速度减缓, 凸岸堆积;凹岸不断受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形成蛇曲景观。 (2)河道弯曲加长河流流程,流速变缓延长

23、了径流时间;增加了流经地区的径流储量;径流下渗增加,地下 水增多;洪水期,大量洪水流入沿岸洼地,形成沼泽和湖泊,湿地(沼泽水、湖泊水)增多;蒸发总量和植物 蒸腾量增大,空气湿度增大;河道排水不畅,洪水期可能会造成沿岸部分地区洪水泛滥;沿岸地区总储水 量增加。 (3)湖泊面积缩小,湿地萎缩(水位下降或水量减少);水位季节变化大;含盐量增加,水质变差;水生生物栖 息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减少,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燥;湖泊沿岸湖盆裸露,沙源增加,使湖 泊沿岸(东岸)沙丘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加快。 解析 (1)主要根据流水侵蚀的原理进行分析。首先,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侵蚀作用下形成凹岸,然

24、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从而造成河道越来越弯曲,形成蛇曲景观。(2)首先分析河道弯曲,河流流程 加长,增加了流经地区水域面积;再分析水域面积增加对下渗和蒸发的影响;蒸发增大,空气湿度增大; 河流弯曲流水不畅,洪水期,湿地(沼泽水、湖泊水)增多,沿岸地区总储水量增加。(3)主要分析水的变化对 气候、生物、植被等的影响。湖泊面积缩小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减少,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 燥,植物受到影响,沙丘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加快。 29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 能力。我国东北黑土地是发育于

25、冲积洪积物、砂质风积物等成土母质,有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壤,这 类土壤颗粒较细、性状好、肥力高,是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我国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行政区 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但自 20 世纪 50 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 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的高强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东北黑土区由 “生态功能区”逐渐变成了“生态脆弱区”,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下图是东北黑土地开垦后有机 质变化图。 (1)推断黑土颗粒较细、均匀一致的原因。(4 分) (2)分析黑土开垦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6 分) (3)下列黑土保护措施中

26、,请选择一例说明其提高土壤肥力的原理。(4 分) 大豆、玉米轮作;秸秆免耕覆盖还田。 答案 (1)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地表多流水或风力沉积物;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决定土 壤的性状,以流水或风力沉积物为主的成土母质颗粒较小且均匀。 (2)黑土开垦初期,土壤有机质快速下降,黑土开垦后期,土壤有机质下降速度减慢,趋于稳定。黑土开垦 初期农田作物代替了自然植被,作物被收获后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减少,有机质消耗速度快于积累速度, 有机质快速下降;黑土开垦后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相应下降,再加上人类施用 肥料,使积累和消耗趋于平衡,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稳定。 (3)选择: 玉米、大豆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大豆根部可以固氮, 轮作玉米可以使土壤营养物质富集更加全面,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通水 透气的能力。选择:秸秆免耕覆盖还田是将产自土壤的有机物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也可改善 土壤物理结构,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向良性转化;还可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减少黑土流失。 解析 (1)一般从成土母质的角度分析土壤性状的形成。(2)可以从有机质的分解和消耗两个方面分析土壤有 机质的特点及其变化。(3)应从土壤肥力的概念入手,结合具体的措施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鲁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